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機制創新研究作者名: 盧旺本章字數: 12260字更新時間: 2020-10-30 17:35:42
1.4 文獻綜述
對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進行總結和回顧能夠幫助我們梳理該領域目前的知識狀態,為進一步深化研究提供理論基礎。本節對高校與地方的關系、產學研合作、區域創新系統以及高校參與區域創新等方面的文獻進行了系統的總結與回顧。
1.4.1 高校與地方經濟協調發展的研究
高校的社會服務功能已成為高等教育的研究重點和熱點,高校與地方的合作以及二者的關系研究已取得了許多成果。
1967年,丹尼森通過對歷史數據進行統計學分析,度量各種因素對經濟增長的貢獻,(35)發現受教育程度是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作為提供最高教育的高校對地方經濟協調發展的研究有很多。羅亞非、王海峰、范小陽等基于協同學理論基礎,借助復合系統整體協調度模型,對中國高校1992—2006年的R&D投入與經濟發展進行了協調度測算,發現我國高校研發投入與經濟增長總體上呈現良好的協調發展態勢。(36)鎖冠俠就地方本科院校如何通過調整專業和課程設置服務區域經濟的問題進行了探討。(37)李蘊、武曉耕嘗試將高校科技資源納入區域經濟發展的整體規劃之中,利用高校在科技和人才上的競爭力,建立圍繞高校、政府主導、企業助力的三方互動機制,使高校列入地方經濟建設隊伍。(38)王靈珅認為高校在區域經濟發展中應逐步發揮重要的公共經濟服務作用,應樹立主動服務區域經濟建設的意識,適應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調整專業設置,鼓勵高校教師到企業兼職,構建有效率的高校科研成果轉化保障機制,積極發揮區域政府的橋梁引導作用。(39)李俊英認為地方本科院校高等教育的科學定位是為區域經濟發展服務。地方本科院校專業設置應與區域經濟結構相適應,地方本科院校的人才培養模式、目標應與區域經濟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相適應,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學科研應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層次階段相適應。(40)魯林岳以浙江省經濟發展特色與高校建設為個案,以服務區域經濟建設為目標,研究了地方本科院校發展與轉型的價值導向與追求,認為地方本科院校要把推動地方經濟的建設與發展作為自身發展和轉型的第一價值尺度來確定。(41)還有學者認為,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相結合,是當代大學發展的一個基本規律。(42)
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的發展,已是大勢所趨。這是因為,“高等教育持續創造他們自己的知識市場,最顯著的變化不是規模的變化,而是功能上的變化”。(43)學者程肇基認為,我國地方高校在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中實現了自身發展。因為地方髙校的“地方性”特點,決定了地方高校服務社會和服務地方的范圍是固定而且明確的。在新的發展階段和歷史時期,服務地方經濟建設應該是地方高校發展的重要戰略部署。地方高校和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是相輔相成的,這種關系表現在利益雙方的互惠共贏上。一方面,地方高校擁有著服務地方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地理優勢;另一方面,地方經濟發展也為地方高校的長遠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和歷史機遇。此外,服務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也應該是地方高校的正確選擇,地方高校與地區的良性互動,有助于實現二者的共贏局面。(44)
