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人是什么

我們已經大概知道,一個人的自身比他擁有的財富和他人給其的評價都更能給他帶來幸福。

一個人是什么,以及他自身有什么,才是最關鍵的問題。因為人的個性如影隨形,時時刻刻、無處不在地伴隨著他,并將他所有的經歷都涂上了色彩。一個人在所有經歷過的事情當中能夠享受多少快樂,都是要靠他自己親自來體會的。無論是在肉體方面的還是在精神方面的樂趣都是如此。

英文中有一個短語“to enjoy oneself”(享受快樂)表達的意思十分生動準確。例如,人們憑借這種表達,說“他在巴黎很享受”,而不說“他享受巴黎”。

可是,如果一個人的個性出了問題,那么所有的快樂就如同喝了苦酒。所以,除了重大意外之外,人生是幸福還是艱難,并不由他生活中所遭遇到的或得到的東西來決定,而取決于我們對待它的態度及感受它的方式和程度。一個人的個性包括個性所帶來的東西,簡單地說,就是一個人的品質和他的價值才最能夠直接影響到人的幸福和財富。而所有其他間接的東西帶來的影響都不會持久,只有個性本身帶來的影響才會長久不變。從這也可以看出,為什么因為個性所導致的嫉妒是所有情感中最難以緩和的——因為嫉妒是隱藏得最深的情感。

由此可知,意識的構成是我們人生中最持久,甚或最為堅不可摧的。在我們生命中的每時每刻,個性都會對它產生或多或少的影響。而其他因素,則只不過是暫時或者偶然的,對我們來說并不重要,甚至會受到外界的各種變故的制約。就如亞里士多德所說:“個性是一成不變的,這是金錢無法企及的?!?

同樣地,和我們自身的性格缺陷所導致的不幸相比,我們似乎更容易接受那些完全來自外部的災難。因為與我們的個性相比較,運氣總歸是可以改變的,但我們的性格卻不會改變。而對于我們所追求的幸福來說,最主要的就是人內在的美好素質,如高貴的品格、聰敏的智慧、優雅的氣質、開朗樂觀的精神,以及健康強健的體魄??偠灾?,身心的健康才是幸福最為關鍵和重要的因素。與那些外在的名譽、地位、財富相比,我們更應該致力于提高和保持我們自身的這些優良品質。

在這些優良的品質當中,積極樂觀的心態無疑最能左右我們的幸福指數。因為這一良好品質本身就是一劑溫和的良藥,令人神清氣爽。一個心胸豁達的人總會有快樂的理由,這是由他的個性決定的,其他任何因素都無法取代這種快樂。面對一個年輕氣盛、身份尊貴的人,假如你想知道他是否過得幸福,那么你只需要問他是否快樂即可。如果他心中充滿陽光,是快樂愉悅的,那么,他是年輕或是老邁,是彎腰駝背還是挺拔俊逸,是清貧還是富有,又有什么關系呢,只要他是幸福的就好。我年輕時曾在一本舊書里看到這樣一句話:“若你笑口常開,幸福自然到來;若你以淚洗面,不幸終將伴你左右。”這是一句最普通的話,道理淺顯易懂,雖然看上去有些老生常談,但是,它所蘊含的樸素的道理,卻令我時刻不能忘記。

當快樂來敲門時,我們應該愉快地打開大門迎接它。因為快樂從來不會不合時宜。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恰恰相反,常常猶豫著,考慮要不要接受它的到來,總想確認我們是否真的有理由去迎接快樂。有時又害怕自己太過于樂觀,會妨礙我們進行嚴肅認真的思考和對重大事情的決策。其實,這種謹小慎微、如履薄冰的態度是最不可取的。因為快樂本身就是最直接的收獲,是在現實中能夠得到的即時幸福,而不是存在銀行里等待兌現的空頭支票。它可以說是我們生活中能夠獲得的最大的恩惠了。在生存與死亡之間,我們的存在不過是現實中兩個無限時間中短暫的瞬間。我們應該比追求其他東西更優先地去考慮尋找快樂,追求快樂就是在追求我們的幸福。

我們都知道,財富并不能給我們帶來快樂,唯有身心健康才是快樂的源泉。在那些普通的勞動者當中,尤其是生活在鄉村的農民,他們身強體健,滿足的笑容常常掛在臉上。而那些所謂的富人,他們腰纏萬貫,甚至擁有著特殊的權力,雖然居住在豪宅大院,卻看不到他們的笑容,反倒臉色蒼白,神情憂郁。所以,我們最應該努力去維護的就是我們的身心健康,因為只有在健康的土壤上,才能開出快樂的花。因此,我們更要懂得節制,摒棄一切急躁不安的情緒,不過度地消耗自身的健康,每天堅持在室外進行兩小時的鍛煉和運動,堅持洗冷水浴,飲食有規律。

維護生命的完整,離不開鍛煉。無論是身體的各個器官,還是人體本身,都需要日常進行鍛煉來保持健康。對這一點,亞里士多德早就說過:“生命在于運動?!蔽覀兊纳眢w本身就存在時刻不停的持續運動。心臟在復雜、不間斷的收縮與擴張中有力而不知疲倦地跳動著,而血液正是通過心臟的跳動,才得以流遍全身大大小小的血管。肺像一臺蒸汽機一刻不間斷地換氣。大小腸道猶如蠕動的蟲子一樣互相纏繞著。人體的各種腺體一直在吸收和分泌。就連我們的大腦,也隨著每一次脈搏跳動和每一次呼吸運動不止。

假如一個人總是懶散地不愿意進行戶外運動,特別是那些長期伏案工作的人,那么他們身體表面的靜止與身體內部的新陳代謝之間,就會出現有損健康的失衡。因為,身體內部的新陳代謝運動也需要外部的運動來支撐。一旦失去平衡,就會造成我們情緒的波動,甚至五臟六腑都會翻騰起來。如果僅憑我們身體外部的表象,是根本無法看到這些變化的。這就好比一棵樹,它為了能夠茁壯地生長,也需要風雨的洗禮。如果要用一個法則來概括的話,最簡潔的拉丁文如是說:“越運動,越健康?!?

