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效能人士的5項整理術
- 張立輝
- 1611字
- 2020-11-17 11:43:49
序章 我們需要整理術
整理術 應對壓力的前提——調整好自己的心態
在當代社會,每個人都面臨著來自方方面面的各種壓力。生活中的,職場上的,婚戀過程中的,人際交往中的。許多人都覺得自己活得太累了。
那么心理學家是如何定義壓力的?
壓力是指當生活的挑戰和困擾超過你所感到的應對能力時,你所表現出的狀態。定義的關鍵是對感覺的強調,對這種威脅的評價決定了你的身體和心理反應。
一般來說,你感受到的壓力取決于你的想法和感覺。也就是說,發生在你身上的每件事,其意義完全取決于你自己。所以當壓力事件發生時,你也許可以換個角度來看待這件事情。比如:
你可以改變對周圍所發生事的看法。
你可以改變自己對這些事的反應。

你可以看管好那些折磨心靈的、可怕的擔憂和焦慮,使自己處于安全、舒適的狀態。
你可以去做那些給你的心靈帶來平靜的事情。
很大程度上,可怕的并不是發生了什么,而是你對它的想法和感覺。
雖然壓力讓你遭受了重大的損失,但如果你對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培養出一種欣然接受的態度,把壓力和失敗看成自己的學習經歷,那會讓你重新獲得力量。放棄固有的無所不能的感覺會把你從“必須控制一切”的觀念中解放出來。從這個角度看,損失和困苦都是可以接受和忍耐的。然而,是從中汲取教訓促使自己堅強成長,還是一味沉溺于徹底挫敗的感覺中,這都取決于你個人的選擇。
換個角度看待壓力,你會發現你的許多努力和奮斗都可以得到新的闡釋。
承受壓力,就是用全新的視角看待生活,學會接受改變和靈活處事,把自己看做幸存者而不是犧牲品。有研究證明,找到生活的意義還有助于預防抑郁。
如何重新獲得解決事情的力量?換一個角度去看待你所經歷的事情,把壓力和痛苦看做一個學習的過程,從中吸取教訓。而對于自己無法控制的事情學會欣然接受。
要知道,不管事情變得多么糟糕,總是有人比你還要倒霉或者事情可能還會更加一塌糊涂。這種想法看起來也許不夠積極,但在一定程度上確實有用。這會給你正在處理的事情帶來一線希望,你甚至能激發出“我是如此幸運”的感覺。
你可以想象,如果你的房子著火了,至少無人受傷;如果你因癌癥被切除了一側乳房,可至少你還活著;如果你丟了工作,至少你還擁有健康;如果你掙的錢不夠好好地度一次長假,至少還能養家糊口……諸如此類的想法能幫你保持積極的應對狀態。因為你在思考這些問題,沒有被徹底擊垮。當你在“事情沒有更糟”這個事實中發現自己的“好運氣”時,你就給情緒安慰、預先應對和解決問題留出了余地。
你可以學會在生活與工作的許多方面獲得更高的自我效能感。
什么是“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就是堅信即使深陷絕境,你也能照顧好自己。這是一種你能對生活具有某種控制力的信念,這種品質與樂觀主義如影隨形。樂觀主義幫你建立對將來的期待,而樹立自我效能感則能提高你的自信,迎接那些期待。自我效能感因人因事而異,比如你可能在學業方面自我效能感很高,但在浪漫關系方面自我效能感卻很低。
“自我效能感”到底是怎樣影響健康和壓力的?人們對此進行了廣泛的研究。研究發現,那些對自己表達積極情緒和應對消極情緒滿懷信心的人,往往能更積極地思考,表現出較高的生活滿意度。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會激勵你更加努力地工作,在追求目標時更持之以恒。
做到這一點首先要確定你想在哪一方面培養更自信的感覺。比如,你想有規律地鍛煉身體,即你打算每周散步3次,每次30分鐘。那怎么建立和這個目標相關的自我效能感,從而提高實現目標的可能性呢?你可以從如下幾點出發:
讓自己獲得成功經歷。你可以將終極目標分解為若干較小的目標,這樣可以盡早體驗成功的感覺。在實現較小的目標之后,再向更大的目標邁進。
與他人產生共鳴。找到已經實現了類似目標的人,以他們為榜樣。
注意你的感覺。也許你身體里有些東西在激勵你開始散步。那是什么呢?可能是你對自己健康狀況和體形的焦慮。注意這種焦慮,再注意散步后的感覺有什么改觀。通過散步本身,你已經減輕了對健康和體形的焦慮。這是采取行動應對壓力的另一個好處——讓自己更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