- 取悅癥:不懂拒絕的老好人
- (美)哈麗雅特·布萊克
- 7929字
- 2020-12-07 11:40:33
第4章 把別人擺在第一位
取悅癥的核心是這樣一個信念:必須把別人擺在第一位。作為一個好人,你幾乎肯定認為應該先人后己,而且,你多半相信不那樣就是自私。
然而,你可能沒有意識到的是,這些信念的背后存在一幅令人不安的、消極的圖像,描繪著他人的動機和性情。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取悅者的世界是危險之地,充滿了強勢、苛求、挑剔、奸猾和嚴厲的人。這些人的需求占據著必須優先滿足的首要位置,哪怕是犧牲你自己的利益。
在我們揭示和研究這些暗藏的信念之前,請先完成下面的小測驗,看看你對“必須先人后己”有多認同。閱讀下面的各項陳述,確定它們是否符合你的情況。如果符合或基本符合,就選擇“符合”,如果不符合或者基本不符合,就選擇“不符合”。
測驗:你把別人擺在第一位嗎?
1.我相當注意滿足別人的需求,哪怕是犧牲我自己的需求或愿望。 符合/不符合
2.跟我所愛的人相比,我自己的需求應該總是擺在次要位置。 符合/不符合
3.為了真正值得別人喜歡,我必須隨時付出自己的全部。 符合/不符合
4.在生活中,我首先關心的是讓別人高興。 符合/不符合
5.不管在什么情況下,我更多的是替別人著想,而不是考慮我自己。 符合/不符合
6.當我生活中的其他人心煩時,我會認為我應該為他們做些什么。 符合/不符合
7.我應該總是滿足他人對我的要求或期望。 符合/不符合
8.我最大的責任就是照顧我生活中的其他人。 符合/不符合
9.我通常會采納跟我關系最密切的那些人的信念和看法。 符合/不符合
10.我在生活中努力遵循這樣的信條:給予要遠遠高于獲取。 符合/不符合
11.在為自己做任何事情之前,我多半會盡力先讓別人滿意。 符合/不符合
12.對我來說,不管以什么方式向別人表達我的求助或需求,那都是非常難以啟齒的。 符合/不符合
13.我覺得為了博得別人的喜愛,我必須讓他們高興。 符合/不符合
14.我很習慣為別人做事卻不要求或不期待任何回報。 符合/不符合
15.如果我不再先人后己,那么我就會變成一個自私的人,大家就不會喜歡我了。 符合/不符合
16.在人際關系中,我所希望的付出要遠遠多于我所期待的回報。符合/不符合
17.我必須總是讓別人高興,哪怕犧牲我自己的情感或需求。 符合/不符合
18.我時常感到別人期望從我這里得到的東西有些太多,但我總是盡力不讓他們失望。 符合/不符合
19.當我自己的需求跟別人的需求沖突時,我總是把自己的需求放在最后。 符合/不符合
20.如果我沒有把別人的需求看得比自己的需求更重要,我就會感到非常內疚。 符合/不符合
21.有那么多人對我提要求或者需要我,這有時會讓我憤憤不平,但是我從來沒有讓自己的不滿表現出來。 符合/不符合
22.有很多時候,我覺得別人理所當然地該來幫助我,然而事實卻令我很失望。 符合/不符合
23.我的朋友和家人經常來找我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符合/不符合
24.因為要滿足那么多人的需求,我常常感到緊張和疲憊不堪。符合/不符合
25.我有時會擔心,如果我對別人表達自己的需求,我會遭到拒絕、忽視或指責。 符合/不符合
打分和解釋
數數你選擇“符合”的個數,那就是你的總分。參照下面的分數范圍對你的總分作解釋:
·總分在17~25分:你的取悅癥牢固地基于先人后己的信念。就這一點而言,你甚至只能看到跟照顧他人的需求。強調先人后己很可能讓你感到非常緊張,使你的內心充滿你甚至無法承認的怨恨和怒氣。當你改變這種總是先人后己的思想時,你的康復過程就會取得重大突破。
·總分在10~16分:你的思想有典型的先人后己的取悅傾向。盡管你看起來對“必須把別人擺在第一位”的信念有所節制,但你最好警惕取悅癥背后的這一核心假定。改變自己不利的先人后己的信念,這是治愈取悅癥的一個關鍵。
·總分在0~9分:你只有很輕微的先人后己的思想傾向。然而,如果你患有取悅癥,你的行為會恰恰相反。盡管你可能不是有意識地相信別人比自己更重要,但你的取悅習慣卻反映了這種信念。你要更深刻地理解你的思想怎樣跟迎合他人的傾向相一致,強化你的需求跟他人的需求一樣重要的信念,從而加快你的康復。
培養他人不照顧你
40歲的薩拉有4個孩子,是個極端的老好人。因為她是個家庭主婦,掙錢養家全靠丈夫努力工作,所以她相信自己有責任從丈夫進門那一刻起就照顧好他,直到他上床睡覺。而且,她對孩子們也是百依百順。
