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拒絕,往往并非善良,而是因為缺乏自信
某檔電視節目的主旨是調解朋友之間的矛盾,某期有個衣著樸素的年輕女孩上臺,她訴說了自己在生活中總是不被好朋友尊重的苦惱。那位好朋友也上臺了,可以看出好朋友穿著靚麗時尚,長相也頗為漂亮,但是對樸素女孩的心聲無動于衷,甚至還說:“我平時批評你、教訓你都是為了你好。”
樸素女孩最后承認,說:“我覺得我不漂亮、沒品位,所以她的指點都是對的,只是語言刻薄了一些?!弊詈笾鞒秩藛柕溃骸澳阋院筮€和她做朋友嗎?”那個女孩子表示要繼續做朋友。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害怕拒絕是一種心理障礙。不敢對別人說不,往往并不是善良,而是因為缺乏自信。不自信的人可能會迷信權威,總是覺得領導說話必然是正確的,同事經驗豐富說話也肯定沒錯,他們既然沒錯,就要聽他們的話。所以,不夠自信導致我們以為別人說的話都是對的,包括對我們的指責。
不夠自信導致我們無法說出反駁的話,對自己的想法抱有很大懷疑。不自信的人需要別人的肯定,被別人否定,就意味著自我的否定。害怕這種情況發生,于是對別人的話言聽計從,即便是過分的言語也會忍受下來。
諾貝爾文學獎,是當今世界上最高的榮譽之一,大多數作家都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為榮??墒怯腥藚s拒絕過諾貝爾文學獎,那就是保羅·薩特。他是法國當代著名的文學家、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1964年10月22日,瑞典文學院正式宣布,將該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授予薩特創作的《詞語》。
可是保羅·薩特立刻發表聲明拒絕領獎,他的理由也很簡單:謝絕一切來自官方的榮譽。他認為自己取得的成績已經“隨風而去”,只有“未來在吸引他”。對于保羅·薩特來說,拒絕領獎不僅僅是淡泊名利,更重要的是他的自信,他不需要諾貝爾文學獎來認可自己,所以才能做到拒絕諾貝爾文學獎。
有自信才能做到拒絕,自信的人會對自己的判斷很堅定,能夠大聲地告訴對方:“你說錯了,我才不按照你說的做。”自信的人才不會管外界的看法,只做好自己的事情。俞敏洪曾經這樣說過自卑、不自信的人:“你害怕別人的眼光,你會覺得周圍的人全是抱著諷刺打擊侮辱你的眼神在看你,因此你不敢去做?!毙闹杏凶孕啪蜁鲃拥乇磉_自己,不會只按照別人的要求去做事。
有的人不想令前來求助的人失望,就滿口答應對方的請求,擔心拒絕會讓彼此的關系出現裂痕。其實人與人之間的消極情感是不可避免的,我們必須要學會用恰當的方法去應對,該拒絕的時候就不能手軟。每次都考慮別人的心情,又有誰來考慮你的心情?
不自信的人,總是活在別人的評價中,連自我的形象都是建立在別人的看法上。所以會高度關注他人的行為,包括他人的需求。如果他順應了別人和滿足了別人,自然會獲得別人好的態度和好的評價,就會感覺被重視。其實越是這樣的做法,對自己越不利,只會讓自己變得越來越不自信,陷入無法拒絕別人的循環中。
2 說“不”未必能傷害到別人,你只是擔心自己被拒絕
有些人不善于拒絕別人的請求,擔心會傷害到對方,只好每次都給別人幫助。這種對別人好的品質雖然難得,但是不懂得拒絕別人、總是過度關注別人的行為,從深層次來說就是對自己的傷害。
從人性的角度來說,如果我們每次都答應幫助別人,時間長了對方就會覺得理所當然。一旦拒絕,你就是不通人情的惡人。這種習慣一旦養成,更容易讓我們變成“麻煩處理者”,讓自己越來越忙,生活變得一團糟。
三毛說:“不要害怕拒絕他人,如果自己的理由出于正當。當一個人開口提出要求的時候,他的心里根本預備好了兩種答案。所以,給他任何一個其中的答案,都是意料之中的?!?
