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受得了多大委屈,配得上多大成功
- 你的格局決定你的層次
- 張恒
- 11261字
- 2020-11-23 16:18:17
1有一種“挨罵”是在考驗你的氣度和格局
無論是在職場上還是生活中,任何人都免不了被批評和被指責,雖然我們知道這是很普遍的事情,但卻經常不能理智對待。一個人在對待挨罵和受批評時所表現的態度往往就體現了他的氣度甚至格局。
張超剛進公司不久,對公司的部門不是很熟悉。
有次,經理讓他把一份報表送到物資部,結果他給送到了財務部。那天經理本來心情就不好,物資部的人打電話催要報表的時候,經理一下就炸了。
“你是耳朵有問題還是眼睛有問題,讓你送個報表還能送錯?”
“這點小事都做不好?你怎么會這么笨?”
張超一下忍無可忍地懟了回去:“本來就不是我的工作,你偏要我做,錯了又怪我。”
經理一臉錯愕地看著張超,張超繼續說:“我又不是受氣包,找我撒什么氣!”
經理被懟得啞口無言,從那以后,經理和張超的關系越來越差。幾個月后,張超被迫離職。
當我們被別人批評辱罵時,有時明知道不能和對方發生沖突,比如,對方是我們的重要客戶,我們反應過激很可能會讓我們失去客戶;對方是我們的上司,我們反應過激就可能給我們之后的職場之路添堵。可很多人依然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和對方理論或者對罵回去,甚至有可能大打出手,似乎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不那么委屈難受。
如果只看現在,我們可能會覺得這樣會讓我們的委屈得到緩解,不滿得到釋放。可是站在大的格局上來看,這樣的做法往往會讓別人覺得我們氣度小,沒有容忍之心,事情過去之后,別人也只會記得我們爆發的情緒,不記得原因,徒留給別人我們容忍力不夠的印象。甚至會使得別人與我們為敵,以至于影響我們未來的發展。
那么,我們到底應該怎么對待別人的辱罵呢?
趙麟在本部門算是老前輩了,前不久,有一個業界知名難搞的客戶,公司很多同事都搞不定,老板就讓趙麟接手。
在一次會議上,那個客戶對趙麟的策劃書不滿意,不但以言語人身攻擊,把之前累積的不滿宣泄在他身上,還把策劃方案丟在地上,要趙麟認錯道歉。
趙麟看到客戶把自己辛辛苦苦做的策劃書丟到地上,實在無法接受,覺得這是人格傷害,當場就想轉身拍桌子走人。
不過他思考再三,并沒有這么做。他放下了自己所受的委屈,撿起策劃書,向那個客戶深鞠躬,說道:“對不起,我們會再努力。”
客戶被他的舉動嚇到了,沒再生氣,這單生意也就談成了,趙麟也因此升了一級。從那以后,只要是趙麟來談,和這個客戶的合作基本都能成交。
受到別人的惡言相向,我們通常會覺得那是對我們的羞辱,自尊心使然,我們會奮起反擊。而一個真正有格局的人會把每一次挨罵都當成一次進步的機會。人不會僅僅因為被稱贊而變得更好,也不會因為羞辱而變得更差,因此,不要太在意別人的言語。
如果我們在挨罵的時候,能夠受下所有的委屈,把別人的批評和不滿轉變成一種幫助自己前進的力量,向別人展示我們的大度和格局,反而能讓別人更加欣賞我們,愿意給我們的發展提供幫助,從而讓我們獲得更多的發展資源。這樣下來,我們也就可能獲得更大的成功。
我們該如何在“挨罵”的時候讓別人看到我們的氣度和格局呢?
