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人們為什么關注宋史

一元明清人眼中的宋代歷史

1279年南宋滅亡以后,元世祖忽必烈詔令修遼、金、宋史。但忽必烈之后,歷經數朝詔修三史,卻遲遲未能成書。除有經費問題、舊史多闕佚、史才不足等原因外,主要是以遼金為正統還是以宋朝為正統爭論不休。直到元順帝時丞相脫脫裁定“三國各與正統,各系其年號”,遂使修纂遼、金、宋三史得以順利進行,從而徹底打破了以漢族政權為正統的傳統觀念,這也為明朝掀起重修宋史和研究宋史高潮,埋下了伏筆。

元朝史臣的《進宋史表》對有宋一代歷史從兩個方面做了基本評價。一方面是對程朱理學做了高度的肯定。所謂“矧先儒性命之說,資圣代表章之功,先理致而后文辭,崇道德而黜功利,書法以之而矜式,彝倫賴是以匡扶”。元史臣還在《宋史》道學傳的序言中直陳:“此宋儒之學所以度越諸子,而上接孟氏者歟。其于世代之污隆,氣化之榮悴,有所關系也甚大。道學盛于宋,宋弗究于用,甚至有厲禁焉。后之時君世主,欲復天德王道之治,必來此取法矣。”這與元統治者將朱熹學說定為“國是”一脈相承。1315年,元代第一次開科取士,元統治者要求將《四書章句集注》作為教科書,明清時代延續了這種模式。另一方面,元史臣在論宋代“其有弊”,“大概聲容盛而武備衰,論建多而成效少”。元朝人劉岳申對此解釋說:“宋視漢唐,內無女色、閹寺之禍,外無強藩、外戚之變,經學不為無功,而國勢不免積弱?!保▌⒃郎辍渡挲S集》卷十五《策問三史》)元朝史臣對宋代歷史的蓋棺大致影響了明清人對宋代歷史的認識。

《宋史》修纂成書沒有幾年,元朝就被明朝取代了。明代對于宋代歷史的認知除了繼承《宋史》的看法以外,又有新的動向。其一,明朝是在推翻元朝統治基礎上建立的漢族王朝,因而明統治者在承認華夏民族“天下一統”的同時,特別強調對宋朝歷史文化的認同和繼承,加之元史臣倉促修宋史,使得《宋史》內容繁蕪,頗受史家貲議,因而重修《宋史》和重視研究宋史成為明代史學的一大特色,據研究,有明一代,受社會政治、民族關系以及學術思潮衍變的影響,宋史研究空前高漲,先后產生了123種宋史著述,現存62種。(吳漫《明代宋史學研究》)其二,與元統治者相同,朱元璋亦以程朱之學為明朝的統治思想,多次詔示天下士人“一宗朱氏之學,令學者非五經孔孟之書不讀、非濂洛關閩之學不講”。(陳鼎《東林列傳》卷二《高攀龍傳》)因此科舉、教育與經學進一步緊密結合,理學(道學)思想影響到明代的政壇、風俗、禮制的方方面面。其三,明朝人對宋文、宋詩、宋詞、宋畫的褒揚和批評,奠定了宋代文學藝術與漢唐并峙的地位,譬如,對宋詞的成就有“夫詞至宋人而詞始霸”的高度贊揚;散文有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王安石、曾鞏、蘇洵、蘇軾、蘇轍)的定評;詩歌有“宗唐崇宋”的不易之論;繪畫則是由宋代士夫畫至明代發展成為文人畫等。其四,南宋時人鄭樵和文天祥從“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以及“士大夫以官為家,捐親戚,棄墳墓”等現象看到唐宋之際社會發生了巨大變化,而編撰《宋史紀事本末》的陳邦瞻更是從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大勢看到宋代是歷史大變革的時期,他說:

考其世已宇宙風氣,其變之大者有三:鴻荒一變而為唐、虞,以至于周,七國為極;再變而為漢,以至于唐,五季為極;宋其三變,而吾未睹其極也。

陳邦瞻指出宋的變革既不類以效法“道德”取勝的周朝,也不類以效法“功力”取盛的漢唐,而是“舉一世之治而繩之于格律,舉一世之才而納之于準繩規矩,循循焉守文應令,雍容顧盼,而世已治”。因而宋三百年的文治主要表現在社會內部的穩定上,“其家法嚴,故呂(后)、武(則天)之變,不生于肘腋;其國體順,故(王)莽、(董)卓之禍,不作于朝廷。吏以仁為治,而蒼鷹乳虎之暴,無所施于郡國;人以法相守,而椎埋結駟之俠,無所容于閭巷。其制世定俗,蓋有漢、唐之所不能臻者”。

陳邦瞻還以為由宋代開啟的歷史變革至明朝仍然處在繼續發展的階段,“變未極,則治不得不相為因,今國家之制,民間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與宋近者乎?非慕宋而樂趨之,而勢固然已”。陳邦瞻的這一看法得到編撰《宋元通鑒》的薛應旂的贊同:“回視宋元,世代不遠,人情物態,大都相類?!?/p>

“宋學”一詞在元明時代的含義大致包括宋朝的學術、文學和藝術,即所謂“凡百王詩書、禮樂相沿以為軌則者”。至明朝后期才將宋學特指程朱理學。程朱理學治經方法至明末已入窮途,黃宗羲“教學者說經則宗漢儒,立身則宗宋學”。清初統治者亦有意提倡理學。隨著乾嘉考據學興起,漢學與宋學之爭成為清朝學界的一大景觀。清統治者以文字獄等手段相逼,又以高官厚祿相誘,于是以考證方法讀經發展成為學術主流,代替了以言心言性為主之宋學的傳統地位。

清代對宋朝的積弱多所批評。如王夫之在《宋論》中批評宋的軍政時說:“岐溝一蹶,終宋不振”,“士戲于伍,將戲于幕,主戲于國,相率以嬉而已。嗚呼!斯其所以為弱宋也歟!”四庫館臣在為宋人數部著作的提要中也使用積弱來形容宋的國勢,如為王安石《周官新義》的提要說:“安石之意,本以宋當積弱之后,而欲濟之以富強?!鼻』实鄹嵌啻卧u議宋的積弱:“積弱之勢既成,益見其懨懨不振,誠可笑耳?!薄皣鴦莩煞e弱,況復政多咎?!?/p>

二宋代近世說的“近世”指向

20世紀之交,中西學者均將宋代歷史指向中國近世的開端。

先看域外學者。宋朝是中國近世的開端,這是日本學者內藤虎次郎(號湖南,1866—1934年)首先提出來的。1922年內藤湖南發表《概括的唐宋時代觀》系統闡述了他的宋朝是中國近世開端的假說。內藤的假說是建立在西方文藝復興以來的歷史分期方法基礎之上的,即上世(上古)、中世(中古)、近世(近代)三分法,內藤以為唐代是中世紀的結束,而宋代則是近世的開始。從中世向近世的轉移,應根據“貴族政治的衰頹和獨裁的興起”這一點,而從貴族政治進入君主獨裁政治則是任何國家都能看到的自然順序,是世界史的普遍現象。內藤提出的假說在“二戰”結束前,不論是在日本國內還是國外影響都不大,“二戰”結束后內藤湖南的宋代近世說經他的學生宮崎市定等人的發揮和展開,至20世紀下半葉在國際學界產生了深遠而廣泛的影響。內藤湖南的學生發展宋代近世說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將宋代近世說概括為“唐宋變革論”;二是1950年10月,宮崎市定發表《東洋的近世》,宮崎在此書中補充了內藤說在經濟方面論據之不足,相當全面地列舉了從宋代到清代的中國近世社會的特征:大規模的都市、發達的交通、繁榮的交換經濟、建立在契約上的地主—佃戶關系、中央集權的官僚國家體制、科舉制度產生的文官體系、以傭兵制為基礎的龐大中央禁軍。所有這些特征,歸納起來,無非都是高度發達的交換經濟與中央集權的國家特征相結合的體現。他在中國宋代和歐洲近代文藝復興之間列舉了許多平行的史事,而且特別強調中國宋代與歐洲近代文藝復興之間兩個突出共同點:(1)由于基督教和佛教的衰頹,社會和文化都世俗化了,“理性”哲學代興;(2)城市和商業興起,形成了自由支配土地、勞動力和資本的農業社會。宮崎在新生的宋代平民文化中發現了中國近世國民主義搏動的先兆,“人民”有了文化主體意識,不再奴隸般地效忠于皇室。(張廣達《內藤湖南的唐宋變革說及其影響》,《唐研究》2005年第11卷)