因為薩拉自己小時候家境比較困難,父母分別上白班和夜班,所以薩拉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媽媽在家陪著,并擁有爸爸給他們創造的舒適生活。因此薩拉相信,為了讓孩子們在學校取得好成績,過得開心,自己不應該讓孩子幫忙做家務。
但是,盡管薩拉好心好意,對丈夫和孩子百依百順,可結果卻事與愿違。
多年來,薩拉努力地滿足家中每個人的需求,從來沒有要求過家人的幫助或支持。后來,她被診斷出得了急性風濕關節炎,必須住院治療,然后還得臥床修養6周。薩拉的醫生是她的好朋友,她要求薩拉“別再像個女仆一樣盡心竭力地伺候家人”。
出院回家之后,家人的反應讓薩拉震驚,深深地傷了她的心。他們非但沒有親切而又高興地報答薩拉這些年來的照顧和養育,相反卻對薩拉生病所帶來的麻煩表現出了相當大的惱怒和怨恨。
起初,薩拉為自己生病拖累了家人而感到很內疚,但是很快她的心中就充滿了怒火和怨氣。
為了應付眼前的困難,薩拉請自己的母親來幫忙照顧自己和家人,直到自己恢復健康。然而等她恢復健康后,她鼓足勇氣把家人叫到一起,跟他們講了自己養病期間的一些反思。
“我的孩子們自私而且調皮搗蛋,我的丈夫被慣壞了而且不懂感恩,這完全是我的過錯,”她對驚愕的家人說。“但是從今天起,我們家的一切將變得完全不同。”
薩拉進一步宣布,她要正式“罷工”了。她說,她不會再替他們做事了,直到他們每個人承擔起照顧自己和照顧彼此的責任。
“可悲的是,我非要病得這么厲害才能看清自己在犯錯誤,”薩拉說。“我以為我把家人照顧得這么周到,我就是一個好妻子、好媽媽了。在我生病之前,我一直讓所有家人以為,我不需要他們的任何幫助。我使得他們忽視我,縱容他們只考慮自己。”
當薩拉在心理治療過程中努力克服取悅癥時,她反思了自己這么多年來一直想給兩個女兒和兩個兒子樹立榜樣。
“我本打算自己操持好家務,好讓孩子們把精力集中在學習和他們自己的活動上。我想讓孩子們發揮出最大潛力,不管是兒子還是女兒。我總是告訴他們要爭取成功,要為了理想而努力。”
“但是,當我想到我給他們樹立的壞榜樣時,我真的嚇壞了。我一直在教我的女兒們,女人就該逆來順受!甚至更糟糕的是,我一直在告訴我的兒子們,男人理應享受女人的百依百順。我當然絕對不希望自己的子女養成這樣的觀念。”
“現在我意識到,如果我不尊重自己,我的孩子們也就不可能學會尊重我或者尊重他們自己。”
“當我媽媽來照顧我時,她幫我做了一次嚴肅的態度調整。她提醒我說,在我小的時候,盡管我們家經濟相當困難,我們卻彼此關愛和照顧。”
“我意識到自己在培養一幫討厭的家伙,因此,我立即決定改變這一切。他們的確在改變,但非常緩慢。偶爾我必須再次罷工,提醒大家履行他們各自的責任。”
“最精彩的部分在于,我真的相信因為我促使家人實現了自我改善,所以他們更尊重我也更愛我了。”她最后說。
在某種意義上,薩拉生病是幸運的。就因為生病,薩拉才能在治愈取悅癥的道路上邁出了第一步。
薩拉的故事還很生動地說明了,因為好人們總是把別人擺在第一位,所以很容易忘了自己的需求。
作為一個好人,會訓練自己否定自身需求,同時,他們還會在無意間告訴別人不要關心他們。
像很多其他為人父母的取悅者一樣,薩拉把自己的孩子擺在第一位,努力想成為一個“超級媽媽”,而她的這種行為得到了大量的文化和社會強化。周圍的人贊揚她很能干,而她也喜歡履行她給自己規定的職責,直至她意識到了她在付出怎樣的代價。
你很容易成為自身能力的受害者。你越是證明自己能干,別人就越是期待或要求你去干。然而最終,取悅于人和先人后己的惡性循環會讓你變得緊張、疲憊和沮喪。到了這時,你的需求會發出絕望的尖叫,希望有人能聽見。但是,就像薩拉一樣,你的需求也可能是在無聲地尖叫,沒人聽見也沒人回應。
照顧自己是自私嗎
大多數好人都會非常扭曲地把照顧他人跟照顧自己對立起來考慮。在他們看來,這兩者不能共存,是非此即彼的關系。
這兩種選擇看起來是:①要么你是完全無私的,總是把別人的需求擺在自身需求的前面;②要么你就是完全自私的,總是把自身需求擺在第一位,甚至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很顯然,作為一個好人,你選擇了前者。畢竟,總是把別人的需求擺在第一位,哪怕犧牲自身利益,這恰恰是取悅癥的本質。然而,要是你知道就因為你這么無私,你實際上是把別人的需求置于了你根本無法予以滿足的危險之中,你還會堅持嗎?