首先,誠懇認錯,認真檢討。如果確實是因為自己不對而被罵了,無論對方說得多難聽,我們都要誠懇接受對方的批評,認真檢討自己的不足。這樣能讓對方感覺出我們是知錯就認的人,而且當我們檢討自己的不足時,能讓對方感受到我們認錯的誠意。比如,我們上交的報表有一個數字多打了個“0”,讓上司又得重新做統計,在上司罵我們時,我們要表達自己知錯了,并向上司說出我們錯的是哪里,以及自己做錯的原因。
其次,不要反駁。無論自己是對是錯,都不要頂嘴。就算自己是對的,對方罵了我們,我們也不要以牙還牙,與他對罵。等對方冷靜下來,事情平息之后,對方往往會欣賞我們的寬容和氣度,也會反思自己的惡劣態度。
再次,表達對對方的感謝。即使是對方錯了,我們也要向對方表達謝意,讓對方看到我們不僅不計前嫌,反而還給他臺階下,從而體現我們的大度。比如,上司冤枉了我們,已經罵過了,他來道歉,我們可以說:“這不怪您,您關心每個員工都是應該的,這種恨鐵不成鋼的心情我可以理解的。”
當面對辱罵時,我們不要憤怒,也不要懼怕。我們要相信每次吞下的委屈,皆是提高自己氣度的養分。當氣度大了。我們的格局也會隨之打開,便能使上司對我們的信賴度提高,讓我們承擔比別人更重要的任務,我們就能獲得更多的機會。
2面對不公,抱怨不如改變
面對不公時,很多人都會自然而然地開始抱怨,好像抱怨過了,這些不公的情況就會有所改變。然而,事實真是這樣嗎?
畢業后,李苗感覺自己一直遭遇著不公:
面試自己喜歡的企業時,以為自己穩操勝券,HR最后卻選擇了比她漂亮實力卻略低于她的一個姑娘,李苗抱怨說:“這也太不公平了吧!怎么能這樣?”
后來進了一家不怎么喜歡的企業后,她時常抱怨自己的直屬上司:“我那個上司就是人渣一個,老把下屬的工作成果說成自己的,為什么別人的上司都那么為下屬著想,這也太不公平了。”
抱怨自己工作不好:“我的工作每天都在重復,太無聊了,人家小劉跟我一起進的公司,人家的工作多有意思,這太不公平了。”
……
一段時間以后,同事們覺得李苗太碎碎嘴,沒一點氣度,都開始疏遠李苗。老板也經常聽到李苗的抱怨,便故意給她加大工作量……
最后,她在自己的抱怨聲中選擇了辭職。
無論在職場還是生活中,每個人都會遇到很多對于自己來說不公平的事情。面對不公,我們感到委屈,這些委屈往往還無處發泄,于是我們就把它們都傾注在對不公的抱怨里。如果只考慮現在,這樣做確實能讓內心的委屈得到減弱。
但抱怨是一種十分消極的情緒,會極大地打擊我們的積極性,使我們無精打采,萎靡不振,破壞心情,影響工作和生活質量。我們的抱怨除了能暫時宣泄一下自己的情緒外,沒有任何其他好處,還會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糟。
只是抱怨是無法改變事情本身的。常常抱怨不公的人多是心理承受能力差、受不了委屈的人。這樣的人通常只關注自身的情緒,不在乎別人對自己的看法,也不管事情的未來發展,發展格局一般都比較受限,沒法取得大的成就。
那么,面對不公時,我們怎么做才是大度的做法呢?