內藤的宋代近世說不僅僅是就中國歷史分期的學術問題展開討論的,還與他關注當時中國政治走向以及日本對華政策分不開的,即為處在辛亥革命前后中國政治走向開出的“貴族政治→君主獨裁政治→共和政治的社會發展趨勢”方案服務的。中國的辛亥革命不是從舊體制、落后社會到新體制、先進社會的轉換,而是“可以追溯到從唐代中葉到五代、北宋亦即離現在約一千年前到八百年前之間,已逐漸形成了我們所說的近世紀”。如何保障這種緣于歷史“早熟”必然出現的“共和制”呢?內藤提出:“中日共存的方向:即以先進國家日本的經驗輸入激活中國社會,由此達到國家自立的進程?!?/p>

所以說要區分“宋代近世說”與“唐宋變革論”的聯系與區別,也就是說宮崎市定把內藤湖南的“宋代近世說”指向,由內藤湖南偏重討論其所處的中國現實社會狀況的起始,轉向側重討論按西方近代社會發展模式比附中國歷史近代的起始。

當然到了20世紀70年代后半期,日本學界在反思西方的歷史分期法得失時,看到西方史學和社會學的“近代”是根據西歐社會發展經驗總結出來的架構,將西歐的歷史發展模式奉為世界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并以此作為研究中國歷史分期的預設進行的東西比較一旦流于牽強,必然造成歪曲和混亂的后果。美國學界也得出了大致相同的意見,包弼德(Peter K.Bol)認為,應當對內藤說的傳統理解進行更新,即認同內藤的時代分期,但要拋棄內藤說以宋代與西方近世相比擬,以歐美式近代為趨歸的目的論。

盡管日本從晚清現實和西方近代社會理論研究中國宋代歷史的觀點有附會之嫌,但是宋代近世說或唐宋變革論對國際宋史學界產生了深遠而重大的影響,則是不容否認的,而且日美歐學者對宋代的歷史地位均做出了很高評價。

日本學者宮崎市定在《宋代的煤與鐵》一文中指出:“中國的文化,在開始時期比西亞落后得多,但是以后漸漸扭轉了這種落后局面,追上了西亞;到了宋代便超過西亞而居于世界最前列?!焙吞锴逶凇吨袊犯耪f》一書中認為:宋代橫比當時世界各國,均在其之上,處于領先地位;宋代縱比前代,亦超越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繼漢朝、唐朝之后的又一座新高峰。以上兩點可以說是日本學界對宋代歷史地位的兩個基本估計。

新近出版的《哈佛中國史》第四冊《儒家統治的時代:宋的轉型》寫道:“宋代中國在商品化與消費,在財政金融的發展程度,特別是其強大的信用市場和紙幣制度的創立,在交通(馬車、客船和配備有尾舵和水密艙的駁船)的發達程度,在陶瓷生產、銅鐵礦的開采、紙張的生產、高品質的印刷和出版,以及在機械標準化和技術術語(這是進行高效及有利可圖的持續大規模生產的先決條件)等方面都走在了中世紀歐洲的前面。水車可以驅動杵槌,可以用來對水田進行灌溉,可以碾磨谷物以及對做工業用途的材料進行磨壓。通過中亞一直連接到伊斯蘭教世界的貿易路線和傳播交流網絡(在19世紀時被稱為‘絲綢之路’)使中國的技術傳播到了歐洲,而歐洲則在數個世紀后的商業和工業革命期間,對東方的思想進行了仿制、吸收和改進?!辈惶厝绱?,美國的歷史學家在日本漢學家的激發之下,開始把宋代看作中國史上的真正具有形塑作用的時期之一,是社會、經濟、政治、思維各個方面都有廣泛發展的時期,這些發展大大有助于形成直到20世紀的中國的面貌。