眾多學者致力于研究高等教育在促進經濟發展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應用價值,對高等教育經濟學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為高等教育與區域經濟的協調、健康發展做出了理論支撐。
1.4.2 關于產學研合作的研究
產學研合作,是指高校、企業、科研機構和地方政府按照“全面合作、資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發展”的原則,進行科學技術研發、人才培養和經濟建設等多方面的合作,是技術創新環節上、中、下游的全面對接,是符合社會生產力發展規律和技術創新規律的途徑。(45)從西方進入工業化時代以來,人們對大學與產業合作重要性的認識得到加強,大學和產業之間的合作關系更加多樣化,從產業對大學研究的資金支持到大學—產業聯盟,再到三螺旋合作模式等其他合作形式。(46)國內外對產學研合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合作模式、合作機制和合作績效的研究。
1.產學研合作模式研究
國外學者對產學研合作的研究重點主要集中于合作模式的研究。Hall,Link,Scott從正式的合同關系管理到技術轉移辦公室,再到非正式的合作形式,多角度提出了系統的產學研合作研究模式。他們指出,企業、大學聯合研發、共擔風險的契約合作研究模式趨于普遍,將會是未來產學研合作模式的發展趨勢。Carayannis等學者則側重于分析理論聯系,從知識管理與戰略管理的角度出發,探討政府、大學、產業、研究機構四者間的合作創新模式。(47)Atlan提出了產學互動區的六大類型:資助、合作研發、研發中心、產學研發聯盟、大學中的工業伙伴計劃、創業孵化中一般性研發中心與科學園區等。(48)這種劃分依據有一定的科學性,但因為太過詳盡,導致在組織和實踐上的可操作性并不強。美國工程研究院的研究顯示,在新產品加工技術、工藝的引入過程中,這種合作研究模式發揮著重要作用。(49)此外,Bryan Dansberry、Lee和Scott、Cheryl Cates和Kettle Cedercreutz等基于高等教育分析產學研聯盟模式,進行實證研究。
國內學者對于產學研合作模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產學研合作模式的類型及其選擇等方面。黃勝杰、張毅認為,從高校在產學研活動中所處的位置的角度,結合它與企業、科研院所之間的關系來看,產學研合作活動可以分為集成模式、聯合模式和共建模式。(50)周靜珍等認為,我國產學研合作創新有大學主導型模式、政府指令型結合模式、企業主導型模式、虛擬模式、政府推動型模式、共建模式六種模式。(51)王文巖從產學研合作方式、合作形態和政府作用等維度,重新劃分產學研合作模式,具體如下:從產學研合作方式的維度,產學研合作可以分成“技術轉讓、委托研究、聯合攻關、內部一體化、共建科研基地、組建研發實體、人才聯合培養與人才交流、產業技術聯盟”等多種模式,并闡述不同類型模式的特點,在此基礎上提出了選擇產學研具體合作模式的依據。(52)他進一步認為,在產學研合作模式的具體選擇時應從“合作主體的數量、合作技術和合作目標”三個方面進行考慮。寧凌根據產學研合作主體的不同將產學研合作的主導模式劃分為高校主導模式、企業主導模式、科研院所主導模式和政府主導模式。(53)這四種模式都有其理論依據和現實例證,通過對其進行橫向比較分析,可以發現每種模式都有其自身的優勢和不足。
2.產學研合作機制研究
部分國外學者對企業作為主體進行新產品開發和商業化發展的內生性的原因進行探討,Wheelwright和Clark的研究發現,合作創新時以企業為主體,除規劃研究開發更有成效外,得到的市場回報將更高。(54)Karmarkar在此基礎上探討企業作為創新主體時活動的成功性,以及如何提高利潤的獲取率。(55)Fyvie和Ager通過對非政府組織和聯合國工業發展組織的合作創新項目研究發現,在項目創新過程中,產出效應與企業參與息息相關,如果缺少營利性企業的參與,項目的產出效應將會下降。(56)還有學者從政府制定科技政策的角度出發,探討如何加強產學研合作的效果。Merchant分析了政府在產學研之間建立面向市場的經濟關系的重要性及對高新技術產業的促進作用;(57)Mowery側重于關注美國聯邦政府的科技政策變化,分析了其推動美國大學、產業界和聯邦實驗室之間合作研究的做法;(58)Archibugi和Coco從政策原因的角度分別研究歐盟學術機構與企業同國外伙伴結合的影響因素。(59)國內學者董彪和王玉冬應用博弈論和機制設計理論,闡述激勵機制在產學研合作創新中的作用。