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古典美學原著精讀本
- 羅筠筠
- 839字
- 2020-11-30 11:11:47
三 (南朝)劉勰《文心雕龍》選讀
(一)題解
《文心雕龍》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全面系統闡述文學理論的巨著。南朝梁劉勰著。書大約成于南朝齊和帝中興元、二年(501—502年)間。現存最早版本為敦煌唐人草書殘卷本。它是中國文學理論批評史上第一部有嚴密體系的文學理論專著。
劉勰(約465—約532年),字彥和,東莞莒(今山東莒縣)人,世居京口(江蘇鎮江)。劉勰是齊悼惠王劉肥的后代,六世祖劉撫曾官彭城內史,五世祖劉爽為山陰令,四世祖劉仲道為余姚令。永嘉之亂爆發,其先人逃難渡江,世居京口。劉勰早孤家貧,其父劉尚曾任越騎校尉,元徽二年(474年)于建康平叛戰役中犧牲。劉勰篤志好學,因家貧,住在定林寺,依靠名僧僧祐十余年,因而精通佛典。終身未婚。十多年后,他精通佛教經論,并鉆研了儒家經典。一說《出三藏記集》與《劉子》可能出劉勰之手。三十多歲時,寫成三萬七千字的《文心雕龍》,沈約看了,“大重之,謂為深得文理”,被任命為奉朝請。后為臨川王記室,又曾為太子記室。又任太子蕭統的通事舍人,為蕭統所賞愛。梁武帝大同四年(538年)昭明太子蕭統去世,劉勰請出家,梁武帝不許,乃燒發以明志,遂準為僧,法號慧地,不久卒。劉勰受儒家思想和佛教的影響都很深。
《文心雕龍》共50篇,劉勰在《序志》篇中將其分為“文之樞紐”“論文敘筆”“剖情析采”“褒貶怊悵”“長懷《序志》”五個部分。“文之樞紐”,是全書理論的基礎;“論文敘筆”20篇,每篇分論一種或兩三種文體,對主要文體都做到“原始以表末,釋名以章義,選文以定篇,敷理以舉統”,共討論了3種文體;“剖情析采”19篇,分論神思想象、個性風格(體性)、創新復古(通變)、文質關系(風骨等)、寫作技巧(定勢等)、文辭聲律(聲律等)等問題;“褒貶怊悵”5篇,述了文學的鑒賞與知音問題;最后一篇《序志》說明自己的創作目的和全書的部署意圖。《文心雕龍》體系完整,各部分之間互相照應。正如作者在《附會篇》中所說:“眾理雖繁,而無倒置之乖;群言雖多,而無棼絲之亂。”清代章學誠《文史通義》中評價其為“體大而慮周”,是對該著的權威性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