其實,我們可以想想,大部分情況下,我們不一定是別人求助的唯一對象。我們拒絕了別人的要求,他們就會去求助其他的人,并不會因為我們的拒絕而變得孤立無援。想通了這一點,就會覺得釋然。
有一個叫作羅斯恰爾斯的猶太人,在耶路撒冷開了一間叫作“芬克斯”的酒吧。由于酒吧非常有特色,盡管只有30平方米,卻聲名遠播,無數人愿意來“芬克斯”酒吧喝上一杯。
這一天,羅斯恰爾斯接到了一個電話,對方用很委婉的語氣跟他商量:“我想帶著十個隨從來到你的酒吧,為了不招人矚目,你能謝絕其他顧客嗎?”羅斯恰爾斯毫不猶豫地拒絕:“我歡迎你們來,但要謝絕其他顧客,不可能?!?
打電話的是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博士,他在中東訪問的行程即將結束,就想慕名來“芬克斯”酒吧看看,結果遭遇了拒絕。他哭笑不得地實話實說:“我是出訪中東的美國國務卿,我希望你能考慮一下我的要求?!?
羅斯恰爾斯換了一副鄭重的語氣道:“先生,您光臨本店我倍感榮幸,但是因為您就把其他客人拒之門外,我還是做不到?!?
第二天基辛格想通了,想想就低調點去吧,就又給羅斯恰爾斯打了電話,說這一次只帶一個人去,不用拒絕其他客人。萬萬沒想到又被羅斯恰爾斯拒絕了,他告訴基辛格當天是星期六,酒吧休息不迎客。此小酒吧連續多年被美國《新聞周刊》列入世界最佳酒吧前十五名。
羅斯恰爾斯展現了勇于拒絕的品質,他也并沒有傷害到基辛格,基辛格反而對他非常尊重。其實,拒絕有時候恰恰是一種美德。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不會拒絕的人是最怕被人拒絕的。有一種人被稱為“拒絕敏感者”,指的就是這種害怕被拒絕的人。這種人對他人的拒絕會產生過度的反應,他們總在焦慮,在一些明明不好不壞、模棱兩可的情境中,更容易感覺自己被拒絕。
他們非常敏感,經常會通過別人無意識的表情和舉動,聯想到對方是在拒絕自己,還常常從陌生人的冷漠中,推斷對方在拒絕自己。當真的被拒絕時,內心會感到難受,可能會表現出一些過激的反應。比如責怪對方,恐嚇要傷害對方,導致進一步激化矛盾,傷人傷己。
不會拒絕也不能自如地提出要求,更怕被別人拒絕的心理狀態,在心理學上稱為“被拒敏感”。這樣的人人際關系看起來挺好,但他們心里有苦自知,對別人的請求全都答應,就為了換來自己不被拒絕,可是這并不能保證自己不會被人拒絕。
只有有自尊的人才會受人尊敬,才能夠在求人辦事的時候,別人更愿意幫助。
3 為回避被否定,“有求必應”地去討好
心理學家薩提亞提出“討好型人格”,說的是處處對別人有求必應,凡事都能答應的一種人格特征。討好者在討好別人的時候,潛意識是想獲得別人的認可和關愛,以便自己更好地生存。所以用一種犧牲來換取保護自己的模式,認為只要自己對別人好,對別人的要求全部答應,下次自己有求于人時才不會被拒絕。
這種討好型人格是以壓抑自我為代價的,怕被人家否定,只能去討好,對任何人都有求必應,對別人說的話完全贊同,想通過此舉來贏得別人的好評,擺脫社交中的焦慮。
其實每個人都會有被拒絕、被否定的時候,并不是我們拼命討好別人,拉來很多人情,就能夠在任何時候都得到別人的幫助。用自己的付出去換別人的付出是不合理的。尤其是當一個人不懂拒絕、有求必應的時候,別人只會感覺你的付出很廉價,你的人情,對方未必感激。
這叫作“低價值付出”,因為你給人的感覺是你的付出是理所應當的,你幫忙卻做不好,別人甚至要怪你。
“討好者”的內心是空虛的,因為他們將全部的關注都投放在別人身上,他們只能通過不停“乞求”別人的關注與贊賞,來填補內心的空虛。這類人從來沒有關注過自身,怕被否定而不敢說出自己的觀點,只好一味地贊同。無論自己能否做到,只要對方提出要求,就盡力去辦。這樣就導致麻煩事越來越多,內心卻越來越空虛,整個人越來越沒自信。
或許是受家庭環境影響,討好型人格的人害怕和別人平等的交流。因為他們怕一旦表現出真實的自己,會遭到別人的否定,所以只好通過迎合別人來獲取認可。這類人在人際交往中往往會放棄自己的主動權,完全服從別人。他們會小心翼翼地觀察對方,生怕對方否定自己。
比如,一群人聚會他從來不說去哪吃,點菜從來都是別人點,就怕說出來被人否決,怕點的菜被別人說不好吃,所以干脆就不說。別人來求著辦點什么事,根本不知道如何回絕,所以只能答應,生怕別人否定自己。
改變這種討好型人格,需要對自己有一個清晰的自我評估。堅信自己并非一無是處,別人也并非處處權威,只有這樣,才能夠處理好自己與外界的關系,不要為成全別人,而委屈自己。
4 害怕沖突,硬著頭皮扛起所有請求
日劇《請和廢柴的我談戀愛》中的女主為人和氣,同事總是把各種事都推給她做。她來者不拒,每天都特別辛苦。男主角毫不留情地說:“其實你很懶惰,你是懶得去解決這種沖突,你自己扛了,反而省事。因為對你來說,直面沖突比幫忙更麻煩?!?