(60)楊威基于知識鏈和價值鏈的角度,通過對比研究產學研合作內涵、合作體的內外部關系及相應合作機制后,得出“產學研合作有利于科技與經濟融合”的結論。在他看來,產學研合作既有提高我國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國家創新水平,并提高國家競爭力的現實意義,也有推動我國企業自主創新實踐的理論意義。(61)曹靜在產學研結合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風險管理機制、利益分配機制、成果導入機制和協同機制等基礎上,從多角度出發,分析技術創新的合作機制,認為可從政策、金融、制度三個角度為合作機制提供保障。(62)
3.產學研合作績效研究
近幾年,國內外學者在研究產學研合作績效時多利用實證方法,如Rosa Grimaldi借助英國聯合研究計劃(The UK LINK Scheme)的產學研合作數據,實證分析產學研合作的經濟績效;(63)Roberto Fontana調研7個歐盟于2000年開展的KNOW調查結果。(64)對比國外而言,我國的產學研經濟績效評價研究剛剛起步。學者金芙蓉等深入剖析產學研合作內涵,根據三方參與產學研合作的利益動機和指標體系建立原則,采用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法,建立了一套產學研合作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并利用實際產學研合作項目進行實證評價,驗證指標體系的可行性;(65)鄧穎翔認為研究產學研合作的首要問題是其績效評價問題,雖然目前實證研究存在“使用客觀指標測量”和“使用主觀指標測量”兩種流派,但尚未形成一套比較成熟的測量方式,無法適應后續實證研究。(66)他通過總結相關文獻,在Simon產學研合作績效評價概念模型的基礎上,派生出兩套可研究使用的測量量表;郭斌對比分析典型產學研合作案例,提出基于產學研合作效率的分階段管理模型,討論了每個階段存在的問題、出現的風險和關聯策略與原則,希望借此為中國企業產學合作項目的效率管理提供借鑒性意見;(67)王秀麗利用已建立評價指標體系,通過數據包絡分析(DEA)方法,分析中國30個省(市)產學研合作創新效率,結果顯示,我國大多數省份產學研合作效率較低,相比當地的技術創新能力及經濟發展水平尚有距離,因此,各地區應營造有利于產學研合作的外部環境,通過政策引導,提高合作效率,增加合作效益。(68)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對產學研合作的效果與實現方式進行了研究和總結。例如,程肇基在其博士論文中指出,產學研合作有利于實現科技創新人才和科技研發資源之間的合作與共享。他認為,產學研合作需要地方高校與高校之間進行深度的融合與合作,提升高校間的協同創新能力,不同高校間可以通過優勢學科之間的互補與合作,建立更具優勢的科研平臺,實現資源共享;產學研合作還需要進一步加強地方高校與科研院所、政府以及地方企業之間的合作,促進協同創新的實現,開展多主體、跨學科、全方位的聯合技術攻關行動,加快產業集群和學科集群之間的順利對接;產學研合作還需要加強地方高校與行業、企業以及直接相關的政府機構的合作,為產學研合作的順利實現提供保障。(69)
1.4.3 關于區域創新系統問題的研究
20世紀90年代以來,關于區域創新系統的研究日益受到學界和各國政府的重視,國內外關于區域創新系統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幾個方面:
1.區域創新系統的要素及主體間關系
安德森(Andersson M.)和卡爾森(Karisson C.)從構成要素的角度概括了區域創新系統的結構,包括進行創新產品生產供應的生產企業群,進行創新人才培養的教育機構,進行知識創新與技術生產的研究機構,對創新活動進行金融、政策法規約束與支持的政府機構,金融、商業等創新服務機構。(70)Asheim和Isaksen提出兩類主體組成了區域的創新系統:第一類是系統制度的基礎結構;第二類是在集群范圍內的公司以及支撐該公司的產業。胡志堅、陳柳欽、李虹等提出區域創新系統應由三種要素共同組成,分別是創新主體、環境和功能要素。主體要素是創新的行為主體,具體指當地政府機構、教育科研機構和企業;環境要素是對整個宏觀政策調控、體制環境、保障措施和基礎設施建設等;功能要素是要有制度、管理、服務和技術的創新。(71)