請思考這樣一個類比:假設在一個月內,你要單獨負責喂養7個蹣跚學步的小孩。你的任務是要確保這些孩子別挨餓。
為了達到目的,你每頓飯都讓孩子們愿意吃多少就吃多少。而且,你決定把自己那份省下來不吃,以防下一頓飯沒到孩子們又餓了。
因為總是把孩子們的饑餓擺在第一位,你漸漸變得非常迫不得已,以至于你忽視自己身體發出的饑餓信號。事實上,因為你把喂飽孩子們看成是你的首要需求,所以你決定徹底放棄吃飯。
然而最終,你因饑餓而變得非常虛弱,以至于再不能給孩子們準備飯食了,也不能喂他們吃飯了。于是,盡管你把孩子們的需求擺在第一位是出于好意和無私,你的做法卻是失敗的。很明顯,你的策略存在缺陷。
也許你的首要需求是照顧別人。但是,因為你忽視自己的健康和幸福,而你又是看護者,所以你也在讓自己所照顧的那些人面臨危險。
如果你犧牲自己來照顧他人,并因此讓自己一直處于緊張和疲憊不堪的狀態,那么你就是在自找疾病、沮喪、緊張以及其他嚴重的麻煩。盡管你是出于好意,但結果卻只能是那些依賴你的人也會跟著受苦。
你還可以有對大家都好的第三種選擇,那就是你要秉持開明的利己主義。這意味著你要照顧好自己,有時甚至要把自己的需求擺在第一位,與此同時,你也要考慮他人的需求和福利。這樣一來,你仍然在滿足他人的需求,讓他們能從你的自我照顧中受益。跟自私不同,開明的利己主義可以防止他人因你的自我犧牲而受苦。
看似矛盾的是,為了真正對那些跟你最親近、對你最重要的人履行責任,你必須有能力照顧好自己。但是,你現在面對的問題是,多年來的取悅已經讓你幾乎聽不到內心需求的聲音了。
沒有人喜歡過分的給予者
你必須記住的一個最重要的教訓是,犧牲自己不是交朋友的辦法。事實上,大多數人都很難喜歡他們中間自封的、自以為是的“圣人”。
作為一個好人,你可能會覺得給予遠比獲取的人際關系更可靠。你可能還認同這樣的錯誤觀念:即便是在朋友和家人中間,給予也總是遠遠勝過獲取。
慈善和無私是值得肯定和贊美的,但問題在于,你不該把自我犧牲和無私奉獻用于你的個人關系中。當你一直向朋友和家人付出,卻不允許他們給你回報時,你實際上是在拒絕他們,不管你是有意還是無意。你固執地堅守給予者的姿態,拒絕接受任何回報,這就等于不讓別人享受給你回報的愉悅和快感,而那原本是他們應有的權利。
如果你一味付出,始終不愿接受任何回報,那么你的動機就會變得可疑。
盡管你的本意可能是想跟別人分享你的財富,但你可能會讓接受者感到無法以同樣的方式回報,因而在無意中貶低了對方。或者,你的好意可能會被誤解為“收買”友誼的企圖,在這種情況下,給予者和接受者都被貶低了。
過分無私或謙讓的好人,可能會在無意中讓別人覺得尷尬、不安甚至受到了蔑視。當你總是把別人的需求擺在第一位,以至于你的自我否定變得顯而易見時,你的做法就有可能加倍讓別人感到內疚。別人可能會說你是一個“真正的奉獻者”,但他們可能也會希望你到別處去奉獻。
最終,當你給別人幫忙但又不讓別人給你回報時,你就會在無意中讓別人覺得他們欠了你的。盡管你可能完全是出于好心,但接受者可能會對你感到怨恨和憤怒,因為是你操縱了他們,讓他們處于了尷尬和不安的境地。
允許別人報答你的好意和付出,而不是讓他們覺得欠了你的,這會讓他們更加感激和喜歡你。
迎合他人的隱藏代價
薩拉的故事以及像她一樣的老好人有多普遍?實際上,這樣的故事并不稀罕。看起來,不管取悅的動機可能是什么,只要他踏上了迎合別人需求的道路,結果就幾乎必然是事與愿違。事實上,正如下面這個故事中體現的,這樣的結果往往是相當不幸的。然而最可悲的是,這樣的結果其實是可以預料的。
35歲的米蘭達想不明白,為什么她至今仍然單身。她看起來對男人挺有吸引力,有不少男人愿意跟她約會。事實上,大多數跟她約會的男人都對她頗感興趣,至少有段時間是這樣。但是,米蘭達的戀愛關系總是難以長久。或遲或早,每一個跟她談過的男人都跟她分手了。