李寧在公司快兩年了,表現一直十分出色,但卻因為經理的原因一直沒有升職。
第一年競選主管時,同事們都以為李寧肯定會成功的,可是經理卻最終把職位給了一個和他關系好的人。同事們都替李寧鳴不平,李寧卻并沒有抱怨太多,而是更加努力地工作,讓自己的工作能力更加嫻熟。
第二年,之前的主管調任,李寧又是主管最有希望的候選人,可經理又將職位給了一個新來的女同事。李寧還是沒有抱怨,他不僅學習本部門的技能,還學習很多其他部門的工作技能。
后來,在公司組織的一次技能大賽中,領導看中了他的才能,將他調到其他部門擔任主管一職。沒過多久,因為能力出眾,他又被再次升職。
與其成天做些沒有用的事情,抱怨著自己遭受的各種不公,將生活搞得一團糟,還不如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來改變它。從人生大的格局來看,只有接受委屈、看輕現在的痛苦,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優秀,我們才有精力關注未來的發展。
面對不公,停止抱怨,只有能夠接受更大委屈的人,才可能厚積薄發,在之后獲得更大的成功。而且,讓自己做出改變來讓這種不公變得不明顯,這樣我們再遇到不公時,才能減少它給我們人生發展造成的負面影響。
在面對不公時,我們該怎么做出改變呢?我們拿下面幾個情景來說明:
第一,當上司舉賢唯親。這種情況下,真正有實力的人反而被埋沒了,這對于我們的職場發展是非常不公平的。對于這種上司,我們的抱怨不僅解決不了問題,還可能得罪上司,我們的職場發展就更難了。這時,我們應該努力強化自己的工作能力,等學到了足夠的技能,如果公司還是沒有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就可以憑借著自己的能力去其他公司。
第二,當客戶對我們百般刁難。對于客戶,我們要給對方留下好印象。就算對方明顯表現出了對我們的不滿,我們也不要抱怨,而是盡量做出改變去滿足對方的要求。當對方看到我們做事的格局,最后反而有可能改觀。
當然,如果沒得到“命運之神”的眷顧,比如,沒出生在富貴之家,買彩票不中獎等等這些我們無法改變的,就更不需要抱怨了。如果連這些我們都要抱怨一下,我們就真的是“玻璃心”了,成不了什么大事兒。
3夢想被嘲笑了,也別輕易放棄
很多人都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夢想,并且會想辦法去實現它。實現夢想的過程應該是被人尊重的,可是,有時,總有那么一些人會來嘲笑我們。
張楚從小就有個律師夢,但因為家庭的原因,高中畢業后不得不輟學回家。但他并沒有因此放棄自己的夢想。
每次家里的農活忙完后,他都會挑時間去城里的圖書館泡著,看關于司法方面的書。村里人知道他要當律師的時候,都嘲笑他說:“高中都沒上完,還想當律師,做夢吧!”
隨著身邊的議論、嘲笑越來越多,就連家里人也開始說:“你有這時間不如去打工賺點錢,不然以后結婚都結不起了”,夢想不被理解,張楚越來越覺得委屈。
第一次參加律考失敗后,張楚每次想去圖書館的時候,都會想到大家的嘲諷,他開始懷疑自己的選擇到底對不對……
夢想,是一個人對未來的一種期望,是期盼在未來可以達到的目標,這個目標必須通過努力才可以達到。夢想會給人們指出前進的方向,會讓人們對自己的未來有一個清晰的規劃,擁有夢想的人多是有大格局的人。
但并不是所有的夢想都能被別人看好。當我們的夢想被人嘲笑時,當我們的努力不被認同、想法不被理解時,自然而然就會覺得很委屈。一個兩個人還好,如果很多人都來嘲笑打擊,那我們的內心很可能就會打退堂鼓。特別是夢想受到挫折的時候,此時再聽到別人的嘲諷,就會更加懷疑自己。
其實,大多時候,那些被嘲笑的夢想,恰恰正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
1884年,尼古拉特斯拉用自己的發明向愛迪生證明著美國電力可走進千家萬戶,還不到兩分鐘,他的圖紙就被愛迪生當場撕碎。在場的人都嘲笑他胡言亂語,可他繪制了人類史上第一臺交流發電機和220V民用電的最早藍圖……
1886年,一個開著噪聲很大的機器的人出現在慕尼黑街頭,向大家展示著自己的發明。然而,馬車店老板嘲笑發明者買不起馬,路人紛紛用石頭打這個機器,當地交通法也以驚擾行人為由,禁止這個東西上路,但這個人卻發明了人類歷史上第一輛汽車。