如果非要劃分我們的幸福是如何依賴于我們的快樂心情,我們的快樂心情又是如何依賴于我們自身的健康狀況,那么,可以通過以下的比較看出來:在相同的外部環境或事件中,當我們身體強壯、心情愉快之時與我們因生病身體虛弱、情緒低落苦惱之時,所產生的影響是完全不同的。所以說,令我們感到幸福或不幸的事物,不是由它們本來的面貌決定的,而是取決于我們如何看待它們。這就像愛比克泰德所說:“影響人的不是事物本身,而是人們對事物的看法?!笨傮w來說,人的幸福與否十有八九是因為健康的原因。只要有了健康,一切的事物都是快樂的源泉;反過來,如果失去了健康,即使有外部的因素,甚至其他主觀的幫助,人的頭腦、情緒、性格也都將因病痛而黯然失色,失去活力與生機。這也是為什么人們一見面,就要彼此先問安好,互相祝福身體健康的原因。因為對于人的幸福來說,良好的健康狀況的確是最為重要的頭等大事。如果為了其他的事情愚蠢地去犧牲身體的健康,那么,不管是為了利益、職位、學問或者名氣,甚或一時的感官快樂,犧牲自己的健康,都是愚蠢至極的事情。為了我們的健康,其他毫不相關的事都應該丟棄一旁。

雖然在很大程度上說,健康可以帶給我們快樂的心情,但是,這絕不等于說快樂的心情完全依賴于健康。因為一個人也許擁有健康的體魄,但是,他同時也可能性情憂郁、多愁善感。毫無疑問,這種情形主要的根源還在于他自身的體質,那是與生俱來、難以改變的,更恰當的說法,則是因為在他身上,生命力和感受力之間的關系容易失衡。這兩種情緒與新陳代謝能力失去平衡后,人就會變得敏感而多疑。而感受異常,則會導致情緒無法控制,即使快樂也是短暫的,仍然避免不了陷入周期性的消極和頹廢。因此,天才大多是一些神經質或者異常敏感之人。對這一現象,亞里士多德曾指出:“所有出類拔萃、才華過人的人,大多數都多愁善感;所有那些在哲學、政治、詩歌,或者藝術方面超凡脫俗的人,無不是憂郁寡言的。”西塞羅在他的文章里也經常引用亞里士多德的觀點,他說:“亞里士多德說過‘智者多慮’?!倍勘葋唲t在他的《威尼斯商人》里對此有過精妙生動的描述:

大自然造就了奇怪的人,

有些人總是從他的小眼睛向外窺探,

像看見風琴手的鸚鵡一樣笑;

有些人愁眉苦臉,

乃至笑了也不想亮出他的牙齒,

即使德高望重的長者認為有些樂事很可笑。

——《威尼斯商人》

柏拉圖則將性格晦暗悲觀的人和性格開朗樂觀的人做了一個區分。在這種區分中,不同的人在遇到快樂或者悲傷的事情時,感受截然相反。性格開朗的人對這些事情報以微笑,性格悲觀的人則很快就陷入絕望當中。這么說吧,一個人對快樂的感受力越弱,對不快樂的事感受力就越強,反之同理。假如在一件事情中,結果好壞參半,那么悲觀的人只能看到不好的一面,會因此而氣憤、煩惱,即使看到好的一面也無法興奮起來;而樂觀的人則不一樣,他們即使面對悲傷,依然能從中找到安慰。對于悲觀的人來說,哪怕他們完成了10個計劃中的9個,他們也不會為此歡呼雀躍,而是會為那一個的失敗痛苦懊悔;樂觀的人則恰恰相反,哪怕他們只完成了其中的一個計劃,也會因為取得的成功而感到欣慰和鼓舞。

但是,也不是所有的壞事都無可救藥,每一件事都有正反、好壞兩方面。一個多愁善感、整日憂心忡忡的悲觀者,在遭遇挫折和困難時,要比那些心無旁騖、活得無憂無慮的人更不切實際,更加虛幻。正是由于他們遇事總往不好的方面想,所以才會處于一種糟糕的狀態。而相比那些性格開朗、樂觀的人,悲觀者似乎更加未雨綢繆,失算率更小一些。

不過,若是一個人與生俱來就多愁善感,在遭受到精神方面的困擾或消化系統紊亂卻沒有什么好的方法可以醫治,甚至病情惡化時,就會加劇他們悲觀厭世的情緒。這時,哪怕生活中一絲細微的不如意的事,都會成為壓垮他們的最后一根稻草,令他們最終走向自我毀滅的極端。長期的病痛折磨,消磨了他們的意志,讓他們以結束自己生命的方式來終結苦痛。他們也并非一時沖動,而是長期的不快樂導致他們下定決心,然后堅決而冷靜地實施自己的計劃。即使他們很多人都是處在醫生的監管之下,但是,只要醫護人員一有疏忽,他們就會抓住機會,毫不猶豫、毫不懼怕地以最自然、自己最能接受的方式終結生命。艾斯基羅爾在《精神疾病》中,對此有極為詳盡的描寫:

有時候,哪怕是身體最健康,甚至是最快樂的人,在特殊的情形下,也會選擇用死亡來結束生命。比如,在他們遭受巨大的不幸或是承受無法承受的苦難之時,那些突然而至的災難壓倒了他們對死亡的恐懼。在這件事上,天生悲觀的人與樂觀者唯一的區別就是,一個樂觀的人也許需要更高程度的苦難,才會產生自殺的傾向;而一個天生悲觀的人,也許往往很低程度的苦難就能讓他們走上自殺的不歸路??梢?,越是悲觀的人,對誘發自殺的苦難程度要求越低,到最后,他對苦難程度的要求甚至是零。相反,如果一個人整天是快樂的,而且有強壯的體魄和健康的精神狀態,那么除非是萬不得已才走上極端,否則,他絕不會想到用自殺來結束生命。由此,可以看出這兩種自殺在不同情況下,有著巨大的差別。天生性格憂郁的人,也許只因為病情的惡化,就會導致他們選擇自殺;而天生就樂觀健康的人,他們在選擇輕生的時候,則完全是因為受客觀事物的影響。

在現實世界中,一個人的美貌和健康,也是一種先天的優勢。盡管這種優勢并沒直接表現出對幸福的影響,但是,不可否認,美貌可以加深別人對我們的印象,間接地讓我們獲得幸福。哪怕是對于男人,俊逸偉岸的外表亦不失為一項優勢。美麗的外表本身就是一張公開的明信片,它會使你獲得更多人的青睞和好感,你可以因此而俘獲他人的心。荷馬曾在《荷馬史詩》中對此做過描述:“美麗的容貌是神賜給世人的珍貴禮物,沒有人能夠輕視它?!?

