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六:陰陽離合論篇
本篇論述了陰陽變化的規律、三陰三陽的離合情況。
陰陽變化的規律
黃帝問:我聽說天屬于陽,地屬于陰,日屬于陽,月屬于陰,大月和小月不停地運轉,合計大約三百六十五天為一年。人體的穴位也與此相對應。但是人體三陰三陽的數目和天地不完全相等,原因是什么呢?岐伯回答說:天地陰陽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它的變化卻是無窮無盡的。由一可以數到十,由十又可以到百,由百可以達到千,由千又可以推至萬,由萬再推廣下去,是永遠也數不盡的。但是,陰陽對立統一的根本道理卻是不變的。
天覆蓋在上,地運載在下,于是繁衍萬物。當萬物還沒有長出地面時,稱為陰處,也叫作陰中之陰;當萬物才長出地面的時候,就叫作陰中之陽。陽氣賦予萬物以生機,陰氣賦予萬物以形體。所以萬物由于春氣的溫暖而萌生,萬物因夏氣的炎熱而成長,萬物借助秋氣的涼爽而收獲,萬物因冬氣的寒冷而收藏。這是陰陽四時氣候變化和萬物生長收藏的規律。如果違反這種規律,那么天地之間,陰陽就會阻塞不通。這種陰陽變化的規律,也適用于人體,可按照此規律以此類推,直到無窮無盡。
三陰三陽的離合
黃帝說:我希望聽你講一講三陰三陽的離合情況。岐伯說:圣人面向南方站立,前面名叫廣明,后面名叫太沖,太沖部位的經脈,叫作少陰;少陰上的經脈,為太陽經;太陽經下端開始于足部,上端結于命門,被稱為陰中之陽。上半身為陽,腰身以上陽氣盛,所以上半身也叫廣明,下半身叫作太陰;太陰的前面,叫作陽明。陽明經下起于足穴,為陰中之陽。由于厥陰表示陰氣已盡,重新回陽,所以厥陰之表,叫作少陽,少陽經脈的下端開始于足部。少陽和厥陰相表里,又是陽氣剛開始出現,所以被稱為陰中之少陽。所以三陽經離合,主要是太陽主表為開,陽明主里為闔,少陽介于表里之間為樞。三者要互不排斥,要凝聚在一起而不分散,叫作一陽。
黃帝說:我也想聽聽三陰的離合情況。岐伯說:外屬陽,內屬陰。那么,身上手足當中的經脈為陰,沖脈在脾的下方,叫作太陰。太陰脈起于足端的,稱為陰中之陰。太陰的后面,叫作少陰。少陰脈起于足心的涌泉穴,稱為陰中之少陰。少陰的前面,稱為厥陰。厥陰脈起于足端,稱為陰中之絕陰。三陰集合與分開情況,主要是太陰為三陰之表,所以為開;厥陰是三陰之里,因而為闔;少陰在表里之間則為樞。三者要互相協調,聚合在一起而不下沉,稱為一陰。
陰陽之氣,運行匆匆,一晝夜循環一周,一刻不停,這就是氣運行于內部,形立于外表,陰陽離合、表里相互作用的結果。
三陰三陽之離合
《內經》把人體看成一個以臟腑為核心,以經絡互相聯系的整體,把人與自然界一切事物都看成是陰陽對立統一運動的整體。因此,天人相應、形神合一、陰陽相合就形成了中醫養生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