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美妙的仲夏夜之約
時間:2017年6月
地點:庫薩莫(Kuusamo)
關鍵詞:棕熊、狼獾
從掩體的觀察口向外望去,仲夏夜的芬蘭,天空如白晝般明亮,一道炫目的雙彩虹下,整個森林都籠罩在金色之中。棕熊從林中踱出,驚起一片鷗鳥。感謝大自然為攝影師搭建了如此夢幻的舞臺,讓我遇見此生最難忘的風景。

芬蘭與俄羅斯接壤的北部森林中生活著1000多頭棕熊
2017年6月,北歐的仲夏夜即將到來之際,我再次來到芬蘭。18年前作為諾基亞公司的中國總部員工,我第一次踏上這片土地的情景還歷歷在目。從電信行業的職場經理人到野生動物攝影師,是截然不同的兩種人生。對于芬蘭這個國家,我自然也有著不一般的情感。
我們抵達芬蘭北部的奧盧(Oulu)。走出機場后,一位金發小伙子上前向我伸出手,帶著芬蘭人的靦腆自我介紹說:“我是安迪,你們此行的拍攝向導。”從奧盧向東開了215千米后,我們進入了芬蘭東部的邊界小城庫薩莫。有著140年歷史的庫薩莫位于北極圈以南60千米,每年夏季,因為極晝的緣故,這里成為觀賞和拍攝野生動物尤其是棕熊的最佳地點——與俄羅斯交界的森林里游蕩著大約1500頭棕熊。
一提起大型野生動物,歐洲似乎一直都被忽略。然而,在地廣人稀的北歐,森林面積廣闊,是寒帶和亞寒帶動物的理想居所。芬蘭的野生動物攝影在業界有著特殊的地位,20世紀90年代,芬蘭的攝影師開始在動物棲息地搭建簡易掩體進行拍攝。這種方式安全有效,距離更近,在光線和環境方面也講究了許多。如今芬蘭的野生動物拍攝已經形成了一個成熟的產業,境內有大約200處拍攝掩體。此行的接待方是北歐自然攝影旅行社Finnature,創始人為芬蘭知名野生動物攝影師亞里·佩爾托邁基(Jari Peltomki),專門組織拍攝棕熊、狼獾以及鳥類的攝影團,一年四季都可以安排。細數我在世界各地與大型野生動物的邂逅,其中八成是乘坐敞篷吉普車馳騁在國家公園和保護區,其余是坐船和徒步,偶爾使用直升機從空中進行拍攝。這些無不是主動搜尋,而使用掩體、坐等動物上門還是第一次。

在掩體中過夜,晨曦時分終于等到棕熊現身林間
除了棕熊,芬蘭東部邊陲的森林還是狼、猞猁和狼獾等掠食者的領地。我們先來到位于列克薩(Lieksa)的狼獾拍攝基地Wildlife Lodge of Keljanpuro Brook。基地的主人埃羅是一位身體瘦小的老人,森林中的這棟木屋便是他的辦公室。埃羅的公司Er?-Eero WildlifePhotographing & Watching除了為攝影師提供拍攝服務外,也面向一般游客開展野生動物觀賞活動。