在生活中,只要我們稍加觀察就會發現,痛苦和無聊是影響人類獲得幸福的兩大障礙。如果要補充說明的話,就是當我們能夠幸運地躲過其中的一項時,我們卻靠近了另一項。事實證明,我們無法同時避免這兩大障礙,它們就像白天和黑夜一樣在我們的生活中或強或弱地來回轉動。不管是痛苦還是無聊,總有一項是我們逃不掉的。追根溯源,痛苦和無聊就像兩個處于雙重敵對狀態之下的敵人,一個是外部客觀存在的,另一個是內部主觀意識的。糟糕的環境和貧困的生活會讓人產生痛苦;反之,富足無虞、衣食無憂的閑適則會讓人覺得無聊。由此可知,當下層的普通百姓為了擺脫苦難而四處奔波、疲于拼命掙扎時,那些上層社會的富有者則在不停地與無聊展開一場近乎絕望的曠日持久的斗爭。

至于內在的、主觀的對抗,往往基于這樣一種事實:就個人而言,面對痛苦時的感受性與面對無聊時的感受性是成反比的,這是因為感受性和這個人的精神能力,以及心理的承受能力是直接相關的。換句話說,精神的遲鈍與感受力的遲鈍,最終導致人情緒的低落。一個反應遲鈍的大腦,是不會有任何刺激可以影響到它的。這種遲鈍,讓人變得麻木,也不會感受到更多、更強烈的困苦和憂傷。而由此帶來的精神上的空虛,則衍生成內心的空虛,就像人們表現出的對外界發生的瑣事的高度關注一樣,在很多人的面容上就可以體現出來。

其實,造成無聊的根本原因就是內心的空虛。很多內心空虛的人,為了讓大腦和心靈看起來充實一些,不斷地尋求外界的刺激,并為此絞盡腦汁。他們對來自外界的各種刺激都悉數接納,為了消磨時間,他們從不放過那些五花八門的社會交往和娛樂享受。整日無所事事、一擲千金,而導致一切不幸的根源,無疑就是人內心的空虛。

而想要擺脫這種境況,需要依靠的恰是我們內在的精神力量。一個人的精神越是富有,越會感覺到生活的美好,越不會覺得無聊。只有充滿力量的思想,才會像源泉汩汩流淌,滿溢活力而不枯竭。并且能夠讓自己的內心與外面的世界融會貫通,從而不斷地探索新鮮事物,從中找到樂趣。如此聰慧的大腦和強大的內心所達到的高度是空虛無聊所無法企及的。

另外,發達的智力所帶來的樂趣,皆來源于高度的感受能力。當越來越強大的意志與高度的感受力相結合,就會激發出更強大的情感。同時,感受精神甚至是肉體所帶來的苦痛煩惱也更加敏銳,對于各種阻礙或者干擾,會產生更大的不耐煩,以致充滿怨氣。繼而,所有的想象都被他們理所當然地放大,包括那些不如意的事。也許每個人的情況不同,所產生的結果也不同,但是,不管人們的智力與能力多么參差不齊,從最呆傻的笨蛋到最聰明、最偉大的天才,這一情況無不適用。無論是從主觀方面來說還是從客觀方面來說,人遇到苦難時總會在兩端來回搖擺,越是接近某一端,就離另一端越來越遠。所以說,人在遇到困難或打擊時,自身的天性會引導他采取合理有效的防護措施,使自己的客觀世界盡可能地與主觀世界保持一致,以此來規避遭受更大的苦難和不幸。

聰明的人追求精神上的富足,他們會從苦難與不安中找到遠離痛苦、享受自由閑暇的安靜生活的方法,從而過著簡樸寧靜又充實美好的日子。他們一旦洞察了人性的本質,就會選擇遠離塵世,如果他是一個充滿智慧的人,那么他也許會選擇離群索居,回歸質樸的世外桃源般的生活。因為一個人自身所擁有的東西越多,他想從別人身上獲得的東西就會越少。對他而言,別人幾乎都沒什么意義,這也是為什么智商越高的人越喜歡獨處,不喜歡去做無謂的社交。實際上,如果社交的質量能夠用數量來彌補的話,那倒不枉在這萬丈紅塵中打拼一場。但遺憾的是,蕓蕓眾生當中,一百個傻瓜也抵不上一個聰明睿智的人。

而處于痛苦一端的、那些智商和情商都不高的人,他們一旦從貧困或痛苦中解脫出來,便會不顧一切地去縱情消遣,以及時行樂的態度來告別孤獨和寂寞。因為他們害怕一個人的時候,會更清醒地看到自己的不足和缺陷。所以說,愚蠢的人徒有其表地背負著自身低劣的個性,在無法擺脫時只有不住地哀嘆。而真正聰慧、有才干的人,即使他們身處荒原野陌,也會神采奕奕,精神抖擻,因為他們具有朝氣蓬勃的思想。古羅馬著名的哲學家塞涅卡曾說:“愚蠢的人都因背負著沉重的包袱而痛苦不堪?!币d也有句名言:“愚蠢的人活著比死還難受。”這兩句話如出一轍。我們從中不難發現,一個人人際交往的能力與熱衷程度和他的頭腦智力水平是成反比的。越是庸俗的、精神貧乏無趣的人,越喜歡社交。要么孤獨,要么平庸,其實,人這一生能夠選擇的真的不多。法國的報紙曾經報道說,北美洲的黑人就最擅長社交。他們不論是身份自由的人,還是失去自由的奴隸,都喜歡聚集在狹小的地方。他們習慣了看人臉色,仰人鼻息,習慣了被聰明人呼來喝去地指使。

在人體的器官中,如果將大腦和它產生的意識比作寄生物,或者是所有好處的享受者,那么閑暇就是一個人平日里為了生存,辛勤忙碌掙來的果實,是可以自由享受自我的個性時光??墒牵蟛糠秩嗽谧杂砷e暇時都做了什么呢?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發現,要么是發呆或者胡鬧,要么是百無聊賴地虛度光陰,閑暇對他們來說簡直毫無價值和意義。亞里士多德說過:“那些因無聊而虛度光陰的人,是世上最沒有價值的可憐人?!彼枷虢┗钠胀ㄈ酥幌胫绾未虬l時間,而那些頭腦靈活、思維敏捷的人想的卻是如何利用有限的時間來創造更多的價值。由此可知,平庸的人之所以平庸,就是因為他們頭腦簡單,四肢發達,他們的智商除了淪為他們沖動意識的工具外也做不了別的什么。而一旦外界的刺激沒有了,那么他們的意識也就處于癱瘓的狀態,起不了什么作用。意識沒有了,那么智商也就休息了。因為智商和意識一樣,都是需要借助外部事物的刺激來發揮作用的。如果人們壓制智力的發揮,讓一切停滯不前,最后就會導致無聊的產生。

