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購和供應鏈全流程控制與運營管理
- 李文發
- 3309字
- 2020-11-18 17:41:19
1.2 現代企業供應鏈管理系統的發展趨勢
在這個世界上,能夠生存并持續發展的企業,永遠不是最強大的或最聰明的企業,而是真正適應時代發展趨勢的企業。要遵循適者生存的法則,企業就必須深入了解現代企業供應鏈管理系統的發展趨勢,并結合自身的特點,進行有效的供應鏈管理變革。
1.2.1 新形勢:全球化與信息時代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已經走過40多年的快速發展時期,成為全球經濟體系的重要參與者。尤其是2001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之后,伴隨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我國企業也迎來了全球化與信息時代的新形式。
1. 全球化經濟進程勢不可擋
改革開放和加入WTO讓我國企業享受到了全球化經濟的紅利。2013年,我國提出建設“一帶一路”的倡議,積極發展與沿線國家的經濟合作伙伴關系。
在國家層面的不斷推動下,我國企業也開始加速“走出去”的進程。在開展跨國經營、海外并購,積極開拓海外市場的同時,也開始從源頭上獲取產業鏈主動權,使我國企業能夠更加深入地加入全球化經濟。
2. 信息時代風起云涌
信息時代的不斷發展讓全球經濟體系散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20多年來,信息業已經完成產業化發展,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與此同時,傳統企業也開始接受信息化改造。
在信息時代,“信息就是金錢”,企業想要建立自己的競爭優勢,就必須掌握信息技術,不斷挖掘信息、分析信息并使用信息,借助信息系統提升運營效率,并借助信息數據提升企業價值。
3. 企業競爭模式變革
基于全球化競爭的需求和信息時代的技術應用,現代企業供應鏈管理系統的建立也成為必然。經過多年的實踐發展,企業競爭模式由此發生了根本性的改變,如新形勢下的競爭模式如圖1.2-1所示。

圖1.2-1 新形勢下的競爭模式
1.2.2 新地位:從戰術職能變為戰略職能
長期以來,傳統企業對供應鏈管理的認知都停留在戰術層面,供應鏈管理承擔的戰術職能僅是為企業尋找更具成本優勢的供應商和更具渠道優勢的經銷商。但在當下,供應鏈管理作為企業競爭的重要管理系統,其職能也已經上升到戰略層面。
1. 供應鏈管理的戰略職能
伴隨著全球化與信息時代的到來,日趨激烈的競爭環境不斷擠壓著企業的利潤空間。當產品的銷售價格被限定在一定范圍時,企業想要促使利潤增長,就只能借助利潤的杠桿效應——降低成本,而這正是供應鏈管理的核心戰略職能。
具體而言,供應鏈管理的戰略管理能從4個方面提升企業競爭力,如圖1.2-2所示。

圖1.2-2 戰略管理對提升企業競爭力的貢獻
高效的供應鏈管理能降低供應鏈的協作成本,讓企業從無休止的談判和合作商的變換中掙脫出來,與優質的供應商和經銷商建立起戰略伙伴關系,從而保證產品的質量和交期,進一步降低相關成本。與此同時,基于這種高效、優質的供應鏈合作關系,企業的柔性也將得到顯著增強。
2. 物流系統管理的地位提升
物流系統的產業基礎就在于市場需求,即商流。正是在商品的規模流通以及工業化的進程中,物流系統的功能才逐漸形成。
然而,在工業化初期到中期的較長時期內,相對較小的生產規模,有限的商品種類和狹窄的商流渠道,使得物流的基本功能局限于簡單的運輸和倉儲,其核心只是為了實現商流的物體形態的轉移。
智能時代的到來以及供應鏈管理系統發展的需求,則帶來了物流功能的變更,物流的價值也不再局限于傳統的商品轉運,而擁有了優化渠道、創造價值的功能,物流系統管理在供應鏈中的地位也顯著提升。
隨著商流規模的日趨擴大,以及渠道體系的持續擴張,物流規模也處于不斷增長的過程中。基于愈趨完善的物流設施和革新升級的物流技術,物流行業已經能夠充分滿足和實現基本的商流轉移功能。
因而,物流系統的功能也得以進一步豐富,在完成基本的轉運任務的同時,物流系統也可以完成分揀、包裝等諸多工作,并與采購、分銷、配送、維修等系統進一步結合,真正實現物流效能的提升和渠道流程的優化,為供應鏈運營創造價值。
1.2.3 新思路:從傳統管理模式向供應鏈集成服務轉變
立足于供應鏈管理變革的需求,以及現代企業供應鏈管理系統的發展趨勢,企業也要適時調整供應鏈管理的思路,從傳統管理模式向供應鏈集成服務轉變。對此,企業可以結合物流整合的進化過程來理解。
傳統物流一般只承擔商品的轉運工作,但隨著商品經濟的愈趨發達,尤其是電商業務的普及,物流作為商業基礎設施的重要性也不斷凸顯,物流產業開始走向整合,并由此實現進化。
(1)職能獨立。物流整合的一個典型進化方向就是職能獨立,在社會分工不斷細化的過程中,第三方物流公司由此崛起,如順豐、“三通一達”(圓通、申通、中通、韻達4家快遞公司的簡稱)等公司,正是通過提供低成本、多選擇的專業物流服務,獲得了眾多企業的認可。
(2)內部整合。與職能獨立相對的,部分企業則通過對內部物流資源進行整合,完善自建物流體系,來實現物流服務的進化。例如京東從2007年就開始自建物流,為京東客戶提供優質物流服務。
(3)外部整合。外部整合則是通過與外部企業合作,自建物流或打造更具針對性的第三方物流公司,如供應鏈上下游合作建立的倉儲中心,或與順豐等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建設“智能倉”等。
理解了傳統物流的模式轉型,企業就能更好地認清供應鏈集成服務的新思路。
伴隨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供應鏈體系也在不斷完善,其管理特征也愈發明確。經過多年的實踐與研究,市場上也形成了關于供應鏈管理要點和原則的統一認知,基于這些認知,雖然各個企業的供應鏈管理方式并不相同,但其核心競爭要素卻相似。本書第2章將對此進行詳細闡述。
1.2.4 新機制: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在全球化與信息時代的新形勢下,企業想要發揮供應鏈管理的戰略職能,讓供應鏈管理的新思路切實落地,就必須依靠完善的機制建設,通過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的管理,讓企業員工真正理解新思路并履行新職能。供應鏈管理的新機制如圖1.2-3所示。

