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管教從來不缺技巧和方法,但內容永遠是健康 向上的
- “騙”出最優秀的孩子
- 盧芩
- 1499字
- 2020-11-23 09:07:18
英國著名的哲學家和教育家約翰·洛克早在300年前就提出:要尊重孩子,要精心愛護和培養孩子的榮譽感和自尊心,反對打罵孩子。他斷言:“打罵式的管教,其所培養的只會是‘奴隸式’的孩子。”打罵孩子絕對是一種消極、具有強烈副作用的管教方式,在家庭教育里不允許“不教而誅”,也就是說不要在孩子犯了錯后,直接拽過來先打一頓再說,打完也不跟孩子解釋。有時候適當懲罰是可以的,但是不要打罵孩子,也不要過于嚴厲地對孩子進行諷刺、挖苦、抱怨等消極的批評方式。
周末,小新的爸爸午睡后來到小新的臥室,被所見的一幕驚呆了:衣柜里的衣服扔了一地,大大小小的書籍都攤在地上,小新卻不見了。爸爸趕緊找小新,結果在一個空蕩蕩的衣柜里找到了他。小新笑嘻嘻地看著爸爸,說道:“爸爸,來玩捉迷藏吧。”爸爸哪有心思玩游戲,指著地上的一片狼藉問道:“這是怎么回事?”小新回答說:“昨天老師說讓我們回家整理房間,整理房間一點兒也不好玩,我們還是玩捉迷藏吧。”
爸爸生氣地揚起手要打小新,嚇得小新往后縮了縮,爸爸見狀收回了手,但是怒氣難消,把小新從衣柜里抱出來,帶著他在室內走了一圈,然后蹲下身子說道:“小新,我知道你是出于幫家里做家務的好心,我很高興你有這份心意,但是你把家里弄得亂糟糟的,爸爸媽媽要收拾好久的,你知道嗎?今天爸爸不會批評你,但是你要跟爸爸一起把家里收拾干凈,讓它變回原來的樣子,好嗎?”
小新看到爸爸嚴肅的表情,又看了看亂成一團的房間,答應和爸爸一起把房間整理好。
有些家長認為,只有批評和嚴厲的責罵,小孩子才會聽話,無所謂信任與尊重,不然他們會不服管教。這是一種錯誤的觀念,看上去孩子可能會老老實實地改正錯誤,實際上他們不是發自內心地想改正錯誤,而是懼怕大人的權威。管教的目的是讓孩子認識并改正錯誤,而不是讓孩子怕我們,而且怕父母的孩子將會與我們產生距離。
我們在管教孩子的時候要有一股正能量,內容要以健康、向上為主,這樣才能引導孩子進步,而不是使孩子在嚴厲消極的管教下喪失更多的信心。我們要學會找到孩子自身的優點,通過關注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去了解他,而不是僅僅停留在行為的表面來實現管教,給予孩子充分的尊重與理解,讓孩子在改正錯誤的同時又獲得了做得更好的信心。
首先,溝通永遠都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當我們面對孩子的錯誤時不要火冒三丈,要用理智、冷靜的頭腦分析事情的來龍去脈,然后明確告訴孩子哪里錯了,為什么錯,要怎么改。這遠比氣急敗壞地一頓斥責要有效得多,并且我們還要充分地給孩子說話的機會,讓孩子把自己的感想說出來。
如果孩子的情緒不穩定,可以通過擁抱的方式讓孩子先穩定情緒,再解決問題。如果我們情緒不穩定,那么就冷靜幾分鐘再處理,切忌使用“沒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語言,更不要冷嘲熱諷、漠視孩子,那樣會給孩子造成極大的心理壓力,先來看下面的事例。
趙瑩女士的兒子非常優秀,熟人總夸獎她教子有方,而趙瑩則不好意思地笑笑說:“沒什么,我只是從來不罵孩子。”
趙瑩說,她懷孕時看到有位家長在草坪上批評孩子,批評得聲嘶力竭,把那個孩子嚇得坐在地上不敢起來。趙瑩提醒自己,孩子將來出生了可千萬不能被這樣教育。后來在兒子的成長過程中,自然也有調皮搗蛋的時候,他曾經把家里的百元人民幣都剪成了心形。趙瑩每次都強忍住憤怒,盡量用溫和的方式來教育孩子。
懲罰孩子可以有很多種方式,比如取消帶他出去玩的計劃,暫時禁止孩子看電視等,這些都是積極向上的處罰方式,不會讓孩子的心靈受到傷害,還可以讓孩子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從而認識到錯誤。我們要嘗試著讓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說出來,然后再給予孩子一個好的指導,達到教育的目的,讓孩子一直有顆健康向上的心靈,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