區域創新系統主體間的關系。(1)生產企業與高校的關系。高校可以為企業提供人才和技術支持,此外,高校還可以為企業員工提供各種形式的培訓與技術指導。高校和企業還可以進行技術研究和發展方面的直接合作,共同建立技術中心等。(2)生產企業與科研院所的關系。科研院所能為企業提供上游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創新的內容也是生產技術轉讓和交換的主要表現,包括技術合同、兼并和技術聯盟等形式。(3)大學與科研院所的關系。“合作”主要表現為人才與技術的交流,其中以高校人才流動研究院所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為主要特征。可以合同的形式直接進行項目合作與分工、技術、信息咨詢等,在參與重大國家項目時,發揮高校理論基礎和科學研究所的發展優勢。(4)政府與企業的關系。主要表現為:政府通過財政支出、稅收政策對企業的創新能力進行財政補貼、稅收優惠,政府通過宏觀調控能力、地方財政政策、區域公共設施和公共社會服務投資,優化投資環境,間接促進企業創新活動。(5)政府與高校、科研院所的關系。主要表現為:政府在財政投資上對高校科研院所關注的專業和研究方向進行了金融投資的傾斜和財政支持,在地方科研課題的應用上,重點發展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的土地利用、社區服務等優惠政策;高校也可以為政府官員提供培訓和學習服務,提高政府人員自身的工作質量、知識水平和綜合素質。(6)服務組織與其他創新要素的關系。服務機構參與創新要素的投入和交流,中介服務機構負責創新產品的傳遞、流通,以促進機構間合作和創新等,提供金融、信息、產品、人員、技術等因素的轉移、轉讓、交換等服務,提供生產和社會保障服務。(72)
2.區域創新系統的架構
結構研究是區域創新系統研究的核心內容之一。關于區域創新系統的架構,國內學者有著不同的觀點。著名學者龔荒把區域創新系統劃分為兩個層次和六個系統,兩個層次是指創新主體層次和創新支撐層次,六個系統包括三個主體系統和三個支撐系統。主體系統包括科技研究系統、企業技術創新系統、創新成果擴散系統;支撐系統包括教育培育系統、區域宏觀調控系統、社會服務支撐系統。(73)潘德均把區域創新系統劃分為三個主體系統和三個支撐系統,但是與龔荒不同,其主體系統包括知識創新系統、技術創新系統、技術擴散系統,支撐系統包括創新人才培育系統、政策與管理系統、社會支撐服務系統。其中知識創新系統是以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為基礎,技術創新是以企業為主體,技術擴散主要是由科技推廣和中介機構組成。張敦富認為區域創新系統應包括創新機構、創新資源、中介服務系統、管理系統四個組成部分,四部分相互協調、相互作用。(74)創新機構主要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企業,創新資源包括人力資源和物力資源,物力資源主要以資金和科技設備為主,中介服務系統包括咨詢平臺、信息中心等組織,管理系統主要是指政府建立的制度和機構。胡堅志認為,區域創新構成要素主要包括主體要素、環境要素和功能要素。其中主體要素主要包括大學、科研院所、政府、中介組織、企業等創新的主體;環境要素包括外部環境、體制支持、基礎設施的服務和保障條件以及法制調控等要素;而功能要素則包括區域創新的制度創新、技術創新、管理和服務創新等。(75)
3.區域創新系統的特性與功能
區域創新的特性包括很多方面,如可持續性、穩定性、可變性、漸進性、可操作性、開放性、階段性、層次性、相對性等。在這些特性中,比較重要的有:(1)開放性。經濟全球化是時代發展的大趨勢,創新作為推動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應當具有開放性的特點。一方面,由于資源的稀缺性特點,各個地域之間的創新資源不平衡,甚至存在很大的差距,各個地區之間、區域之間的開放與交流是區域創新和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另一方面,只有加大各主體間的開放力度,實現資源共享,加深區域創新系統各要素之間的交流與融合,才能真正實現更高層次的區域創新。(2)可變性。區域創新是歷史發展的產物,其發展變化過程遵循著相對性和絕對性的統一規律。區域創新經過量的積累才能完成質的飛躍,它總是處在一個可變的環境當中。目前我國的區域創新環境和系統正在逐步健全和完善,必須正確認識區域創新過程的可變性和累積性,才能更好地把握區域創新的發展腳步,做到循序漸進。(3)可操作性。區域創新的目的是創造更高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其問題必然要圍繞如何解決問題和如何實現創新來展開。區域創新系統的建設和發展是具可操作性的,應按照階段性的目標,實現有序而不紊亂的發展,適時調整和解決發展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和信心,這也是區域創新面臨的可操作性新命題。
