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機制創新研究
- 盧旺
- 6096字
- 2020-10-30 17:35:42
1.3 核心概念
本書主要涉及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區域創新系統、機制創新四個核心概念。
1.3.1 地方本科院校
我國的高等院校,依據行政管理方式的不同,通常將其劃分為部屬高校和地方政府管轄的地方高校。所謂地方高校,是指在我國當前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下,省及省以下地方政府根據轄區內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而創立的、具有明確區域需求指向的高校。地方高校的“行政隸屬關系在地方,辦學經費主要來源于地方財政,招生來源、畢業生就業也主要在地方,科技、知識等服務主要面向地方”。(16)在解釋地方高校的概念方面,潘懋元曾經提到過:“地方高校有兩層含義:一是地方高校必須適應當地經濟的發展要求,成為當地的科學文化中心,為當地的經濟發展服務;二是地方高校的管理權當屬地方,其辦學的主要資金來源是地方財政撥款?!?a href="../Text/Chapter-5_0004.xhtml#jz_1_17" id="jzyy_1_17">(17)
從高等教育管理體制上而言,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十四條規定:“國務院教育行政部門主管全國高等教育工作,管理由國務院確定的主要為全國培養人才的高等學校。”第十三條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統籌協調本行政區域內的高等教育事業,管理主要為地方培養人才和國務院授權管理的高等學校?!?a href="../Text/Chapter-5_0004.xhtml#jz_1_18" id="jzyy_1_18">(18)《高等學校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指出,地方高校作為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我國科技創新隊伍中的中堅力量、區域創新體系的核心組成部分。地方高校在我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地位舉足輕重,不僅承載著高等教育大眾化的職責,而且承擔著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服務的功能。一般而言,與重點高校相比,地方高校規模較小,層次不高,師資隊伍相對較弱,但有一定的資源和快速發展的需求,是地市級城市人才最為集中的地方,是地級市經濟發展的智力支持,一般由省市共管,以省管為主。地方本科院校是指地方高校體系中的本科院校。結合上文的概念,我們把地方本科院校定義為:由省或省級以下人民政府主辦,地方財政撥款,省級人民政府主管,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教學科研型本科院校。我國的地方高校具有三大特點:首先是區域性,即立足地方、面向地方、服務地方;其次是數量多,地方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主體,在數量上占絕對優勢;最后是弱勢性,地方高校與國家部屬高校相比,實力較弱,競爭力不強。(19)
地方本科院校是與部屬高校和高職高專相區別的一種高等教育的類別或類型。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是與國家主辦的大學亦即部屬高校相對應的一個概念,這一點應該說已經成為人們的共識;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也是與高職高專相區別的一種高等教育的類別或類型。過去,我們從廣義的概念出發,通常也把高職高專納入地方高校的范疇。近年來,隨著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層次化的特征日益突出,人們把高等職業院校和高等專科院校作為一個類型,概括地稱為“高職高?!?,并將其作為一個相對獨立的辦學層次,從地方高校這個層次中剝離開來,這樣的區分對于我國高等教育的分類與定位是有益的。