再看國內學者的看法。國內學者對宋代歷史的認知主要是從傳統中國文化的發展脈絡來看待宋代歷史文化與他們所處近世(晚清社會)的關聯,如近代思想家嚴復在給熊純如的信里說:“古人好讀前四史,亦以其文字耳。若研究人心政俗之變,則趙宋一代歷史最宜究心。中國所以成為今日現象者,為善為惡,姑不具論,而為宋人之所造就,什八九可斷言也。”近代學術大師王國維說:“天水一朝人智之活動,與文化多方面,前之漢唐,后之元明,皆所不逮也。近世學術,多發端于宋人?!敝麣v史學家金毓黻《宋遼金史》總論說“宋代膺古今最劇之變局,為劃時代之一段”,“凡近代之民族文化,政治制度,幾乎無一不與之相緣,而莫能外,是宜大可注意者也。治宋遼金史,實為治近代史之始基”。這些前賢的論述與前揭陳邦瞻、薛應旂的觀點一脈相承,顯然明清以來中國學者提出中國近世(明、清)的文化主流源頭起自宋,雖然與日本學界的宋代近世說在時間概念上有相似處,但是與日本學界將中國近世的發展比附西方文明進程有本質的不同。也大致是這個原因,才有陳寅恪對趙宋文化的高度褒揚:“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薄疤焖怀幕?,竟為我民族遺留之瑰寶?!?/p>

從上述可知,中外學者在19世紀之交都把宋代歷史看作是中國近世的開端,盡管所持的方法和視角不盡相同,但是觀察晚清社會的諸多歷史和現實特征都主要源自宋代則是殊途同歸,只是其后日美學者偏向諸如城市、市鎮、經濟、交通、印刷、社會結構等方面宋至晚清的源流變化;而中國學者則主要總結了宋代的學術思想、文學藝術、人心禮俗對晚清社會的形塑作用。

三宋朝是一個積貧積弱的國家嗎?

如前所述,當“二戰”以后,日本有關宋朝是中國近世開端的“假說”風靡美歐學界之時,卻在中國本土遭到冷遇,在相當長時間內對中國的唐宋史研究幾乎沒有產生什么影響。2002年出版的《二十世紀唐研究》未見國內學者接受日本唐宋變革說所作的討論論著。2006年出版的《二十世紀宋史研究論著目錄》更是未見大陸地區論著索引中有唐宋變革的條目。這是為什么呢?我個人以為主要原因有兩點:一是20世紀前半葉內藤湖南的假說尚沒有形成系統理論,加之中日民族矛盾空前高漲,而內藤的假說帶有殖民色彩,故很難得到中國學者的關注;二是當內藤的學生將宋代近世假說豐富系統化后發展總結為“唐宋變革論”之際,中日分處東西方“冷戰”陣營,意識形態的對立也不可能使中國大陸學者關注日本的唐宋變革論。

與日美歐學界對宋代歷史高度評價相反的是,國內學者對宋代歷史的評價呈現批評、貶抑為主的態勢,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將宋朝冠以“積貧積弱”。其實,早在南宋后期,有識之士就說“民窮” “財匱”“兵弱”是當時的三大弊政。而前揭元明清人一致認為宋朝“武備不振”和“積弱”。民國時期,錢穆在《國史大綱》中將宋元明清人的議論概括為“積貧”和“積弱”,20世紀50年代末先師漆俠先生在《王安石變法》一書中第一次將“積貧積弱”連用來概括宋神宗實施變法的主要社會原因,1962年鄧廣銘先生將這一概括引入《中國史綱要》宋代歷史部分的書寫。由于《國史大綱》和《中國史綱要》是大、中學教材,因而影響極大,遂使“積貧積弱”成為20世紀后半葉評價宋代歷史的代名詞。二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所確立的封建社會內部分期研究范式,把宋代作為中國封建社會走向衰亡的開始,即唐宋時期處在封建社會由前期向后期轉變的時代,為大多數學者及教科書所認同。五個社會形態說實際上是建立在“社會進化論”的基礎上,宋代處于封建社會的衰落時期,其落后是不言而喻的?;谶@兩方面的認知,國內學界一般提到宋朝歷史總是與政治上腐朽、學術上反動、經濟上積貧、軍事上積弱畫等號。