真正讓米蘭達困惑和苦惱的是,跟男人保持成功的戀愛關系是她這輩子最大的渴望。她就是想不明白,自己究竟做錯了什么,因為她是一個努力討別人喜歡的人,尤其是對男人。
諷刺的是,正因為米蘭達總把男人擺在第一位,未能照顧到自己的需求,所以才造成了今天這種局面,而這原本是她極力想要避免的。盡管這么多年來經歷了一次又一次分手,但米蘭達仍然沒有認識到,她不由自主地取悅別人,近乎盲目地迎合她的那些男朋友,其實是適得其反。
“我必須把男人擺在第一位,盡我所能地取悅他們,”她固執地說。“要不然,他們不會愛我。”
因此,米蘭達一旦發現自己喜歡上了某個男人,就馬上把自己放在低聲下氣、唯命是從的位置上。她會毫無節制地關注、崇拜和贊美這個男人。她相信,要想贏得男人的愛,她必須證明自己會始終把對方的需要擺在第一位。
為了達到這個目的,米蘭達愿意做任何事情,去任何地方,答應任何要求,只要能讓對方高興。她愿意看任何一部對方喜歡的電影,或者任何一檔對方喜歡的電視節目,也愿意到對方所選的任何一家餐館,吃對方所點的任何食物。只要對方喜歡,她還愿意為他下廚房,而如果對方不餓,那她也愿意跟著少吃一頓。
當男友喜歡去健身房時,米蘭達也會變成一個狂熱的健身者。如果男友閑著沒事,她也會整天泡在家里看電視。她的穿著打扮是為了讓男友喜歡;為了迎合男友的品位,她愿意換發型、改化妝習慣或者改變自身外表的其他方面。
米蘭達的想法永遠排在男友的后面。事實上,她“發現”自己幾乎同意對方所相信的一切,為的就是告訴對方,在她眼里,他是多么聰明、多么迷人。
一開始,米蘭達的男友幾乎個個都感到很受用、很高興。米蘭達有本事讓每個男人都感到自己很特別;她會告訴對方,他在她的眼中是多么聰明、多有才華、多么迷人。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對方最初的熱情和興趣就會逐漸消退。
冷酷的現實是,男人們眼中的米蘭達,在經過一段時間之后就會“時過境遷,物是人非”。過不了多久男人們就發現,米蘭達的逢迎和恭順會讓她變得討厭透頂。
因為沒有自己的看法或見解,所以米蘭達無法真正在思想層面上跟對方互動,只能像面鏡子一樣照出對方的想法。由于每換一個男友她的興趣和活動都會跟著改變,所以她從未真正地培養出長久的愛好或才華,甚至除了想當男友的“另一半”之外,她都不知道自己還有別的什么需求。即便是這個“另一半”,也不是獨立、互補的另一半,而只是對方的摹本或復制品,只不過外表是女性。因此,她沒有多少東西能幫男友豐富人生經歷或擴大知識面。
取悅于人最終讓米蘭達成了令對方討厭的負擔。她相信,她愿意把男人擺在第一位,愿意滿足他的任何要求和愿望。但事實上,有一樣東西是健康的男人最想要也最需要的,而她卻無法給予,那就是在自知和自重的基礎上與對方分享真我的能力。
順從他人的要求
作為一個好人,你的感覺天線要隨著他人的需求、偏好、愿望、要求和期望轉動。你把他人需求的心理“音量”開得很大,卻把自身需求的“音量”開得很小,近乎無聲。
有的時候,他人的需求或要求會說得很明確;有的時候,他人并未對你提出明確的要求,然而你仍然會覺得,你必須響應含蓄的要求。你的心理雷達一直在掃描人際空間,捕捉他人明確的或者含蓄的要求。這些微妙、暗示的要求疊加在那些持續不斷、理直氣壯的明確要求之上。
在理論上,來自他人的要求是無限的,而你用以響應的資源卻是有限的。你只是一個人;你能利用的時間只有白天不睡覺時那么多,而且不管你多健壯,你的精力也不可能是無限的。然而,因為你首先考慮的是“先人后己”這個簡單卻不利于自己的原則,所以你不習慣或者不擅長把任務派給別人。你很少尋求幫助或支持,即使勉強開了口,你也擔心會遭到懲罰或拒絕。而且,你幾乎從不就別人的需求或要求談條件,因為這樣做你得把自己的需求擺在前面,因而很有可能會讓你遭到反對,或者被貼上“自私”的標簽。