為了激活意識,喚醒沉睡的智商,擺脫無聊帶來的痛苦,人們會選擇一些瑣事來尋求片刻的歡愉。而這種刻意而為之的動機,是無法與發自內心的、真實自然的想法相比較的,這就好比紙幣和白銀,它們的價值是不可同日而語的。紙幣的價值是隨意的,它不過是一個符號而已。例如,紙牌之類的游戲就是為了這樣的動機應運而生的。如果沒有這樣的游戲方式,那些頭腦簡單的人就會顯得無所事事。也許他們會坐在那里百無聊賴地掰手指,甚至拿身邊的東西來有節奏地敲打桌子,或者點燃一支雪茄,讓煙圈的升騰代替大腦的思考。所以說,無論在哪個國家,紙牌游戲都是主流的社交娛樂方式。它就像是在告訴人們“我們的精神很空虛,我們的思想早已破產”。在玩牌的過程中,人們沒有思想上的經營和交流,只想著如何打好自己的牌,如何把別人的錢贏過來。說到底,這樣的人除了愚昧,也很可憐。

為了不失公允,免得讓別人誤以為我們在壓制紙牌這種游戲,我們也可以對打牌作出如下解析:對于那些日后要進入社會去應付大千世界里形形色色的世俗生活的人,紙牌游戲不失為一種提前的演習。因為一個人可以通過紙牌游戲,從中學習如何精明地利用不可多得卻又無法改變的手氣,來為自己爭取更大、更多的利益。為了達到這一目的,人必須學會虛偽,學會在抓到一手爛牌時,仍能面帶微笑,無動于衷地偽裝自己,用快樂的樣子來迷惑對手。

而恰恰是這種游戲,會將人推向墮落的深淵。我們都知道,在牌桌上,人們為了贏得牌局,會動用一切辦法,甚至不擇手段——這種竭盡所能來贏得本不屬于自己東西的惡習會逐漸膨脹,并生根發芽不斷蔓延到日常生活中。它會令人覺得,生活不過就是一場牌局,“你的”與“我的”只是游戲中的概念而已。他們甚至覺得,只要不觸碰法律的底線,就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己的優勢去謀取自己所需要的一切。這樣的例子在世俗社會中不足為奇,遍地都是。

正如我所說的,自由清閑不但是每個生命存在的花兒,確切地說,更是每個生命存在的果實。只有自由清閑才可以讓人擁有完全屬于自己的時光。而一個內心豐富多彩的人,才會在這種時光中獲得令人贊嘆的幸福。不過,很大一部分人在擁有這份自由清閑時,都是碌碌無為的,像個傻瓜似的整天在無聊當中消磨,他們簡直成了自己生命的累贅。所以,我們這些不為生活煩惱所困的自由之子們,就暗自慶幸吧。

如同一個富裕的國家無須依賴進口,自給自足就能讓人民過上幸福的小康生活,一個人,只有擁有足夠強大的精神財富,不需要,甚至對外在的物質無欲無求時,他才是最幸福的人。因為進口的舶來品不但價格昂貴,還會讓人產生依賴性。而在現實生活中,但凡需要仰仗他人的都是有風險的,甚至會麻煩不斷。何況很多舶來品都是以次充好,不過是國產貨的劣質替代品罷了。

所以,一個人不能奢望從他人或者外界獲得太多。因為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微妙的,一個人對另一個人也沒有那么重要。歸根結底,每個人最終只能靠自己,這就是人性。歌德在他的自傳《詩與真》中有一句膾炙人口的名言:“溯本求源,人最終還是要靠自己。”而英國作家哥爾德斯密斯在他早期的詩作《旅行者》中寫道:“不論置身何處,自己的幸福,都只能依靠自己去創造和發現?!?

自我,是一個人所能成就或者所能得到的最好的也是最多的資源。一個人從自身發現的優點、樂趣越多,就會越幸福。亞里士多德曾說過一句至理名言:“一個人的幸福和快樂,來源于自給自足?!币驗槠渌魏涡腋?鞓返膩碓矗湓诒举|上都是具有不確定性的,由于受制于各種偶然性,也是最不可靠、最不長久的。即便是在最有利的條件下,如果我們不能控制事態的發展,那么終將不可避免地,也有可能輕易地就消失了。

隨著歲月的流逝,我們也終將老去,而那些依靠外部所得來的幸福,也幾乎都會走向終結。此時,曾經的愛情早已消逝,不再有風趣幽默的打鬧,也不再鮮衣怒馬地去打獵郊游,對社交也提不起激情和興趣。放眼四周,許多親朋好友都已撒手人寰,離我們而去。到這時才會覺得,一個人自身的擁有是多么的重要,只有自身的東西才是別人搶不走、偷不走的。自身擁有的越多,幸福就會越多,自己才是幸福唯一真實且長久的創造者。

不論在什么時候,一個人自己所具備的特長,所擁有的東西,才是唯一值得驕傲并能給自己帶來幸福的源泉。人生在世,會遭遇很多坎坷苦痛,就算有人能夠僥幸逃脫,無聊也會如影隨形,時刻糾纏著你。邪惡總會無孔不入地主宰人的思想,愚蠢的人也總愛喋喋不休。命運是殘酷的,人是可憐的。生活在這樣的世界里,自身還能保持思想健康,精神豐富的人,就像圣誕節的冰天雪地里一間溫暖而明亮的小屋,充滿歡樂與溫情。由此可知,一個各方面都很出色的人,一定是一個精神強大、有著獨特個性、良好品德之人。也許這些優秀的品質不能讓他一路坦途、光明無限,但至少他會是這個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瑞典女王克里斯汀在她19歲時,通過道聽途說和僅讀過的一篇笛卡兒的文章,了解到這位偉大的哲學家在荷蘭與世隔絕、孤獨地生活了20年。睿智的女王這樣評價他說:“笛卡兒先生充滿智慧的生活是令人艷羨的,他是最幸福的人?!倍竦芽▋哼@樣的情形,必須具備足夠優渥的外在條件,才能成就他自己的幸福人生。這就好比《舊約·傳道書》里說的:“足夠的聰慧加上豐厚的財富,才是出人頭地的本錢,而聰慧的頭腦更為重要。”

