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篇五:陰陽應象大論篇

本篇論述了陰陽的對立統一,說明了陰陽的特性、作用、相互轉化及陰陽失調所引起的疾病,也闡述了自然現象及人體生理病理變化的五行歸類,陰陽學說在疾病診斷和治療中的作用。


陰陽學說

黃帝說:陰陽是自然界的一般規律,是演繹和歸納一切事物的準則,是萬物發展變化的根本,是萬物生長、滅亡的起源。治療人類萬物的疾病,必須以陰陽為根本。所以陽氣積聚上升,構成天;陰氣凝聚下降,構成地。陰代表靜,陽代表動;陽表示萌發,陰表示成長;陽像秋天的殺伐,陰像冬天的收藏。陽是萬物變化生成之氣,陰是構成萬物形態的元素。寒到極限會變熱,熱到極限會變寒,寒氣會生成濁陰,熱氣會生成清陽。清陽之氣在下而不上升,就會生飧泄病;濁陰之氣在上而不下降,就會生腫脹病。這就是陰陽發生反常的變化,導致疾病產生逆證和順證的道理。

陰陽相互轉化

清陽之氣上升成為天,濁陰之氣下降成為地。地氣上升蒸發為云,天氣下降變成雨;雨是由地氣轉變而來,云由天氣蒸發而來。從人體的角度來說,清陽之氣出自于上竅,濁陰之氣出自于下竅。清陽之氣來自于腠理,濁陰之氣運行于五臟。清陽之氣充實于四肢之中,濁陰之氣則行走于六腑之間。

水的性質為陰,火的性質為陽。陽為無形的氣,而陰為有形的味。飲食五味滋養了身體,身體的生長又形成氣化活動。這種氣化滋養了人體的陰精,陰精又產生氣的化生。身體依靠五味營養而成形,食物轉化后形成陰精,陰精之氣又轉而滋養形體。所以說,飲食不節制,營養也能傷害形體,真氣反過來也能損傷陰精;陰精轉化為真氣,真氣又可能被營養五味的不協調破壞。


陰陽之屬性

味的性質為陰,其從下竅出來;氣的性質為陽,其從上竅排出。味厚的性質為純陰,味薄的性質為陰中之陽;味厚會促使人排泄,味薄能使腸胃疏通。氣厚的性質為純陽,氣薄的性質為陽中之陰;氣薄能夠發泄邪氣,氣厚會生熱。火氣太壯,會使元氣衰弱,而火氣少卻能使元氣旺盛。壯火過盛,就會損害元氣,而元氣只需要正常火氣很少的陽氣,所以過度旺盛的壯火,會耗散元氣,正常少火的陽氣卻使元氣增強。五味中,辛、甘具有發散作用,為陽;酸、苦且有上涌下瀉效果的,為陰。

陰陽失調

在人體內,正常情況下,陰陽是相對平衡的。如果陰氣占優勢,陽氣必然會受到損害。反過來,陽氣占優勢,陰氣也必然會受損害。陽氣偏重就會生熱病,陰氣偏重就會生寒證。寒到極限,又會出現熱病現象;熱到極限,又會出現寒病現象。寒氣能傷害身體,熱邪能傷害人的元氣。元氣受傷,就會使人感到疼痛;身體受傷,就會肌肉腫脹。所以先疼痛而后腫脹的,就是因為元氣損傷影響到身體了;如果是先腫脹后疼痛,那是由于身體損傷而后關聯到元氣了。風邪太嚴重,身體動搖、顫抖,手足痙攣;邪熱太盛,肌肉就會出現紅腫;燥氣太旺,津液明顯減少,漸漸就會口干舌燥;寒氣太過,就會發冷;濕氣太重,就會泄瀉。

四時陰陽與身體內部的對應關系

自然界有春、夏、秋、冬四季,對應金、木、水、火、土五行的變化,以順應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時令,同時產生寒暑燥濕風五種氣候的變化。人有肝、心、脾、肺、腎五臟,化生出五臟之氣,轉化為喜、怒、悲、憂、恐五種情緒。所以喜怒的情緒損傷氣,而寒氣熱氣侵襲,則會損傷身體。大怒傷陰氣,大喜傷陽氣。最可怕的是氣逆上沖,血脈阻塞,氣與身體分離。喜怒如果不加以節制,過度違背寒暑節氣的生活規律,生命就有危險了。因此,陰氣過旺就會轉化為陽;而陽氣過盛,必然會轉化為陰。所以說冬天寒氣侵襲過多,到了春季就容易發生熱性病;春季患了風寒,到了夏季就容易生飧泄病;夏季如果暑氣過重,那么秋季就容易生瘧疾病;假設秋季感染濕氣過重,冬季就會出現咳嗽的癥狀。

黃帝問:我聽說古時候的圣人,探討人體的形態,按臟腑的陰陽分類,細察經脈的分布,觀察十二經脈的會合,各自都按著其經絡循環運行。氣穴產生的部位,都有它自己的名稱;肌肉和關節屬骨處,都有它們的起點;皮部中的浮絡的陰陽、順逆,條理分明;四時陰陽的變化,都有它一定的規律;外界環境與身體內部的對應關系,也都有表有里。真的是這樣嗎?

