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源流演變

相傳帝舜繼承天子時,帶領人們祭拜天地,于是人們便把帝舜繼位的那天定為新年的第一天,叫作歲首,這就是夏歷的新年。不過在歷史的演變過程中,夏歷的新年在不同時期有著不同的名稱。

先秦時期被稱為上日、元日、改歲、獻歲等;兩漢時期叫三朝、歲旦、正旦、正日等;到了魏晉南北朝時又稱元辰、元日、元首、歲朝等;唐宋元明時又稱為元旦、元、歲日、新正、新元等;到了清代,一直叫元旦或者元日。直到1914年,袁世凱批準陰歷正月初一為“春節”,陽歷年首為“元旦”。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使用“公歷紀年法”,將公歷的1月1日定為“元旦”,將農歷正月初一定為“春節”,并規定春節假期,讓人們熱烈地慶祝農歷新年。

在古代對春節的諸多稱謂中“元旦”最普遍,時間也最長。“元”之本意為“頭”,后引申為“開始”。《說文解字》中對“旦”的解釋為:“從日見一上,一,地也。”表示太陽剛剛從地平線上升起,意為早晨。因為它代表了一年的第一個早晨,正月的第一個早晨,所以稱為“元旦”或“正旦”。

不過,那時候,新年的具體日期是不斷變動的,夏朝定在一月初一,商朝改成了十二月初一,周朝又改為十一月初一,到了秦朝又把新年提前到了十月初一。直到公元前104年(太初元年),漢武帝接受司馬遷等人的建議,開始使用《太初歷》,恢復了夏歷(即農歷),明確規定正月初一為歲首,并把二十四節氣定入立法。雖然后來的朝代對歷法有過修改,但大多依據《太初歷》,仍然以孟春正月為歲首,正月初一為新年的第一天。

到了先秦時期,開始有了新年習俗的萌芽,不過那時的慶祝活動主要是在一年農事結束后,為報答神靈的恩賜而舉行的“臘祭”(祭先祖)、“蠟(zhà)祭”(祭百神)活動。《詩經·豳風·七月》中記載了西周時期,新舊歲月交替之時人們釀酒宰羊的歡聚場景,“九月肅霜,十月滌場。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意思是人們將美酒和羔羊奉獻給諸神,來表達對神的感謝。不過那時的慶祝活動,因為各諸侯國采用的歷法不同所以沒有統一的日期,大概在冬天農閑之時,這是新年習俗的雛形。

后來社會一直動蕩不安,百姓經歷了四分五裂的局面也苦不堪言,雖然秦朝統一了中國,但是徭役賦稅極其苛刻,民不聊生,直到西漢初期開始推行“休養生息”的政策后,社會生產開始慢慢恢復和發展起來,人們的生活情趣開始高漲,形成了一系列的節日習俗。后來《太初歷》開始推行后,正月初一作為新年的日期被正式確立下來,于是原來各地區不同的酬神、祭祀和慶祝活動開始逐漸統一到正月初一這一天進行。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過新年的習俗越來越濃烈。漢朝時,祭祖是春節的重要活動。東漢崔寔在《四月民令》中寫道:“正月一日,是謂正日。躬率妻孥。絜祀祖禰。”

魏晉時,開始有了除夕守歲的習俗。晉朝周處在《風土記》中記載:除夕之夜,各相與贈送,稱“饋歲”;酒食相邀,稱“別歲”;長幼聚飲,祝頌完備,稱“分歲”;大家終夜不眠,以待天明,稱“守歲”。這習俗一直沿襲至今。同時在《風土記》中還記載了,在除夕之夜燃放爆竹以“辟邪驅鬼”(即“年”這種猛獸)的傳說。

新年習俗在唐朝發生了裂變。唐朝是思想文化繁榮的時期,那時內外文化交流很頻繁,于是新年習俗從過去的祈禱、迷信的神秘氣氛,開始向娛樂、禮儀方向轉變。過去過年的爆竹不再用來驅鬼,而成為歡樂、喜慶的方式;之前慶祝新年的重點也由祭祀神靈轉向了娛人。唐代人們除登門拜年,還發明一種“拜年帖”。唐太宗李世民用赤金箔做成賀卡,御書“普天同慶”,賜予大臣。很快這個形式開始在民間普及,大家改為梅花箋紙,相互寫“拜年貼”,當時這種“拜年帖”被稱為“飛帖”。可以說從唐代開始,新年才成為普天同慶的“良辰佳節”。

到了宋代,人們在過年時開始吃餃子,宋朝稱餃子為“角子”。宋朝吳自牧在《夢粱錄·宰執親王南班百官入內上壽賜宴》中記載:“凡御宴至第三盞,方進下酒咸豉,雙下駝峰角子。”宋代已經開始用紙包火藥做成爆竹,除夕、春節放爆竹的習俗逐漸盛行起來。《東京夢華錄》中記載:“是夜禁中爆竹山呼,聲聞于外。”

到了明朝,又開始盛行接灶神、貼門神、除夕守歲、十五賞燈會等活動。清朝對過年是非常重視的,宮廷里那天極盡奢華,皇帝寫福字賜給群臣,過年一直延續到元宵佳節才算結束,猜燈謎是極為流行的取樂方式。

明清時期的新年習俗跟之前的又有所不同,禮儀性和應酬性加強。人們在新年里相互拜謁,達官貴人流行互送名帖或者登門叩拜;平民百姓講究互贈禮品,相互拜年。在新年期間舞獅子、舞龍、演戲、說書、踩高蹺等娛樂活動開始出現,讓人應接不暇。這時期,新年習俗已經與傳統文化融為一體,成為集中展示中國幾千年風俗文化的大博覽會。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清朝統治被推翻,中國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政府提倡新歷,傳統過年不再休假。禮儀上,脫帽、鞠躬、握手、鼓掌等新禮節逐漸成為中國人際交往的“文明儀式”。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山市| 秀山| 额尔古纳市| 天等县| 青河县| 南康市| 蒙自县| 行唐县| 台北市| 龙海市| 涡阳县| 舞阳县| 社旗县| 新郑市| 新余市| 儋州市| 渝中区| 屯门区| 水城县| 夹江县| 白银市| 曲水县| 玛曲县| 井冈山市| 溆浦县| 盐城市| 琼结县| 浦城县| 特克斯县| 万荣县| 大英县| 车险| 宾川县| 建宁县| 广南县| 沁水县| 东方市| 江城| 高陵县| 胶州市| 县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