在中國高等教育體系中,國家主辦的高等學校,也就是我們所熟知的部屬高校,與由各省、市、自治區政府主辦的本科院校,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地方高校之間存在著顯著的區別和差異。將高校劃分為兩大類不僅區分了不同的投資辦學主體,也區分了我國高等教育機構內部。地方本科院校作為培養應用型人才的教學型大學,主要以本科教育為主。(20)根據《2011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顯示,在633所地方本科院校中,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有123所。但具有碩士、博士教育的地方院校,其中碩士、博士研究生的數量卻屈指可數。這項數字表明,在現階段的部屬院校中,整體上屬于研究型大學,主要擔負著培養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任務。而地方本科院校,雖然部分學校承擔了碩士和博士研究生的培養任務,但在我國整個研究生人才培養中所占份額寥寥無幾,這一現象還反映在這一類院校在地方本科院校中所占的比例。可以得出,與部屬院校相比,地方本科院校實際扮演的是一個較低辦學層次高校群體的角色。
1.3.2 服務地方
“服務地方”和“社會服務”兩個概念關系密切。一般而言,大學具備3項基本職能,即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社會服務是其中一項職能。(21)所謂社會服務職能,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社會服務職能是指高校作為一個教學科研機構為社會做出的所有貢獻,包括直接貢獻和間接貢獻;狹義的社會服務職能,是指高等學校在保證人才培養任務的前提下,依托高等學校的教學、科研、人才和知識等方面的優勢,向社會提供直接性的、服務性的、以促進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活動。(22)對于高校服務地方與社會服務的關系有兩種說法:一是服務地方是高校社會服務的具體體現。服務地方是學校與地方緊密配合,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提供技術、培養人才、傳播知識等,是高校履行其社會服務職能的具體舉措。二是高校服務地方的外延大于社會服務。由于高校的地方服務工作除涉及學校最基本的人才培養的問題之外,還涉及應該立足地方的發展需求來開設相關的課程與專業,以及教授學生相關的知識和技術等問題。因此,從這個層面上來說,高校的地方服務工作不僅體現了高校的社會服務職能,還體現了高校的教育、教學和科研等基本活動,外延遠大于社會服務。(23)
本書認為,所謂“服務地方”,是指地方高?;谧陨磙k學傳統、辦學定位、學科建設、專業設置、人才培養目標及類型、服務面向、區域優勢、資源優勢,以社會需求為導向,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一方面,地方高校要立足地方,依靠地方(高校的教學與管理要直接面向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真正融入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中),根據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和學校自身實際,依托地方經濟社會得到發展;另一方面,地方高校要主動融入社會,引領地方,辦出特色,積極回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通過知識、人才和技術支撐,更好地服務地方經濟發展、社會進步。這是因為,作為大學的基本使命之一,地方高校的“學者及專家本質上具有與知識的生產、傳播相關聯的使命,應當把自己為社會而獲得的知識,創造性地用于造福社會,隨時隨地關注特定條件下出現的社會需求”。(24)
地方高校的“區域性”特點,使其在服務地方經濟建設上具有地緣優勢,高校與地方經濟的良性互動也有助于實現二者的互利雙贏。(25)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作為地方高校的辦學目標,也是其責任、使命。地方高??梢詰{借自身的知識、人才優勢和創新能力,構建各類高校服務地方導向、應用研究導向、技術需求導向和評價導向機制,建立健全高校與地方對接機制,通過人才、技術、項目等各類創新資源,優化產學研合作這一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主要方式,努力將高校的知識優勢和人才優勢轉化為創新優勢和社會財富。
1.3.3 區域創新系統