圖1.2-3 供應鏈管理的新機制
1.2.5 新策略:供應鏈管理系統策略
供應鏈管理的新思路,以及智能時代的諸多信息技術,為企業提供了更多的管理手段,而這些手段的結合實施,則又形成了供應鏈管理的新策略。
很多企業對供應鏈管理的理解仍然停留在策略層面,希望有一個“拿來就能用、用了就有效”的“萬能策略”。但實際上,供應鏈管理涉及的要素紛繁復雜,各個企業的內外環境均有不同,這樣的“萬能策略”并不存在。
企業必須基于完善的市場分析和策略學習,才能構建起屬于自己的供應鏈管理系統策略。一般而言,供應鏈管理系統策略主要有以下6種。
(1)綜合的采購策略,如集中采購、招標采購、網上采購、準時采購、全球采購、間接采購。
(2)延遲策略,如生產延遲策略或物流延遲策略。
(3)供應商管理庫存(Vendor Managed Inventory,VMI)和聯合庫存管理(Jointly Managed Inventory,JMI)策略。
(4)精細化生產(Lean Production,LP)、準時化(Just In Time,JIT)生產策略。
(5)合作計劃、預測與補給(Collaborative Planning Forecasting and Replenishment,CPFR)策略。
(6)有效客戶反應(Efficient Consumer Response,ECR)策略。
1.2.6 新趨勢:供應鏈管理系統未來的發展趨勢
如今,“智能時代的競爭不再是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之間的競爭”這一觀點已經被越來越多的企業認知。而在各個企業紛紛進行供應鏈管理變革之后,供應鏈管理系統在未來也將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
1. 以信息技術為核心
借助條形碼(BarCode)、地理信息系統(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全球定位系統(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電子數據交換(Electronic Data Interchange,EDI)和智能交通系統(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ITS)等信息技術,供應鏈上下游必將協同進行內部管理的整合和優化,從而實現控制成本、提高效率的目的。
2. 以綠色(健康、安全)為基本發展方向
供應鏈管理系統必須遵循綠色發展的方向,對系統內的污染進行有效控制,并確保員工的健康、安全作業,如引進排污量小的生產設備、貨車等。未來甚至會出現專業、成熟的處理工業或生活廢料的第三方物流系統。
3. 以內外部資源整合為主要策略
內外部資源整合,如外包、參股等,是供應鏈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避免生產過剩的必然選擇。未來,隨著社會分工的不斷細化,專業的第三方公司能夠提供更加專業、高效的外包服務,如物流、倉儲等;與此同時,企業也可通過參股、收購等形式進行資源整合。
4. 以客戶個性化需求為發展方向
未來,客戶個性化需求將得到更大的釋放。為適應大規模客戶定制生產的需求,企業需要借助延遲策略,盡可能地將產品定制延遲到供應鏈的最終階段,在需求確定的同時進行生產或發送物流,從而及時滿足不同地區的客戶對產品的不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