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公四年(前六九〇)
四年春王正月〔1〕,楚武王荊尸〔2〕,授師孑焉以伐隨〔3〕。將齊〔4〕,入告夫人鄧曼曰:“余心蕩〔5〕。”鄧曼嘆曰:“王祿〔6〕盡矣!盈而蕩,天之道也。先君〔7〕其知之矣,故臨武事,將發大命而蕩王心焉。若師徒無虧,王薨于行,國之福也。”王遂行,卒于樠木之下〔8〕。令尹鬬祁、莫敖屈重除道梁溠〔9〕,營軍臨隨。隨人懼,行成〔10〕。莫敖以王命入盟隨侯,且請為會于漢汭〔11〕而還。濟漢而后發喪。
【注釋】
〔1〕春王正月四字,屢見《春秋》。周人建子,歷法與諸國不盡同,王正月指周歷之正月。
〔2〕楚亦稱荊。尸,陳也,與陣同。楚武王荊尸,楚武王為荊尸之陣也,省動詞。
〔3〕孑,戟也,武器。
〔4〕齊與齋通,出兵之前必祭祖,將祭必先齋。
〔5〕蕩,動亂散漫也。
〔6〕王祿,王之壽命也。
〔7〕先君,已死之君主也。
〔8〕樠音mán,木名。湖北鐘祥縣東有樠木山。
〔9〕令尹,楚官名。溠音zhà,水名,今名扶恭河,源出湖北隨縣西北雞鳴山,南流注于涢水。梁溠,于溠水架橋梁也。
〔10〕行成,求和也。
〔11〕漢汭,漢水之內也。楚在漢西,以漢水之西為內。
【譯文】
四年春季,周歷的正月,楚武王使用荊尸陣法,給軍隊頒發武器去攻打隨國。準備齋戒時,進入內宮告訴夫人鄧曼說:“我的內心動亂散漫。”鄧曼嘆氣說:“君王的壽命快到盡頭了!滿了就會動蕩,這是自然的道理。先君大概知道了,所以在戰爭之前,將要發布征伐命令時卻使君王的內心動亂散漫。如若軍隊沒有什么損失,君王死在行軍途中,已經是國家的福分了。”楚武王于是出征,死在樠木山下。令尹鬬祁、莫敖屈重開路并在溠河上架起橋梁,在隨國附近安營扎寨。隨人憂懼,求和。莫敖以楚王的名義進入隨國與隨侯舉行會盟,而且約請在漢水之西會盟,然后班師。渡過了漢水后才發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