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漢代錢幣的形制和錢文

一、五銖錢鑄行前的錢幣

半兩錢始鑄于戰國晚期的秦國,錢上有“半兩”二字,重如其文,但鑄錢數量不多,流通范圍也并不廣。戰國和秦代的半兩錢,外形為圓形,穿有圓形和方形兩種,多數穿口正面大于背面。錢幣正面邊緣多為弧形,鑄有錢文。背面平素。多見面范,背面可能于石板或其他平滑的材料上鑄造而成。錢幣鑄造總體較為粗糙,澆口較大。“半兩”文字書寫古樸,“半”字下橫與“兩”字上橫均較短(如圖1)。

圖1

秦統一中國后,在車同軌、書同文、統一度量衡的同時,半兩錢也作為統一的貨幣被推廣至全國。秦代半兩錢錢輪圓凈,錢面平整,無上凸下凹現象。穿方正,邊緣整齊。半兩錢采用范鑄,但只有面范,背面平素。錢文書體方折,字形規范,書法秀麗,筆畫粗細均勻(如圖2)。此時,錢上所鑄“半兩”二字中的“半”字下橫和“兩”字上橫均有加長的趨勢。而從秦代半兩錢實物看,雖然法定記重單位為半兩,即十二銖,但是大多數錢無法達到這個標準。相應地,在錢幣流通中,實行了千錢為一畚的貨幣管理,來解決半兩錢大小、美惡混雜的問題。秦代半兩錢有變小的趨勢,但總體而言,錢重還是秦錢的基本特征。

圖2

漢初繼承了秦代的貨幣制度,沿用秦半兩錢。而錢重難用,也成為了阻礙貨幣流通的主要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漢初高祖令民鑄錢,約重三銖。但很多錢達不到這個重量,最小者錢徑僅有0.5厘米,時稱“莢錢”。錢上“半兩”二字如秦晚期之寫法,文字清晰,“兩”字中的結構有簡化為一豎一橫的情況。從出土的錢范實測看,莢錢重量不及二銖,穿的寬度與錢徑比例較大(如圖3)。錢身輕薄,大小不一,缺乏統一規范。

圖3

放鑄的結果,是錢幣大幅度減重,流通中錢幣量大增,物價快速上漲。據《史記·平準書》記載:“物踴騰糶,米至石萬錢。”(第1417頁)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前186年,漢代鑄行八銖重的半兩錢。八銖半兩錢錢體較平大,錢徑約3厘米,制作比較規整。“半兩”二字寫法與秦代不同,大多數錢上“半”字二橫等長,有的下橫如上橫一樣兩端上翹,此為漢半兩的寫法(如圖4)。

圖4

前182年,又鑄行五分錢,即重量為半兩五分之一的錢幣。其重量為2.4銖,尺寸略大于漢初莢錢。前175年,又因“莢錢益多,輕,乃更鑄四銖錢,其文為‘半兩’,令民縱得自鑄錢”(《史記·平準書》第1419頁)。文帝四銖半兩錢較以前的半兩錢規范許多。其錢文清晰方正,書體纖細秀麗,“半”字兩橫平齊。有外郭,部分不明顯,形如隱郭,個別穿有郭。錢徑2.3~2.5厘米,穿寬0.75~0.85厘米,重2.6~3.2克(如圖5)。

圖5

前140年,令縣官銷半兩錢,更鑄三銖錢。三銖錢形制脫胎于四銖半兩錢,錢文為“三銖”二字,文字清晰方正,書體纖細秀麗,且多有面郭。

前136年,罷三銖錢,又行半兩錢。武帝時復行的半兩錢,文字清晰方正,“兩”字中的部件和筆畫多有所簡化(如圖6)。錢幣正面有面郭者較為常見,背面則平素無郭。總體上,此時的半兩錢與文帝四銖半兩錢相比,錢徑與重量都有縮減,鑄行時長為18年。