是這樣的,有些人在人際交往中害怕沖突,擔心直言拒絕會令對方不快,日后給自己“穿小鞋”,只好硬著頭皮扛起所有請求。
關注日常新聞我們會發現,有很多悲劇的發生值得深思。比如一個女人嫁給了一個有家暴行為的男人,婚姻生活很痛苦,卻一直不提離婚。有時會令人詫異,為什么她沒有勇氣離開讓自己痛苦的人、痛苦的事?其實就是害怕沖突,提出離婚或許又要挨打,只好默默地忍受這一切,用其他的事情來逃避。
一位女士自白道:“那天我忘記了叫老公起床,導致他上班得遲到了。他起床后對我破口大罵,幾乎把我全家都問候了一遍,還推了我一下。這已經不是第一次了,我在他破口大罵的時候幫他整理電腦,之后還給他下樓送傘。晚上他下班后,就像一切都沒發生過一樣和我說話,我也一如往常。”
女士又說道:“可是誰知道我內心有多痛苦,表面上越平靜其實越傷心??墒俏矣帜茉趺崔k,我改變不了這樣的生活,只能在他發脾氣的時候一句話不說,不去激怒他?!?
逃避不能解決麻煩,只會讓矛盾越來越深。有些人會避免潛在的沖突,這本來是好事,但這不是你處處避讓、忍氣吞聲的借口,必須要克服害怕沖突的心態,才能夠直面沖突、解決沖突。
當一個人害怕沖突的時候,他的內心活動是這樣的:我不要說惹對方生氣的話,他生氣可就不好了。抱著這樣的心理就只能一步步后退,對方說什么就是什么了??墒俏覀兊南敕ㄊ冀K沒有表達出來,甚至當對方侵犯我們利益的時候,我們也沒能制止對方。比如借別人一些錢,他一直沒還,我們也不好意思開口要,覺得錢不算太多,總是跟人要賬傷感情,害怕這種沖突就選擇回避,吃虧的終究是我們自己。
套用一句電影臺詞:“有人的地方,就有沖突?!敝灰侨穗H交往,就不可能完全避免沖突。比如個性不同,愛好不同,甚至口味不同,這些是小沖突;大沖突則有價值觀不同,利益對立等等。我們要把想說的話表達出來,如果不說出來,怎么知道一定會與對方發生沖突呢,也許結果沒有那么糟。
王林大學剛畢業,好不容易找到一份大公司的工作,他很珍惜??墒峭趿趾芸炀桶l現,大公司里人員眾多,各部門相互競爭就不說了,人與人之間也有拉幫結派的情況。平時一起吃飯的時候,就有老員工發表對另一幫同事的詆毀,說完還問王林:“你說是不是?他們幾個太差了,又笨又呆?!?
王林心想這幾個同事挺聰明努力的呀,哪里看出又笨又呆了??墒撬桓意枘胬蠁T工,只好笑著點頭,含糊地應付了幾句。結果沒幾天,被罵的幾位同事來找王林了,說王林在背后跟風說他們壞話,要王林道歉。王林又怕得罪同事,只好道了歉,結果王林懦弱的名聲就傳遍了公司。
不要害怕沖突,因為沖突也是一種溝通。過多的逃避會讓很多事情越積越深,到最后難以解決。
擺脫害怕沖突的心態,即便是拒絕對方也沒關系,不要因為難開口就使自己逆來順受。
5 為彌補被拒創傷,不敢說“不”
每個人都曾被拒絕過,這種滋味很不好受,甚至是苦澀難忘的。因此在面對別人的請求時,想到對方也可能不好受,便不敢說出“不”字。這種無條件幫助別人的做法,往往會給我們造成很大的困擾。
天涯上有一個訴苦貼,說朋友總找自己借車,每天下班開車回家都帶著巨大的壓力,擔心在門口看到這個噩夢般的朋友。這位網友說,自己年輕的時候一窮二白,也曾遭遇過處處碰壁的情況,也因為特殊需求跟別人借過車,但是沒有人借給他。現在他有了車,朋友來借車,他不想讓朋友遭遇自己的經歷,就借給了他??墒菦]想到這位朋友好像不知收手,每周都來借幾次,就趕著晚上堵門,還說:“你晚上下班了,這車不用了吧?那我還有點急用,車鑰匙呢?”