岐伯答:東方對應于春,產生風,風滋養草木;木氣產生酸味,酸味生成肝氣;肝血營養筋,筋膜又滋養心,肝又與眼睛關系密切。它的變化在天是氣候里的風,在地是五行中的木,在人體中為筋,在五臟中為肝,在五色中為青,在五音中為角,在五聲中為呼,在病變中表現為抽搐拘攣,在五官中為目,在五味中為酸,在情志中為怒。大怒就會損傷肝,但悲傷能夠抑制怒氣;風邪會傷及筋,但躁動產生熱氣能夠抑制風寒;過食酸味會傷筋,辛味卻能夠抑制酸味。


四時五行與人體

南方對應于夏,其氣候為熱,熱能生火;火氣產生苦味,苦味能夠滋養心;心能造血,血能滋養脾;心氣與舌的關系密切。它對應于氣候為熱,對應于五行為火;在人體中為血脈,在五臟中為心,在五色中為赤,在五音中為徵,在五聲中為笑,病變的表現為憂心忡忡,在五官中為舌,在五味中為苦,在情志中為喜。大喜會損傷心氣,恐懼可以抑制喜;熱能損傷氣,寒氣可以抑制熱;苦味能損傷氣,可以用咸味來抑制苦味。

中央對應于長夏,氣候為濕,濕氣滋養土;土生甘味,甘味滋養脾;脾滋養肌肉,肌肉強壯有利于肺,脾與口關系密切。它對應于氣候為濕,對應于五行為土;在人體中為肌肉,在五臟中為脾,在五色中為黃,在五音中為宮,在五聲中為歌;病變表現為呃逆,在五官中為口,在五味中為甘,在情志中為思。思慮過多會傷脾,但可以通過怒氣抑制憂慮;濕氣會損傷肌肉,風氣可以抑制濕氣;過食甘味會損傷肌肉,借助酸味可以抑制甘味。

西方對應于秋,燥氣旺盛;燥產生金,金產生辛味,辛味可以滋養肺;肺能滋養皮毛,皮毛潤澤又能滋生腎水,肺與鼻關系密切。在天為氣候中的燥,在地為五行中的金,在人體中為皮毛,在五臟中為肺,在五色中為白,在五音中為商,在五聲中為哭,病變表現為咳,在五官中為鼻,在五味中為辛,在情志中為憂。憂愁會損傷肺,可以通過喜抑制憂;熱會損傷皮毛,寒氣可以抑制熱;過食辛味會損傷皮毛,苦味可以抑制辛味。

北方對應于冬,冬天生寒氣,寒氣轉化為水,水能產生咸味;咸味滋養腎,腎產生骨髓;骨髓滋養肝,腎與耳朵關系密切。它在天對應于氣候中的寒,在地對應于五行中的水,在人體中為骨髓,在五臟中為腎,在五色中為黑,在五音中為羽,在五聲中為呻吟,病變表現為戰栗顫抖,在五官中為耳,在五味中為咸,在情志中為恐。恐會損傷腎,思可以抑制恐;寒氣可以傷血,燥又可以抑制寒氣;咸味能傷血,甘味可以有效抑制咸味。

所以說,天地把萬物分為上下,陰陽因血氣區分為男女。左右是陰陽行走的路徑,水火是陰陽的特征。陰陽的變化,是萬物形成的初始。因此說,陰氣居于內部,為陽氣作鎮守;陽氣在外面,為陰氣所指揮。


人體與自然相通相應

《內經》認為,人是以五臟為核心的,自然界的四時陰陽消長變化與人體五臟功能活動是相互聯系的,同時也有一一對應的關系。

此圖為《三才通會》時令卷之春悉備圖,表述了春季天地陰陽、五行與人身體的關系,即它對應于五行之木、五體之筋、五臟之肝、五色之青、五音之角、五聲之呼、五官之目、五味之酸等。

