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產業轉移年度報告(2019—2020)
- 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主編
- 3634字
- 2020-11-24 12:55:40
四、以創新驅動高質量發展成為重點,發揮優勢突出特色承接轉移
我國各省市發展稟賦差別明顯,生態資源、能源供給、基礎設施、人力保障、產業基礎、創新能力等差別都非常大,各地在承接產業轉移時都立足自身,客觀評估,以不同的方式承接產業轉移。經濟基礎較好、人才資源豐富、研發能力較強的地區以創新為核心承接國際和國內先進產業,轉化優秀科研成果為產業發展。各省區市在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中,紛紛聚焦細分領域,通過產業轉移促進產業提升。在缺乏較好承接產業的部分中西部地區和東北地區,通過“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引導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創業,進而打下承接產業轉移的基礎和條件。
(一)以創新為核心承接產業促進本地產業升級發展
北京市是我國創新資源最豐富、創新能力最強的地區之一。北京市以創新為核心競爭力,承接和發展一大批產業。中關村科學城堅持以基礎研究為先導,努力形成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原創成果、創新型領軍企業;懷柔科學城圍繞大科學裝置和交叉研究平臺構建創新鏈,不斷補齊創新要素短板;未來科學城深化與央企合作,布局能源產業,建設中關村生命科學園;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超前對接三大科學城科技成果,進一步開展國際產業合作。科技創新不僅引領北京市本地產業迅速向“高精尖”轉向,其科技創新成果也惠及全國其他地區。中國科學院自動化所醫學影像實驗室研發的高端腫瘤分子影像精準手術導航器械及藥物產業化項目在珠海落地,實現產業化。該項目投資總額為10億元,獲得生產批件后5年內,預計總應稅銷售收入達10億元。
上海市近幾年不斷吸引國際投資,吸引公司總部、研發中心等。截至2019年10月底,上海市累計引進跨國公司地區總部710家(其中亞太區總部114家),研發中心453家。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別稱武漢光谷)依托我國自主創新的許多重大成果實現了“芯、屏、端、網”產業的新布局。在光谷左嶺大道上,投資240億美元的國家存儲器基地項目開工建設,我國首批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32層三維NAND閃存芯片已量產;華星光電技術有限公司的華星光電t4項目穩步推進,中小尺寸面板產品市場份額將快速提升;武漢天馬第6代有機發光顯示面板生產線二期項目建設正加速推進;長飛光纖的一根光纖可容納135億人同時通話。
(二)聚焦細分產業領域承接產業轉移為本地產業鏈補鏈擴鏈強鏈
全國許多地方承接產業轉移已不再是來者不拒,許多地區不但開始“選資選優”,更是根據自身產業發展需要,聚焦到某些細分產業領域來承接產業轉移,實現產業鏈缺鏈補齊、弱鏈補強,促進地區實現產業特色化發展、優勢化發展。如四川省宜賓市通過引進產業鏈缺失環節的相關企業補足產業鏈,紡織產業產品涉及化學纖維制造、生物基纖維制造、動植物蛋白纖維(繭絲)制造、紡紗(線)、紗線及面料印染、服飾、服裝等產品,初步建成了集纖維、繭絲綢、紡紗、印染為一體的前中端產業鏈;重慶市出臺《重慶市超高清視頻產業發展行動計劃(2019—2022年)》,提出按照“4K先行、兼顧8K”的總體技術路線,大力推進超高清面板產業轉型升級,加快超高清視頻產業在數字醫療、消費電子、安防等領域的應用,重點培育和推動超高清視頻SoC核心芯片、編解碼芯片、存儲芯片、驅動芯片、高度集成光學鏡頭等關鍵核心器件的本地產業化,發展基于5G的“4K”“8K”高清視頻及AR/VR/MR、全息成像、裸眼3D等技術;湖南省圍繞優勢產業,堅持“鏈條承接”,圍繞軌道交通裝備、工程機械產業等20個新興優勢產業,堅持全產業鏈承接,由14名省領導聯系20個產業鏈,對每個產業鏈專題研究,制定針對性承接產業鏈政策,全年分3批發布150個“強鏈”項目,帶動一批產業鏈發展壯大;山東省出臺《山東省新材料產業發展專項規劃(2018—2022年)》,明確圍繞石墨烯等前沿新材料、高性能纖維及復合材料等關鍵戰略材料和先進有色金屬材料等先進基礎材料這三大領域提出了發展重點和方向,培育壯大石墨烯、碳化硅半導體產業和光電子產業、高端金屬新材料、氟硅新材料、高性能碳纖維、高端化工新材料、稀土等特色產業集群;浙江省發布《關于推進浙江省5G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其中提出到2022年,在5G關鍵芯片、器件、模組及終端上突破一批關鍵技術,培育10個特色優勢產品、20家骨干企業,實現5G相關產業業務收入4000億元,支撐數字經濟核心產業業務收入25000億元。
(三)引導外出就業人員返鄉創業“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