依靠先天恩賜改變命運的人,會時刻小心翼翼地維護著這份幸運,以保證他們的幸福之路平坦無虞。為了達到此目的,擁有足夠的獨立與閑暇是必不可少的。他們也樂意為此過著節制而有序的儉樸生活。與那些淺薄的人正好相反,他們愛護自己的資源,不愿意像那些淺薄的人一樣受制于外部的世界。因此,他們也不會被升職加薪、金錢美色、贊美與吹捧等外界的聲音所誘惑,更不會妥協,向低級的欲望及庸俗的趣味作出讓步。遇到這種情況時,他們還會遵照賀拉斯在寫給梅塞納斯的信中所建議的方法去做:不為了外在的虛名浮利而舍去內在的精神追求。準確地說,就是不要為了換取榮譽、地位、頭銜、財富以及名氣而拋棄自己內在的安寧、悠閑和獨立,那樣做是最愚蠢的行為。歌德就是這么做的,而聰明的我則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另一個方向。

我所堅持的真理就是:人的幸福歸根結底還是源自人內心的修養和品質!這也是被亞里士多德所證明的。亞里士多德的《尼各馬可倫理學》通過大量精確的論證,闡釋了如果人不去從事某一種活動或者運用某一種力量,就不會獲得樂趣。事實也證明,無論哪一種樂趣,都需要這兩樣來做前提。如果用亞里士多德的學說來概括的話,一個人的幸福就是在現實生活中能夠盡展自己的才華,這與斯托拜烏對逍遙派哲學的闡述相同。斯托拜烏說:“幸福就是人盡其長,積極快樂地做自己擅長的事,并最終獲得自己所期望的結果?!彼貏e強調,所謂的“擅長”,就是指精通每一件需要我們去做的事情,這就充分體現了人的長處和能力的重要性。大自然賦予人類這些能力的最初目的,就是讓人類能夠抵御所面臨的一切災難與困苦。一旦這種抵御不存在了,那么這種能力也就沒有了它的用武之地,反倒會成為一種負擔。所以說,人們在有能力的時候還必須去發揮,但在發揮的過程中,最好是沒有任何目的性地去使用這種能力。否則,雖然避免了其他的痛苦,但是,難免會陷入另一種痛苦——也就是“空虛無聊”。那些權高財厚的達官貴人們尤其容易陷入空虛無聊的泥淖,備受煎熬。

盧克萊修在很早以前就一針見血地對那些權貴們的痛苦遭遇作過描繪。直到今天,那種情形在大都市的日常生活中依然經常可見:

那些富豪們很少會待在自己裝修精美的房子里,因為那樣會讓他們心生厭煩。于是,他們走出屋子,可外面的世界也不像他們想象的那么精彩,他們不得不重新回到家中?;蛘哂腥诉€會以逃離般的速度馳往鄉間的別墅,就像那里的房子著了大火等著他前去救援一般。但同樣的情形再次發生,他們一到那里便哈欠連天,空虛無聊仍如影隨形,他們只好倒頭大睡,以求忘記一切。或者再從鄉村返回都市,在這種來回折騰中自我陶醉。

達官顯貴們在年輕時,不會去想控制自己旺盛的精力和過剩的體力,而是任欲望橫流。只有當歲月老去時,他們才懂得,只有精神和能力才是永存的。而此時,他們中的一些人或者已經喪失了思考的能力,有的人或者已經完全力不從心。沒能學得謀生的技藝,讓他們的晚景陷入凄慘的境地。不過,他們仍然會保持著意識和欲望這唯一不被摧毀的能力,并試圖通過一些游戲和刺激來激發自己的意念。于是,一擲千金的豪賭這種低俗的趣味,就堂而皇之地走進了他們的生活。

但是,在通常情況下,當一個人無事可做時,會根據自身的情況,來選擇某種自己擅長的娛樂方式來打發時間,如打球、下棋、狩獵、賽馬、打牌或者吟詩作畫、欣賞音樂,或者研究文學、哲學等。我們也可以把這些外在的愛好加以分類,進行系統的研究,從中找出其根源所在,也就是人類基于生理的三種基本能力,這是一切樂趣的來源。當然,如若拋開促進這些能力發揮的目的性不談,人們可以從這三種能力本身找到各自擅長的一面,并從中獲得快樂。因為無論是誰,都具有這種能力,并且能夠從這種能力中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

第一種是人的生命力。它包含飲食、消化、作息和睡眠,這是人體的新陳代謝功能給人們帶來的樂趣。在很多國家或地區,這種快樂甚至已經成為全民娛樂。

第二種是發揮個人的人體機能。這種樂趣往往以體育運動的形式出現,如行走、跑步、摔跤、擊劍、騎車、跳舞等。有時,它也以軍旅生活或者戰事的方式體現出來。

第三種為人類的情感,即感受能力。它所帶來的樂趣,大多通過觀察、思考、親身體驗來獲得。有時也需要通過詩歌鑒賞,文化、音樂的交流,或者是通過學習、冥想、閱讀、發明創造、哲學思考等方式來感受。

至于這些樂趣的價值及相關的層次和它的持續性,有很多話題、很多東西可以講,但在這里,我決定留給讀者自己去補充。

大家心里都清楚,每個人自身能力的大小決定了他所能獲得樂趣的多少。能力越強大、越高尚,他所獲得的樂趣就越多,而樂趣越多幸福感也就越強烈,幸福往往就隱藏在一連串的樂趣里。比起另外兩種基本的生理功能所帶來的樂趣,人的感受能力所帶來的樂趣往往占據更高的位置。因為其他兩種基本的生理功能,在動物身上也同樣存在,甚至超過人類,但是,人的感受能力遠遠大于動物,這使人有別于動物,并以更高級的地位存在。人的感受力是一種精神的力量,它讓人能夠獲得必須通過思考才能得到的樂趣,即智慧的樂趣。越有智慧的人,越能獲得更大的樂趣。

