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產業轉移年度報告(2019—2020)
- 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主編
- 4689字
- 2020-11-24 12:55:40
三、重點區域轉移成效顯著,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區域發展進入新格局
(一)京津冀產業分工格局初步形成,三地協同發展成效顯著
自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實施以來,京津冀產業分工格局日趨明朗。北京市疏解非首都功能,以創新牽引實現產業高精尖發展。天津市發揮既有產業基礎和科研優勢,天津市濱海新區與中關村科技園開展合作,帶領天津市產業轉型升級。河北省各地區市根據自身特點和優勢,或選擇電子信息產業,或選擇紡織服裝產業,或選擇食品產業等,實現差別化承接產業轉移,逐步形成具有地區特色的產業集聚。同時,京津冀協同發展還惠及了河南省、山東省和遼寧省等省份。
北京市聚焦高精尖產業發展,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創新資源輻射外溢不斷提速。北京市立足高端創新資源和人才集聚優勢,聚焦服務國家重大科技任務,打造國家自主創新的重要源頭和原始創新的主要策源地,深入推進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建設,推動北京市創新成果在京津冀區域轉化應用。深化京津冀產業政策銜接和園區共建,構建布局合理、梯次發展的產業鏈條。《北京市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2019年工作要點》提出,更好發揮市場機制作用、推進體制機制創新等“軟任務”還需加快步伐。2019年北京市輸出到津冀的技術合同成交額累計約780億元,中關村企業累計在津冀兩地設立分支機構達7748家。北京市部署了建設京津冀協同創新共同體16項任務和2個重點項目。
天津市發揮既有產業基礎和科研優勢,京津產業合作進一步加強。天津市濱海新區緊緊圍繞打造京津冀協同發展標志區和世界級城市群先進制造產業基地的目標,加快建設“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中歐先進制造產業園、北方航空物流基地、南港石化產業基地、未來科技城”五大平臺,累計引進來自北京市的項目2000多個,協議投資額5458億元。濱海新區已建成了8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形成航空航天、汽車及高端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等八大優勢產業。2019年“京津合作示范區”承接首都產業對接會上,阿里云計算有限公司、京東方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家納米技術與工程研究院、深蘭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北方航空實業集團等14家企業集中簽約落戶“京津合作示范區”。
河北省各地市圍繞北京市需求,差異化承接北京市產業轉移。河北省各地市根據自身的基礎、特點和優勢等或圍繞北京市需求提供食品等供給保障,或承擔北京市紡織服裝等行業的疏解任務等。如霸州市加速構建京津冀食品產業合作生態圈,打造環京食品產業轉移首選地。2017年以來,益海嘉里集團、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責任公司等35家北京食品企業陸續簽約、入駐霸州市,累計總投資額超過120億元。為了精準對接北京市場,霸州市確立了以休閑食品、保健食品與功能飲品、航空食品、中央廚房為重點方向,形成食品研發、食品加工、冷鏈物流、檢測認證、工業旅游全鏈條發展的都市食品產業集群。滄州市明珠(國際)商貿城和明珠國際服飾產業特色小鎮,承擔起整體承接北京服裝全產業鏈疏解的重任。其中,明珠(國際)商貿城位于滄州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項目總體建成后可承接商戶3萬余家,年營業額預計可達1000億元。明珠國際服飾產業特色小鎮位于滄縣滄東經濟開發區,項目規劃總占地3萬畝,建成后可承接大、中、小、微企業1萬余家,年產值預計可達1000億元。
京津冀外圍地區享紅利。京津冀的企業遷徙,不僅帶動了這一地區的產業結構的更新與重組,其影響力層層傳導,形成了產業轉移的“雁陣效應”。如2019年7月,新鄉市承接京津冀產業轉移項目簽約儀式在京舉行,38個項目成功簽約,總投資達394.85億元,此次簽約項目涵蓋工業類、文旅類、服務業類和基礎設施類。2019年8月,“2019山東無棣承接京津冀產業轉移推介路演”活動成功舉辦。活動中共簽約6個項目,簽約資金33億元,包括河北雙羊毛紡(集團)有限公司年產10萬噸新型纖維材料功能性家紡面料項目、北京威尼信門窗有限公司年產整木定制類木制品2000套項目、張家口融興電子設備有限公司年產120萬件電力器材項目等。近年來,遼寧省朝陽市在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經濟技術開發區建立了京津冀產業承接孵化園,2019年上半年,朝陽市全口徑招商項目338個,其中來自京津冀地區的有211個,已開工項目139個,其中來自京津冀地區有96個。