圖6

前118年,令郡國鑄五銖錢。而在五銖錢鑄行之前這段時間,概括來講,錢幣形狀采用圓形方孔,一面是錢文,另一面是素背;錢幣制作多不規整,有的錢正面有內郭或外郭,但沒有形成定制;錢文寫法雖有變化,但使用的字體都是小篆。

二、西漢五銖

從元狩五年(前118)始,令郡國鑄五銖錢。到元鼎二年(前115),行赤仄五銖錢。再到元鼎四年(前113),鑄幣權歸屬中央政府,專行上林三官五銖錢。在短短五年間,西漢經歷了三次錢法變革。

郡國五銖錢實行各國分鑄,其規格在全國或有統一規定。錢徑一般為2.6厘米,穿寬為0.9~1厘米,錢文為“五銖”。錢幣正、背面皆有外郭,錢穿正面無郭,背面有郭。五銖錢的發行使我國銅錢加外郭的形制得以確立,外郭有寬度不一,厚薄也不一的情況。至于赤仄五銖錢,其郭厚且整齊。三官五銖錢則沿用了前期五銖錢的形制特點,制作比郡國五銖錢更加規范。三官五銖錢一般錢徑為2.5厘米,穿寬為0.9厘米。為使錢型統一,在鑄造工藝上采用祖范、母范和子范“三范翻鑄”的嚴格的鑄造方法,保證了錢幣整齊劃一。

郡國五銖錢的錢文書寫要求并不嚴格,故錢文字形復雜。其“五”字兩豎畫相交有呈直線者,有作緩曲者,有作彎曲者,甚至有彎曲特甚或至變形者。“銖”字“金”旁字首或作“◇”形,或作“△”形,“朱”字上畫方折。其中,“五”字兩豎畫作斜直相交者,為郡國五銖之獨有;“銖”字中豎特別長者,也只見于郡國五銖錢。

赤仄五銖錢“五”字兩豎畫僅采用了郡國五銖錢緩曲相交的這一種寫法。

三官五銖錢“五”字也采用了緩曲寫法,但實際上多為微曲,與赤仄五銖錢小有區別。“銖”字“金”旁多不清晰,字首有的為“◇”形,有的似為“△”形。“朱”字上畫皆作方折,這一點自赤仄五銖錢以來,已成定制。錢范刻制并不十分精細,文字筆畫較粗,錢肉表面亦不太平整。

昭帝時五銖錢“五”字兩豎畫彎度較之武帝五銖錢略有加大,且有明顯靠攏趨勢,“銖”字“金”旁字首三角銳長。宣帝時五銖錢“五”字交筆末端有明顯內收,豎畫相交之后已趨于左右平行,字形略顯瘦長。到了神爵年間,“五”字字形寬,左右兩豎平行。“銖”字“金”旁字首呈“△”形且銳尖,“金”字四點近圓而小,“朱”字方折。整體來看,此時期“五銖”二字排列整齊,刻畫纖細、端正清晰。可以確定“五”字豎畫平行的寫法,是元康以后才形成的。元帝時五銖錢“五”字豎畫更加彎曲,上下兩端亦明顯放寬,字形上呈兩個相對的子彈頭形(參見蔣若是《秦漢錢幣研究》)。

自元狩五年改鑄五銖錢到元鼎四年由三官專鑄,再到西漢結束,五銖錢形制上基本無大變化,僅錢文“五銖”二字在書寫上略有不同(詳見表1)。

“五銖錢是中國歷史上用得最久最成功的錢幣。史家說它輕重適宜,一點也不錯。中國自進入貨幣經濟后,使用過的錢幣非常多,大小不等。重的如齊刀在四十公分以上,輕的如漢的莢錢,還不到一公分……自從元狩五年采用五銖錢以后,不但這五銖錢本身,在七百多年間是中國主要的貨幣,就是在唐武德四年廢止五銖以后,新錢的大小輕重,仍是以五銖錢為標準,離開這標準就失敗”(彭信威,第115頁)。“自西漢的五銖錢發行以來,歷代都想保持這重量……所以西漢的五銖在清末還有流通”(彭信威,序言第12頁)。“五銖錢不但大小輕重適中,而且是一種先進的形制,特別是外郭的采用。外郭同文字一樣高低,這就可以保護錢文,使得不容易磨損……自采用五銖后,外郭的形制就穩定下來了”(彭信威,第115~116頁)。外郭自此成為了中國錢幣一個不可缺少的部分。

