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9章

法器章第九

述曰。上古之世。有化而無教。化不足。而禮樂作焉。擊壤之歌。不如九成之奏。窪樽之飲。不若五齊之醇。固已。然文生於質(zhì)。當(dāng)思其本。吾天竺聖人。最初示化。謂人人妙覺。本無凡聖。物物全真。寧有淨(jìng)穢。無假修證。不涉功用。而昧者。茫然自失。有若聾瞽。於是隨機(jī)設(shè)教。擊犍椎以集眾。演之為三藏。修之為禪定。迄於四十九年。而化儀終矣。梵語犍椎。凡瓦木銅鐵之有聲者。若鐘磬鐃鼓。椎板螺唄。叢林至今。倣其制而用之。於以警昏怠。肅教令。導(dǎo)幽滯。而和神人也。若夫大定常應(yīng)。大用常寂。聞非有聞覺亦非覺。以考以擊。元風(fēng)載揚。無思無為。化日自永。雍雍乎。仁壽之域。清泰之都矣。

鐘。有小。大。報。之別。大鐘。叢林號令資始也。曉擊。則破長夜。警睡眠。暮鳴則覺昏衢。疏冥昧。引杵宜緩。揚聲欲長。凡三通。緊緩各一十八椎。總一百零八下。起止三下稍緊。與大鼓。報鐘。互相照應(yīng)。凡鳴鐘。先默誦願偈云。願此鐘聲超法界。鐵圍幽暗悉皆聞。聞塵清淨(jìng)證圓通。一切眾生成正覺誦竟。方執(zhí)椎。執(zhí)椎已。誦云。洪鐘初扣。(二通三通。隨改二扣三扣)寶偈高吟。上通天堂。下徹地府(擊第一椎)。

上祝當(dāng)今  皇帝。大統(tǒng)乾坤。文武官僚高僧祿位(二椎)。

三界四生之內(nèi)。各免輪迴。九有十類之中。悉離苦海(三椎)。

五風(fēng)十雨。免遭飢饉之年。南畝東郊。俱沾堯舜之日(四椎)。

戰(zhàn)馬休征。地利人和。陣敗傷亡。俱生淨(jìng)土(五椎)。

飛禽走獸。羅網(wǎng)不逢。浪子孤孫早還鄉(xiāng)籍(六椎)。

無邊世界。地久天長。遠(yuǎn)近檀那。增延福壽(七椎)。

沙門興盛。佛法長昇。土地龍神。安僧護(hù)法(八椎)。

父母師長。存亡並利。歷代祖禰。同登彼岸(九椎)。

南。無清淨(jìng)法身。毗盧遮那佛(十椎)。

南無圓滿報身。盧舍那佛(十一椎)。

南無千百億化身。本師釋迦牟尼佛(十二椎)。

南無當(dāng)來下生彌勒尊佛(十三椎)。

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十四椎)。

南無五臺山。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十五椎)。

南無峨嵋山。大行普賢菩薩(十六椎)。

南無九華山。大慈地藏王菩薩(十七椎)。

南無普陀山大悲觀世音菩薩(十八椎)。

(次誦緊十八偈。一字一椎。即十八椎)所願。皇圖永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輝。法輪常轉(zhuǎn)。(如是緊緩二通共成一百八椎)。

(或在報鐘前後。隨各家準(zhǔn)定)若為度亡。撞幽冥鐘。須晝夜響聲連接。不緊不緩。亦須念佛。或念菩薩。或誦經(jīng)呪。隨誦隨扣。其利甚大。故鐘頭為度生妙執(zhí)也。凡集眾。各家鳴法。隨其準(zhǔn)定。如禮祖。普佛。并戒期佛事等。俱三下。堂司主之。如接送尊宿住持官員。不以數(shù)限。庫司主之上堂與大鼓相宜。亦不定數(shù)限。亦堂司主之。其餘佛事。隨各家鳴法。但須各有準(zhǔn)則。不得違亂。報鐘。見前禪堂恒規(guī)中說。小鐘。凡唱讚念佛等用。須劃定正板。不得參差亂擊。

證義曰。大鐘。晨昏每一百八者。即事顯理。由是百八愚癡。聲聲喚醒。百八三昧。椎椎打就。聲須緩長者。昔誌公借梁武道眼。見地獄苦相問。何以止之。誌曰。唯聞鐘聲。其苦暫息。帝遂詔天下寺院。凡擊鐘。令舒徐其聲也。鳴時念誦者。增一阿含經(jīng)云。若打時。願一切惡道諸苦。並皆停止。若聞鐘聲。兼說佛呪。得除五百億劫生死重罪。又金陵志云。民有暴死。陰司。見五木縲械者告之。曰。吾南唐先主也。為宋齊丘所誤殺。和州降卒千餘。人致此。每聞鐘暫息吾苦。仗汝歸。白嗣君。為吾造鐘。民還。具聞後主。因造大鐘於清涼寺。鐫曰。薦烈祖孝高皇帝。脫幽出厄。又雲(yún)棲崇行錄云。隋僧智興。居大莊嚴(yán)寺。執(zhí)掌鐘頭。大業(yè)五年。同住僧三果者。有兄從駕道亡。其妻夢夫謂云。吾至彭城病死。墮地獄中。賴莊嚴(yán)寺鳴鐘。響振地獄。乃得解脫。欲報其恩。可奉絹十疋。妻奉絹。興以散眾。眾問。扣鐘何以致感。興曰。吾扣鐘。始祝曰。願諸聖賢。同入道場。乃發(fā)三下。及長扣。又祝曰。願諸惡趣。聞我鐘聲。俱離苦惱。嚴(yán)冬極凍。皮裂肉皴。掌內(nèi)凝血。無所辭勞。或以此故。能冥感護(hù)所祝願耳。又鐘者。聚也。故凡集眾。須用之。

