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拔罐法
拔罐法是以火罐作工具,利用熱力或抽氣排出罐內空氣,形成負壓,吸附于體表皮膚,使皮膚局部出現瘀血,來達到治療目的的方法。
一、火罐的種類
火罐有竹罐、陶罐、玻璃罐、金屬罐、抽氣罐等多種(圖1-88)。但臨床上以玻璃罐和竹罐應用較多。

圖1-88
二、拔罐的方法
(一)火罐法
以火的熱力排出罐內空氣,產生負壓,使罐吸著在皮膚上。有下列幾種方法:
1.閃火法 用鑷子夾酒精棉球,點燃后在罐內繞1~3圈再抽出,迅速將罐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即可吸住。這種方法比較安全,是常用的拔罐方法(圖1-89)。
2.投火法 用酒精棉球或紙片,燃著后投入罐內,迅速將火罐扣在應拔的部位上,即可吸住。這種方法吸附力強,但由于罐內燃燒物質容易落下燒傷皮膚,故宜在側方和下方施術(圖1-90)。

圖1-89

圖1-90
3.貼棉法 用一小方塊酒精棉球,壓平貼在罐內壁近罐底處,點燃后,將罐子迅速扣在施術部位上,即可拔住。這種方法注意酒精棉球不宜太濕,否則燃燒的酒精滴下時,容易燙傷皮膚。
4.架火法 用一不易燃燒的物體,直徑比罐口小,放在應拔的部位上,上置小塊酒精棉球,點燃后將罐子扣上,可產生較強吸附力。
(二)抽氣法
將抽氣罐的開口緊扣在穴位上,用注射器從橡皮塞抽出瓶內的空氣,使罐內產生負壓,即可吸住。或用抽氣筒套在塑料杯罐活塞上,將空氣抽出,便可吸住(圖1-91)。

圖1-91
三、拔罐的運用
臨床上,根據病情的不同,可選用不同的拔罐法,常用的有單罐、多罐、閃罐、留罐、推罐、藥罐、針罐和刺血(刺絡)拔罐等。
1.單罐 拔罐時只使用一個火罐,適用于病變范圍較小的疾病。可按病變范圍的大小,選用適當口徑的火罐。
2.多罐 拔罐時同時使用多個火罐,適用于病變范圍比較大的疾病。可根據病情、施術部位,酌量吸拔數個乃至十幾個火罐。如果以成行排列拔罐的,又稱排罐法。在背部背俞穴,常以排罐法吸拔。
3.閃罐 將罐子拔上后,又立即取下,再迅速拔上,如此反復,直至皮膚潮紅。這種方法多用于皮膚麻木或功能減退等疾病。
4.留罐 拔罐后將罐留置于施術部位10~15分鐘。此法是臨床上常用的方法。一般疾病均可應用,而且單罐、多罐都可應用。但要注意留罐時間不能太長,以免損傷皮膚。
5.推罐 又可稱為走罐。選用口徑較大、罐口平滑的玻璃罐,先在罐口或施術部位表面涂一些滑油劑。再將罐拔住,然后把罐慢慢地向前后左右推移,致皮膚潮紅為止。此法一般用于面積較大,肌肉豐厚的腰背、大腿等部位。推動時注意,罐口前方略向上翹起,罐口后方向下壓,均勻、柔和用力,切記勿使用暴力(圖1-92)。

圖1-92
6.藥罐 將藥物和火罐的作用結合起來,兼有雙重功效,常用的有兩種方法。
煮藥罐;把竹罐放入藥液中煮沸15分鐘左右,取出后迅速甩干水液,按在皮膚上,即能吸住。
貯藥罐:在抽氣罐內先放入一定量的藥液(不超過罐子容量的2/3)。然后按抽氣罐操作法,抽去空氣,使之吸在皮膚上。
7.針罐 先在穴位上施針,得氣后,以針刺處為中心,拔上火罐。如果拔上藥罐,就稱為針藥罐,多用于風濕病(圖1-93)。

圖1-93
8.刺血(刺絡)拔罐 用三棱針、陶瓷片、粗毫針、皮膚針等,按刺血法刺破小血管,然后拔上火罐,可以加強刺血(刺絡)法的效果。適用于各種急慢性軟組織損傷、神經性皮炎、皮膚瘙癢、丹毒等。
四、適應證
拔罐法臨床應用較多,治療范圍廣泛。可治療許多損美性疾病如蕁麻疹、神經性皮炎、黃褐斑、丹毒、白癜風等。
五、注意事項
(1)根據個體、部位的不同,選擇大小合適的火罐。
(2)皮膚薄弱、松弛、凹凸不平和毛發多的部位,不易拔罐。體位移動時,火罐易脫落。
(3)操作時要注意安全,勿燙傷皮膚,點燃衣物。
(4)運用針罐時,應防止肌肉收縮,發生彎針,并避免將針壓入深處,造成損傷。胸背部穴位均宜慎用。
(5)使用多罐時,火罐排列的距離不宜太近,否則會因皮膚被火罐牽拉而產生疼痛。
(6)起罐時手法要輕緩,先按壓一下罐邊皮膚,使氣漏入,罐子自然脫下,不可硬拉或旋動。
(7)拔罐后針孔如有出血,可用干棉球擦去。一般局部呈現紅暈或瘀血,為正常現象,會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嚴重者,下次不宜在原位再拔。
(8)留罐時間不宜過長,否則皮膚會起水皰。小的水皰不需處理,需防止擦破引起感染;大的水皰可以用針刺破,涂以龍膽紫藥水,覆蓋消毒敷料,防止感染。
(9)皮膚過敏、水腫、潰瘍部位,高熱、抽搐的患者,以及孕婦,不宜拔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