1903年,北卡羅來納上空出現了一個“東西”,發明者告訴大家它能像鳥一樣飛,但升空不到一分鐘,這個東西就掉落了,大家都嘲笑這個發明者是騙子、異想天開。但這個發明者發明了人類歷史上第一架飛機。
……
我們的夢想被人嘲笑了,其實并不能說明夢想不好。當一個人的夢想被他人嘲笑時,往往大家看到的只是這個人的現狀和所處的社會環境,夢想是屬于未來的,有夢想的人也許看到的正是其他人看不到的未來。比如,馬云當年要做電商時,別人嘲笑他會成為創業一族的“炮灰”,但他卻看到了商界先機,最終創建了阿里巴巴。
高曉松就曾說過“不被人嘲笑的夢想,不值得追求”,其實很多時候,被嘲笑的夢想,才更有價值。我們擁有被嘲笑的夢想,或許就說明我們擁有更廣的人生格局,我們能達到別人達不到的人生成就。所以,當自己的夢想被嘲笑時,不要因為覺得委屈就輕易放棄它,我們更應該為之努力、奮斗。
為了不被嘲笑干擾,為了能讓大家更堅定地堅持自己的夢想,我們給出以下幾個方法供大家學習:
首先,面對嘲笑,不反擊、不解釋。當別人嘲笑我們的夢想時,不要試圖得到別人的理解。一個人的視野有多遠,格局就應該有多大。如果有人只會關注眼下的情況,那跟他解釋再多,他也不會信服。我們不如騰出時間繼續去為我們的夢想努力,不給機會讓他們說更多嘲笑我們的話,我們也能少受些委屈。
其次,遠離那些老是嘲笑我們夢想的人。如果一個人總是嘲笑我們的夢想,我們在這樣的環境里很容易被帶跑,而且他這樣做說明心底不希望我們變得更好。對于這種人,我們要選擇遠離,同時也是遠離我們受委屈的根源。
無論別人怎么嘲笑,我們都要不忘初心,堅持自己的夢想。只有全身心為夢想奮斗,才能做得更好。如果想回擊那些嘲笑我們的人,用實現夢想來回擊才是最有力的方式。
4將丟臉看作對意志的磨煉
每個人都可能在別人面前做過令自己難堪的事情,當這種難堪讓我們覺得面子掛不住時,也就成了所謂的“丟臉”。不同的人對待“丟臉”的態度不同,而我們往往就能從中看出一個人的格局大小。
周沖剛到公司不久,工作能力非常出色,領導很看好他。
有一次,公司要求做一個各部門的工作狀況匯報。周沖的經理想讓周沖表現一下自己的工作能力,就選了周沖作為代表在大會上做匯報。
周沖上臺后十分緊張,光打開自己的ppt就用了五六分鐘,全程聲音非常低,而且斷斷續續。等他做完報告,現場響起了七零八落的掌聲,他紅著臉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那天之后,他不跟同事一起吃飯,見人也不打招呼,總是低著頭走路,所有關于當眾發言的事情他都有意避過……
最后,由于他的逃避,很多工作都被耽誤了,領導也只有選擇辭退了他。
所謂“丟臉”不過是人感覺自尊心被踐踏的一種通俗說法。每個人都有自尊心,自尊是人的一種精神需要。從一定的層面來說,讓尊嚴不受踐踏也是人的本能和天性。因此,很多人都會抵觸“丟臉”。
格局小的人害怕丟臉,就會想辦法避免丟臉,對那些可能讓我們丟臉的事情敬而遠之。短期來說這樣是能讓我們少受很多閑言碎語,少承擔很多心理壓力。但是,長此以往,我們可能錯過很多獲得更高成就的機會。
如果我們喜歡一個姑娘,因為害怕被拒絕,害怕丟臉,就不去表白,那很可能會讓我們錯失一個真正喜歡的人;
如果有機會讓我們在老板面前表現自己,我們害怕做得不好丟臉,就放棄了機會,這樣很可能會讓我們喪失了幾年來唯一的升職機會;
如果辛辛苦苦寫完了一本書,害怕發表出來被大家嘲笑,就扔掉了,很可能就把我們一生唯一一次當作家的機會放棄了;
……
格局小的人,只看得到丟臉給我們帶來的心理困境,看不到給我們帶來的機遇。通過對比,我們不難發現,對于那些我們可能錯過的未來,丟臉其實并沒有那么可怕。
而且,“丟臉”對于我們的意志來說也是一種鍛煉。當我們丟臉的時候,那時的窘迫我們肯定會銘記于心,這就會讓我們無時無刻不在想著要怎么避免這種情況。那我們為達到這個目的,就會付出更大的決心和毅力。
丟臉只是暫時的,一時的尷尬過去后,反而會督促我們努力提升自己,每一件事都會用堅定的意志力去完成。意志力是一個人成功的關鍵,只有擁有堅忍不拔的意志力,我們才有可能成功。從長遠來看,丟臉其實也是有利于我們以后人生發展的。
我們要如何利用丟臉來讓我們獲得發展呢?