對于區域創新的功能,爭取更大、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地方政府必須發揮自己的優勢和責任。學者王稼瓊等認為區域創新系統的功能主要體現在激活中小企業改造,改造傳統產業,產品創新與成果轉化,制度與機制創新,發展高新技術產業等方面。(76)黃魯成覺得區域創新性系統有統籌協調、催化反應、化解風險、解疑釋惑等一系列功能。(77)柳卸林稱,區域創新性系統建設可以為創新發展提供操作的模式,可以激發萬眾創新的積極性。(78)
4.區域創新系統的動力機制
區域創新系統強調鄰近、集聚、集群、網絡、知識生產、交互學習與創新等方面的重要性,認為創新是一個不斷演化的、非線性的和交互的過程,不同創新主體(如政府、企業、大學以及金融機構等)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對提升區域創新能力至關重要。(79)根據國內外學者的研究成果,可以將區域創新系統的動力機制總結為以下五個方面:
第一,交互學習。交互學習與創新緊密相關,是區域創新系統中的重要概念。它是指參與創新活動的行動者之間進行學習的過程,也是各創新主體——如大學和企業等——進行知識共享的交互過程。很多研究表明,企業的成功創新基本來自交互學習的過程,因此該過程是區域創新系統的中心活動。(80)交互學習發生的主要路徑有兩個:一是生產者和用戶之間的交易網絡;二是知識在創新主體之間流動的知識網絡。
第二,知識生產。交互學習、知識生產與創新之間緊密相連。盡管“學習”一般是一種組織化的過程,但知識生產和共享則大多發生在非結構化的環境中。通常我們將知識分為四類:關于事實的知識、關于自然原理和規律的知識、關于掌握知識的人的知識和關于技能、能力的知識。前兩種知識屬于顯性知識,可以通過閱讀、視聽和檢索等途徑獲得;后兩種屬于隱性知識,主要是從實踐和人際交流中獲得。也就是說,有些知識可通過經濟交易的方式獲取,而有的則需要進行整合后才能獲取。共享知識是區域創新系統發展的重要方面,因為它能夠幫助創新主體提升交互學習的能力,進而提升創新能力。
第三,社會網絡。社會資本、規范和價值是由個體帶到社會網絡之中的,而它們對區域創新主體間的交互學習有著很大的影響,如社會資本有助于提高區域創新的效率,克服市場失靈的弊端,減少知識交易和網絡化的市場成本。(81)實踐證明,學習型的區域和社會網絡比集群更有利于提高區域創新能力和經濟績效。因此,區域內的交互學習和創新的社會網絡是企業和區域進行創新的關鍵優勢。
第四,地理鄰近。隱性知識是影響創新的重要條件,也是創新過程中最重要的投入資源。由于隱性知識不能通過顯性符號進行有效傳遞,而是嵌入相對固定的人力資本中,因而只能從實踐中獲取,且很難長距離傳遞。另外,創新過程實質上是一個不斷交互學習的過程,越來越基于特定環境中的知識在經濟實體之間的流動。當知識更具隱性特征時,面對面的交流互動更有利于知識的傳播,地理鄰近可以有效地促進知識的交互。因此,在創新過程中起到關鍵作用的“知識溢出”通常會受到空間的限制。
第五,創新治理。由于區域創新系統主要關注機構網絡內的交互,是區域生產結構內支持創新的制度基礎,該系統中的公共活動仍主要由行政部門進行治理。科學的制度對區域創新系統的建設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因此,如果區域擁有足夠的自治權來設計和實施創新政策,就能在創新過程中發揮較大的作用。(82)通過創新政策激發區域創新系統內知識、資源和人為資本等的持續流動和交互是區域創新系統的理想模式。(83)
1.4.4 高校參與區域創新系統的研究
1.高校參與區域創新系統相關理論研究