那么怎樣看待“積貧積弱”說呢?根據目前的研究,“積貧”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更正,從國家財政和地方財政的角度而言,宋仁宗朝形成的“財匱”,在王安石變法之后得到一定的舒緩,南宋以后則一直是為擺脫財政危機苦苦掙扎,而宋代地方財政長期處于入不敷出的窘境,則是宋代財政史研究者取得的較大共識?!柏攨T”之說是有充分根據的。從“民窮”的角度來說,宋代社會最底層的客戶,與魏晉隋唐以來的部曲相比,不論是法律身份地位、遷徙自由以及謀生手段,都有較大的改善和提高,加之宋朝的社會救濟制度漢唐不能企及,元明清也沒有超過,而宋代大中城市里五萬貫家財的富戶人數眾多,所以要辯證地看待宋朝的“積貧”。

對于“積弱”說也應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更正。過去對宋朝積弱的認識有兩層含義,一是國勢弱,二是軍事能力弱。對于前者,大多數研究者都不能認同,因為目前學界公認宋朝的經濟、科技整體發展水平遠不是遼、西夏、金、蒙古、元所能比擬。而對于后者雖有質疑者,但未能得到充分解釋。我個人以為若從戰爭具有防御和進攻兩種基本形式而言,宋朝對于遼、西夏、金、蒙古、元的戰爭的失敗主要是發生在宋朝的主動進攻戰上,而從防御戰的角度來看,宋大多數時間在境內抵抗來自遼、西夏、金、蒙古、元的進攻,則宋軍多能取得不俗的戰績,如宋夏平夏城之戰,宋金太原之戰、和尚原之戰、順昌之戰、郾城之戰、采石之戰,宋蒙古釣魚城之戰,等等,因而應當改變宋人不能打仗的偏見。既然宋人能打仗,為什么宋以后歷代都說宋“積弱”呢?我個人以為大致有三點原因:一是由于政治腐敗和戰略決策的失誤,金滅北宋和宋蒙元戰爭的第二階段特別是1273年后的元滅南宋戰役,基本同屬于擊潰戰,也就是說北宋和南宋均被金、元在短時間內滅亡,這就是積弱的表現;二是在所謂“和平”對峙年代與遼、西夏、金、蒙古、元的交往中(特別是南宋)又常常扮演乞求、賠款、茍且、退讓等屈辱的角色,這又是不折不扣的“積弱”;三是雖然宋打防御戰頗有戰斗力,但是必須指出宋的防御戰都是對侵略者深入國境之內的頑強抵抗,也就是說在第一時間并不能阻擊侵略者于國境防線之外。一個常在國境縱深地區進行頑強抵抗侵略的國家,不論抵抗有多么的卓越,也不能不是“積弱”的反映。

那么宋人為什么能打防御戰而不能打進攻戰呢?這大致也有四個原因:一是由于中唐以來兵制變革、選官制度變革,軍功集團從歷史舞臺上退出,社會的價值取向有了與漢唐迥然相異的變化,那種通過軍功受爵的世風被科舉取士的世風所取代,北宋后期汪洙的《神童詩》:“天子重英豪,文章教爾曹;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少小須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笨烧f是對宋太宗以來形成的時代價值取向最為恰當的描述,因而宋朝缺乏漢唐那種開疆拓土的精神;二是有鑒于安史亂后藩鎮割據形成尾大不掉之勢,宋朝自太宗朝以后奉行崇文抑武的國策,“崇文抑武”不等于過去總結的“重文輕武”,宋朝重文是實,但并不輕武,宋的國防開支自宋仁宗以后要占到國家財政收入的十之七八,所以宋朝沒有輕武,而“抑武”確實是宋朝的國策,即抑制武將專權,逐步實行文臣統兵和宦官統兵,降至北宋末,舉國竟無折沖御侮之將;三是宋朝實行募兵制,養兵數十萬乃至百萬,募兵制下的養兵既不同于漢唐的兵役,也不同于現代的雇傭兵,宋朝人當兵主要是為了養家糊口,沒有爭取軍功的動力;四是中唐以后中原王朝喪失了可供馴養軍馬的草原,難以組建與草原民族一爭雄長的騎兵部隊?;谶@四點,宋真宗景德年間與遼朝簽訂的“澶淵之盟”,是漢族所建中原王朝放棄與草原民族一爭雄長國策的標志。由此逐漸形成“守內虛外”的消極防御等軍政國策,故其武力一直積弱不振,整個時代的尚武精神淪落。可見,宋朝的積弱不僅僅是軍事能力強弱、國勢強弱的問題,而是帶有多種綜合歷史因素的問題。