這位網友也不知道怎么回絕,對方的理由太“充分”了,不知道如何反駁。自己晚上確實不用車了,可是借的次數太多了,就逐漸演變成了心病。
怕說“不”的人,大都在過去的人生經歷中,遭遇過太多的“不”。被人告知“不允許”、“不可以”,被人無情地拒絕過,逐漸發展成沒有辦法拒絕別人的人。
一個人如果對“不”高度敏感,就很難對別人說“不”,只好盡力滿足。這種源于被拒絕的心理創傷,讓人變成“老好人”。
趙璐璐在一家公司做文員,每天過得算是平靜。趙璐璐過得小心翼翼,她想把辦公室氛圍搞得和諧溫馨。這一天臨近下班的時間,旁邊的同事湊過來,說道:“晚上我們幾個一起去新開的自助烤肉店,你也一起去唄?”
趙璐璐晚上是要加班的,她手里還有一份早上就要交的企劃書,,但又不好意思拒絕同事的邀請。所以想了想,最后有些勉強地說:“好吧?!壁w璐璐跟隨幾個同事來吃自助餐,吃完之后,大家看天色還算早,就又提出去KTV,趙璐璐想要拒絕,可是看到大家這么開心的樣子,又把話咽了下去。
等到夜深時,同事們還不想回家,又一起去吃夜宵,等到趙璐璐回到家已經快十一點了,而且筋疲力盡,特別著急地做好了企劃書,頂著熊貓眼拿給老板,老板卻大發脾氣。因為太著急,趙璐璐的企劃書做得很差。她很后悔,可是又不知道怎么辦才好。
拒絕別人比被拒絕還難受,這是跟自己過不去。趙璐璐覺得拒絕會讓大家掃興,所以只好勉強答應。她也覺得拒絕的話難說出口,便默默承受。其實她有充分的理由拒絕,比如她可以這樣說:“我很想跟大伙兒一起去聚聚,也好久沒有輕松一下了,但是我這個案子明天經理一定要看,所以只好放棄跟你們去啦!不過還是謝謝你的邀請,希望下回我的運氣好些,能跟你們一塊出去瘋一瘋。”這樣的話語,人家完全能理解和接受。
有些人走進一家服裝店,面對熱情介紹的售貨員,總是無法說出拒絕的話。覺得人家這么熱情,被拒絕多難受,雖然這件衣服不是很喜歡,也只好買下了。其實如果內心有被拒創傷的話,也不妨礙我們拒絕別人,被拒絕的人固然難受,可是如果不拒絕的話會給我們自己帶來很大困擾。
一位哲人說得好:“拒絕,就是放棄、抵制、批判錯誤的東西,與此同時,也就是主張、堅持和弘揚正確的東西。”
做不到或者不想做的事情就一定要拒絕,否則最后把人家的請求搞砸,傷害對方也傷害自己,即便是完成了請求,也搞得身心疲憊,得不償失。
6 你那么好說話,無非是因為沒立場
沒立場的人不會拒絕,別人說什么就是什么,自己就像一棵小草隨風擺動。或者立場不堅定,別人稍微一強勢,自己就動搖了,在外界看來就是你沒立場。
對自己沒有把握,總是懷疑自己的立場,于是只能相信別人。不敢拒絕別人的建議,心里總覺得這個人說得好像很對、那個人說得也不錯,卻從未正視過自己內心的想法。這種內心立場的缺失,導致自己很容易被外界所左右。不停地在別人的說法中來回徘徊,隨意接受別人的請求、建議,最終活在了別人的影子下,但他們從不在乎你內心是否感到痛苦。
喬布斯曾經說過:“你的時間有限,所以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里,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只有自己的心靈和直覺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實想法,其他一切都是次要。”有許多人,相信別人很容易,卻在“相信自己”這個問題上優柔寡斷,這是一種多么軟弱而愚蠢的行為。
有自己的立場并不是說自己說的、想的就做,別人說的就不照做。有立場是對任何事有自己的想法,可能和別人的想法一樣,也可能不一樣。有些人認為單純地做自己想做的,就是有立場。但其實真正的有立場是敢于逆流而上,有“雖千萬人吾往矣”的勇氣和魄力。拒絕別人的指手畫腳,堅持自己的原則和主見。