三螺旋理論(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Triple Helix)的產生以知識經濟為背景,知識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大學、科研機構、企業已經成為創新的主體,三螺旋理論也應運而生。20世紀90年代,亨利·埃茨科威茲(Etzkowitz)首次提出了三螺旋模型(Triple Helix)的概念,認為區域創新系統可以用大學、企業和政府之間的關系構成,三螺旋模型用來研究不同機構之間的多重互動關系。(84)在區域創新系統中,該理論將政府、企業、大學三者有機結合起來,三者之間進行市場運作、技術創新和交流。這種不同信息之間的交互系統,我們稱為區域創新的三螺旋理論(見圖1-1)。(85)三螺旋模式強調大學、產業和政府在保持各自獨立身份的基礎上相互影響、密切合作,共同實現協同創新。該模式的基本假設是:創新活動越來越需要大學、產業和政府共同參與和相互合作,政、產、學三螺旋相互作用成為創新系統運行的核心。由于組織邊界相互滲透對產學知識協同創新與區域發展至關重要,三方的異質性又給三螺旋的實際運行增加了難度,所以如何填補三螺旋中的缺口,開發合適的創新模式和運行機制是推動組織實現協同創新的關鍵所在。(86)

圖1-1 大學—企業—政府關系的三螺旋模型
三螺旋理論被提出以來,在世界各地區和多個領域產生了廣泛的影響。國外對于三螺旋理論的應用研究,已經擴展到了很多方面。例如,阿克沃思(Acworth)和愛德華(Edward)利用三螺旋理論提出了高校和產業合作的知識交互社區模型,(87)萊勒(Lehrer)、馬克(Mark)和加特(L. Gather)則分析研究了政府與高校交互策略的影響。(88)許多學者利用三螺旋理論闡釋創業型大學的建設,并取得了諸多成果。在我國,學者錢宗霞在三螺旋視角下對大學創業教育的模式進行了探索,認為學校、政府和產業互相合作有利于多元化地滿足大學生的發展需求,并提出了通過制度、過程、保障等體系構建創業教育的新結構。(89)黃利梅利用三螺旋理論,分析了高校、企業、政府組織的協同創新機制,進而提出了打破組織邊界的協同創新模式,即目標協同、組織協同和過程協同。(90)
政府、企業和高校在螺旋模型中各司其職又相互協調。其中,政府是區域創新的政策制定者和環境的管理者,有義務確保區域創新循序漸進,而且,政府還是區域創新風險的承擔者;企業是區域創新的資金和設施的提供者,能夠為科學研究提供物力上的支持,也能夠敏銳地洞察市場的變化情況;高校是區域創新的人才儲備庫,對高新技術產品有較強的開發能力,決定著區域創新的可持續性和深度,是區域創新的核心要素之一。三螺旋理論更加強調三者的互動,以實現三方面的共同利益為基礎,以資源共享為前提,確保每個環節的高效率。
相對于傳統的“需求牽引”或“技術推動”的線性創新模式而言,作為新的創新模式,三螺旋截然不同,它描述了在知識商品化的不同階段,不同創新機構之間的多重互動關系。其核心任務包括創造轉移新知識、變革創新制度和教育。該理論指出,面對新的技術經濟范式,只有在促進三方適時互動的條件下,才能推動知識的生產、轉化、應用、產業化及升級。三螺旋模型的關注點從誰是創新主體轉到大學、企業和政府三者的交互點上,認為大學、企業和政府的“交疊”才是創新系統的核心單元,在知識轉化為生產力的過程中,各參與者互相作用,從而推動創新螺旋上升。
2.關于高校在區域創新系統中的定位及作用
國內外學者對高校在區域創新系統中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高校在區域創新系統中地位的理論分析;二是高校與企業合作關系類型及特征研究;三是高校科技園的創辦與運行機制研究。
(1)高校在區域創新系統中的地位
高校集聚了社會上的高技術人才,能夠不斷孕育科研成果。眾所周知,高校主要有三個功能: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91)這三大功能都與區域創新有著緊密的聯系,是區域創新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知識經濟時代,科學與技術是推動經濟增長的原動力,因此,高校作為新知識和新技術的發源地,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作用不言而喻。“標識著大學根本價值的是知識的創造,大學只有不斷滿足人類對新知識的需求,才能獲得存在的必要性。”(92)高校成為幾乎所有其他創新主體R&D(研究與發展)經費的投入方向,形成了以高校為中心,與其他部門相聯系,具有知識配置力和創新能力的系統結構。(93)與此同時,高校的傳統功能也在轉化,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只是高校功能的一部分,促進區域經濟和科技發展已成為高校的一項重要基本職能。