四 21世紀之交以來對宋代歷史的新評價

世紀之交,日本、美歐都已有了充分討論和基本定論的唐宋變革論,在國內卻突然受到極大關注,一時間學界普遍以“宋代近世說”或“唐宋變革論”為基礎討論宋代問題。但是仔細觀察國內學界所熱衷的宋代近世說或唐宋變革論,只有少數學者從日美學界討論的定義、范疇、范圍討論宋代問題,而大多數人,都是借用日本學界為宋代歷史地位所下的“是中國近世開端”這一定位,或者使用唐宋社會由貴族向平民化、精英化轉變的結論為自己的研究張目。

那么為何在世紀之交以來會出現這種現象呢?我們知道,民族歷史地位的評價或者說對文明盛衰的評斷,往往與國家的現實強盛與否分不開。20世紀國內學界對宋代歷史的評價實際上是對現實中國地位評判的縮影。1840年鴉片戰爭后,國人在反思中國被侵略欺凌的原因時,從反思船堅炮利、政治制度不如列強直至對傳統文化的質疑和否定,因而20世紀國內學界對宋代文治所取得成就(文明昌盛)的片面忽略,而特別強調宋朝“武備不振”“積弱”不強的一面,則不能不是仁人志士們主張與傳統決裂,認為只有與傳統決裂,才能救中國的時代反思在史學研究中的一種折射。

改革開放以后,隨著中國與世界列強并駕齊驅進入21世紀,國際上重新認識明清以來中國在世界歷史上的地位,尤以美國加州學派(California School)為突出,從研究范式的高度反思西方中心主義的學術理論和方法,凸顯中國歷史的重要性,這也使得國內研究宋代問題的學者不滿足于只把宋代的高度發展定位在中國封建社會內部的認識,而是希望把宋代置于當時的世界歷史背景下給以新的評價,而日美歐唐宋變革論者高度評價宋代歷史地位的觀點正適應了這種要求。于是宋代經濟革命說——諸如農業革命、水運革命、貨幣與信貸革命、科學技術革命、交通革命、商業革命、市場結構以及都市化方面的重大變化等,宋代是中國近世的開端,宋代是中國古代的文藝復興時期等觀點充斥著各類評價宋代歷史地位的論著中。這是唐宋變革論在世紀之交成為國內宋史研究熱點話題的重要背景。

在公元960到1279年320年中形成的宋代歷史內容是人類歷史長河中一段不能磨滅而固化的記憶,但不同時期研究宋代歷史的人根據現實關懷和理論對宋代歷史的認識在變,從這個層面而言,宋代歷史的形象仍在不斷地變化中,宋代歷史的魅力也因之會持續存在。

(原刊于《光明日報》2017年2月20日14版《史學》,有刪節,此次收錄回復原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榕江县| 疏附县| 临清市| 宣化县| 灯塔市| 澄迈县| 体育| 龙胜| 高州市| 河南省| 金山区| 遂平县| 香港 | 连城县| 大足县| 册亨县| 凌源市| 东城区| 武平县| 安溪县| 吴江市| 武宣县| 通化市| 博罗县| 禹州市| 庆阳市| 托里县| 辽阳县| 正宁县| 德庆县| 田东县| 台中市| 郧西县| 彰武县| 阜宁县| 临武县| 沁阳市| 岗巴县| 晋州市| 舟山市| 江西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