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可謂美女如云,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有著沉魚落雁之貌、閉月羞花之容,更是被公認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
排名第一的春秋時期的西施,出生在浙江諸暨苧蘿村。西施究竟有多么美?《春秋》《左傳》《史記》等史書卻都看不到她的倩影,先秦諸子雖有提到西施,也僅僅是只言片語:“西施之沉,其美也。”(《墨子·親士》)南宋時,地方志《嘉泰會稽志》才有了這樣的記載:“勾踐索美女以獻吳王,得諸暨苧蘿山賣薪女,曰西施。”該地方志與春秋時期的西施已相隔了一千六百多年。盡管缺乏正史詳細的記載,西施的美還是世代相傳——西施浣紗時,魚看著西施的美看呆了,竟忘記了劃水,沉到了水底,故有“沉魚”之美。歷代文人騷客也都贊頌了她的美。大詩人李白在《送祝八之江東,賦得浣紗石》開篇道:“西施越溪女,明艷光云海。”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在《西施詠》中云:“艷色天下重,西施寧久微。”唐代另一著名詩人宋之問在《浣紗篇贈陸上人》中曰:“越女顏如花,越王聞浣紗……一行霸句踐,再笑傾夫差。艷色奪人目,亦相夸……鳥驚入松網,魚畏沉荷花。”元代文人盧摯在散曲《西施》中歌詠:“建姑蘇百尺高臺,貪看西施,杏臉桃腮。”這些詩文雖都是后世之作,只是概念化的美,但西施還是榮登了古代第一美女的寶座,活躍在人們美麗的想象中。
排名第二的漢代美女王昭君,究竟有多么美?昭君告別故土,赴匈奴和親,心中悲切,撥琴弄曲。南飛的大雁被悅耳的琴聲和馬上的美女深深吸引,一時竟忘記了擺動翅膀,跌落在地,故有“落雁”之美。《后漢書》記載:“昭君字嬙,南郡人也……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景斐回,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此外,細膩描繪昭君如何美的,卻不見流傳于世。南北朝時期詩人庾信在《王昭君》一詩云:“圍腰無一尺,垂淚有千行。綠衫承馬汗,紅袖拂秋霜。”李白的《王昭君》:“昭君拂玉鞍,上馬啼紅顏。”駱賓王的《王昭君》寫道:“金鈿明漢月,玉箸染胡塵。”這些后世寫王昭君的作品雖然很多,但大多是寫她赴匈奴和親的“壯舉”,即使描繪她“圍腰無一尺”,也只是文人的想象而已,誰又真正見過昭君本人呢?
排名第三的美女貂蟬,究竟有多么美?查遍史料,貂蟬此人卻無記載,她不過是僅存于民間傳說和小說戲劇中的人物,始于《三國志平話》和《三國演義》。《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先生在兩首詩中,對貂蟬的曼妙歌舞進行贊美:“原是昭陽宮里人,驚鴻宛轉掌中身,只疑飛過洞庭春。按徹梁州蓮步穩,好花風裊一枝新,畫堂香暖不勝春。”又曰:“紅牙摧拍燕飛忙,一片行云到畫堂。眉黛促成游子恨,臉容初斷故人腸。榆錢不買千金笑,柳帶何須百寶妝。舞罷隔簾偷目送,不知誰是楚襄王。”雖然沒有具體描述貂蟬的相貌,但“閉月”的美稱使她世代相傳。她的美,月亮的光芒也比不上,也要羞愧地遮住自己的眼睛。
排名第四的唐代美女楊玉環,與王昭君同樣是一個實實在在的有史料記載的美女。她究竟有多么美?詩圣杜甫《哀江頭》詩云:“明眸皓齒今何在……”詩魔白居易《長恨歌》云:“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天生麗質難自棄,一朝選在君王側。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宮粉黛無顏色。春寒賜浴華清池,溫泉水滑洗凝脂。……后宮佳麗三千人,三千寵愛在一身。……緩歌慢舞凝絲竹,盡日君王看不足。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杜甫與楊玉環雖處同一年代,但他仕途不順,可以說,他很難見到楊玉環的真容,所以,他說楊玉環的“明眸皓齒”應當只是耳聞。白居易出生時,楊玉環已死去十六年,《長恨歌》中所云,也只是耳聞和藝術想象。親眼見到楊玉環的是詩仙李白。某天晚上,唐玄宗帶著寵妃楊玉環乘月色觀賞四株名貴牡丹,雖有歌舞助興,但玄宗不愿再聽舊詞,要聽翰林李白的新詞。可這時李詩仙正“長安市上酒家眠”。樂工李龜年火速找到他,冷水潑醒,架進興慶宮。醉眼蒙眬的李詩仙看著楊玉環,在唐玄宗御賜的金花箋上揮筆寫下了三首《清平調》:
一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二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三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闌干。
李詩仙以牡丹花、仙女、嫦娥比喻貴妃的美艷,以絕代佳人趙飛燕襯托貴妃的天香國色,使玄宗和楊玉環笑逐顏開,頗為欣賞。相傳楊玉環進宮后摸了含羞草,含羞草的葉子立即卷了起來。宮女們說這是她的美貌使得花草自愧不如、含羞低頭,從此有了“羞花”的美稱。我想李詩仙這首《清平調》,也可能是“羞花”美稱的來源之一。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惜墨如金的八個字,含蓄而又生動、形象而又浪漫地涵蓋了四大美女傾國傾城的絕代芳姿,也給人們留下了充分的想象余地。她們因美而走進宮廷或擔當起時代的重任,也或多或少地影響和改變了歷史。
西施生于越國。相傳當越國被吳國打敗時,越王勾踐為報仇復國,臥薪嘗膽,又抓住吳王好色的弱點,欲使美人計顛覆吳國。于是,他在全國尋找美女。西施便因美貌出眾被選中,在接受歌舞培訓后,便肩負著使吳王夫差荒淫腐敗和刺探吳國政治軍事機密的光榮使命,走進了吳王宮殿。在吳宮,她的美色使吳王終日迷戀,不思國事,吳國高層的政治軍事機密,也被她盡獲囊中。終于,越國大軍長驅直入吳國都城。
由此看來,西施不失為中國最早的間諜,不愧為滅吳的重要功臣。對吳國來說,西施就是禍水,是西施導致了吳國的滅亡。可是記載這段歷史的史書,卻看不到西施的影子,更何談她充當色情間諜的“英勇事跡”?據史料記載,吳王夫差在那些日子里,并非因荒淫縱欲而不問國事。吳王夫差是公元前494年大敗越軍的,也就是說,按傳說,越王勾踐于公元前494年之后才實施美人計,派西施去臥底的。這之后,稱霸一時的吳王夫差又是準備攻打齊國,又是為騶國討伐魯國,又是在邗(今江蘇揚州附近)筑城,開鑿邗溝,聯結長江、淮河,又是在艾陵之戰中全殲十萬齊軍,翌年又一次北伐齊國……連年征戰的夫差被西施迷戀得神魂顛倒不問國事了嗎?顯然不是。吳國走向滅亡,真正的原因是夫差把伍子胥多次忠言勸諫當成了耳邊風,并最后令其自刎。
公元前494年,吳軍大敗越軍攻占越都后,伍子胥用歷史上少康收聚夏之遺民,整頓官職制度,派人打入有過氏內部,終于消滅了有過氏的事例勸諫夫差,并強調眼下吳國沒有當年有過氏那么強大,而勾踐的實力大于當年的少康。現在若心慈手軟不徹底消滅越國,那就是養虎為患。況且勾踐性格堅韌,能吃苦,現在不消滅他,將來后悔莫及。夫差卻不以為然,將伍子胥的忠言拋之腦后,反而聽從了受到被越國賄賂的太宰伯嚭的話,接受越國投降,把軍隊撤回了,放松了對越國的警惕。
再者,夫差是個好戰分子,連年征戰,爭當盟主,使國家的人力、財力、物力遭受了較大損失,給越國軍隊創造了乘虛而入的機會。而越王勾踐之所以取得最后的勝利,是與他臥薪嘗膽,同百姓同甘共苦,激勵全國上下奮發圖強、同仇敵愾是分不開的;是與他報仇雪恥的恒心和毅力分不開的;是與他麻痹吳王,離間吳國君臣,耗費吳國國力分不開的。
公元前482年,勾踐抓住夫差親自帶領大軍北上,與諸侯盟會于黃池的有利戰機,突然襲擊,攻入吳國,并俘獲殺死了吳國太子友。在之后的近十年里,越國不斷攻打吳國,終于于公元前473年徹底打敗了吳國。這時,夫差才后悔不聽伍子胥的勸諫,但為時已晚,終拔劍自刎。
由此可見,吳國的滅亡是多種原因的結合,并非因夫差終日沉醉在西施的溫柔鄉而荒淫誤國。“香徑長洲盡棘叢,奢云艷雨只悲風。吳王事事堪亡國,未必西施勝六宮!”“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唐代文學家陸龜蒙的《吳宮懷古》和晚唐道家學者羅隱的《西施》也說明,吳王做的許多事都可以導致亡國,后宮佳麗如云,一個西施就能勝過所有的后宮佳麗?如果說是西施顛覆了吳國,那么,越王并不寵幸女色,為何后來越國也走向滅亡了呢?
王昭君是史料記載較詳的美女,《漢書》《后漢書》《世說新語》《西京雜記》等均留下了她的音容、足跡。她出生于西漢長江三峽的南郡秭歸(今湖北興山縣),因貌美從民間被選入宮中。她的美最初并未被漢元帝發現。當時漢元帝臨幸宮女,都要通過宮廷畫師毛延壽所畫的宮女像請漢元帝過目,看中后方可。于是,宮女們紛紛用錢財賄賂毛延壽,讓他把自己畫得漂亮些。而王昭君卻不買毛延壽的賬。毛延壽這家伙利欲熏心,你不買賬我就把你畫得丑些。如此這般,王昭君怎能有機會得到皇帝的寵幸呢?
