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孟浩然
- 飛花令·松(中國文化·古典詩詞品鑒)
- 素心落雪編著
- 1995字
- 2020-11-25 15:28:56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號孟山人,世稱孟襄陽、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園派詩人,與王維并稱為“王孟”。孟浩然是盛唐山水田園詩派的第一人,“興象”創(chuàng)作的先行者,對后代詩人影響很大。
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夜歸鹿門山歌
唐·孟浩然
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
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
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
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注釋
開煙樹:指月光下,原先煙霧繚繞下的樹木漸漸顯現(xiàn)出來。
巖扉:山巖相對,好像門一樣。
幽人:詩人的自稱。
簡析《夜歸鹿門山歌》是孟浩然創(chuàng)作的一首寫景抒懷詩。開篇兩句“山寺鐘鳴晝已昏,漁梁渡頭爭渡喧”寫詩人在傍晚江邊的所見所聞。這時候天色已晚,幽僻的古寺中傳來了陣陣鐘聲,沔水口附近的漁家急于歸家,在作者看來出現(xiàn)了陣陣喧鬧。第二聯(lián)的“人隨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歸鹿門”寫出了漁人各自還家,自己也回到了鹿門。第三聯(lián)寫“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自己所在的鹿門中樹木被暮靄籠罩,呈現(xiàn)出一種朦朧迷離之感。誰知道山月一出,整個暮靄消失不見,樹影反而變得清晰起來。這時候詩人開始忘情地攀登山路,不知不覺間來到了龐公昔時隱居的地方。最后兩句“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是說這里沒有任何干擾,只有禽鳥樹木為伴,自己要在這里過著隱居的生活。這首詩通過寫詩人夜歸鹿門的情況,抒發(fā)了詩人希望隱居的情懷。
背景
此詩作于作者四十歲后隱居鹿門時,即景龍二年(708)至先天元年(712)間。
名家點評
〔宋〕劉辰翁:此詩為昔人所甚賞,尚非孟勝場,作手自辨。(《王孟詩評》)
〔明〕高棅:浩然作《鹿門歌》,其本象清徹閑淡備至。(《批點唐詩正聲》)
〔明〕鐘惺:幽細之調(diào),得此一轉有力(“余亦”句)。(《唐詩歸》)
忽逢青鳥使,邀入赤松家
清明日宴梅道士房
唐·孟浩然
林臥愁春盡,開軒覽物華。
忽逢青鳥使,邀入赤松家。
金灶初開火,仙桃正發(fā)花。
童顏若可駐,何惜醉流霞。
注釋
林臥:林下高臥,這里指的是隱居。
物華:自然風光。
赤松:赤松子,傳說中神仙的名字。
金灶:一般指道家煉丹的爐子。
簡析
這首詩寫出了詩人孟浩然前往梅道士山房做客的情景。全詩的第一聯(lián)“林臥愁春盡,開軒覽物華”說詩人本來隱居在山林間,一揭開睡覺的帷帳就能欣賞到山中的美景。這是詩人當時最自然的生活狀態(tài),表達了詩人寄情山水的情懷。第二聯(lián)“忽逢青鳥使,邀入赤松家”寫的是梅道士派遣了使者來邀請我前去赴宴,詩人自然非常開心。第三聯(lián)“金灶初開火,仙桃正發(fā)花”描繪了梅道士居處的環(huán)境:房里煉丹的爐火剛剛點燃,屋外的桃花也正在盛開。最后一聯(lián)“童顏若可駐,何惜醉流霞”寫出了作者和梅道士兩人開懷暢飲,并且相互祝愿對方能夠健康長壽。可以說這既是作者自己內(nèi)心的愿望,又很符合主人道家人的長生追求。總的來說,全詩恬淡自然,抒發(fā)了詩人對閑適生活的熱愛。
背景
此詩當作于孟浩然隱居襄陽時期。
名家點評
〔現(xiàn)代〕鄧安生:全詩由愁至喜,由喜而醉,一路寫來,感情變化的脈絡一目了然。作者又多以寫道家的術語和典故入詩,切合梅道士的身份,又微含向道之意。(《孟浩然詩選譯》)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歲暮歸南山
唐·孟浩然
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
不才明主棄,多病故人疏。
白發(fā)催年老,青陽逼歲除。
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
注釋
歲暮:年終。
敝廬:稱自己破落的家園。
青陽:指春天。
永懷:悠悠的思懷。
虛:空寂。
簡析《歲暮歸南山》是唐代詩人孟浩然歸隱后的詩作。首聯(lián)“北闕休上書,南山歸敝廬”寫自己不準備在朝廷的宮門前發(fā)表個人見解了,就要返歸終南山我那破舊的茅屋。三、四句具體地寫出了自己失意的原因。所謂“不才明主棄”是一句具有反語性質(zhì)的詩句,說因為自己沒有才能才使得君主棄我不用。“多病故人疏”則相對委婉,說自己因為多染病痛,所以朋友才會和我疏離。后邊兩聯(lián)“白發(fā)催年老,青陽逼歲除。永懷愁不寐,松月夜窗虛”寫自己的白發(fā)漸漸地增多了,歲月催人慢慢老去,而一年也過到了年底,新春又要來了。自己心懷愁緒,晚上久久不能入睡,只有那月光映照著松樹的影子,窗戶上呈現(xiàn)出一片空寂。可以說夜晚的迷蒙空寂的景色和作者內(nèi)心的落寞惆悵融為了一體。總的來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壯志難酬之情。
背景
大約在唐開元十六年(728),四十歲的孟浩然來長安應進士第落第了,心情很苦悶,他想直接向皇帝上書,又很猶豫。這首詩是在這樣心緒極端復雜的情況下寫出來的。
名家點評
〔北宋〕宋祁、歐陽修、范鎮(zhèn)、呂夏卿等:(王)維私邀(孟浩然)入內(nèi)署,俄而玄宗至,浩然匿床下。維以實對,帝喜曰:“朕聞其人而未見也,何懼而匿?”詔浩然出。帝問其詩,浩然再拜,自誦所為,至“不才明主棄”之句,帝曰:“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新唐書·文藝傳下》)
〔南宋〕王之望:孟浩然在開元中詩名亦高,本無宦情,語亦儼淡。及“北闕”“南山”之詩,作意為憤躁語,此不出乎情性,而失其音氣之和,果終棄工明主。(《上宰相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