此圖為《三才通會》時令卷之秋悉備圖,表述了秋季天地陰陽、五行與人身體的關系,即它對應于五行之金、五體之皮毛、五臟之肺、五色之白、五音之商、五聲之哭、五官之鼻、五味之辛等。

此圖為《三才通會》時令卷之夏悉備圖,表述了夏季天地陰陽、五行與人身體的關系,即它對應于五行之火、五體之脈、五臟之心、五色之赤、五音之徵、五聲之笑、五官之舌、五味之苦等。

此圖為《三才通會》時令卷之冬悉備圖,表述了冬季天地陰陽、五行與人身體的關系,即它對應于五行之水、五體之骨髓、五臟之腎、五色之黑、五音之羽、五聲之呻吟、五官之耳、五味之咸等。

用陰陽解釋疾病

黃帝問:人們應該怎樣理解陰陽的變化呢?

岐伯答:陽氣太重,身體就會產生熱量,腠理緊閉,喘息粗重急促,輾轉反側;由于不出汗,熱量就無法散去,接著牙齒干燥,心里煩悶,如果再有腹部脹滿的感覺,就是不治之癥了。這種病勉強支撐過冬天,夏天就熬不過了。陰氣太重,身體就會發寒、盜汗,人常感覺清冷,經常戰栗發抖;而身體一發寒就會出現氣厥上逆,然后腹部就會脹滿,無法醫治了,能堅持過了夏天,冬天就過不去了。這就是陰陽交替變化,失去平衡,疾病也隨之變化的臨床表現。

調和陰陽

黃帝問:怎樣調理陰陽,使之平衡呢?

岐伯回答說:能夠了解女七損男八益的養生之道,就可以把陰陽調和好;如果不懂得借助七損八益的道理,早早衰弱就在所難免。一般來說,到了四十歲,陰氣已經自然地衰減了一半,起居動作,漸漸不那么靈便了;到了五十歲,身體笨重,耳朵也不怎么好使,眼睛也有點看不清了;到了六十歲,陰氣痿弱,元氣逐漸衰敗,九竅功能衰退,就會出現下虛上實的情況,表現為有時會流鼻涕、淌眼淚。所以說,懂得調養身體的人,身體就強健;不關注這方面,身體就容易衰老。出生時同樣狀況的身體,也會出現強弱不同的結果。所以懂得養生之道的聰明人就能平常注意自然界共同的養生規律;而不關注養生的人卻只在身體衰弱時,才想了解身體強弱不同的原因。不重視養生的人,常感到體力不足;注重調理的人,卻感到精力充沛。精力有余,就會耳聰目明,身輕體強。即使身體已經衰老,也可以再次強壯起來;原本就強壯的人,調理的狀態就會更好了。因此圣人喜歡做無為而治的事情,喜歡恬靜淡泊,向往快樂清虛的環境并尋求最大的幸福,這樣,他的壽命無窮盡,與天地長存。這是圣人的養生方法。西北方為陰,陽氣不足,天氣較冷,所以人右邊的耳朵、眼睛相比較而言就不如左邊。相反,東南方為陽,陽熱之氣很旺,所以人左邊的手腳的靈活性就不如右邊。

黃帝問道: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岐伯回答說:東方為陽,陽氣集中在上方,上部強而下部虛弱,人如果面南而坐,左則為東,屬于陽。陽氣上升,所以左側的精氣上部較盛,下部較虛。耳目在上方,手足在下方,所以左側耳目比右側聰慧,但左側的手足卻不如右側靈便。西方為陰,陰氣集中在下方,所以人體右側的精氣下部較盛,上部較虛。手足在下方,耳目在上方,所以右側的手足比左側靈活,但右側的耳目卻明顯不如左側。因此受到外邪的侵襲,如果在上面,那么身體右側的病就較嚴重;如果在下面,那么身體左側的病就較嚴重。這是天地陰陽之氣不能完全均衡,而人的身體也有陰陽強盛虛弱的不同;身體有部位虛弱了,邪氣就會乘虛侵入并占據那里。

所以天有精氣,地有形體。對于天,一年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八個節氣;對于地,有東、南、西、北、中五方,天地陰陽交流而生化萬物,所以是萬物的來源。陽氣清輕上升于天,陰氣重濁下降匯于地,所以天地的運動和靜止,遵循陰陽的變化規律,從而能使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循環往復,永不終止。只有那些注重養生的人,對上,人體的頭部順應天的陽氣來調養;對下,人體的足部順應地的陰氣來調養;在中部,參照人與人之間的協調關系,來調養五臟之氣。天之氣和肺相通,地之氣和咽喉相通。風之氣和肝相通,雷之氣和心相通,谷之氣和脾相通,雨水之氣和腎相通。六處氣血運行的路徑相當于大河,腸胃相當于大海,九竅相當于河流。用天地的陰陽來比喻人體的陰陽,那么陽氣轉化的汗,就好像天地間下雨;呼氣,就好像天地間刮風;人的暴怒之氣,就好像天打雷;人的氣不順,就好像太陽著火。所以治國養生如果不按照自然界天地陰陽的一般規律,那么災害就要發生。