如果一個普通人對某一件事情產生了興趣,那么一定是這件事本身刺激到了他的意識,讓他產生了欲望。不過,持續的刺激也不一定就是好事,也會帶來痛苦和不快樂。拿紙牌游戲來說,這種流行于上層社會的看似高雅的娛樂方式,可以對人的意識產生刺激。但是,它所提供的刺激是微小而短暫的,那些真正且長久的痛苦雖然暫時得到了麻痹,可庸俗無聊的根源還在,思想上的空洞還在。由此看來,這種短暫的麻痹,對于人的意識無異于隔靴搔癢,根本起不到實質性的作用。

一個聰明智慧的人,總會滿懷豪情地去探尋事物的本源,并對此產生濃厚的興趣。這種興趣讓他身心愉悅,遠離痛苦和煩惱。而那些空有一腔壯志,內心極度空虛的人是無法企及的?,F實生活中,總有一些人在渾渾噩噩中度日。在他們眼中,創造和努力不會給他們帶來任何利益,對他們沒有一點好處。他們只傾心于那些蠅頭小利,追求短暫的安逸,卻沒想到自己早已掙扎在無盡的痛苦與煩惱當中。一旦他們停下來,就會被生活的現實打回原形,在不堪忍受的無聊當中行尸走肉般地過活。要想改變這種死氣沉沉的生活,只能依靠瘋狂的激情給它注入活力。

一個精神上具有高度力量的人,思想上也會很豐富、很強大,會擁有一個豐富多彩、充滿活力的人生。因為他的靈魂本身就是高尚并有趣的,他會把精力用在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上。外界對他的刺激只能是來自大自然的鐘靈毓秀,或者是對人類的探索,對人生、歷史及各個國家偉大成就的思考。只有這樣的人,才能真正懂得世上的杰出與偉大,也只有他們才能享受這種杰出與偉大所帶來的快樂。他們被這種美好和高尚所吸引,真切地感受著它們的存在,而其余的人不過是匆匆過客,對這種杰出和偉大并不了解,或者是一知半解。

這些聰明的人比別人還多了一個特征,那就是對閱讀、觀察、研究、想象與實踐的需求。這種需求讓他們想要擁有一個不被打擾的、自由的空間。

伏爾泰曾說:“沒有真正的需求,就沒有真正的快樂!”只有有需求了,才會滿懷期望,并享受這份需求所賦予的樂趣。比如,欣賞五彩斑斕的大自然風景,文學、美術等美好的藝術,昂揚向上的精神大餐等,心向往之,才會感覺到一切都充滿生機與活力。而對另一部分人來說,這種快樂被他們丟棄在一旁,哪怕他們被美麗的景色包圍,也會視而不見。想要他們從中感受到樂趣,就如讓一個垂垂老矣之人愛上一個妙齡青年,簡直是徒勞。

一個有思想、智慧閃耀著光芒的人,除了日常的物質生活之外,還會擁有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他會將精神生活的富有,當作唯一的、真正的生活。因為在他看來,日常的物質生活方式不過是為了獲得更好的精神生活的一種手段而已。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過著淺薄、無聊的空虛日子,甚至將這種庸庸碌碌的生活當作其人生的目標。而那些充滿智慧的人,會一直把精神的追求放在首位,高于一切,并通過努力和知識的不斷積累,來提升自己的精神品位和生活質量。隨著內在修為和生活境界的逐漸提高,他們的精神世界也越來越完美,越來越穩定。這就好比一件精心雕琢的藝術品,在精益求精中逐步成形并達到完美。與之相反,那些一心追求物質生活的人,他們或許在生活寬度上有所收獲,卻無法體會生活的真諦,這讓他們顯得極為可憐。所謂的“現實生活”,對大部分人來說,就是人生的終極目標,卻沒有人知道,自己這一生碌碌無為,實為可憐可悲。

日子是平凡的,如果日常生活沒有激情來點燃,那將是寡淡而乏味的??墒?,如果激情被無限地燃燒,那也是痛苦不堪的。對此,只有那些充滿智慧的人,才能駕馭幸福,獲得快樂。因為他們的智力超出了欲望所需,能夠在日常生活之外,同時享受精神生活的富足,遠離痛苦和煩惱,過著其樂無窮的快樂人生。單單享有精神生活,只依賴閑暇(即當智力不需要由意識欲念來驅使的時候)時光是不夠的,必須擁有真正足夠的智慧力量,來擺脫意識欲念的糾纏,才有資格和精力從事純粹的精神活動,這種活動不必為意識欲念來效力。相反,正如塞涅卡所言:“精神生活的空虛,讓無聊的玩樂埋葬了鮮活的靈魂,軀殼就如一座活死人墓。”

每個人的思維能力都不一樣,與之相對應的精神生活也有所不同。精神生活除了現實生活之外還可以無限延展,沒有止境。例如,最簡單的搜集昆蟲的標本,觀察鳥類的習性,或是對礦石、鑄造錢幣的研究,甚至極為復雜的創作詩歌或哲學作品。這種充滿智慧和樂趣的生活,讓人們收獲了思想的最高成就,從而擺脫了無聊的糾纏,更避免去犯低級的錯誤。因此,這種精神生活像一道盾牌,不僅幫助我們抵擋了無聊乏味的人際關系,還使我們免遭惡習的不利影響。那些想要將自己的幸福和快樂完全寄托在外在客觀世界的人,必然會遭遇各種危險、不幸、損失乃至因放縱無度、交友不慎所帶來的煩惱和影響。只有精神生活的富有,才可以保護我們遠離這種危險,如我的哲學,它雖沒能給我帶來物質上的實惠,卻幫我避開了許多煩惱。

在追求人生幸福方面,一般人都會把身外之物當作幸福的來源,期望從財富、社會地位、妻室子女、朋友與社會關系等方面對自己是幸福的加以證明。殊不知,一旦他失去了這些東西,或者覺得這些東西沒有達到他的希望時,他的幸福感就會消失殆盡,就像建筑的基石瞬間崩塌??梢哉f,這樣的人,重心完全不在他自身,而是隨著每一次的心血來潮而不停地改變。假如他的經濟實力允許的話,他一定會做一些毫無意義但需要消耗大量資金的蠢事。也許他今天看中了鄉下的一幢別墅,明天又相中了集市上的一匹馬,心血來潮時他會召開盛大的宴會邀請朋友參加,心情好時也許會去旅行看風景??傊?,他所做的一切,他認為的奢侈生活,只不過體現了他想從外在的樂趣中獲得滿足感。這就好比一個失去健康的病人,祈望通過各種各樣的湯藥重新獲得健康,卻不去探究發展自身的生命力量。然而,恰恰是生命本身的力量才是戰勝一切、獲得幸福的真正來源。