是金子總會發光的。公元前33年,跟漢朝關系很好的呼韓邪單于,向漢元帝提出了和親的要求,漢元帝決定在宮女中選一位。宮女們一聽要去遙遠荒漠的異國他鄉,誰也不愿前往。“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入宮數年,見不到皇帝,心中積滿了悲怨,她不愿這樣荒廢自己的一生,不愿像籠中鳥一樣慢慢老去,這才賭氣般提出了遠嫁匈奴的請求。直到漢元帝召見呼韓邪時,昭君豐容靚飾的美才像拂去塵土的金子一樣大放光彩,照亮了漢宮,閃亮了在場所有人的眼球,漢元帝也不由得精神振奮,大吃一驚。漢元帝多么想將王昭君據為己有,可事已至此,漢元帝只好守信,忍痛割愛,戀戀不舍地望著昭君遠去。昭君的美獻給了匈奴,獻給了漢朝與匈奴的和平友好,熄滅了邊塞的烽煙長達五十年之久,并為漢匈經濟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她的美,不僅僅是外貌,更在心靈;她的美,閃耀在史書和文藝作品中,定格在世世代代人們的心中。
貂蟬是四大美女中唯一沒有史料可尋的美女,但在民間傳說和文藝作品中,她憑著自己的美色,周旋在東漢末年各派政治人物之間,傾倒了眾多英雄豪杰。她原是洛陽的一名歌妓,后流落到司徒王允府中,王允利用她的美,精心定下了一系列連環計。太師董卓獨攬朝廷大權,專橫殘暴,久懷篡逆之心。憂國憂民、剛強正直的王允早想除掉他,卻一直無計可施。當他被貂蟬的美艷照得眼前一亮時,突然計上心來,向貂蟬談了欲除掉董卓的意圖。貂蟬深明大義:“若與國家有益,賤妾亦何惜一身?但惟司徒籌劃。”
于是,王允和貂蟬便依計而行。王允先是設宴色誘董卓的義子呂布,上演了一幕“呂布戲貂蟬”的好戲,使猛將呂布在貂蟬面前意亂神迷,并許諾將貂蟬嫁給呂布;再是設宴色誘董卓。貂蟬的絕代風華和翩翩舞姿,令董卓如醉如癡,直流口水,連稱貂蟬為天仙。王允又答應將貂蟬獻給董卓。董卓攜貂蟬回府,呂布豈能善罷甘休?這樣便引發了父子相爭的大戰,終借呂布之手殺死了董卓。貂蟬的美,為漢室除去了一大害,不愧為優秀的女特工。貂蟬在羅貫中的筆下完成了使命后,不知所終。
而在多種版本的戲劇中,她都因美而亡。在昆劇《斬貂》中,呂布在白門樓被曹操斬首后,其妻貂蟬被張飛轉送給關羽,但關羽怕她的美色被他人垂涎、玷污,也擔心她水性楊花、朝三暮四,于是為保全名節,痛斬美人于燈下。在雜劇《關公月下斬貂蟬》中,曹操為留住關羽,讓貂蟬以美色前去引誘,可關羽坐懷不亂,為防自己把持不住,干脆殺死了貂蟬。紅顏薄命,也不是沒有一點道理啊。
楊玉環是距我們最近的一位,《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鑒》等史書均可看到她的記載。她出生于官宦世家,天生麗質,能歌善舞。唐開元二十二年七月,她在洛陽應邀參加唐玄宗女兒咸宜公主的婚禮時,被咸宜公主的胞弟壽王李瑁一眼看中。很快,在李瑁母親武惠妃的要求下,唐玄宗冊立她為壽王妃。三年后,武惠妃逝世。唐玄宗失去了最寵愛的妃子,寢食不安,郁郁寡歡。后宮雖然佳麗三千,但都不是他的最愛。倒是美貌絕倫、艷麗無雙的兒媳婦楊玉環令他心動神飛,可這是自己的兒媳婦呀,這不倫之舉如何使得?
為了達到目的,唐玄宗先令兒媳婦出家,再找一女子填補兒媳婦空缺,幾年后,便掩耳盜鈴地將兒媳婦升任為自己的貴妃。為美人傾倒的唐玄宗,親譜《霓裳羽衣曲》讓美人欣賞,親手將金釵銀鈿插于美人鬢發,正如他所言:“朕得楊貴妃,如得至寶也。”
楊玉環因美升級為貴妃,也給自己的家族帶來了富貴榮華,三個姐姐被封為一品夫人,每月還有脂粉費十萬錢(三姐不施脂粉除外),兄弟們均封高官,就連市井無賴的堂兄楊國忠也身兼十余職,頤指氣使,不可一世。
楊玉環不僅僅只有美,她還有音舞才華及獻媚玄宗的絕招。她曾幾次惹玄宗生氣被攆回娘家,幾次走后玄宗都湯水不進,直到楊玉環被高力士接回。楊玉環摸準了玄宗的命脈,也更加嬌縱,楊家人也越發囂張。但這些嬌縱、囂張,都隨著“安史之亂”而走上了斷頭臺。
楊玉環的美發展成禍國紅顏,最終被賜一條白綾自縊,這種美豈不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