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成自律,從來都不靠硬撐
- time剛剛好
- 2117字
- 2020-11-14 16:16:41
第二節 習慣是如何形成的
上一節,我們從大腦的生理結構角度給大家講解了“自控”系統和“習慣”系統。
弗朗西斯·培根說過:“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生。”既然習慣如此重要,那習慣到底是如何運作的呢?
查爾斯·都希格認為:“大腦中的這個過程是一個由三步組成的回路。第一步,存在著一個暗示,能讓大腦進入某種自動行為模式,并決定使用哪種習慣。第二步,存在一個慣常行為,這可以是身體、思維或情感方面的。第三步則是獎賞,這讓你的大腦辨別出是否應該記下這個回路,以備將來之用。”[6]

隨著該回路重復的次數增多,它就變得越來越自動化,直至成為一種習慣。
我們上學時都學過巴甫洛夫的條件反射實驗。
狗在看到食物或是進食之前都會流口水,這是受到食物刺激引發的唾液分泌現象。巴甫洛夫的實驗中,每次喂狗之前都會利用蜂鳴器等設備故意發出一些聲音,重復幾次之后,他發現即便只是蜂鳴器響了,狗也會像看到肉一樣流口水,對于狗來說,蜂鳴器的聲音就是將要吃到肉的線索,從而提前引發唾液分泌的現象。
在實驗中,蜂鳴器的響聲就是暗示,狗的食物就是獎賞。在一開始,狗聽到蜂鳴器的響聲并不會流口水,但將響聲和喂食這個行為相結合并多重復幾次之后,狗就發現了兩者之間的聯系并形成習慣,當蜂鳴器響起時,狗就會習慣性地流口水,等著大吃一頓。
巴甫洛夫將這種現象稱為條件反射,而系列的條件反射則會導致動力定型。動力定型指的是長期重復某種行為,從而形成穩定的條件反射活動模式,具體表現為動作習慣。巴甫洛夫認為,動力定型是人的習慣的生理基礎。
大腦的這個設計實在是太巧妙了。要知道,如果我們每天所做的每件事情都需要讓大腦一件件管控和思考,那需要消耗極大的精力。但有了習慣回路這個模式,我們做事的效率就會大大提高。
我侄子上一年級,剛開始學習拼音時,每次完成作業都格外費勁,家長輔導時也是氣不打一處來。比如,老師讓他拼讀jiànpán這一組拼音,他往往是拼讀了前面就忘了后面,或者拼讀后面又忘了前面,好不容易拼讀全了,又忘了音調怎么讀。那段時間我們全家人都氣壞了。
但經過一段時間學習后,侄子讀拼音就完全沒有問題了,并且十分熟練。看到拼音張嘴就來,讀得又快又好。
當我們剛開始學習新東西的時候,大腦是從零開始學習的,那時我們會感覺十分刻意,還會在心里提醒自己接下來要做的步驟,必須一步步來,否則就做不好。當我們不斷重復時,大腦基底神經節就將這個動作記住了,需要做時,根本無須思考,可以輕松搞定。
由此可以看出,習慣養成的原理就是將某個行為方式通過不斷刻意的重復來形成習慣回路。如果你在習慣養成中失敗了,歸根結底是因為你刻意重復的次數不夠啊!
這樣看來,似乎養成一個習慣的方法也太簡單了吧,就是將某個行為刻意重復唄。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你會遇到很多障礙來“阻止”你刻意重復。
當一個行為上升為習慣后,該習慣就具有了相對的穩定性,并且不易改變,甚至不會消失,直到它被新的習慣所替代。如果大腦指定的行為和該習慣相悖,導致動力定型被打破,就會自發地產生抵觸心理和消極情緒,為的是“保護”原有的習慣生態不被破壞。這時,盲目的重復并不能幫助你建立新的習慣,反而是越使用蠻力越抵觸。
有一次,我輔導侄子做作業。我發現他寫字很潦草,原來他握筆的姿勢是錯誤的。
我讓他停下來,重新教他如何握筆,但他十分抗拒,而且哭鬧著說按我的要求握筆連字都不會寫了。于是我拿出一盒巧克力豆擺在他面前說,如果按照我教的去做,就把這盒巧克力豆獎勵給他。就這樣,在巧克力豆的誘惑下,他按照我教的一步一步練習,一點一點開始適應。
一個錯誤的握筆姿勢成為習慣,當大腦重新下達一個正確的握筆指令時,它的要求在早已養成的習慣面前會顯得微不足道,還沒到刻意重復的環節,就已經被拒絕了。但如果設計一些獎賞呢?也許就能扭轉孩子原本抗拒的心理,使其更愿意去學習和重復了。
這就是習慣回路中的第三步,通過給出獎賞以“誘惑”大腦注意到需要刻意重復的行為,并讓大腦更愿意重復和接受它。
多巴胺是一種神經傳導物質,研究表明,它和人的情欲及感覺有關,它負責傳遞興奮及渴望的神經信息。神經學家發現,當大腦發現獎勵時,就會分泌出多巴胺。
斯坦福大學神經科學家布萊恩·克努森曾在一次公開課上講到沃爾弗萊姆·斯圖爾茨教授用猴子做的多巴胺分泌實驗。斯圖爾茨發現,當猴子行動時多巴胺就會分泌得很旺盛,但從實驗的角度來講,這種分泌缺乏規律。于是他打算重新研究一下巴甫洛夫關于條件反射的經典案例。
沃爾弗萊姆·斯圖爾茨參考了巴甫洛夫的做法,給猴子設計出了一個暗示它們將會得到果汁的線索。實驗結果顯示,猴子的多巴胺分泌變得有規律起來,當猴子意識到了線索和果汁之間的聯系,只要線索出現,猴子的大腦就會分泌大量的多巴胺。但如果他給出了線索卻不給猴子果汁,猴子神經元的興奮程度就會減弱。
布萊恩·克努森總結道:“當你讓它產生了多巴胺,你就取得了那個動物的注意力,讓它注意到一個好東西,并讓它通過努力得到這個東西。”
猴子的大腦如此,人的大腦也一樣。我們在培養習慣的過程中,就是要學會這個技巧,通過植入獎勵,亮出線索來讓大腦分泌出大量的多巴胺。要知道,多巴胺是控制行動的按鈕,這樣,身體就會為了得到獎勵而更愿意去行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