我們暫且拋開那些極端分子不說,只談比較居中的一類人。他們也許能力不是很突出,沒有傲人的成就,但也絕不是泛泛之輩。一般情況下,這種人業余時間會對某一項藝術或者科學產生興趣,譬如天文學、歷史學、植物學、物理學、礦產研究等,并從這些愛好中找到樂趣,進而提升自己的精神修養。如果幸福的外在條件突然失去,或不能滿足需要時,這些業余愛好和研究就會給人帶來樂趣。這樣的人,才是我們所說的“他的人生重心,已經大部分在于他自身了”。

不過,這種對藝術的淺顯的業余愛好,與真正的創作還是有差距的。何況一個業余愛好者對實用科學的追求往往只停留在表面,并不能深入事物的核心。由此得出,人不能把自己全部等同于這種追求,更不能讓這一類事情完全占有、填滿自己的整個人生,最后導致對其他一切都失去了興趣。

只有我們稱之為“天才”的、具有較高智慧和精神稟賦的人,才能夠達到一定的高度。將自己一生的時間和精力,都用在研究某個事物存在價值及其本質的主題上。并按照自己的意愿,將對人生的深刻思考以詩歌或哲學的方式呈現出來,以求表達出對這個世界的獨特理解。因此,對于天才來說,不被外界打擾,能一心一意地忙于自己的思想研究和作品創作,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情。他們樂于獨處,享受寂寞,能夠有空余的時間是他們求之不得的幸福。在他們眼里,除此之外,其他都是多余的,甚至是一種累贅和負擔。只有對這樣的人,我們才能說,他們的人生重心完全在他們自己身上。

對此,我們也可以這樣理解:這些生活當中極為罕見的人,不管他們性格有多么優秀,都不會像一般人那樣,對朋友、家庭和社會上的一些團體產生多么大的熱情和多么強烈的興趣。當他們擁有自我強大的內心和高尚的品質后,其他外在的東西即使失去了,也不會令他們感到難過和沮喪,因為他們的關注點早已不在這里。遠離喧囂的獨處是他們尊崇的生活方式,特別是當外界的一切從沒有真正滿足過他們的需求時,這種生活方式產生的影響就尤為明顯。這種天賦異稟的人,游走在人群當中,早已經習慣了被別人當作另類。長此以往,他們在與各種各樣的人群接觸后,對普通人性的思考便不再用第一人稱的“我們”,而是使用第三人稱的“他們”。

由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一個天生稟賦超群的人是最幸福的人。確實,主觀意識對我們的影響要遠遠大于客觀事物對我們的影響。不管客觀事物是什么,它對我們產生的影響都是間接的,而且還必須得通過主觀意識才能發揮它的作用。對此,希臘作家盧奇安在他的《對話集(一)》里作了形象的表達:“只有精神的財富才是唯一的、真正的財富,其他的財富只會帶來無盡的煩惱。”

一個內心富有的人,對外界是別無所求的,他只希望擁有自己的空間而不被人打擾。可以充分地培養內在的智慧,完善精神的強大,從而享受這種內在富有帶來的幸福,并可以隨時隨地做快樂的自己。假如命中注定他的思想要在整個人類的歷史上留下印記,那么對他來說,幸與不幸,只有一個標準可以衡量。那就是,他能夠真正地挖掘并發揮出他的優秀才能,完美地展示出他的杰作,或者因為重重困難不能如愿以償。而其他一切,在他看來都是微不足道、毫無意義可言的。

從古至今,偉大的人物都會將屬于自己不被打擾的空間視為最寶貴的財富。亞里士多德曾在他的《尼各馬可倫理學》第十卷第七章里說:“人的閑暇中隱藏著幸福?!绷_馬帝國時代的古希臘哲學史家第歐根尼·拉爾修則宣告:“蘇格拉底稱贊閑暇是最美好的財產?!蓖瑯?,在《尼各馬可倫理學》中,亞里士多德總結道:“致力于哲學研究的人生是最幸福的人生。”而他在《政治學》第四卷第十一章里也說過:“一個人能夠自由地去發揮自己的才能,不論這種才能是什么,都會是最有意義、最幸福的事。”這些觀點與歌德在《威廉·邁斯特》中的言論是一致的:“天賦異稟的人注定會享受因這種異稟而帶來的好處,并從中獲得無限的幸??鞓??!?

但是,作為普通的老百姓,很難擁有不被打擾的閑暇,因為這并非人的本性。普通老百姓為了自己和家人的生活不得不四處奔波,為生存而掙扎度日,讓他們擁有什么高雅的精神樂趣,是一件很難的事。所以說,作為一個普通人,要是沒有虛假的目標,或者通過各種娛樂消遣來使其忙碌的話,那么閑暇對他來說就成了一種負擔,甚至變成痛苦的折磨。他會極其厭倦這種悠閑,就像有些諺語中說的那樣“閑暇帶來的無所事事會讓人寢食難安”。

另外,一個人如果天生稟賦超群,也是違反自然規律的,是不正常的。假如真有這樣的人存在,那這個人無疑是最幸運也是最幸福的。那些被普通人視為累贅的閑暇時光,卻正是他們所需要的。如果沒有完全的自由和閑暇,他們就會像失去雙翼的飛馬珀伽索斯一樣,毫無靈感和幸福,快樂不起來了。

當然,如果這種閑暇與內在的聰慧敏銳完美地結合,這兩種特殊的條件都存在于同一個人身上,那將是最幸運的事了。能被命運如此眷顧的人,一定會過著更為高級的生活,不會受到物質貧乏和精神無聊這兩種痛苦的折磨。不用再為了生存而去承受奔波、掙扎之苦,更不用忍受閑暇所帶來的無聊煩惱。人生的這兩種痛苦,只有在它們的相互中和中,才能讓人真正地擺脫困擾。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那些智力超群的人,他們的思維特別活躍,所以都具有異常敏銳的特性,對各種痛苦有著高度的敏感。這種天賦讓他們擁有狂熱執著的性格,即使他們有意加以掩飾,卻在對事物的認知當中表現得更加鮮明,更加完整。隨之而來的突出的思維能力和更強烈的感知能力,則讓他們顯得更為卓越,使他們的情感比普通人更為激烈。在一般情況下,這種人會比普通人更能感受到痛苦,對他們來說,世間的痛苦遠甚于快樂。

