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機制創新研究
- 盧旺
- 2716字
- 2020-10-30 17:35:42
1.2 研究意義
1.2.1 理論意義
1.地方本科院校在區域創新系統中的作用研究豐富了區域創新系統理論
我國學者馮之浚對于區域創新系統提出了自己的定義,區域創新系統是指某一地區內企業、政府、大學和科研機構及中介服務機構等構成的創新系統。(11)在傳統的創新理論中,企業是創新活動的主體,和政府共同主導著整個創新的過程,作為大學,只局限于提供教育的功能。而在知識經濟的背景下,知識成為創新活動中日益重要的組成部分,高校作為知識的創造和傳播機構,在區域創新系統中起到了越來越大的作用。知識經濟的靈魂是創新,因而知識經濟的時代也是創新的時代。創新活動的三個主體——大學、企業和政府越來越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而大學在知識經濟中作為區域創新系統的核心要素之一,為產業提供所需的人力資源,同時也是新技術企業(New Technology Based Firms)的溫床。(12)地方本科院校作為區域創新系統的創新主體之一,致力于人才培養和提供技術服務與轉移。將地方本科院校作為獨立的創新主體來研究其作用機制,既有助于對區域創新系統的深入理解,也有利于地方本科院校和政府制定有效政策來促進區域創新系統建設。
20世紀90年代以來,區域創新系統概念已經成為各種類型區域制定和實施區域發展政策的一個寬泛框架。雖然區域創新系統沒有一個統一的概念,但高校是區域創新系統的創新主體之一,是區域創新系統的知識源泉,這一點得到了全社會的基本共識,而且從多個角度對區域創新系統進行研究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目前對區域創新系統主體要素的研究較多集中在企業和政府,而對于高校尤其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相關研究較少。因此,對地方本科院校的機制和作用研究對于完善我國區域創新系統研究框架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
2.將地方本科院校作為系統主體要素深化了研究的內涵
地方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主體力量,是服務社會的中堅力量。教育部發布的《2013年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告》和《中國教育統計年鑒2013》顯示,2013年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491所(含獨立學院292所),本科院校1170所,其中地方本科院校674所,占全國普通本科院校總數的57.6%。地方本科院校無論是在數量還是在分布范圍上都占有“重頭戲”的位置,同樣也是創新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是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中堅力量。(13)
國內外將高校作為區域創新系統要素進行研究時主要是針對綜合性研究型大學,這些大學科研實力強大,科研設備齊全,社會輻射力和影響力較大,知識傳播和轉移的速度更快,社會接受力更強。而作為區域創新系統主體的地方本科院校與全國綜合性研究型大學相比,科研實力相對較弱,優勢學科相對較少,社會輻射力和影響力較窄,在區域創新系統中應該有與全國綜合性大學不同的作用機制和互動模式。因此,本書以區域創新系統理論作為研究基礎,分析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的作用,這是一項有益的嘗試,對于推進區域創新系統建設、加快地方本科院校的發展都具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將地方本科院校作為系統主體要素進行研究,深化了區域創新系統研究的內涵。
1.2.2 實踐意義
1.研究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的創新機制對地方本科院校的發展具有借鑒意義
地方本科院校依托區域經濟社會以求發展,區域經濟發展以地方本科院校發展為支撐,二者互相促進,成為一個綜合體。地方本科院校的發展,不是盲目地發展,而是要與經濟發展掛鉤,與社會發展結合,以推動當地各生產要素全面發展為己任的綜合全面、有明顯特色的發展。所以地方本科院校的發展必須以本地區基本情況為基礎,利用自身優勢,形成自身特色來發展區域經濟,構建合理、高效、有序的區域創新系統,從而創新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的機制。這就對地方本科院校如何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具有了相應的導向作用和借鑒意義。
2.以區域創新系統理論作為研究基礎來研究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的創新機制,對推動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同樣具有實踐意義
2006年,國務院發布的《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指出,我國將充分結合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特色和優勢,統籌規劃區域創新體系和創新能力建設,深化地方科技體制改革,促進中央與地方科技力量的緊密結合。在區域創新體系中,突出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的重要作用,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增強科技創新的支撐力度。《高等學校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綱要》)強調了高等學校科技工作的地位與使命,特別指出高等學校是解決國民經濟重大科技問題,實現技術轉移、成果轉化的生力軍。(14)因此,要充分發揮高校的人才優勢和多學科綜合優勢,促進原始性創新成果的市場化生產力轉化,高效整合經濟建設與高校科技工作。《規劃綱要》還指出,高等學校是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利用智力集成和創新思維,借助人才學科環境的競爭優勢,深入研究分析國家、地方、社會重大問題,提出解決方案,構建實施公共管理、制定內政外交政策的智囊團和思想庫。高校科技發展戰略之一就是實施科教互動戰略,構建高校科技創新平臺體系。高等學校要根據各自的學科特色和優勢,強化產學研合作,在國民經濟建設重大需求的基礎上,結合應用研究和高技術產業化,通過集成創新,利用學科的交叉性和技術的融合性,爭取早日突破行業的關鍵性和共性技術。高等學校科技發展的政策措施之一,就是堅持產學研合作,及時轉化科技成果,促進產業化進程。特別強調,在國民經濟建設的主場上,高校與企業和科研院所通過聯合、共建、融合等多種方式的合作,廣泛進行人員溝通,合作研發,合辦科技創新機構、人員培訓機構等,形成產學研相結合的長效機制,積極建立與企業、科研機構之間有效的聯系渠道,積極參與以企業為核心,高等學校和科研機構共同參與的技術創新體系。地方本科院校應該成為區域創新體系的重要支撐環節,成為國家和地區經濟發展、社會進步、科技創新的動力源,成為高新科技成果轉移和高新科技產業孵化的重要基地,成為國家和地區創新體系中的思想庫、知識庫、人才庫和成果庫,成為激發創新思想,傳播創新文化,培養創新人才,營造創新環境的中心。
國家的政策不僅引導和鼓勵著高校為地方社會經濟發展服務,還為高校的地方服務提供了良好的平臺。(15)但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職能的發揮,仍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制約。長期以來,盡管地方本科院校積極探索服務地方的模式,但還是難以取得較好的效果。例如,產學研合作沒有取得較好效果在于沒有建立適當的機制。筆者認為,只有從區域創新系統的角度,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區域創新系統理論強調,區域系統內的各種要素(如企業、政府、大學、科研院所等)應協調合作,從而實現區域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從區域創新系統作為理論研究基礎的視角,審視山東省地方本科院校服務地方的機制,不僅有利于山東省經濟社會的發展,也將對全國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