區域創新系統(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RIS)的產生,是一個漸進演化的過程。1912年,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J. A. Shumpeter)在其出版的《經濟發展理論》一書中首次將“創新”引入經濟學的范疇,首創創新理論。在他看來,創新是構造一個新的生產函數,從而形成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具體包括產品創新、工藝或技術創新、市場創新、材料創新和組織管理創新5個方面。(26)英國的經濟學家、社會學家學者弗里曼(Christopher Freeman)在1987年就開始了對國家創新體系的研究。他在研究日本的產業政策以及創新效率時發現,日本在技術落后的情況下,以技術創新為主導,輔以組織創新和制度創新,只用了幾十年時間,就使國家的經濟開始強勢發展。弗里曼的著作——《日本:一個新國家創新體系》一書最先提出了國家創新體系的概念,將國家創新系統定義為:“公私部門的機構組成的網絡,他們的活動和相互作用促成、引進、修改和擴散了各種新技術。”(27)其后納爾遜等許多學者繼續研究,對國家創新系統提出各自的觀點,并使其理論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和豐富。盡管國家創新系統代表著經濟發展和增長的關鍵驅動力,其理論和實踐均取得了豐富的成果,但還是受到了許多學者的批評和質疑。伴隨著區域經濟的快速發展,單純從國家整體的層面上進行分析的國家創新系統的相關研究方法并不完善。在技術進步的過程中,大部分的交互行為是在區域的層面上發生、進行的,(28)因此對于這一層面上的創新活動,國家創新系統理論無法做出合理解釋。1992年,英國學者庫克(Cooke)首先提出了區域創新系統的概念,并較全面地完善了區域創新系統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從而開創區域創新系統研究的先河,并由此引起眾多學者專家的關注和更有深度的研究。
1992年之前,并沒有區域創新系統這一概念,著名學者蘭德沃爾(Lundvall,1992)將區域創新定義為:“一定社會性的、地域性的互動過程,一個不考慮其制度和背景就無法理解的過程?!?a href="../Text/Chapter-5_0004.xhtml#jz_1_29" id="jzyy_1_29">(29)它的核心組成部分主要包括:R&D組織、公司組織、公共部門。庫克、布拉茨克和海登里希(Cooke,Braezyk and Heidemeieh,1996)認為區域創新系統來源于演化經濟學,是指在地理上相互分工與合作的企業、科研機構、高等院校等機構組成的地域性組織,當這種組織面臨經濟問題時,它會通過不斷的改革使經濟回到良好的發展軌道上來。(30)因此,這種組織支持和發展創新。
目前,在我國關于區域創新系統的概念有以下幾種提法:①區域創新系統;②區域創新體系;③區域技術創新系統;④地方科技創新體系;⑤區域創新網絡。前兩種提法基本相同,區別僅限于對英文單詞“System”的不同翻譯而已;第三種提法側重于強調技術創新的內涵,但作者對它的解釋,基本統一于區域創新系統的提法;第四種提法基于行政角度,作為特定的區域創新系統,地方科技創新體系同時包含于區域創新系統中;最后一種提法認為,區域創新網絡雖然是區域創新系統的基礎,但它是一種松散的、非正式的、內含的、可分解和能重新組合的相互關系系統,與區域創新系統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很多人把它與區域創新系統混為一談(見表1-1)。
表1-1 區域創新系統的概念

①陳德寧,沈玉芳.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研究綜述[J].生產力研究,2004(4):189-191.
②胡志堅,蘇靖.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的提出與發展[J].中國科技論壇,1999(6):20-23.
③王核成,寧熙.硅谷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區域創新網絡[J].經濟學家,2001(5):125-127.
④王稼瓊,繩麗惠.區域創新體系的功能與特征分析[J].中國軟科學,1999(2):53-55,63.
比較上述各種定義可知,其異同主要體現在兩點上:一是都認為區域創新系統是由若干要素組成的,但各個作者所認定的組成要素以及結構形態有所差異;二是都認為區域創新系統是一個系統,但有的認為它是創新系統,有的認為它是網絡系統,有的認為它是相互作用系統。實際上,區域創新系統的核心內涵是,經濟行為者的創新不僅依賴于企業和研究機構的創新行為,而且取決于這些組織間、知識的生產與分配的公共部門間的相互關系,取決于依賴和利用基礎知識的程度,取決于區域的社會文化環境。
綜合分析已有的定義,本書認為,區域創新系統比較合理的概念至少應包括以下基本內涵:①具有一定的地域空間范圍和開放的邊界;②以生產企業、研究與開發機構、高等院校、地方政府機構和服務機構為創新主要單元;③創新單位之間的關聯,構成創新系統的組織結構和空間結構;④創新單元通過自身組織及其與環境的相互作用而實現創新功能,并對區域社會、經濟產生影響;⑤通過與環境的作用和系統自身組織作用維持創新的運行和實現創新的持續發展。(31)
