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碼青春期,養育十幾歲孩子的教育心理學
- 劉華清 章程編著
- 1559字
- 2020-11-21 17:26:45
11.按需供應“父母之愛”
你養寵物嗎?人們可以親近它,愛撫它,它也聽話,討人喜歡,對一些人來說,寵物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但實際上,撫養一個孩子比養一個寵物要復雜得多,為什么?因為孩子會充分表達自己的想法。
在養寵物的時候,人們會把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投射到寵物身上,教它們規矩,教它們玩游戲,如果它不聽話,我們也會批評、懲罰,實在不行,就把它送到寵物中心馴養。但是,寵物想這樣嗎?它們不會深入地思考,不會充分地表達,所以任由我們擺布,使它們變成了我們想要的樣子。而孩子不同,尤其到了青春期,孩子們有獨立的觀點和見解,他們會“說”出來,我們必須尊重孩子,和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如果孩子不依照我們的想法行事,我們也不能強硬地把他送去某個地方“改造”,我們需要不斷地調整自身,去適應孩子,給孩子恰當的愛。
面對一個會“說話”的孩子,在親子關系中最明智的做法是:孩子需要多少愛,就給孩子多少愛,按需供應,不要吝嗇,也不要濫用。
? 克制“愛”的濫用
什么是愛的濫用?下面的案例值得深思:
小牧本應該上初三,可是輟學在家。他有一個哥哥,高三,也輟學在家。兩個男孩和父親母親一起來到診室尋求家庭治療。
父親很疲憊,他說:“孩子的媽媽有抑郁癥,好多年了,我盡自己一切力量去照顧他們。每天早晨我都5點起床,給他們三個做好早飯之后,給他們準備好洗漱用品和換洗衣服,等孩子吃完早飯就送兩個孩子上學,送完回來后,我就開始幫他們打掃他們的房間,洗衣服買菜,然后陪孩子媽媽出門散步——盡管我很討厭散步。等孩子放學,我就開始輔導孩子功課,準備晚飯。我每天的時間表安排得很滿很滿,努力成為一個好丈夫、好父親?!?/p>
“你這樣做,不覺得辛苦嗎?”我們問。
“當然辛苦,可是我能怎么辦呢?我在一天,就要照顧好他們一天,作為丈夫和父親,這是我應該做的?!?/p>
這個父親看上去是一個好父親,但是他的做法剝奪了妻子和孩子獨立成長的機會。子女本應該學會自立,他卻一手包辦;妻子本應該承擔母親和妻子的角色,也被他大包大攬。物極必反,當他給家人的愛超出了理性的范圍,那么就是一種傷害。越俎代庖地去照顧有能力照顧自己的人,只會讓對方產生更大的依賴性,這就是愛的濫用。要想讓家人健康,擁有健康的親子關系,就需要克制愛的濫用,讓孩子學會自尊自愛,學會自我照顧。
? 不要吝嗇自己的愛
愛除了濫用,另一個極端就是吝嗇付出自己的愛。
著名心理學家羅洛梅說過:“如果用現代心理分析工具,去分析每個人愛的意愿,我們會發現,愛的意愿的本質就是關注,為了完成意愿所需要的努力,就是關注的努力。”在對孩子付出愛的時候,關注是一種常見的表達方式。我們愛某一個人,一定會關注對方,而且會把自己的想法放到一邊,調整心理狀態,適應對方,而一個吝嗇對自己孩子付出愛的父母,一定是一個不關注自己孩子的父母。
什么是關注?關注是一種實際行動,是一種付出,換個通俗易懂的方式來說,整天在嘴邊掛著“孩子我愛你”的父母不一定是真正愛孩子的父母??赡苷f這話的父母“光說不練”,而放下手機和孩子聊一會兒天,下一盤棋,討論周末怎么過的父母,才是真正關注孩子成長的父母,愛孩子的父母。
所以,家長需要讓自己的“積極關注”落實到行動中來,這才是真正愛孩子。當然,懶惰是人性的一種,對孩子不吝嗇付出自己的愛,就是讓我們擺脫內心的惰性,去戰勝自己內心的“不愿意”,愛可以使我們有勇氣去戰勝自己。
心理小課堂
羅洛·梅,美國存在主義心理學之父,也是人本主義心理學的杰出代表。20世紀中葉,他把歐洲的存在主義哲學和心理學思想介紹到了美國,開創了美國的存在分析學和存在心理治療。他的著述頗豐,推動了美國人本主義心理學的發展,也拓展了心理治療的方法和手段。曾兩次獲得了克里斯托弗獎章、美國心理學會頒發的臨床心理學科學和職業杰出貢獻獎和美國心理學基金會頒發的心理學終身成就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