一直以來,我國中西部地區的大量人員流向了東部地區,造成部分東部城市“大城市病”顯現,更嚴重的是,人員的流失造成中西部地區人才匱乏、人力資源緊張、鄉村經濟凋敝、留守老人和兒童無人照顧、東部地區和中西部地區間差距越拉越大等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近幾年,中西部地區開展了大量工作,引導在外務工人員返鄉創業,讓“飛雁”變“歸雁”,為家鄉發展貢獻更大力量,這也成為產業轉移中一種頗具特色和簡便有效的轉移方式。
四川省宜賓市南溪區把廣東省佛山市、汕頭市作為重點招商引資目標區域,主打“川商返鄉”投資牌,已開工建設了“中國西部輕紡科技產業園”。湖南省邵陽市著力“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2012年以來,邵陽籍客商回鄉投資的項目已超過800個,投資總額超過2500億元,占全市投資總額的70%以上。河南省汝州市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區,在外務工人員近30萬人,占據了1/4的人口。近年來,該市堅持把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作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抓手,大力實施“筑巢引鳳”工程,搭建返鄉創業平臺,積極優化營商環境,吸引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呈現出人才回歸、技術回鄉、資金回流的“集合效應”,為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過吸引3.3萬名在外人員回鄉發展,創辦企業6200余家,創造各類就業崗位9.5萬個,帶動1200余戶貧困戶增收脫貧,實現了能人返鄉、產業發展、脫貧攻堅的“三贏”效果。2016年,汝州市成功創建為全國第一批結合新型城鎮化開展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市(參見專欄2-1)。
專欄2-1 河南省汝州市鼓勵返鄉創業發展機繡紡織產業
引機繡紡織產業返鄉。河南省汝州市堅持把機繡紡織產業作為吸引外出務工人員返鄉創業的首選產業,科學謀劃,親情招商,大力培育發展歸雁經濟。浙江省紹興市柯橋區擁有較大的機繡企業規模。河南省汝州市有5萬多名外出工人在柯橋區從事機繡紡織產業,創辦企業280余家,生產線規模3000余條,企業產品占柯橋區機繡市場的兩成以上,具有較大的規模,為汝州吸引外出人員返鄉創業、培育機繡紡織產業提供了良好的條件。
精準承接建好園區、為返鄉機繡企業搭臺。汝州市聚焦機繡企業返鄉創業需求,加快園區載體建設,配套園區采用優惠政策,實現了機繡紡織產業的“無中生有”。一方面,快速建設產業園。考慮到機繡企業返鄉數量多、設備搬遷成本高、廠房建設周期長等問題,采取政府主導模式,由市屬國有資本經營公司投資,迅速啟動產業園建設,實現返鄉機繡企業快速入駐、快速生產。另一方面,制定園區使用優惠政策。汝州堅持把招商與安商相結合,聚焦解決返鄉農民工創業面臨的場地、資金、運輸等難題,落實機繡返鄉創業“七優惠”:一是對返鄉入駐園區的企業,租金實行“三免三減半”(前3年免收租金,第4、5、6年減半);二是全額補貼搬遷費用;三是廠房裝修每平方米補貼600元;四是電價按照工業用電每度0.7元繳納,超出部分由政府補貼;五是對企業引進的設備,舊機器每臺補貼3萬元,鼓勵購買新設備,新機器按照每臺造價10%~20%的比例進行獎勵;企業購買機器設備所需資金,政府負責協調貸款;六是對企業銀行貸款年息超過6%的部分進行政府補貼;七是園區加強與物流公司的合作,分別開通了汝繡產業園至紹興、廣州的物流專線,并對物流企業虧損部分進行補貼,解決了園區企業產品物流難題。目前,汝繡產業園累計引回160余家機繡企業、1300余條生產線,帶回產業工人8000余人,2018年產值突破25億元,產品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呈現出產銷兩旺的良好形勢,達到了引回一批老板、培育一個產業、形成一個園區的“葡萄串”效應。
精準服務優化環境解決返鄉創業后顧之憂。汝州市堅持以解決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難題為導向,不斷優化環境,實現返鄉創業人員“引得回、落得下、有空間、生活好”。一是搭建服務平臺。依托市民之家,成立農民工返鄉創業綜合服務中心,整合45個市屬政府部門1064項行政許可事項集中辦理,推行“一號”申請、“一窗”受理、“一網”通辦,有效提高了行政效能,被評為全國基層政務公開標準化規范化試點市和河南省“一次辦妥”試點市。二是提供資金支持。由市財政列支3000萬元設立返鄉創業扶持基金,作為貸款擔保風險補償金,重點扶持返鄉創業企業,累計提供資金支持3.8億元。同時,設立企業續貸過橋資金池,先后為70多家創業企業提供周轉資金30億元,為企業節約融資成本近1億元。三是培訓產業工人。按照“產教融合”的理念,在城區北部建成占地5000畝的科教園區,組建汝州市職業技術學院,建立機繡紡織、汝瓷研發、汽車維修等實訓基地,市財政拿出專項資金,免費開展訂單式、定崗式、定向式培訓4.2萬人,為企業發展培養急需的技能型人才。四是創優城鄉環境。聚焦建設山水宜居綠城的目標,大力實施百城建設提質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