板。有內(nèi)外之異。鐵木之別。報鐘下本板。(擊法隨各。家準(zhǔn)定)禪堂內(nèi)外。俱有小板。堂外名報板。進(jìn)堂擊之。(和尚進(jìn)堂。鳴板一下。尊客進(jìn)堂。鳴板二下。堂師進(jìn)堂。鳴板三下。隨改)堂內(nèi)站香名站板。行香名催板。擊法見禪堂恒規(guī)。及規(guī)約中。客堂懸序板。亦木為之擊法見客堂規(guī)約中。夜巡有板。亦大為之。擊法見兩序章。夜巡執(zhí)事條。廚房大板。鑄鐵為之名呼板。二時齋粥。及早課擊之。又小木板。送香擊之。又浴湯熱時浴頭擊小木板云云(載浴堂規(guī)約)。

木魚

圓木魚。念誦用之。相傳謂魚晝夜常醒。刻木象形。念誦擊之。所以警昏惰。抑以齊眾音也。長魚即梆。懸齋堂。二時粥飯。及晚課。廚房擊之。普請出坡鳴三通。(客堂主之)又浴室懸梆。擊法見浴堂規(guī)約。然鳴梆。亦諸家有小異。各隨宜改擊。

犍椎

犍椎。梵語也。聲論翻為磬。或翻鐘。增一阿含經(jīng)云。阿難升講堂。擊犍椎者。此是如來信鼓也。又諸律論。並作犍槌。或作犍椎。槌。音地。羯磨疏中。直云犍地。故五分律云。隨有瓦木銅鐵。鳴者。皆名犍地。由此觀之。則凡取音齊眾者。皆是耳。至於上堂說法前擊磬。謂之白椎。(白椎云。法筵龍象眾。當(dāng)觀第一義)說畢擊磬。謂之結(jié)椎。(結(jié)椎云。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昔世尊一日陞座。大眾集定。文殊白椎云。諦觀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世尊便下座。此即結(jié)椎也。

圓磬。念誦所鳴。維那主之。凡住持。或尊宿。仕宦。施護(hù)等禮佛。皆鳴三下。匾磬。石為之。形似雲(yún)板。懸方丈廊外。有客見住持。知客鳴三下。又小手磬。(俗呼引磬)禮佛誦請。皆鳴之。為起止之節(jié)。具見大眾章付戒條說。又有鐃鈸鐺鉿等。皆唱誦佛事所用。並宜和雅。勿亂為準(zhǔn)。

大法鼓。與大鐘相偶。晨昏擊時。先重手三轉(zhuǎn)四下。然後重手徐徐發(fā)擂。中邊得所。使其緊慢相參。輕重相應(yīng)。音聲知暢。起復(fù)連環(huán)。隱隱轟轟。若春雷之震蟄。第一通。沿聲長擊。少歇。轉(zhuǎn)第二通連聲稍促。更不歇聲。就轉(zhuǎn)第三通。一向纏聲擊之。完敲鼓磉二下。起止互相照應(yīng)。凡上堂。說戒。迎送尊宿官員等事。與大鐘同時起止。凡佛事。隨各家擊法。宜各有常度。無令失準(zhǔn)。又鐘鼓是人天號令。須熟手充之。中鼓。小鼓。念誦用之。亦與小鐘相偶。並須擊于中正。亦宜和雅勿亂。使誦持者。音與口合。口與心合。恍然入寂。念誦自在。此亦法器之一助也。

證義曰。金光明經(jīng)。信相菩薩。夜夢金鼓。其狀姝大。其明普照。踰如日光。光中得見十方諸佛。眾寶樹下。坐琉璃座。百干眷屬圍繞。而為說法。一人似婆羅門。以抱擊鼓。出大音聲。其聲出懺悔偈。信相菩薩。從夢寤已。至於佛所。以其夢中所見金鼓。及懺悔偈。向如來說云云。又楞嚴(yán)經(jīng)云。阿難。汝更聽此祇園中。食辦擊鼓。眾集撞鐘鐘鼓音聲。前後相續(xù)云云。可見從來。皆以音聲而作佛事也。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亚东县| 定边县| 永寿县| 峡江县| 岳普湖县| 临颍县| 桃江县| 基隆市| 开原市| 吕梁市| 安西县| 同仁县| 彝良县| 溆浦县| 本溪市| 江华| 芒康县| 祁连县| 洪湖市| 繁昌县| 石景山区| 尼木县| 丰顺县| 吴江市| 峨眉山市| 新乐市| 进贤县| 绥德县| 禹城市| 淄博市| 合水县| 江源县| 儋州市| 龙陵县| 和田市| 辽宁省| 夹江县| 盐池县| 乌海市| 安图县| 苍梧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