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容人所不能容,處人所不能處
- 南懷瑾做人做事的智慧
- 和力
- 3013字
- 2020-11-20 18:29:39
大師慧語: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也替人家想想。我們普通一般人,大概都是這樣,自己不愿意的,都推給人家,這是普通人的心理,人之常情,沒有什么大錯。不過假使我們行“仁”道,……那就不同了。你自己不愿意的,就要想到別人也不愿意。怎樣使得人事至于平和,就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選自《南懷瑾選集·論語別裁》
南懷瑾大師認為,學佛,第一要學常開笑口、放大度量,能包容萬象;第二要胸襟大,面孔對任何人都是慈悲笑容。他認為這就是佛法。
唐代豐干禪師住在天臺山國清寺。一天,他在松林漫步,山道旁忽然傳來小孩啼哭的聲音,他尋聲一看,原來是一個稚齡小孩,衣雖不整,但相貌奇偉。問了附近村莊人家,沒有人知道這是誰家的孩子,豐干禪師不得已,只好把這男孩帶回國清寺,等待人家來認領。因他是豐干禪師撿回來的,所以大家都叫他“拾得”。
拾得在國清寺安住下來,漸漸長大,在寺里擔任行堂(添飯)的工作。時間長了,拾得也交了不少朋友,與其中一個名叫寒山的貧困年輕人,相交最為莫逆。因為寒山貧困,拾得常將齋堂里吃剩的飯渣用一個竹筒裝起來,給寒山背回去吃。
有一天,寒山問拾得:“如果世間有人無端誹謗我、欺負我、侮辱我、恥笑我、輕視我、鄙賤我、惡厭我、欺騙我,我要怎么做才好呢?”拾得回答道:“你不妨忍著他、謙讓他、任由他、避開他、耐煩他、尊敬他、不要理會他。再過幾年,你且看他如何。”寒山再問道:“除此之外,還有什么處事秘訣,可以躲避別人惡意的糾纏呢?”拾得回答道:“彌勒菩薩偈語說:老拙穿破襖,淡飯腹中飽;補破好遮寒,萬事隨緣了;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有人唾老拙,隨他自干了;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人弱心不弱,人貧道不貧;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辦。如果能夠體會偈中的精神,那就是無上的處事秘訣。”
這是一個很有名的佛教故事,說明了應對誹謗、欺負、侮辱、恥笑、輕視、鄙賤、厭惡、欺騙的最好辦法是忍讓、謙讓、避開、耐煩、尊敬、不理會等,是寬厚仁心的一種外在反映。人的心胸大小,決定如何鋪就今后道路上的每一塊磚,磚鋪得越好,路走得就越好,人生路途也就會更加順利些。
肚量大的人能讓他人在冬天里感受溫暖,而時刻以笑容來對待別人,可以消除許多不必要的麻煩,還會迎來別人贊賞和嘆服的目光。
宋朝有個很有名的學者曾寫過一篇文章,文章的內容大致是這樣的:“人亦一器也,莫不各有其量,如天地之量,圣賢帝王之所效焉。山岳江海之量,公侯卿相之所則焉。古夷齊有容人之大量,孟夫子有浩然之氣量,范文正有濟世之德量,郭子儀有富量,諸葛武侯有智量,歐陽永叔有才量,呂蒙正有度量,趙子龍有膽量,李德裕有力量,此皆遠大之器也。”意思是說君子應該有能容人之量,對于是是非非,你若理它,就會越理越亂,而處理是非的最好辦法是———不理是非,因為是非和得失最終總會得到公正的評定。
有一天,一位小和尚被另一位小和尚侮辱,但是,那些辱罵性的字眼絲毫沒能對這位被辱罵的小和尚產生任何影響,罵人的小和尚變得越來越生氣了:“你沒有聽見我剛才說的話嗎?難道你沒有什么話要說嗎?”被辱罵的小和尚微笑著對罵人的小和尚說:“我只聽見你大聲地叫著,但是我知道你所說的都是無益的,所以我聽不見你在說些什么。”
“人褊急,我受之以寬宏;人險仄,我待之以坦蕩。”人生活在社會上不可避免地會有各種摩擦和不悅,然而別人對我不客氣,我則以暴制暴、以惡制惡,那么矛盾問題何時才能結束?難道我們要一生都生活在這種爭執或計較甚至因怨恨而帶來的不平、恐懼中嗎?