為提高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水平,教育部于2014年4月在頒布的《關于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中明確指出:“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形成促進地方本科高校轉型發展的政策體系和體制機制并逐步擴大試點范圍,全面提升地方本科高校服務現代化建設和人的全面發展的能力。”“按照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對高等教育實行分類管理,科學定位高等學校的人才培養類型、科學研究任務、主要服務面向、質量標準要求和國家、社會責任。在科學定位的基礎上,擴大應用技術類型高校辦學自主權,提高學校適應人力資源市場變化的能力、促進產業升級和技術進步的能力、為區域發展創造人才紅利的能力。”
(2)高校與企業合作關系類型及特征研究
區域創新系統中,企業是新知識和新技術的轉化者,是實現知識和技術經濟效益的關鍵主體,企業與高校之間通過有效互動實現知識與技術的流動,是區域可持續發展的有力保障。因此,許多學者研究高校與企業的合作關系,發現除非在高技術產業區,高校與企業之間共同參與研發活動較少,而多是與技術咨詢與轉讓、專利購買與開發、委托研發等相關的活動。(94)企業對高校的科研經費資助偏向于應用與開發研究,高校能夠獲得經費的數額則取決于其自身的科研實力。(95)
(3)高校科技園的創辦與運行機制研究
高校科技園是高校主動與市場聯系的重要基地,也是進行科技創新的重要平臺。科技園內的許多企業都是由高校直接創辦的,作為高校與市場結合的試驗場所,發揮著重要作用。因此,政府應促進高科技共享平臺的搭建,加快推進科研設施與儀器向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和社會研發組織等用戶開放,實現全社會的資源共享。要求各利益主體整合協同創新的資源,創建信息匯聚、資源開放、人才流動、運行高效的資源共享平臺,優化科技園的管理和運行機制。為此,可以借鑒外省的成功經驗,推動高校和研究院所與各級政府共建科技創新產業園、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和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由地方政府支持高校院所利用校園內或周邊存量土地、樓宇等資源,與所在區(市)縣共同建設“科技創業苗圃”、大學生創業園、大學科技園、企業孵化器、加速器等平臺,充分釋放高校的社會服務和地方服務潛能,為科技創新和地方經濟社會需求服務,為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供有效支撐。從國內外相關研究來看,大部分學者普遍認為高校科技園具有人才、科技等方面的區位優勢,加上當地政府給予的政策支持,在理論上應該能夠成為一個區域的經濟增長點,但是在實踐操作中成功的案例并不多。高校科技園除受國家和區域創新戰略影響外,人才流動的暢通與否、外部創新環境的支持力度、高校與其他創新主體網絡聯系的密度等因素都影響科技園的長遠發展。(96)高校直接創辦企業是否能對區域創新系統產生積極影響,其實證研究的結果也出現了分歧。有的學者認為高校創辦企業的數量與這個區域的創新能力和高校的知識產出量成正比;也有學者通過實證調查發現高校直接創辦的企業成功概率非常小,而且高校創辦的企業中高科技企業數量并不多,不足以對區域創新系統產生顯著影響。(97)
3.關于高校對區域創新系統的行為模式相關問題研究
高校并不能像國家大力支持的科技園區那樣,它們大都缺乏科研設施,一般很難獨立完成科技成果的轉換,這為它們參與區域創新帶來了一定的難度。它們積極地尋找參與區域創新的途徑,需要在政府的幫助下,與企業合作,走“產學研”相結合的道路。
楊忠泰就高校參與區域創新總結了四種模式,包括產學合作教育模式、共建研究開發基地模式、基金項目牽引模式、共建企業實體模式。(98)產學合作教育模式主要是指高校與企業之間的雙向互動關系,在這里不存在單一的主體角色:企業需要人才,學校滿足企業的人才需求;學校需要市場,企業為學校提供實習場所或者職業崗位,這就形成了產學合作教育模式。共建研究開發基地模式的主體一般以企業或者政府為主,企業或政府出資辦自己需要的研究機構,由高校提供人才,可以解決其一段時間內科研創新的不足;機構也可以由學校主導,但由于學校資金的缺乏,數量相對較少,科研成果完成后轉讓企業。基金項目牽引模式是針對資金短缺的問題,由政府在學校設立科學研究基金,然后學校和企業根據自身的需要,以項目的形式開展研究活動。