順應四時養生的基本原則

陰陽診脈察色治療法

邪風侵襲身體,好像暴風驟雨一樣迅速。精通醫術的人,在病邪剛剛侵入皮毛時,就及時給予治療;醫術較差的,在病邪侵入到肌膚時才給予診治;再差的,在病邪進入到筋脈時才準備治療;更差的,在病邪侵入到六腑時才進行治療;最差的,在病邪侵入到五臟時才匆忙治療。如果病邪已經侵入到五臟,那么治愈的希望與死亡的可能性的概率是一樣的。如果人的身體受到氣候的邪氣入侵,五臟就會受到傷害;如果受到飲食的寒氣或熱氣的侵擾,六腑就會受到傷害;如果接觸到地的濕氣,皮肉筋脈就會受到傷害。

所以善于運用針法的醫師,根據經脈的虛實,時而從陰引導陽,時而從陽引導陰;針右邊來治左邊的病,針左邊來治右邊的病;用自己的正常狀態來研究病人的異常狀態;從表面的癥狀去推知里面的病變。這是為了判斷病人的過和不及的原因,如果在病人患病初期就能了解發病的原因,再去給病人治療疾病,就不會有太大的差錯。

善于治病的醫師,通過觀察病人的臉色,查看病人的脈搏,來分清疾病屬于陰還是屬于陽。然后審察浮絡的五色清濁,從而知道發病的部位;觀看病人呼吸的情況,并聽其發出的聲音,從而知道病人的痛在哪里;診斷四時不同的脈搏,從而知道哪一個臟腑出現了問題;診察尺膚和寸口的脈象,從而知道疾病所在的部位。這樣治病,就不會有問題。這樣的診斷方法也就不會有過失。

所以說,在剛生病的時候,用針刺法就可以治愈;如果病勢較重時,就要等邪氣衰退后再治療。病情輕微的時候,用發散法治療;病重的時候,用削減法治療;病快要好時,就要鞏固,防止其復發。氣血不足的,用補益法治療;身體虛弱的,應設法溫補其氣;精氣不足的,應補厚味。如果病在上部,用吐法;病在下部,用疏導法;病在胸腹脹滿的,用瀉內法。如邪氣在體表部位的,可用湯藥發汗法;如邪氣在皮毛的,可用辛溫發汗法。如果病勢急,可用抑收法;病屬于實證的,可用散法或瀉法。觀察疾病的陰陽屬性,來決定用劑的方法。病在陽的,要治其陰;病在陰的,要治其陽。辨明病在氣還是在血,各自有其獨特的治療方法,血實用瀉血法治療,氣虛就用導引法治療。


陰陽與治病

古來善于治病的醫師,都懂得通過“察顏觀色”,問癥、切脈、聞聲等方法,來觀察疾病的陰陽屬性和癥結所在。再對癥治療,或疏或導,或補或瀉,最終使其陰陽調和,自然痊愈。

扁鵲像 《先醫神像冊》 清代

扁鵲,中國戰國時期著名的醫學家,有豐富的醫療實踐經驗,反對巫術治病,注重總結前人經驗,創立望、聞、問、切四診法。切也就是《黃帝內經》中提到的脈診法。

彩繪導引圖

此圖畫形象地展示了導引法的動作要領,口訣朗朗上口。同時,也表達了《黃帝內經》中氣虛就用導引法治療的醫學思想。


主站蜘蛛池模板: 灵璧县| 休宁县| 怀柔区| 淳安县| 德庆县| 富宁县| 灌南县| 伊吾县| 外汇| 大兴区| 罗田县| 渑池县| 长治县| 惠水县| 新乡市| 长泰县| 石城县| 镇巴县| 淮阳县| 内丘县| 宣恩县| 白城市| 民权县| 东丽区| 上饶市| 都江堰市| 诏安县| 海林市| 赫章县| 横山县| 盐亭县| 铜川市| 韩城市| 木兰县| 哈尔滨市| 大田县| 南川市| 呼玛县| 文登市| 华容县| 景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