這里需要說明的是,本書所指的區域更多的是一個行政概念,即地方本科院校所隸屬的行政區域。例如,濟南大學所在的濟南市所屬區域,我們在考察濟南大學對區域創新系統的作用時,專門針對濟南大學對濟南市所屬區域的作用,這個區域創新系統是針對濟南區域創新系統而言的。實際上,濟南大學對區域創新系統的作用遠遠超越了濟南市區域范圍,為了研究方便,這里界定地方本科院校所屬的行政區域作為區域創新系統研究的對象。
1.3.4 機制創新
“機制”一詞來源于希臘文“mechane”,其本意是機械各個部分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運行方式。所謂機制,一般是指機器的構造和動作原理。其引申含義指有機體的構造功能及其相互關系,泛指一個工作系統內組織或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20世紀40年代末,美國科學家維納提出控制論以后,人們把社會作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來研究,“機制”一詞也被引入社會科學。人類學、社會學、經濟學和政治學等領域在各自研究中也借用了這一概念,泛指事物的內部結構及其運行規律。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機制”具有“機器的構造和工作原理;機體的構造、功能和相互關系;一個復雜的工作系統和某些自然現象的物理化學規律;一個工作系統的組織或部分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等含義。(32)也就是說,所謂機制是指事物在發展過程中,各相關因素(包括內部結構與外部結構)之間的相互作用和聯系。與制度和體制相比,機制更具可操作性和技術性。目前所謂的機制更多是指事物的結構方式及其功能的整體運作。事物的存在由機制來支撐,事物的發展要靠機制運行來實現;合理的機制結構方式能促進事物的發展,反之,不合理的機制結構方式則會阻礙事物的轉換??梢哉f,機制猶如一只看不見的手,操縱著事物的轉換與發展的全過程。(33)
地方高校服務地方機制,是指地方高校在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各種利益方及其運作事物之間的相互關系及其運行方式。這些方式主要包括三種大的類型,即教育的層次機制(包括宏觀、中觀和微觀三種機制)、教育的形式機制(包括行政—計劃式、指導—服務式和監督—服務式三種機制)、教育的功能機制(包括激勵機制、約束機制和保障機制三種)。
制度研究分為體制研究和機制研究兩種。制度研究主要回答方向性選擇和根本性制度問題,體制研究主要回答具體的制度組成和運行的細節問題。我國教育領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對于機制的研究還不充分。然而,鑒于眾多因素都會對政策實施過程和結果產生影響,我們不能逐一單個分析各因素的作用。決定政策實施過程和結果的是一整套諸因素結合而成的機制。因此,需要對其運行機制的設計及相應的政策進行分析。然而,多數人對于機制的認識還不十分準確。這主要表現為人們大都認為機制是可以構建的。實際上,機制只能形成而不能構建,這是正確理解機制內涵的關鍵。因此,由人主動建立起來的規則,我們只能叫作制度或規則,并不能稱為機制。作為機制有三個基本要素:動力、目標和路徑。(34)對地方區域創新系統而言,機制是區域系統內外諸要素相互聯結作用制約關系的總和。機制的創新可以通過改革體制和制度實現。也就是說,體制和制度創新,可以形成更加有效、合理的機制。因此,機制創新就是在現有基礎上,通過各種創新手段合理地配置資源、協調決策行為以實現組織功能的行為過程,也就是解決運轉怎么靈、協調怎么通、事情怎么辦、流程怎么定的問題。
本書以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為研究基礎,探索山東省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的機制創新問題。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的機制創新是一個復雜的整體,具有相當豐富的內涵,地方本科院校的發展必須以本地區基本情況為基礎,利用自身優勢,形成自身特色來促進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而實現地方本科院??焖侔l展的途徑之一就是合理、高效、有序地服務區域創新系統,在此基礎上創新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的機制。
綜上所述,本書所涉及的機制創新,是指在區域創新系統理論指導下,地方本科院校為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與區域各子系統要素之間相互作用的過程和方式的創新,具體通過驅動機制、協調機制、約束機制和保障機制四個方面來得到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