蘇金福在宏觀方面對高校參與區域創新也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在他看來,高校參與區域創新主要可以概括為“設計整體的服務創新體系;其他主體協同創新;高校創新能力自我提升”三個漸進的過程。(99)設計整體的服務體系,在發達國家提出創新體系概念前創新體系已經成熟,是一個“事后概念”,是提出目標后再建設。(100)而在中國這是一個“事前概念”,建立服務創新體系主要應做到兩點:一是地方本科院校要立足于本區域,利用本地域的資源稟賦,發揮區域資源的優勢,圍繞區域特色產業,對重點領域進行研發;二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辦學理念和方向要與區域創新相聯系、相協調,實現目標的對接。其他主體協同創新主要是要求把政府、企業、中介機構、科研院所聯動起來,發揮它們之間的協調作用,讓一切可以創新的源泉同高校共同走在創新一線。在這些協同要素中,高校與企業的整合最為重要。高校創新能力的自我提升是指,地方本科院校不能單單為本區域的創新進步服務,作為創新中的一部分,地方本科院校應最大限度地發揮對區域創新的支持,實現帕累托的改善。
1.4.5 對國內外研究的評述
通過檢索文獻,本書發現以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為基礎來研究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現狀及機制創新的學術文獻較少。我們從高校與地方經濟協調發展、產學研合作、區域創新系統問題、高校參與區域創新系統的研究四個方面對文獻進行了綜述,發現對于高校服務區域創新系統的機制已經開展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然而,還存在以下不足:
1.從研究方法來看,忽視個案研究
目前,人們對地方本科高校服務地方機制的研究,多采用經驗思辨的研究方法。當然,這有利于我們把握其總體現狀。然而,由于缺乏個案研究,人們對其研究難免不夠深入、全面。
2.從研究內容來看,對制約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因素的分析尚不全面
目前,人們對于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的探討主要考察的是地方本科院校。眾所周知,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需要政府、企業等的合作。尤為重要的是,地方本科院校的辦學自主權至今沒有落實。我們認為高校對政府、企業等主體利益訴求的忽視,才是導致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難以取得實際效果的關鍵原因。
3.從研究理論基礎和視角來看,缺乏從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的視角對其進行審視
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不僅是其責任所在,其意義也是多方面的。我們認為,隨著區域競爭格局的形成,地方本科院校作為區域的知識生產基地、人才培養基地、科技創新基地將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不竭動力。因此,從區域創新系統理論的視角對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進行審視,將有助于地方本科院校與區域經濟的協調發展。
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具有多方面的積極意義。然而,目前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的機制存在諸多問題,效果并不理想。本書旨在發現制約其機制的根本原因,并提出相應的解決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