沒有堅定的立場,就做不到拒絕,也不敢拒絕別人。擁有立場是一個人保持自己原則的關鍵,在外界壓力很大的時候,更加需要立場來支撐自己,否則就很容易變成對別人聽之信之的墻頭草。
7 心理成熟度不夠,害怕被孤立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有依賴心理,只是每個人的依賴對象、性質、程度有所不同。如果你對某人依賴程度較高,必然伴隨著害怕失去對方的心理焦慮。因此就無法對其說“不”,因為害怕失去,更不會主動拒絕對方。
這種情況很常見,在家里對家長言聽計從,是對家長的過度依賴。職場里同事說什么就是什么,是對同事的過度依賴……不能拒絕的背后藏著被人“拋棄”的顧慮,藏著被人孤立的擔憂。為了避免這一切的發生,企圖用處處答應別人、滿足別人來獲得安全感。
人在社會中確實需要維持各種關系,可是這并不代表我們對每一種關系都要卑躬屈膝地盡力維持。若一個人因為我們不順著他,就忘記我們所有的好,這樣的人是不值得我們去珍惜的。
其實世界上絕大多數人之間的交往,是建立在一定社會關系的基礎上的。我們能幫忙就盡力去做,不能幫忙就第一時間通知對方,這種做法的成本最小,也是一個人成熟的體現。
林家楓是一家廣告公司的員工,工作很忙,常常要在家里策劃文案。某個周六,他一大早就起來在電腦前畫圖,有一個很著急的文案要在傍晚前發給客戶。突然間,林家楓接到了一個好朋友的電話,對方邀請他去喝一杯咖啡。林家楓本來想拒絕,后來想想跟朋友已經大半年沒見了,就選擇了去跟朋友喝咖啡。
在咖啡館里,朋友興致勃勃,跟林家楓聊了很多工作上的趣事,還有天南地北扯了一堆,中午又一起吃了個飯。眼看著交稿時間就剩下幾個小時了,公司也發消息問他文案怎么樣了。林家楓愈加坐不住了,他很想跟朋友說他得趕緊回家工作,可是張了張嘴,還是說不出要回去的話。
過了好久,朋友看他面色凝重,坐立不安,就問他是不是有事,他這才實話實說。朋友著急地說:“看你聊天不專心的樣子才知道有事,你怎么不早點說呢?跟我還客氣什么?”拒絕可以算作是一種自我保護,而懂得自我保護正是成熟的一大標志。
有人去找禪師尋求解脫痛苦的方法,禪師讓他自己悟。第一天,禪師問他悟到什么?他說不知道,禪師便舉起戒尺打了他一下。第二天,禪師又問,他仍說不知道。禪師舉起戒尺又打他一下。第三天,他仍然沒有收獲,當禪師舉手要打時,他卻擋住了。于是禪師笑道:“你終于悟出了這個道理——拒絕痛苦。”如果自己感到疼痛,就不要硬撐著,該拒絕就拒絕才是對自己好。
內心成熟強大,從拒絕別人開始。擁有成熟內心的人,不會因為大家都去聚餐了,自己害怕被孤立也跟著去。也不會因為怕得罪人而不敢拒絕,該拒絕的話一定會說出口,不會人云亦云,隨聲附和。
畢淑敏說過這樣一句話:“拒絕是一種權利,就像生存是一種權利?!比艘兴粸椴拍苡兴鶠?。學會拒絕是一個人走向成熟、找回自我的關鍵。人們常常以為拒絕是一種迫不得已的防衛,殊不知它更是一種主動的選擇,是一個人內心成熟的表現。
縱觀我們的一生,拒絕的機會,實在比選擇的機會要多得多。屬于我們的生命只有一次,要用唯一的生命獲得成功,就需在千百條道路中尋覓。拒絕如影隨形,是我們一生的伙伴。
拒絕別人是需要力量的,這種力量來源于人的自主性和成熟性。成熟的人會主動地選擇對自己有利的方案,有足夠的力量去對抗他人的意志。對于缺乏自主性的人來說,任何拒絕都會讓他們寢食難安,而內心強大的人則會用正確的方式對別人說“不”。
拒絕不是一種技術,而是一種成熟的態度,為人處世絕對不拖泥帶水,更不會對別人產生依賴心理。