一方面,不要怕丟臉,只有我們放棄過重的心理包袱,讓臉皮“厚”起來,心理強大起來,在和別人溝通、交流時,才能不卑不亢,更加有自信,在交際場上自然就會游刃有余。
另一方面,利用丟臉發現自己的弱點,進行克服。在丟臉的時候,我們會清楚地意識到自己哪方面還不夠好,會被人所恥笑。比如,我們演講結巴丟臉,我們就知道是自己膽怯;領導問我們問題,我們答得不好丟臉,我們就知道是自己專業知識欠缺。然后,我們再來想辦法彌補自己的不足,從而讓自己更優秀。
如果什么都不做,可能不會有丟臉的挫敗,但也同樣永遠不會有驚喜。真正有格局的人,不會害怕一時的“丟臉”,這對于他們來說反而是一種激勵,一種成長。
5不把一時的失意當成世界末日
沒有人的一生會一帆風順,每個人都會有遇到挫折、不如意的時候。千萬不要把這些一時的失意當成世界末日來看待。
李哲工作了兩三年后,就拉了幾個合伙人開始自己創業。
憑借著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敏銳的洞察力,公司前期的發展一直很順利,一段時間后,便準備擴張業務領域。商量再三,李哲最終決定在餐飲業投入自己的產品。
可是,當他把產品都研發出來的時候,市場卻突然發生了變化,餐飲業對他的產品的需求變得很小。眼看著一大筆貨快爛在自己手上,李哲整天愁眉苦臉,毫無心思處理公司其他業務……
因為李哲的消極態度,其他幾個合伙人也紛紛撤資,公司最后只有選擇倒閉。
在遇到重要的事情時,我們每個人都可能面對這樣的情況:我們費盡心思想要做成它,結果失敗了;我們以為自己用了唯一正確的方法,結果失敗了;我們耗盡所有的資源想要做成它,結果失敗了。
面對這樣的結果時,心里的委屈就會無限增大:明明我已經很用心了,為什么還是失敗?明明這就是唯一的方法了,為什么還是失敗?明明我已經盡力了,為什么還是失敗。有些人就會開始覺得這個世界是黑暗的,一切都沒了希望,自己再也沒辦法達到自己想要的目標了。
其實,這些人可能真的再也達不到他們的目標了,不過不是因為再也沒有希望了,而是因為自己的格局太小。面對不如意,一旦格局太小,我們就會覺得現在的失敗就是自己的全部人生,深陷失意所帶來的心理壓力之中,無暇顧及其他,從而人生發展止步不前甚至倒退。
那么,作為有大格局的人,應該怎么看待自己的每一場失意呢?
1995年,他不顧家人朋友反對辭掉公務員,追隨南下的打工潮,來到廣州,找到了第一份工作。
1996年,他所在的公司便出現了危機,他只好離開去尋找第二份工作。
1997年,他的第二份工作所在的公司又無法繼續運營下去,自己又無奈選擇離開。
前兩次自己事業夭折后,他沒有一蹶不振,而是經過長時間不斷地思考,總結其中經驗,決定開始自己創業。
于是,在1997年5月,他創立了現在的網易。他就是丁磊,現任網易首席執行官。
在有格局的人眼里,失意只是成功的起始階段。人要是沒有經歷過失意,那他獲得的成功就是不完整的。我們經歷的不如意,往往會讓我們心智更加成熟,經得起更大的挫折,成就更大的事業。
格局大的人不會在一時的不如意中一蹶不振,甚至會感謝曾經遭遇過的挫折。愛迪生也是失敗了一千次才發明了電燈。只有不斷跌倒,不斷站起來,我們才能在失敗中不斷完善自我,從而獲得更大的成功。
成功的人一直都知道,成功從來都是眷顧有準備的人。如果總是因為失意躊躇,我們很可能和成功失之交臂。只有將失意看成我們成長的養分,我們才能免受失意所帶來的心理折磨,有更多的心思,為未來做更好的準備。
那我們面對失意時,又該如何做才能對我們未來有益呢?
