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從事創作已經有一段時間了,也指導過不少學生練習創作,在這些真實的體驗中,我深深覺得學無定法。學有所成這件事,是否有一定的捷徑及方法呢?我認為是沒有的。如果是這樣,對于有意學習的人來說不是很沮喪嗎?初步看來可能是令人沮喪的,但聽我說下去,你就不沮喪了。萬事開頭難,在剛開始面對一項自己不拿手且陌生的技能時,人們可能會害怕或擔憂,此時一定要有老師或是教練在旁指導。不過,一旦你掌握了部分竅門之后,就可以自行去找尋更適合自己的進階學習道路了。直到再遇到瓶頸時,回頭找老師或教練探討一番,便可以快速解惑。想想自己是如何學英文、如何學下棋的,你就會明白一些其中的道理了。因此,本書出版的重要目的,就是希望給有意寫作、需要寫作的你指點迷津,告訴你在寫作的起點會遇到怎樣的障礙或是困難。等到你越過山丘之后,我想說的是:讓自己的本性與天賦自由吧!只有隨著自己的性格發展才能寫出動人且獨特的作品。
近幾年來,閱讀越來越受重視,但是,我們的確也看到很多讀得多未必寫得好的狀況。可見,閱讀和寫作不是一個正相關的聯動關系。問題出在哪里?這其中,被多數人忽略的是思考的問題。閱讀是讀者去思考作品中的情節、脈絡、主題……而寫作則是作者自己梳理出個體的思路。“說”起來或許簡單,但思考卻需要大腦經過一系列繁復的運作過程。思考是多元的、跳躍的,而且是快速的,所以,要將思考的內容整理得當并且條理清晰地付諸文字,說真的,這并不簡單。有人認為將口頭所說的轉成文字就是寫作了,這樣的說法只對了一半,因為口頭語言和書面語言調動的是不一樣的認知系統與結構。口語靠聽覺接收,以簡潔清晰為主要訴求;書面語靠視覺傳輸至大腦,它需要思辨,也因為涉及視覺,所以有了審美的需求。因此,當你寫下“今天太陽很大”這句話時,每個人都讀得懂,但是比起“今天的太陽讓街道焦灼了起來”一句,何為口語?何為書面語?相信你已了然于心。
寫作的問題及困擾可以從很多層面探討,是苦無靈感、詞不達意,還是該斷未斷、啰啰唆唆?在公司里怎么替新產品寫出好的營銷文案?在會議中如何做好PPT簡報?在電子商務時代,如何通過營銷文案讓產品精彩亮相?我們已經處在一個人人都需要快思考、微寫作的時代。因此,這本書不只為熱愛文學創作的人而寫,也不單純地只給考生閱讀,而是要獻給每一個想要了解寫作內涵與秘訣的人。因此,有別于一般寫作書提供范文的做法,這本書從漏洞百出的作品出發,讓你學到:如何寫好一句話,如何寫出一小段文字。全書分四個部分:第一章是“寫作之前”的把脈,教你如何使用本書;第二章告訴你寫作不可不知的基本法門;第三章提供各式的“自定義療程”以供使用;第四章中,我們通過同行批閱看看別人的文章,分析它們的優點、缺點,為他們進行“寫作微整形”。
本書的特別之處在于以英文來作對比分析。以中文為母語的我們,常常有一些想當然的固定思維。在英文學習普及的現代,我們嘗試用英文的視角來審視,這也可以激發中文寫作的能量。從句子的結構及語法來看,西方人表意比較直接,而我們習慣在說話前先鋪陳。中文里習慣將重要的信息放在句末,例如:“不好意思,因為早上出門比較急,所以就忘了帶要還給你的書,很抱歉!”我們習慣先講原因,后講結果。同樣意思的句子用英文表述則是:“Ah, I forgot to bring your book. I was in such a hurry this morning, I just forgot! Sorry!”英文里習慣先說結果,再解釋原因。這樣的差異不完全是我們文化中重視禮貌的特點所致,更多時候是語法所造成的思維模式的差異。
德國學者沃爾夫岡·伊瑟爾(Wolfgang Iser)曾說:“文本是一個未確定的召喚結構,有意不言明,待讀者來言明。”所謂的“召喚結構”有三要素:空白、空缺、否定。這些空白、空缺或是否定之處,都是值得讀者思辨及批判以形成自己的概念的。閱讀文本時,字詞在表面上可見的“一望即知”(具體),有時是作為上下文脈絡中,為許多“一望無知”的“缺口”(抽象)尋覓“出口”的光束而存在的。于是,空白不是無,而是隱白,是潛藏的內蘊,待讀者挖掘。這也是我們的文化中最擅長的表達方式——留白。留白在我們的文化藝術甚至社會運作里是很常見的現象。我們說話或寫作都不喜歡過于直白,不過,留白會給閱讀帶來難題——語境文化的差異會造成解讀的差異。例如,“想一個人”這一句是說“想念一個人”,還是“想自己一個人獨處”?“讀者中心論”是否就是“讀者決定論”?讀者的理解有其時代性、局限性和主觀性,某個讀者的理解不等于作品的全部。在閱讀與寫作之間,我們同時扮演著讀者與作者的角色。因為寫作,我們會更多思考如何讓別人讀得清楚明白;也因為閱讀,我們會更期待作者能夠清楚地表達以讓讀者明了。一個有讀者意識的作者,他的作品往往更容易成功。通過閱讀與寫作的雙向溝通,進而達到讀寫合一的境界,其實,這已超越閱讀與寫作這看得見的能力了,它更是大腦運作時抽象并更為深刻的思辨與探索能力。若我們閱讀太多(輸入)而實際應用過少,大腦另一層面的思考能力(輸出)便會不足。因此,寫作是一個讓思考更深化且能提升自我能力的訓練,它會讓你知道“知行合一”到底是怎么回事!
年輕時,我夢想成為作家,后來,夢想跟著我在紅塵中翻滾俯仰,也依著我在柴米油鹽中錯置顛倒。接著,在日升月落之際,我將它暫時鎖在書櫥一角,最終,它塵埃滿面,隨著時間坐定成了化石,也成了書柜上的一道風景,等候被觀賞。我知道自己愧對夢想,于是,成為讀者,是自我的一種救贖抑或是阿Q精神的體現?其實,寫作是一種自我存在的呈現,是多年后驀然回首之際,得以回憶的一種美好。所以,請開始寫作吧!告訴你事實與證據,你會學習;告訴你真理與價值,你會相信;但我知道,如果告訴你故事,它能一輩子住進你的心里。寫下你的、我的、他的故事,我們不僅在別人的故事里留下自己的淚,也讓自己在自我的寫作中留下記憶的痕跡。
這本書是我多年來的寫作教學心得與操練的具體化落實。從云端上的文字到面對面的試驗,本書以一種接地氣的呈現方式,激發你的創作欲,讓你覺得創作其實很容易。
2019 初春落筆于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