西漢五銖分類錢型簡表(1)

三、新莽錢幣與東漢五銖

公元6年,王莽居攝,開始貨幣改革。公元7年,鑄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大泉五十,與五銖錢并行。公元9年,罷刀幣和五銖錢,鑄小泉直一,同大泉五十并行。公元10年,推行了五物、六名、二十八品的寶貨制。這些舉措使幣制變得極為復雜,大部分貨幣無法流通,僅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為主要流通貨幣。公元14年,又廢大小泉,鑄行貨布和貨泉。八年間四次貨幣改革,在眾多貨幣中,只有大泉五十和貨泉鑄造量較多,而且流通最廣。

大泉五十在莽錢中流通時間最長,共14年。因實行郡國鑄錢,故錢型變化頗多。大泉五十采用了圓形方孔形制,一般錢徑2.7厘米,穿較小,為正方形,寬0.7厘米左右,穿的面背均有郭。錢幣的面積較五銖錢、貨泉更大。貨泉是值一小錢,在莽錢中傳世量最大。貨泉同樣采用了圓形方孔形制,錢徑約2.3厘米,穿寬0.6厘米左右,重五銖,穿背面有郭,穿正面存在有郭和無郭兩種情況,穿較五銖錢要小。貨泉由于錢名吉祥,和大泉五十一樣,后世民間也多有鑄造,甚至還可能存在一定的民間流通。值得注意的是,穿正面鑄郭,始于莽錢的大泉五十。

東漢建立,初用莽錢。建武十六年(40),復行五銖錢。建武五銖錢大體以西漢三官五銖錢為范本,一般錢徑為2.6厘米,穿寬0.9厘米,錢正面穿無郭,背面穿有郭。靈帝中平三年(186),鑄行四出五銖錢。獻帝初平元年(190),董卓鑄小錢,東漢幣制開始崩潰。總體而言,東漢五銖錢盡管官私鑄造情況復雜,質量、符號、文字粗細有所不同,但都沒有脫離建武五銖錢的形制。

東漢建武五銖錢寫法與西漢三官五銖略有不同,“五銖”二字較寬大,文字清晰,筆畫較細,布局疏朗,與郭無擠壓現象。“銖”字“金”旁字首略呈等邊三角形,“金”旁四點或作短豎,“朱”字上畫圓折,中豎有時高出“金”字(圖7)。東漢中期以后,文字筆畫較粗,與以前筆畫纖細不同。

圖7

王莽的貨幣改革,可以說起初是對五銖錢的一次反叛,但貨幣規律同他開了一個玩笑。在王莽創造出的貨幣中,與五銖錢有同樣形制和重量的貨泉鑄行量最大,其次是與五銖錢有同樣形制特點,規格和重量大一些的大泉五十。除此之外的貨幣,均沒有得到百姓認可,沒有實現廣泛流通。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西市| 横峰县| 龙南县| 武城县| 壤塘县| 哈尔滨市| 桂东县| 昭平县| 周至县| 曲麻莱县| 朔州市| 平罗县| 华宁县| 枝江市| 府谷县| 滨州市| 巴林左旗| 绥江县| 资讯 | 会理县| 贵阳市| 龙州县| 泽普县| 石家庄市| 青州市| 云安县| 钟山县| 渝北区| 五河县| 阿鲁科尔沁旗| 浪卡子县| 红河县| 阆中市| 梧州市| 九龙城区| 镇赉县| 河池市| 新田县| 新和县| 南郑县| 玉环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