(二)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和川渝合作深入引領長江經濟帶產業轉移
長江經濟帶上游地區川渝合作不斷深化。四川省(川)和重慶市(渝)作為西部地區的兩個重要省市,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承擔著拓寬中國經濟回旋余地等重要使命,兩省市持續不斷地深化合作,2018年6月,兩地就共同簽訂《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行動計劃(2018—2022年)》。2019年7月,兩省市又簽署了《深化川渝合作推進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重點工作方案》。根據方案,兩地將圍繞九大方面36項重點任務共同推進成渝城市群一體化發展,包括戰略協同和規劃銜接、生態環境聯防聯治、基礎設施互聯互通、開放通道和平臺建設、區域創新能力提升、市場一體化發展、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合作平臺優化提升等方面。
長江經濟帶中游地區積極承接鄰近區域產業轉移,產業快速發展提升。2019年安徽省承接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產業轉移規模不斷擴大。上半年,到安徽省投資資金排名前十的省市分別為江蘇省、浙江省、廣東省、上海市、北京市、福建省、山東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實際到位資金5291.4億元,同比增長7.7%,占全省比重90.8%,其中上海市、江蘇省、浙江省到安徽省投資新建10億元以上項目81個,較2018年同期翻一倍。上海松江G60科創走廊在建設中實行產業轉移,大量企業外遷。安徽省宣城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企業服務中心搶抓機遇、提前謀劃,利用規劃的400畝[5]工業用地為平臺,籌建“松江產業園”,定向承接上海市松江區相關企業。湖北省積極發展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民營經濟,創新型企業加速向中國(湖北)自由貿易試驗區集聚。至今已有60多家知名企業總部或“第二總部”落戶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別稱武漢光谷)。襄陽市已形成整車研發、生產、檢測、售后、動力電池生產及回收利用等完整產業鏈。宜昌市生物醫藥領域新引進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50多個。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通過開展創新創業園區“135”工程、“引老鄉、回故鄉、建家鄉”活動等,促成了一大批湘南湘西籍客商回鄉創業項目。2015—2018年,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與長三角、珠三角、港澳臺、環渤海四大經濟圈地區簽訂承接產業轉移合同項目325個,合同引資金額達1210億元。在2019年湖南—粵港澳大灣區投資貿易洽談周上,湖南湘西州與美欣達集團、中國建筑國際集團有限公司、復星集團、歐亞達控股集團有限公司、恒大集團等知名企業對接了一批意向合作項目。
長江經濟帶下游地區以上海市為引領,以國際高端、國內領先的創新性的研發項目和企業為承接對象。2019年8月出臺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明確上海將建立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專項發展資金,實施稅收支持,對新片區內符合條件從事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民用航空等關鍵領域核心環節生產研發的企業。10月,總投資達232億元的16個重大工業項目簽約入駐上海先進制造業主要承載區的嘉定工業區。這16個項目涉及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航空航天、集成電路等重要產業。其中,投資超過10億元,具有較強引領性、標桿性和帶動性的項目有5個。12月,上海智能傳感器產業園啟動會舉行,32家企業簽約入駐產業園,總投資額248億元。
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要求,著力推動形成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著力加強協同創新產業體系建設,著力提升基礎設施互聯互通水平,著力強化生態環境共保聯治,著力加快公共服務便利共享,著力推進更高水平協同開放,著力創新一體化發展體制機制,建設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和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新片區,努力提升配置全球資源能力和增強創新策源能力,建成我國發展強勁活躍增長極。