8 為什么寧愿找借口,也不愿直言說“不”
我們大多數人在拒絕別人的時候,總會想方設法找一個借口。比如拒絕了一個無聊的周末邀約,為了避免出門被人遇見寧愿縮在家里。
我們不敢直接把“不”字說出口,是因為怕別人覺得我們不夠意思,心地善良的人總會想:如果我拒絕了他,他就得不到幫助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種心理是太把自己當回事,才會認為自己的拒絕會讓對方元氣大傷。
在我們的文化教育中,直接拒絕他人,相當于駁人面子。我們常常會聽到對方說:“這點小忙都幫不了嗎?不給我這個面子是不是?”、“就咱倆這交情,你就喝這么點?不給我面子!”這種話一說出來,往往讓人騎虎難下。拒絕吧,那么多人看著呢,駁了人家面子確實不太好,同意吧,自己心里又覺得委屈。
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都認為,直言拒絕會傷害到對方的面子,所以不會直白地說“不”,只能用謊言來對付那些“請求”。拐彎抹角地拒絕,或者要么既不答應也不拒絕,用一個“拖”字訣,讓對方知難而退。
其實這種做法效果很差。拒絕一定要果斷,對方把選擇權交給了你,讓人氣惱的也許并不是你的拒絕,而是你拖延的行為。
也有人會把直言拒絕當作粗魯、沒禮貌的表現,自幼受過的教育告訴他要樂于助人,團結友愛,直言拒絕并不是一個有素質的人應該做的。其實這些都是錯誤的認知,我們不是圣人,不可能做到大包大攬。因此,沒有必要對這種拒絕心懷歉疚,說出實話的代價可能比撒謊小得多。
用拙劣的借口拒絕容易被人當場看穿,也容易在事后露餡,無論是哪種情況都會變得特別尷尬。本來對方被拒絕不會多想,可是發現你是撒了謊來拒絕的,那可能在心里就會覺得你就是不想幫忙,為此不惜撒謊。其實你只是不好意思說“不”,想婉轉一點表達自己沒有時間和能力幫忙,結果弄巧成拙了。
柳強正在上班,突然看到QQ在閃動,點開一看是一個大學時候的學妹。當時兩個人關系還算不錯,總是在一起參加活動,到現在兩年多沒見了。學妹發來信息問:“你在嗎?”柳強回復了她,學妹立刻又發來消息,說想請柳強吃飯。
柳強欣然同意,在餐廳里見到久違的學妹,兩個人聊起自己的生活。學妹說自己正在跟男朋友搞創業,缺幾萬塊錢,想從柳強這里借兩萬塊。柳強聽學妹講創業故事感到熱血澎湃,再加上跟學妹見面很開心,就點頭答應了。
可是夜里柳強躺在床上開始尋思了,這么長時間不見面突然要借兩萬塊錢靠譜嗎?再說她拿錢創業很容易失敗的,失敗后這錢什么時候能要回來?柳強越想越不是滋味,自己辛辛苦苦攢點錢不容易,萬一借給別人打了水漂怎么辦?
第二天起床,柳強就給學妹發去QQ消息,說:“不好意思真不湊巧,昨天晚上我媽從老家來了,從我這兒拿走兩萬塊錢,說老家蓋房子需要。我這也沒積蓄了,幫不上你的忙了。”過了挺長時間,學妹回復道:“呵呵,不愿意借就不借唄,扯這么長的借口干嗎?!绷鴱娍吹街e言被拆穿,心里覺得很尷尬,從那以后,學妹再也沒跟他聯系過。
有時候對人說“不”是門學問,我們不能強硬地告訴對方:“不可能!不行!”也不能拐彎抹角地說出漏洞百出的謊言。很多謊言用得太多,人家一聽就是借口。比如“太不巧了明天我有事”、“我錢剛讓人借走,你早一天來呀”、“我真想幫你,可是我媳婦不讓我加班”等等,即便你是真的說出了為難的實話,對方也未必相信,還會當你是撒謊呢。
所以臉皮厚一點,再掌握一點拒絕的技巧,讓對方理解我們確實心有余而力不足,這樣的拒絕才是落落大方,不但不得罪人,雙方還能夠友好平等地進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