因為沒有能力說“不”,也不擅長分派任務、要求幫助、商談條件或區分輕重緩急,所以他人的要求會不經過濾、不受控制、源源不斷地涌來。而且,你想時刻取悅于所有的人,這種強迫性的嘗試盡管多半是徒勞的,但卻會讓他人對你的要求變得越來越多、越來越重。因為高度緊張或壓力過大,你的響應能力會受到損害并大打折扣。
緊張的心理影響非同小可。首先,這么多要求所造成的高度緊張,會威脅你的情感和生理健康。其次,當你感到自己無力滿足他人對你越來越多的要求時,你的自尊就會驟然跌落。盡管如此,你把別人擺在第一位的強迫行為還是不會停止。
在危險的世界里贏得喜愛
面對這么高的心理和生理代價,為什么“先人后己”這個核心觀念,還會如此深深地刻進你的心里呢?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需要研究心理學家所謂的“沉默假定”,或者說是“先人后己”信條背后的潛在觀點。
在你“必須把別人擺在第一位”的信念中潛藏著一個威脅:如果你不把別人的需求擺在自身需求的前面,你就會遭到拒絕、反對或拋棄,被別人看成是自私的人,或者受到其他懲罰。再深一個層次,潛在的威脅來自“別人的世界本質上是危險之地”這種觀點。根據你的沉默假定,那個地方住著多半會控制、苛求、拒絕、利用或懲罰你的人。你必須隨時滿足他們的需求,甚至常常得犧牲自己的需求。因此毫不奇怪,在滿足別人的需求之前,聯想到自己的需求都會讓你的內心充滿恐懼、焦慮和內疚。
要想揭示你的潛在觀點和沉默假定,一個最有效的辦法是問問自己,如果你不隨時犧牲自己來取悅別人,那會怎樣?如果你不把別人擺在第一位,如果你不竭盡所能地讓別人高興,那又會怎樣?
如果你跟大多數取悅者一樣,那么你就相信,假如不把別人擺在第一位,你就會被看成是自私的人。而且你還相信,假如你是自私的人,你就不值得別人喜愛。最終,自私、不招人喜愛的人會遭到拋棄,落個孤獨凄慘的境地。因此,這一價值體系背后的沉默假定是:
·別人的世界不是安全之地;如果你不滿足別人的需求,你就會遭受消極的后果;
·你必須一直奉獻自己并取悅別人,這樣才能贏得持續的喜愛和關心;
·如果你不奉獻自己,不把別人的需求看得比自身需求更重要,你就會被看成是自私的人;
·自私的人會遭到拋棄,落到孤獨凄慘的境地。
這些潛在假定把“他人至上”升格為信條。換句話說,在你這個取悅者的世界觀里,他人以及他人的需求必然高于你自己的需求。
但是,如果你的世界觀錯了呢?它對消極后果的確有點兒言過其實,不是嗎?
態度調整:別再把別人擺在第一位
請用下面的糾正陳述來對抗“先人后己”的有毒思想。請記住,只要改變一個想法,就能啟動治愈取悅癥的整個過程。
·如果你總是把別人的需求擺在前面,不能照顧好自己,那你就極有可能無法照顧好那些對你最重要的人。
·既關心別人,也照顧好自己,這是完全有可能的。
·自私與開明的利己有巨大的差別。
·你不必非得跟想要控制、懲罰、拒絕或利用你的人相處。你可以選擇跟什么人交往。
·只有當你用取悅于人、對己不利的信念和行為束縛自己時,你才會變成別人的奴隸。
·給予并不總是高于獲取;人際關系中的最佳平衡是既給予也獲取。
·你自己的需求、愿望和想法跟別人的一樣重要。對你來說,它們甚至有可能更重要。
·如果你不能讓大家明白你也有需求,而他們也有責任幫你滿足需求,那你就是在自尋煩惱和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