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 包法利夫人(世界文學(xué)名著)
- (法)福樓拜
- 3811字
- 2020-12-08 17:57:11
她讀過《保爾和維吉妮》[1],向往那小竹屋、黑人多曼戈和小狗費戴爾,特別是那個好心的小哥哥,他友好溫存,爬到比鐘樓還高的大樹上給你摘來紅果子,或者赤腳在沙灘上跑,給你捧回來一個鳥窩。
她十三歲時,父親親自帶她進城,送進修道院。他們投宿圣-日耳維區(qū)一家小客店,晚餐用的盤子上,畫著拉·瓦里埃小姐[2]的故事。配畫的說明文字贊美宗教、心靈的高尚和王宮的富麗堂皇,但不少地方被刀叉磕碰掉了,連貫不起來。
初進修道院,她不但不覺得乏味,反而樂意與修女們相處。修女們?yōu)榱俗屗_心,常常帶她從用膳室出去,經(jīng)過長廊,去看小禮拜堂。她休息時間很少玩,對教理問答記得很熟,教務(wù)協(xié)理先生提問題,最難的總是由她回答。終日處在教室的溫馨氣氛之中,生活在這些佩戴銅十字架念珠、臉色蒼白的女人中間,加之神壇的香煙、清冽的圣水和煌煌的燭焰創(chuàng)造的神秘氛圍,使她漸漸變得懶怠了。她不聽彌撒,只看書里面帶天藍色框子的圣畫;她喜愛害病綿羊、利箭射穿的圣心,還有背負(fù)十字架倒在路上的可憐的耶穌。為了苦修,她有時試著一天不吃東西,還絞盡腦汁,考慮許一個什么愿。
臨到懺悔,為了在那里久待一會兒,她面對口中念念有詞的教士,跪在暗影里,雙手合十,臉貼在鐵欄桿上,編造出一些小過失。修女們在訓(xùn)誡時,反復(fù)拿未婚夫、丈夫、天國的情人和永恒的婚姻這些概念進行比較,在她的靈魂深處喚起意想不到的柔情。
黃昏做晚禱之前,總要在自修室里讀宗教作品。星期一到星期六,讀的是《圣史》概要和佛來西魯[3]院長的《講演錄》;星期日則讀幾節(jié)《基督教真諦》[4],作為消遣。浪漫主義憂傷的哀訴,回應(yīng)著塵世和來生的呼喚,其聲朗朗,愛瑪頭幾回聽得多么入神!大自然充滿詩情的感染,我們平常多是通過作家們的傳達接受的。愛瑪?shù)耐昙偃羰窃谏特渽^(qū)店鋪的里廂度過的,這種感染她也許容易接受。可是,她太熟悉鄉(xiāng)村,太熟悉羊群的叫喚,太熟悉奶制品和耕犁。不過,正因為她看慣了平靜的景物,所以轉(zhuǎn)過來就追求刺激。她愛大海只愛大海的驚濤駭浪,愛新綠只愛新綠點綴在廢墟之間。一切事物,她非要從中得到切身利益不可。凡是無助于她的心靈的直接宣泄的東西,她都視為無用,不屑一顧。她的氣質(zhì)是多愁善感型的,而非藝術(shù)鑒賞型的,她尋求的是感情,而非景物。
有一位老姑娘,每個月來修道院做八天針線活。她是在大革命中衰敗的一個舊貴族家族的后裔,有大主教保護,所以在用膳室和修女們同桌吃飯,飯后與她們閑聊一會兒,再開始干活兒。寄宿生們經(jīng)常溜出自修室去看她。老姑娘記得上個世紀(jì)的不少情歌,常常一邊飛針走線,一邊哼唱。她會講故事,告訴你各種消息,幫你進城買東西,圍裙兜里總是藏有一本小說,私下借給大女孩子們看,而老姑娘自己,也利用歇息的時候,一章一章如饑似渴地讀。這些小說中所寫的,無非是戀愛、情男、情女、在偏僻的小屋里暈倒的落難貴婦、站站被殺的驛夫、頁頁倒斃的馬匹、幽暗的森林、心靈的紛擾、盟誓、飲泣、眼淚與吻、月下扁舟、林中夜鶯。還有男人,一個個勇猛如雄獅,溫順?biāo)聘嵫颍似飞w世,總是衣冠楚楚,哭起來涕淚滂沱。就這樣,十五歲的愛瑪天天雙手沾滿舊書租閱處的灰塵,足足達半年之久。后來讀瓦爾特·司各特[5],她迷上了歷史事物,向往鞍形屋頂、警衛(wèi)室和行吟詩人。