最后,那些擁有超凡智力的人,也許會疏遠其他人或他們所做的事。因為一個優秀的人,他擁有的越多,他從其他人身上發現或得到的就越少。在別人看來十分歡喜而有意義的事,在他眼里都是了無趣味、淺薄無知的。這也許是無處不在的“平衡法則”發揮作用的又一很好例證。人們常常熱衷于一些似是而非的說法:思想狹隘的人其實是幸福的,雖然不會有人羨慕這種幸福,但實際上他們的確是最幸福的人。我不會在這一點上影響讀者自己的判斷,特別是在索福克勒斯就這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作出評論時。索??死账拐J為:第一,智慧的頭腦是獲得幸福的主要因素;第二,少去思考那些無用的事,是最愉快的生活模式。對此,先哲們在《舊約》里也有過不同的闡釋,比如“愚蠢的人生生不如死”,同理,“一個人越聰明,他擁有的煩惱也就越多”。

在這里我還想說,有這樣一類人,他們精神空虛,智力平平,思想很狹隘。在德語里,有一個獨有的形容他們的詞語“菲利斯特人”,這在大學校園里經常被用到。被指代為沒有靈性,在利益面前斤斤計較,實際上就是指“庸人”。雖然后來這個詞被賦予了更高一層的含義,即“不被繆斯女神眷顧的人”,但意思與原來基本一致。要我來說的話,我則傾向于一個更高級的觀點,將“庸人”這個詞語運用到現實生活中那些碌碌無為的人們身上,他們做事既呆板又毫無意義。但這種定義又太抽象,不好理解,與我寫作中所倡導的淺顯易懂的理念大相徑庭。

除此之外,對“庸人”還有一種比較容易的闡述,充分道出了“庸人”性格中的本質和特性。按這種闡述,“庸人”就是一個沒有精神需求的人。由此得出,“庸人”是沒有精神樂趣的人。這和前面提出的“沒有真正的需求就不會有真正的樂趣”是同一道理。也許在他的人生中,軟弱的性格導致他沒有獲取更多知識的欲望,從而也不會獲得對自己有力的思維方式的鼓舞,更不會體驗到周圍真正符合審美要求的樂趣。即使作為一種時尚和潮流,這種樂趣被強加于他們身上,他們也會迫使自己不去注意,因為他們對此毫無興趣,甚至會認為是一件痛苦的事。

其實,“庸人”真正的樂趣是來自感官的,在他們看來,感官的樂趣可以彌補其他方面的不足。所以說,牡蠣和香檳,才是他們生活中的最高境界。他們的生活目標就是所有能讓他們身體上獲得安逸享受的舒適的東西,即使這些東西讓他們忙得毫無閑暇,他們也樂此不疲,反倒覺得是一種幸福。如果他們出生于富貴之家,不需要靠自己去辛苦打拼,那么他們一開始就將陷入無聊當中。而為了擺脫這種無聊的纏繞,他們只能尋求各種辦法去分散自己的注意力,如跳舞、打球、看戲、聚會、賭博、賽馬、找女人、旅行等。但即便這樣,也不代表他們就遠離了無聊,因為沒有真正的精神上的需求,就不會有真正的精神上的快樂。

“庸人”都是一副古板、愚鈍的面孔,千篇一律的撲克臉與動物類似。生活沒有重心讓他們空虛麻木,沒有什么事情能夠讓他們真正感到愉悅或興奮,也沒有什么能引起他們的興趣。因為感官的樂趣只是一時的、短暫的。同樣,各種社會活動也會轉瞬就變得毫無樂趣,讓人心生厭煩,無法承受。如果以財富、社會地位、影響力和權力來論的話,他們往往高人一等,憑借這些,他們受到別人的尊敬。甚或與那些與他們有著同樣顯赫地位的人相互往來,在回憶他們的光輝歷史中自娛自樂。英國人稱這種人的行為是“附庸風雅”,他們飄浮在虛幻的世界里,靠回憶過去的輝煌來打發時間。

從“庸人”的這些特點中,我們得出結論:“庸人”天生不具備精神需求,他們只有生理需求;他們也不追求精神需求,而是傾向于尋找那些能夠滿足他們生理需求的人和事。他們也從不要求別人能給予他們精神上的快樂,獲得思想上的力量。如果說恰巧遇到了,這些精神上的力量反倒會令他們生出反感或者憎惡。這種情緒由來,除令人不開心的自卑感作祟外,還應該有他們內心深處小心翼翼隱藏起來的愚昧和嫉妒。時間長了,這種嫉妒就會發酵變質,變成一種隱秘的憤恨情緒。

“庸人”不會想到去提升自身的價值,或者去尊重別人的思想,他們只追逐、重視地位與財富、權力和勢力。對他們來說,這些才是世上最真實的好處,他們希望自己在這些方面有所建樹,勝人一籌。而這一切產生的后果就是,他們成為沒有精神需求的行尸走肉。對于“庸人”來說,這是一種悲哀。不能守護思想上的高貴,為了逃避無聊,他們只能不斷地追求現實的東西。而現實的東西會消亡,會失去,一旦窮盡,人就會產生厭倦的情緒,這是相當危險的,可以說是后患無窮的。事實上,精神財富才是源源不斷的樂趣之源,它平靜如水,廣袤無垠,不會給人帶來任何傷害。

在所有對幸福有幫助的個人稟賦中,除了素質之外,最主要的因素還是智慧和能力。而關于道德能夠讓人感到幸福的方式,我在獲獎論文《道德的基礎》里有所描述,在這里,我把它推薦給讀者朋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文安县| 麟游县| 双鸭山市| 民勤县| 安乡县| 廉江市| 武川县| 蒙自县| 赫章县| 文登市| 阳城县| 韶关市| 稷山县| 铅山县| 鹿泉市| 桂平市| SHOW| 凌源市| 金乡县| 文山县| 容城县| 洮南市| 桐城市| 钦州市| 皋兰县| 香河县| 吉林市| 靖江市| 买车| 古田县| 綦江县| 建水县| 施甸县| 恭城| 南开区| 海口市| 武鸣县| 绥宁县| 启东市| 沿河| 凌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