首先,學會轉移自己的注意力:失意的時候,我們只有盡快讓自己心理狀態調整好,讓自己不要再糾結過去的失敗,才能讓我們少浪費時間。這時,可以試著讓自己的注意力轉移一下,緩解一下自己的心理。比如,去聽一些音樂,經常跑步等等。
其次,找到失意原因,加以糾正。比如,一起參加比賽,自己以為穩贏,別人卻拿了第一。我們可以看看是我們能力不濟還是發揮失常。如果是發揮不好,就在以后的比賽中都提醒自己做好準備再上場,如果是能力不濟,我們就繼續充實、提升自我。
再次,調整自己的期望值。如果是自己的期望值超過了自己的能力,比如,你一點表演水平都沒有,還一定要去考中戲,除非是極具天賦,否則,遭遇失意在所難免。有時,換個期望值,先達到了低的再去追求高的,可能讓我們進步得更快。
最后,不要一條道走到黑。在失意的時候,我們往往會覺得自己的方法是對的,將失敗歸結于時運不濟。如果我們再要嘗試,不要一直用老辦法,這樣不斷地碰壁會讓我們失去希望,我們可以多試試其他方法。
失意或許會讓我們委屈和難受,但只要忍受住這些,它就可能讓我們獲得更強大的內心。失意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的心被失意填滿,再也提不起斗志去追求成功。
6遭遇背叛,如何活出開掛人生
每個人都可能遭遇背叛,當遭遇背叛時,我們通常會覺得委屈、傷心、憤怒,有時控制不住自己的怒火還會大打出手,這樣做會對我們造成什么影響呢?
白曉所在的公司組織了一次技術交流會。在策劃方案的選取中,白曉的方案脫穎而出,他將作為公司的代表去參加這次交流會。
當天下午,他和玩得很好的一個同事一起吃飯時,很自然就聊到了出國交流會。白曉和同事說了他是怎么爭取到這個機會的,方案是怎么做的。
第二天,領導就找白曉談話,說是公司里有人提出了一份更好的方案,他的方案被淘汰了。不久之后,當白曉看到代表公司的人是和自己一起吃飯的那個同事時,他體會到了背叛,于是,十分憤怒地找那個同事理論。
對方準備撕破臉皮,死不認賬,兩個人扭打在了一起,無奈之下,同事們只有選擇報警……
從警察局回來后,兩個人雙雙被公司開除了。
其實在生活中有很多這樣的例子,雙方利益沒有沖突時,大家還是好朋友,一旦遇到利益的歸屬問題,原本的朋友就很可能倒戈相向。背叛,通常發生身邊的人之間,或者親人,或者朋友。所以,它給我們造成的委屈和傷害會非常大。
一旦被自己曾經所信任的人背叛,我們的心中往往就開始想“為什么他會背叛我?”“我和他關系這么好,他怎么能做這種事?”越想越委屈,越委屈,我們就越想找對方問個明白,想讓對方承認他的錯誤。
如果從眼前的情況來看,我們這樣做確實合情合理。畢竟是對方不對,我們這樣才可能彌補自己的損失和排解心中的委屈。可是,當別人已經背叛我們,他已經準備好了跟我們分道揚鑣,我們這樣去找他,只會是兩個敵人之間的對峙。他不會妥協,我們也不愿讓步,這樣不僅會加深我們的仇恨,還可能讓雙方做出沖動的行為,這對我們的往后發展是非常不利的。
如果以長遠的眼光來看,遭遇背叛也可以當成一種錘煉。
周航在職場摸爬滾打了兩年后,便準備自己創業。因為自己獨到的見解,很快自己的方案便引來很多投資者。