一個人在一生中都要面對一些不如意或者難堪的事,特別是在面對他人的中傷、誹謗的時候,你是否能做到清者自清、不反唇相譏;在面對他人的欺負的時候,你是否能夠做到心平氣和、不為所動;在面對他人的侮辱的時候,你是否能做到淡然處之、平靜從容;在面對他人的恥笑的時候,你是否能做到一笑而過、不去動怒;在面對他人的輕視、厭惡、欺騙,等等的時候,你是否能做到坦然、容人。一個人要活得有尊嚴,僅僅做到內心強大是不夠的,還要有足夠的承受能力。
在生活中,太多人總是抱怨別人待自己不好,而從不檢討自己的言行。實際上,只要你足夠寬容,以禮待人,有時,甚至強盜也會被感動,不忍加害于你的。多理解別人,多諒解別人,從別人的立場出發考慮問題,就會使你免遭許多麻煩。
有這樣一個故事:
圣誕節前夕,天空烏云密布,南二街上的舊鐘表店內依然燈火通明,滿頭銀發的店主埃德加正在調試一座鐘。
突然,他頸后部感到從門口襲來的一陣冷風。
他轉過身,看到兩個男人時,直覺告訴他,來者不是顧客。那兩個人身著派克上裝和牛仔褲,一個30多歲,另一個近50歲。年輕人留在店門旁,年長的人兩眼露著兇光朝柜臺走來。埃德加把一個記事本推到柜臺臺面的另一端,然后盡力不露聲色,抑制著越來越強烈的不安情緒。
埃德加朝那張繃緊著的臉微笑了一下,然后用手指指自己的耳朵,搖搖頭,接著又指指筆記本。那人仔細看了下記事本,那張繃緊著的臉露出一絲吃驚的神情,然后轉過身去對他的同伙咕噥了幾句。
埃德加的記事本上寫道:“我能幫助你嗎?”那人開始正視埃德加,并微笑了。
鐘滴答滴答響著。埃德加不慌不忙地又寫了一句:“你是來當鐘表的嗎?”他指指放滿各種表的“當柜”。埃德加不是典當商,但是,每當他看到一些人把他們心愛的表放在他面前要求典當時,就于心不忍收下了。而當貨主來贖取時,這些表總是原封不動還在埃德加那里,貨主只需付給埃德加收貨時付的價錢,不付分文利息。
年長的那人稍許放松了些,把手從口袋里抽出來,仔細看了一下自己手腕上的表,寫道:“這塊表你將給我多少錢?”
埃德加發現在他面前的那雙灰眼睛流露出窘迫的神情。那塊表很普通,不過此時卻擁有巨大的力量———這是討價還價的工具,擺脫困境的出路。埃德加明白,是窮途末路把這兩個人帶到了他的店中,于是他寫道:“你需要多少錢?”記事本上寫的答復是:“值多少就給多少。”
埃德加把手伸進錢箱,拿出一張50美元的鈔票塞在那人的手中。兩人緊緊地握了一下手。兩人都明白這塊表不值50美元。那人在轉身離去前寫道:“一旦我有了錢,我會馬上來贖。祝圣誕節快樂!”
寬恕別人是非常重要的。宗教家康庇斯曾經寫過這么一段話:“很少人會以衡量自己的天平,來衡量別人。”確實,生活中很多我們自己的過失和別人的過失相比,算不了什么。但是,當別人犯了錯誤或表示憤恨時,我們之中大多數人是多么快地把他人貶得一文不值。更可笑的是,有些人抓住了他人的一次謊言或“問題”,展開激烈言辭,猛烈抨擊他人,而忘了自己曾經說過無數次的謊或也曾出現過的“問題”。我們必須記住每一個人都會犯錯,人是善良與邪惡、成功與失敗、信心與失望、友情與孤獨、勇氣與恐懼的混合體。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都迫切地需要他人諒解,換位思考,需要友情,所以,在你失去理性時,一定要自問:“要是我處在他的境遇,我會怎么做?”最重要的是,你對自己也一定要退一步設身處地去想,不要因為一個錯誤而苛責自己。“蘭槐之根是為芷,其漸之潃,君子不近,庶人不服。”本來是上等香料的芷,被浸泡到臭水之中,也會變臭,使得人們遠離它。所以人內心要堅定,要抵得住誘惑,盡量不受外界的滋擾,保持自身的清潔,就如同出得淤泥的荷花,亭亭直立,花香四溢。在面對惡劣的環境時,也要學會保持自己內心的清凈,不攀比、不怨恨,多想他人所想,多視他人如己,就能正確對待不平之事、不滿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