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jié)
灸 法
灸法是針灸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用艾絨或其他藥物放置在穴位的體表部位上燒灼、溫熨,通過熱力和藥物的作用,發(fā)揮溫通經(jīng)絡、調節(jié)臟腑功能、扶正祛邪的作用,達到治病和保健目的的一種外治方法。治療時可單獨使用,也可和針法聯(lián)合使用,提高治療效果。
一、灸法的分類
(一)艾炷灸
艾炷灸是將艾絨制成約黃豆大小的圓錐形,置于穴位上點燃施灸。艾炷灸又分為直接灸和間接灸。用于直接灸時,艾炷較小;用于間接灸時,艾炷較大(圖1-84)。
1.直接灸 將圓錐形艾炷直接放在穴位上施灸稱為直接灸(圖1-85)。又可分為瘢痕灸(化膿灸)和無瘢痕灸(非化膿灸)。
瘢痕灸是用棗核或黃豆大小的艾炷在穴位表面直接施灸后,局部皮膚出現(xiàn)燙傷,產(chǎn)生無菌性化膿,較長時間刺激穴位,以調節(jié)經(jīng)氣,扶正祛邪,達到治病和保健作用。在美容上很少采用瘢痕灸。

圖1-84

圖1-85
無瘢痕灸是用麥粒大小的艾炷在穴位表面直接施灸,但不讓皮膚出現(xiàn)燙傷,以皮膚出現(xiàn)紅暈為度。借艾火的熱力,達到溫通經(jīng)絡、調節(jié)經(jīng)氣、防病治病的作用。此法患者易于接受,臨床運用較多。
2.間接灸 又稱隔物灸,就是在艾炷和穴位表面襯隔物品施灸。根據(jù)襯隔物品不同,可分為隔姜灸、隔蒜灸、隔鹽灸、附子灸等多種,作用也有所不同,臨床根據(jù)需要選用。
(二)艾條灸
將艾絨用桑皮紙卷制成條狀,點燃一端后進行施灸,稱艾條灸。其操作分為溫和灸和雀啄灸兩種。如在制作艾條時加入其他藥物粉末,就稱藥艾灸,如太乙針、雷火針等。
1.溫和灸 將艾條一端點燃,對準穴位,距皮膚1.5~3.0厘米進行熏灸(圖1-86a)。使患者局部溫熱,但無灼痛,每穴灸5~10分鐘。
2.雀啄灸 將點燃的艾條一端,對準施灸穴位,做與皮膚垂直的方向運動,像鳥雀啄食一樣,一上一下活動(圖1-86b)。

圖1-86
一般灸法的適應證都可采用溫和灸和雀啄灸。但溫和灸較多用于治療慢性病,雀啄灸較多用于治療急性病。
(三)溫針灸
是針刺和艾灸結合起來使用的一種方法。即在針刺得氣后,把毫針留在適當?shù)纳疃龋瑢⑦m量的艾絨捏在針柄上或在針柄上套一段1~2厘米長的艾條,點燃后直至燃盡,使熱力通過針身傳入體內,可達到針刺和艾灸的雙重效果(圖187)。

圖1-87
二、灸法的作用
灸法在臨床上運用廣泛,具有溫經(jīng)散寒、疏通經(jīng)絡、回陽固脫、扶正祛邪、消腫散結等作用。很多損美性疾病可用灸法治療,如面癱、帶狀皰疹、濕疹等。
三、注意事項
(1)熱證、實證、陰虛發(fā)熱者,一般不用灸法。
(2)顏面五官、頸部、關節(jié)部位和有大血管的部位禁用瘢痕灸。
(3)施灸時應注意防護,以免火星燒傷患者或點燃衣物床單。
(4)孕婦的下腹部、腰骶部、乳頭及男性的睪丸等部位不要施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