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神奇的暗示:倒數第一的孩子也能出類拔萃
- “騙”出最優秀的孩子
- 盧芩
- 1726字
- 2020-11-23 09:07:18
暗示教育,就是通過旁敲側擊的方法來激勵一個孩子,分為積極暗示和消極暗示。運用積極暗示能夠達到激勵孩子的目的。對于孩子來說,用“鞭子”驅趕他前進和用“繩子”拽著他前進,都不如給他一股力量,讓他自己奮發向上,這股力量就是積極的暗示。
王金戰,全國優秀教師,他曾經帶過一個55人的班,其中有37人考進清華、北大,10人進入劍橋大學、耶魯大學、牛津大學等世界名校,并獲全額獎學金,其余8人考入復旦、南開等大學。王金戰曾經說過:“我的眼里沒有差生。”
有一年,他當班主任,轉來一個人人見了都搖頭的差生。他把該男生叫到辦公室,沒長篇大論說一些大道理,只是給了他一些特權:“我容許你每周違反兩次紀律,每天早上你來了之后,能聽懂的課就好好聽,聽不懂的隨時都可以回家自學。”
第一次考試前,男生不想考,王金戰笑著說:“反正你鐵定倒數第一,你還顧慮什么?”公布成績,男生果然倒數第一,對此他也只是淡淡地說:“別人千辛萬苦地學了這么多年,你才學了這么短時間,這樣的結果很正常。”
后來的幾次考試,男生還是倒數第一,但是與倒數第二的差距開始慢慢縮小。王金戰老師又說:“你現在每次能縮小30分的差距,高三總共要經歷8次大型測驗,照這樣下去,那就不是考大學的問題了,而是考清華、北大的問題了!”
男生一下子熱情高漲,說道:“下次我一定不考倒數第一了!”第二年的高考,男生果真考上了北京大學。
王金戰老師的鼓勵就屬于“旁敲側擊”的暗示,他并沒有講什么人生、前途之類的話,也沒有加油打氣說“你一定能考上大學”。他只是通過一步步的暗示,激發出了那個男生的學習熱情和奮斗精神,讓他主動努力,最后如愿以償。
也可能有人會有疑問,暗示真的有那么神奇的效果嗎?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兩個人去醫院檢查,其中一人得了癌癥,但是醫院把兩個人的檢查報告混淆了,沒得癌癥的那個人回家就開始郁郁寡歡,有癌癥的那個人則以為自己沒病,每天快快樂樂的。幾個月后再復查才發現當初的失誤,而復查結果卻令人吃驚,沒有癌癥的人真的長出了腫瘤,原本有癌癥的人卻痊愈了,由此可見暗示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上面這個故事是自己給自己心理暗示,而在家庭教育中,孩子需要外部的暗示——父母的暗示,會激勵孩子越變越好。這種方法在生活里的很多地方都可以應用,比如孩子不愛吃飯,我們可以在飯菜端上來的時候夸張地說上一句:“哇,好香啊!一定很好吃。”孩子可能就吵著要吃飯了。
再比如孩子偶有感冒發燒的小癥狀,可以這樣說:“這幾天天氣變化大,你身體這么壯實,休息一下就好了。”這就是積極的心理暗示,讓孩子增強對抗疾病的信心。有個孩子害怕跟陌生人說話,他的媽媽想了一個辦法,每次跟人聊天的時候都要特意提一句:“我家的寶寶特別大方,從來不怕生人,叫叔叔阿姨什么的可甜了!”多次暗示后,孩子終于擺脫了膽小不敢叫人的心理。
愛因斯坦小的時候非常古怪,學習成績也不好,也不跟其他孩子多說話。他總是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問題,如指南針為什么總是指向南方?什么是時間?什么是空間?同學們都看不起他。他小學畢業時,校長對他的父母說:“您的孩子,將來從事什么職業都一樣沒出息。”
一次,母親帶著愛因斯坦到郊外玩,這是一次家庭聚餐,親友家的孩子一個個活蹦亂跳,有的爬山,有的釣魚,小愛因斯坦卻默默地坐在河邊,凝視著湖面。這時,親友們悄悄地走到他母親身邊,不安地問道:“小愛因斯坦為什么總是一個人對著湖面發呆?是不是智商上有點欠缺?不如趁早帶他到醫院看看!”愛因斯坦的母親十分自信地對他們說:“我的兒子沒有任何毛病,你們不了解,他不是在發呆,而是在沉思,在想問題,他將來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學教授!”
聽了這句話的愛因斯坦如飲甘霖,母親不僅通過語言鼓勵他去盡自己所能探究、質疑世界,還用實際行動給予支持。愛因斯坦5歲時的一天,母親給了他一個指南針玩。他對針的擺動感到很好奇,對探究事物背后隱藏的世界發生了濃厚的興趣。可以說,愛因斯坦后來取得的成就與母親的賞識教育是分不開的。
有的時候孩子會失掉信心,或者會因為挫折而停滯不前,作為家長的我們要及時站出來,通過一些暗示的方法來表達自己對孩子的信任,比如給予支持,如同愛因斯坦的媽媽一樣,她不僅對愛因斯坦說激勵的話,同時用實際行動給予支持,最后達到了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