和自己多年兄弟的彭玉也過來說和周航合伙,周航二話沒說就答應了。在公司簽訂股權合同的時候。因為自己不是很懂,便把這塊都交給彭玉負責了……
結果,公司起步不久,周航就因為持股問題,被擠下了董事長的位置。
周航憤怒地辭去了在那個公司的職務,自己又進入新的公司,開始了解建立公司時的各個細節,而彭玉因為經營不善,宣布了倒閉。
兩年后,周航又重新創業,這次他都是親力親為,監控每一件事,自己的公司發展非常快,迅速成為了行業里數一數二的企業。
從長遠來看,我們遭遇的背叛都將成為我們成長的經歷,它會時刻提醒我們“防人之心不可無”。早點看清人性,我們就能讓自己更懂得識人之道,即使再遭遇背叛,損失也會更少。對于漫長的人生而言,這未嘗不是一種難得的經驗。
而且,被背叛時,我們能理智冷靜地化解危機,內心也會變得更強大。如果連背叛的委屈和痛苦都能忍受下來,那我們就會更有信心去迎接人生中的各種大風大浪。內心的沉穩是我們成功的重要因素,往往我們受得了多大的委屈,就配得上多大的成功。
擴大我們的格局,我們就會發現,背叛帶給我們的痛苦和折磨可能只是一時的,而它能帶給我們的經驗和磨煉才是最寶貴的人生財富。
那么,我們在遭遇背叛時,該如何處理,才能讓我們從中獲得更大的發展呢?
首先,不要試圖讓對方認錯。如果一個人背叛了我們,他肯定會猶豫很久,當他決定去做的時候,他已經選擇了犧牲我們。這個時候,他只會把我們看成陌路人,就算認錯,也只是浮于表面。這就會在我們身邊埋下更大的隱患。
其次,不要試圖追根究底。背叛本來就是讓雙方煩躁的話題,這個時候我們如果還問他“你為什么背叛我?”等等,只會讓對方想辦法來開脫,最后往往就會變成互相指責。這就會讓我們本來是占理的一方,反而和對方站到了一個層面。那我們所受的委屈就更加的大了,可能會讓我們控制不住情緒,和對方發生肢體沖突。
再次,利用背叛我們的人。有些人就是喜歡背叛別人,從中獲得利益,那我們不如利用他這一點,讓他來“幫”我們做成一些事。當然,這必須像案例中周航這樣,我們只是利用他們來自保,而不是來傷害他人。
雖然背叛無處不在,我們自己還是要保持本身的良好德行,不要隨波逐流,看別人背叛我們,我們也就背叛別人,那就是沒有格局之人的做法了。
7質疑和否定是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
“你文章寫成這樣,恐怕想當作家有些難呀!”
“你別追她了,你倆之間看著就不可能呀!”
“你還是別在這個客戶身上白費力氣了,你拿不下他的。”
……
從小到大,我們總會不斷地聽到別人的質疑聲,或者來自父母、或者來自領導、或者來自同事、或者來自朋友。當面對別人的質疑時,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李政畢業后在一家食品公司上班,工作一段時間以后,他想考研,去學自己一直以來都喜歡的聲樂。
每當他在宿舍挑燈夜讀的時候,同事們就開始“熱鬧”起來。
“你這大學學的也不是聲樂,現在才開始,有些晚了吧,你看那些唱歌的都是從小開始學的。”
“考研很難的,當時在學校都沒學,你現在這么學學就能考上嗎?還是別浪費時間了。”
“這個東西還是要看天分,你這么多年了都沒在這方面有突破,恐怕有點懸呢!”
