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發自內心的認同 欣賞,會讓孩子更加積極
- “騙”出最優秀的孩子
- 盧芩
- 1751字
- 2020-11-23 09:07:18
杜魯門當選了美國總統,有客人來拜訪他的母親,問她:“有哈里這樣的兒子,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吧!”
杜魯門的母親微微一笑說:“是這樣的。不過,我還有一個兒子,他同樣讓我感到非常自豪。他現在正在地里挖土豆呢!”
杜魯門的弟弟是一位農夫,但母親并沒有覺得他無能。在她眼里,每個孩子都令她感到自豪,無論兒子是總統還是農夫。
杜魯門的弟弟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我為哥哥感到驕傲,他將是美國最優秀的總統之一。但我同時也為自己感到驕傲,我是一名農夫,用自己的雙手養活了自己,照顧了父母。”
這是何等的自信和樂觀,而他的這種達觀心態則正是來自于母親的欣賞。
可見,對孩子發自內心的認同和欣賞的力量是無窮的,就像一種催發劑,能把孩子內心深處潛藏的力量發掘出來,從而表現得更加優秀。賞識是一種積極的刺激,我們可以用它去激發孩子的信心和能力,從而達到成就孩子的目的。
著名作家二月河幼年時憨厚、訥言,在某些時候還有點兒反應遲鈍。二月河的父母都是從戰爭年代過來的人,對孩子的要求不那么苛刻。他們下了班在門前空地上洗衣、種菜、栽樹,十來歲的二月河壯實有勁,一手提一桶水,每天都要幫忙干很多活兒,而且他是越干越高興。
但是常有小朋友欺負二月河,再加上二月河的學習成績差,所以他很懊惱,問母親:“我是不是天生就比別人笨?”
母親說:“兒子,你有力氣,能幫助爸爸媽媽提水、澆花、洗衣,這就是你的優勢,你比別人健康、強壯。”這句話讓二月河受益終身。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部隊,無論是鉆山洞建國防工程還是下煤窯挖煤,他都沒怨天尤人,從不抱怨任何事情,而是擦亮心中的理想,堅持不懈,最終厚積薄發,成為有名的作家。
對孩子的認同和賞識一定要發自內心,反之,所有的贊揚都是虛偽的,孩子會覺得父母是假惺惺的,贊揚的目的就達不到。
知心姐姐盧勤說:“小時候,媽媽給我的鼓勵是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的,我覺得媽媽給我的愛,就表現在對我的鼓勵上。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媽媽并不是刻意贊揚,而是發自內心的賞識。我5歲的時候,有一次一個人在家收拾屋子,媽媽一回來,就說:‘哇,是誰這么勤勞把屋子收拾得這么干凈!’于是我就從門后邊站出來。媽媽說:‘真想不到是你,你可真能干!’就這一句話,我便愛上了收拾屋子的活兒,總想給媽媽一個驚喜。”
發自內心的賞識,需要我們用孩子的視角來看待他們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比如孩子費了好大的勁兒把玩具車修好了,我們最好不要以“不過給玩具車換了個輪子,有什么大驚小怪”的漫不經心的態度來對待他。在孩子的世界里,給玩具車換個輪子,絕不亞于成年人獨自給爆胎的汽車換備胎。當孩子有了很微小的進步,或者克服了一個也許并不起眼的困難,我們都要給予他真誠的贊揚和鼓勵。
被譽為“教育圣經”的《慢養》一書的作者黑幼龍說,他最大的成功不在于自己所取得的名望、地位和金錢,而在于自己用‘慢養’的方法,教育出4名優秀的孩子,讓他們擁有好性格好情商。他總結自己養育孩子的秘訣是:不批評、不責備、不抱怨,取而代之的是父母對孩子最真誠的贊美和關愛。黑幼龍講了一個自己親身經歷的故事:
一位媽媽有個很靦腆的女兒,講話一著急就會口吃,班里的老師同學愛取笑她說話,搞得她很是自卑,特別害怕當眾說話,從不敢主動與人交往。
一次,女兒被選作班代表去參加一個詩歌朗誦賽,媽媽陪她到了現場,發現來參加比賽的都是智障兒童。她驚呆了,女兒竟然被認為是智障兒童!
后來,她把女兒送去參加“卡內基訓練”,訓練班里的同學和老師,事先都不知道她口吃,只把她當作普通孩子看待。更重要的是,她女兒每次登臺演講,臺下的人都及時給她鼓勵,真誠地贊美她的每一個優點。慢慢地,她逐漸有了自信,說話不再口吃了,后來還考取了臺灣大學。
黑幼龍還曾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讓6個孩子在5分鐘內背誦19個看似毫無關聯的詞語。電鉆、鉆頭、肥皂、越野車、百科全書……有6個孩子完成了這項看似不可能的任務,這真讓人驚嘆。當人們問這幾個孩子是怎么做到的,他們說了兩個原因,一是老師教了特殊的記憶方法,二是老師時不時地鼓勵和贊美。
真誠的贊美和認可并不是空泛的對孩子說“你很棒”和“你真聰明”。這類泛泛的贊揚只會讓孩子覺得虛偽,不可信。真正的贊揚是發自內心的,也許并不需要太多美麗的詞匯,有時一個肯定的眼光,一個表示佩服的手勢,一個溫暖的擁抱,都會讓孩子感到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