她真想生活在一座古老的小城堡里,就像那些苗條修長的城堡主夫人,整天待在三葉形的尖頂拱門下,雙肘支撐石欄,雙手托著下巴,凝望一位白翎騎士,跨著一匹黑馬,從原野深處疾馳而來。那時,她崇拜瑪麗·斯圖亞特[6],對出人頭地的和命途多舛的婦女,都懷著熱切的敬意。在她看來,貞德[7]、愛洛伊絲[8]、阿涅絲·索勒爾[9]、美人費羅麗葉[10]和克萊芒絲·伊佐爾[11]就像一顆顆彗星,光彩奪目,掠過歷史黑暗的太空,而圣路易和他的橡樹[12]、臨死的巴亞爾[13]、路易十一的某些暴行[14]、圣巴托羅繆慘案[15]、貝亞恩人的翎飾[16]和人們還記得的吹捧路易十四的彩盤,雖然也在歷史的太空閃現(xiàn),但七零八落,彼此毫無關(guān)聯(lián),更深地沉入了黑暗之中。
音樂課上所唱的抒情歌曲,不外乎是關(guān)于金色翅膀的小天使、圣母、環(huán)礁湖和威尼斯船夫等,這些曲子格調(diào)低下,音調(diào)輕浮,使愛瑪窺見了誘人而又變幻莫測的感情世界。有幾個同學(xué)作為新年禮物收到畫冊,帶到修道院來。這種東西必須小心收藏,查出來非同小可,只能在宿舍里偷偷翻閱。愛瑪輕輕摩挲著那精美的錦緞封面,看到每幅畫下面作者的署名,大多數(shù)不是伯爵,就是子爵,她目光里流露出贊嘆不已的神色。
她微微顫抖,吹開畫上面的絹紙,絹紙半折著掀起來,輕輕落在對面一頁上。畫上是一個披短斗篷的小伙子,在陽臺欄桿后面,緊緊摟著一個身穿白袍、腰間掛錢袋的少女;要不就是沒注明姓名的英國貴婦肖像,一式的金色鬈發(fā),圓遮陽帽,一雙明亮的大眼睛注視著你。有些貴婦舒坦地躺在馬車?yán)铮诖蠡▓@中間輕疾地奔駛,馭手是兩個穿白褲的矮子,一只獵兔犬在馬前歡蹦亂跳。另外一些貴婦坐在沙發(fā)里,旁邊一封拆開的情書,遙望窗外明月,凝眸遐想;窗戶半開,另一半垂著黑幔。天真爛漫的貴婦,腮上掛著晶瑩淚珠,隔著古色古香鳥籠的細(xì)桿,逗弄斑鳩,要不就是笑瞇瞇地偏著頭,一片片摘雛菊花瓣,勾起尖尖的手指,像一只翹頭鞋。畫上面還有吸長煙斗的蘇丹[17],在涼棚底下昏倒在舞姬懷里;還有異教徒,土耳其刀,希臘帽,尤其是酒神故鄉(xiāng)[18]色調(diào)暗淡的風(fēng)景,往往同時看到棕櫚、冷杉,右邊幾只老虎,左邊一頭獅子,天邊聳立幾座塔塔爾尖塔,近景卻是古羅馬的斷壁殘垣,以及幾匹臥在地上的駱駝——所有這一切,被一片明麗的原始森林環(huán)繞,一大道陽光垂直傾瀉下來,在水面閃耀,而青灰色的湖面,或遠(yuǎn)或近,微漾著幾道傷痕般的白色水波,那是幾只天鵝在游動。
掛在墻上的煤油燈,正好在愛瑪頭頂上,燈罩聚下來的光,映照著這些世俗圖畫,一幅幅展現(xiàn)在她眼前;宿舍里靜悄悄的,只有遠(yuǎn)處偶爾傳來轔轔聲,那是遲遲未收的出租馬車,還在街上行駛。
母親去世的頭些日子,愛瑪哭了又哭。她請人用死者的頭發(fā)粘貼了一幅畫,作為悼念,又往貝爾托寄了一封家信,滿紙悲痛情思,請求在她死后,將她與母親安葬在一起。老頭子以為她病了,趕來看她。愛瑪內(nèi)心深處,未免暗暗得意,因為蒼白的人生難得有理想,平庸的心靈永遠(yuǎn)無法企及,而她一下子就達到了這種境界。因此,她聽任自己沉湎于拉馬丁[19]纏綿悱惻的詩篇,諦聽湖面豎琴的曲子和天鵝臨死的哀鳴,以及敗葉沙沙飄落、貞女裊裊升天和天父的聲音在幽谷中回蕩。可是對這一切,她漸漸厭倦了,卻又不肯承認(rèn),只是靠習(xí)慣和虛榮心,才得以撐持下來,終于感到心境平靜了,心靈上不再有憂傷,就像額頭上沒有皺紋一樣,連自己也感到吃驚。