……
李政每次想辯駁,又覺得人家說的有道理。一段時間以后,他連書都看不進去了,整天都在想自己到底應不應該繼續考……
別人的質疑和否定,有時是為了讓我們不浪費精力和時間的善意提醒,有時是看不得我們比他們好,想讓我們放棄朝更好方向發展的惡意勸導。無論是哪種,都是一種攻擊,會讓我們的內心受到傷害,只是有輕重之別。這種攻擊滲透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無法躲避。
當我們面對質疑和否定的時候,我們通常會有兩種看法:第一種,對方說的是對的。覺得自己的確是他說的那種人。這種看法會讓我們開始慢慢失去自信,放棄自己正在努力的事情,感覺很挫敗很受傷;
第二種,覺得委屈,想馬上反駁對方。比如,當別人對我們說“你哪能追到那個姑娘,人家那么美!”,我們立馬說“我追她,關你什么事兒!”來反擊。這種看法會讓對方覺得我們沒氣度,不知好歹,反而讓他們成了“受害人”。
顯然,作為一個有格局的人,這兩種想法都是不合適的,不僅不會讓我們得到發展,還會讓我們錯過成功的機會。那么,我們該如何正確看待質疑和否定呢?
陳棟在職場上待了三年后,覺得自己已經有了足夠的經驗儲備,就辭職回家準備創業。
可在自己發展的初期,周圍的親戚朋友們都不斷“勸”起了陳棟:陳棟找合伙人的時候,有的人跟他說“你的項目還不夠完善,肯定沒法按計劃進行,其他人應該也不會和你合作的,你還是別再找了把”;陳棟找投資人的時候,有人說“你這剛剛起步,就想融這么多錢,肯定不會成功的,你還是減小你的目標吧”……
陳棟沒有反駁這些態度,但也沒有放棄自己的選擇,繼續做他該做的事情:
每天都讓自己努力完成自己的計劃,帶著熱情談每一個合作、不斷完善自己的項目策劃書、約見每一位顧客……
當他不斷堅持,一點一點把市場做大之后,以前所有反對的聲音都漸漸變成了支持,甚至之前覺得陳棟“不是做生意的料”的人都來找陳棟尋求合作。
質疑和否定,除了給我們帶來的不好影響外,我們更應該看到其所能夠帶給我們的成長:
首先,別人對我們進行質疑和否定,往往說明我們有不足或者弱的地方,能夠讓對方抓住“把柄”來傷害我們。那么,我們就能從中發現我們的不完善之處,讓我們可以“對癥下藥”,彌補自身短板,從而獲得全面發展。
其次,面對質疑和否定帶來的委屈,如果我們能合理應對,那么以后做事也會越來越自信,不會再輕易地被別人的質疑帶偏,影響我們做正確的決定。
而且,別人的質疑和否定往往也說明了他們的短視,他們看不到我們能夠看到的未來。如果沒有質疑和否定,反而說明我們和大家走著一樣的路,那我們就不可能達到別人達不到的高度,取得別人無法完成的成就。
所以,質疑和否定會讓我們變成更好的自己,也是成功路上必不可少的東西。
面對別人的質疑和否定,我們可以用下幾個方法來對待它:
第一,面對質疑和否定,坦然接受。這里的接受并不是讓我們認可對方說的都是對的,而是不和對方辯駁,對方說什么,讓他說就行。這能避免起沖突,還能讓我們少花很多時間來做無意義的事情。
第二,從對方的話中,找到自己的短板,加以改進。這也是對我們幫助很大的一步,比如,對方說:“你的英語水平,就別報四級考試了吧。”我們就可以知道,在別人眼里我們的英語可能是自己的短板,我們就可以努力學習英語,讓自己有更大的提升。
第三,感謝質疑和否定我們的人。對于那些好意提醒我們的人,就算我們不認同他們的認知和格局,也要謝謝他們的提醒。這樣的話,他們會覺得我們的度量很大,對于我們來說也是為未來自己的發展做下了人脈積累,比如,我們想賣掉自己的房子去做投資,有的人跟我們說:“你以前都沒做過,肯定做不好的,你別冒這個險。”我們就可以跟他們說:“謝謝你的提醒,我會多注意一些的。”
汪國真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不去想是否能夠成功,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面對質疑和否定也是這樣,不要自我放棄,一件事情只有做了之后,發現真的是自己不濟,我們才能心甘情愿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