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
春節,中國農歷正月初一,又叫“陰歷年”“元日”,中國人俗稱“過年”“新年”,是中華民族最重視的一個傳統節日,也是中國所有節日中最隆重、最熱烈,慶祝時間最長的節日。春節的到來,意味著草木凋零的寒冬即將過去,萬物復蘇的春天即將到來。其實,中國歷史上的春節并不指歲首,而是立春之節,特指二十四節氣中的立春。農歷歲首和四時節序基本同步,立春與歲首前后相差不了幾天,人們在慶賀新年的同時喜迎新春。
什么是“年”?在甲骨文中,“年”的寫法為上面一個“禾”字,下面一個“人”字,用一人背負著成熟的禾的形象,表示莊稼成熟,即“年成”。《說文解字·禾部》稱:“年,谷熟也。”《爾雅》亦有“年者,取禾一熟也”的說法。用谷物的成熟,來表達時間的概念,由此可見我們的文化中時刻傳遞著農耕文明的氣息。春節,即新年,為一年的開始。
春節一般是指一年當中的第一天,但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的祭灶開始,一直到正月十五,以除夕和初一為高潮。年前驅邪除穢,歲后迎新納福,如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布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