修女們本來斷定,魯俄小姐會接受神的感召,如今卻發(fā)現(xiàn)她似乎辜負(fù)了她們的關(guān)懷,不禁萬分驚異。她們的確在她身上花了不少心血,教她念日課經(jīng)、靜修、行九日經(jīng)禮和聽講道,苦口婆心,一再教她如何克制肉體和拯救靈魂,豈料她像一匹馬,你牽住她,但韁繩拉得過緊,她猛一停蹄,馬銜便從嘴里滑了出來。這姑娘的思想,雖然充滿熱情,但又講究實際,她愛教堂是愛里面的鮮花,愛音樂是愛里面浪漫的歌詞,愛文學(xué)是愛里面感情的刺激;面對信仰的神秘古奧,她反抗了,同樣,對于與她的天性格格不入的院規(guī),越來越惱恨。所以,當(dāng)她父親把她接出來時,誰也不為她的離去而惋惜。院長甚至覺得,她在最后這段時間,變得對修道院極不虔敬。
愛瑪回到家里,起初還樂意管管雇工,隨后討厭鄉(xiāng)村,又懷念起修道院來了。夏爾頭一次來貝爾托,正是她萬念俱灰,對一切都再也不想了解,不想感受的時候。
但是,對新生活的熱切渴望,或者也許是這個男人的出現(xiàn)帶來的刺激,足以使她相信,她終于得到了那種妙不可言的愛情。過去,這愛情像一只玫瑰色羽毛的大鳥,在詩的絢爛天空飛翔;現(xiàn)在呢,她不能想象,眼前這種平靜生活,就是她曾夢想的幸福。
注釋:
[1] 法國作家貝爾納丹·德·圣·皮埃爾的小說,出版于1787年,為初期浪漫主義的代表作。描寫保爾和維吉妮,兩小無猜,生活在一座小島上,與黑人多曼戈和小狗費戴爾為伴。
[2] 法國貴族小姐,以美貌著稱,受路易十四寵愛。
[3] 法國宗教活動家(1765—1841),著有《基督教辯》(1825)。
[4] 法國天主教浪漫主義代表作家夏多布里昂的作品(1802)。
[5] 蘇格蘭浪漫主義小說家(1771—1832),以中世紀(jì)歷史小說知名于世。
[6] 蘇格蘭女王(1542—1587),信奉天主教,新教執(zhí)政后下獄,囚禁二十余年被殺。
[7] 貞德(1412—1431),法國一農(nóng)村姑娘,領(lǐng)導(dǎo)人民抗擊入侵英軍,被貴族出賣,死于敵手。
[8] 愛洛伊絲(1098—1164),法蘭克女修院院長,因與其老師阿伯拉爾私下相愛,遭家人反對,入隱修院。
[9] 阿涅絲·索勒爾(1422—1450),法國國王查理七世的情婦,備受查理七世寵愛。
[10] 美人費羅麗葉是巴黎一中產(chǎn)者的女兒,后成為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的情婦。
[11] 克萊芒絲·伊佐爾是14世紀(jì)法國南方一位貴婦,女詩人,據(jù)傳她創(chuàng)立了歐洲最早的詩會。
[12] 圣路易即法王路易九世(1215—1270),據(jù)傳他常在橡樹下審案。
[13] 巴亞爾(1473—1524),法國軍人、騎士、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英雄,臨死還囑咐部下扶他面向敵人。
[14] 路易十一(1423—1483),法國國王,即位之前,毒死其父的情婦,即位之后,殺死許多反對他的貴族。
[15] 圣巴托羅繆是耶穌門徒,8月24日為其紀(jì)念節(jié)日。1572年8月23日,他在其母逼迫下,屠殺大批新教徒,引發(fā)第五次內(nèi)戰(zhàn)。
[16] 貝亞恩人指法王亨利四世,他是法國西南部貝亞恩人,在作戰(zhàn)之前曾囑咐部下,如軍旗丟了,就向他的翎飾靠攏。
[17] 某些伊斯蘭國家的最高統(tǒng)治者。
[18] 酒神故鄉(xiāng)指希臘。
[19] 法國浪漫派詩人(1790—1869),對自然有著親切的感受和誠摯的情感,早期詩多抒發(fā)個人感情和宗教信仰,流露出傷感情調(di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