(三)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指引區域發展,提升產業轉移水平
2019年2月國務院印發《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以下簡稱《規劃綱要》),《規劃綱要》提出到2022年,粵港澳大灣區綜合實力顯著增強,粵港澳合作更加深入廣泛,區域內生發展動力進一步提升,發展活力充沛、創新能力突出、產業結構優化、要素流動順暢、生態環境優美的國際一流大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框架基本形成。2019年7月5日,廣東省出臺《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落實〈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意見》和《廣東省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年)》。
粵港澳地區的轉型升級促使部分產業向外轉移輸出。湖南省、江西省和廣西壯族自治區等周邊省區市積極對接,主動承接產業轉移。湖南省永州市地處湖南、廣東、廣西三省區結合部,近年來,該市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全力打造湖南對接粵港澳大灣區、廣西北部灣和東盟產業轉移的橋頭堡。2019年7月,湖南省邵陽市舉行“推進湘南湘西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對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融合發展”高峰論壇系列活動,活動簽約工業制造業項目43個,主要集中在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裝備等領域。江西省井岡山市推動“飛地園區”建設,與深圳市南山區合作建設南山示范園。通過聯合出資、項目合作、資源互補、技術支持等方式,建立完善“飛地園區”稅收征管和利益分配制度。搶抓電子信息產業加快轉移“窗口期”,全面對接、積極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產業布局。以LED光源生產企業江西木林森照明科技有限公司為龍頭,大力開展補鏈招商,初步形成上游材料,中游封裝測試,下游照明、顯示、背光等應用的LED產業集群。廣西壯族自治區賀州市引進一批電子及數字新興產業;玉林市2015年以來承接引進了8家加工貿易企業;梧州市累計承接商貿物流、再生資源等東部產業轉移項目3127個,投資額達2340億元,其中60%以上來自粵港澳大灣區。
(四)各省區市“一帶一路”沿線的產業轉移合作各具特色
六年多來,“一帶一路”倡議正在實踐、實施,進展和成果超出預期,合作伙伴越來越多,影響力和號召力日益增強,正在成為中國參與全球開放合作、改善全球經濟治理體系、促進全球共同發展繁榮、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方案,開辟了中國參與和引領全球開放合作的新境界。2019年全年我國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150.4億美元,占比進一步提高;完成對外承包工程營業額979.8億美元,增長9.7%,占對外承包工程總額的56.7%,超過一半。同時,沿線國家企業也積極來華投資興業,2019年在華新設企業5591家,增長24.8%,直接投資84.2億美元,增長30.6%。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內容不斷豐富,涵蓋農林開發、能源資源、加工制造、物流運輸、基礎設施等多個領域;合作方式不斷拓展,從傳統的商品和勞務輸出為主發展到商品、服務、資本輸出并重。
各省區市主動參與“一帶一路”建設面向沿線地區的產業轉移合作有序推進。浙江省發揮國際經貿、跨境電子商務、新金融服務等綜合優勢,加快形成以“一區、一港、一站、一園、一橋”為框架的“一帶一路”建設總體格局。黑龍江省打造我國向北開放的重要窗口,構建以與俄羅斯合作為重點的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以“一港、兩區、五大中心、口岸經濟帶”建設為主要抓手,扎實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核心區建設。江蘇省以“一帶一路”交匯點建設為總覽,以實施“五大計劃”為主線,推動全方位高水平對外開放,加快形成一批示范項目和標志性工程,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一帶一路”交匯點。云南省強化政策統籌,基礎設施建設扎實推進,經貿往來不斷擴大,金融支撐服務力度得到提升,人文交流不斷深化,加快建成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山東省以國際產能合作為重點,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