狼獾
傍晚進入掩體之前,埃羅在屋后的空地上為我們烤華夫餅。這是芬蘭人十分喜歡的一道甜點。香甜的華夫餅抹上蜂蜜和果醬,我們邊吃邊聊。“掩體拍攝需要食誘野生動物,這會對它們的自然生活造成影響嗎?”我問埃羅。“這種方式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打擾野生動物的正常生活,但喂食是有限制的,包括食物的種類和數量。一定要用安全的食物,食物種類要上報給當地的環境管理部門審批。另外,不能對它們的自然行為產生影響。比如棕熊,它的主要食物還是得靠自己捕獵獲得,投食只是小部分。”也就是說,食誘只是給它們一點小點心而已。生態攝影需要以尊重野生動物為前提。
今晚拍攝的主角是狼獾,對于我來說相當陌生。這家伙其貌不揚,好像棕熊的小兄弟,實際上它屬于鼬鼠家族,與松貂、水獺和獾有著親緣關系。生活在北方亞寒帶地區的狼獾披著一身厚厚的毛,十分耐寒。阿拉斯加、加拿大北部、北歐和西伯利亞都是它的活動范圍。然而,由于狼獾行蹤詭秘,屬于夜行動物,因此人們對這種掠食動物的了解甚少。“狼獾的數量比棕熊還要少,而且行蹤飄忽不定。”埃羅的介紹愈發引起了我的好奇。“好在這一地區有大量馴鹿和野兔,是狼獾理想的覓食地。這里生活著大約20頭狼獾,約占芬蘭狼獾總數的10%,應該是整個北歐最容易見到它們的地方。”
傍晚,我們帶著水和食物進入森林中的掩體——綠色的簡易木屋,要一直待到第二天早晨7點。每棟木屋只能容納兩位攝影師,空間非常局促;除了座位,僅放了一塊床板,角落里有一個迷你衛生間。操作臺上配備了云臺,不需要使用腳架。我將相機架好,通過觀察口(掩體正面上方的一條玻璃)注意著周圍的動靜。正前方有幾棵小樹,埃羅將吸引狼獾的一部分三文魚肉掛在樹上,另一部分用石頭在樹下壓好。一切就緒,坐等它造訪了。
夜間是動物最活躍的時候,極晝的夜空明亮依舊。晚上9點過后,林子里突然有了些許動靜。只見一頭狼獾鬼鬼祟祟地跑過來,東張西望。這個狡猾的家伙行動迅速,叼起石頭下的魚肉就跑。為了夠到樹上的魚肉,狼獾兩三下就爬上了樹,身手十分矯健。它甚至徑直跑到掩體的觀察口正下方;似乎感覺到了我們的存在,它好奇地向上張望,齜了下牙,雪白鋒利的牙齒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別看這種動物個頭不大,卻十分兇猛。它既有狼的殘忍,又有獾一樣的體形,因此得名狼獾。它長著圓腦袋和圓眼睛,毛發蓬松,弓著背,像一頭小號的棕熊配了一條貂尾,難怪又被稱作貂熊。狼獾能跑,還能上樹,游泳技術也很高超,堪稱“多才多藝”。據說狼獾能以50千米/小時的速度追捕比自己的體形大5倍的獵物,強有力的爪子和牙齒能撕裂獵物堅硬的骨頭,甚至敢和棕熊一較高下,絕對是戰斗力爆棚的主兒。它的鉤狀爪子特別厲害,電影《金剛狼》中金剛狼羅根的原型就是狼獾。
第二天,埃羅帶我們來到他搭建在維卡提湖邊的一處掩體。掩體前面有一片開闊地,背后的森林高大茂密,風景很美。這次埃羅竟然放了一個大豬頭在木樁后面。“狼獾今天的伙食不錯哦。”晚上11點,我爬起來換同伴去休息。剛坐到觀察口前,我突然發現神秘嘉賓現身了,竟然是一頭棕熊,我頓時驚呆了。只見它慢悠悠地從森林中走出來,徑直走向豬頭。我趕忙跳起來叫醒同伴,然后回到觀察口前手忙腳亂地操作相機。來回一折騰,動靜有點大,棕熊察覺到了,飛快地從地上叼起豬頭轉身就跑。它拖著笨重的豬頭,邊跑邊回頭看,好像擔心有人追出來,一副做賊心虛的樣子。沒想到堂堂的森林猛獸竟然是這副“熊樣”。
我這才恍然大悟,原來棕熊才是埃羅為今晚設定的目標。我這下子來了精神,再也不敢合眼。一晚上先后來了兩頭棕熊,一公一母。公熊的毛色更深,體形更大,目光威嚴。母熊體形較小,神情也溫柔了許多。母熊的頭部毛色較淺,胸口還有白毛,應該是頭剛成年的小母熊。兩頭棕熊在距離掩體80米左右的地方愉快地享用著美食,然后沿著湖邊慢慢地溜達,最后消失在森林里。估計今晚有棕熊在此,狼獾自動回避了,整晚都沒有出現。
接下來,我們移師位于卡努(Kainuu)的馬丁塞爾卡南自然保護區(Martinselkonen Nature Reserve)。這里的拍攝環境更好,棕熊數量也更多。我們在木屋掩體內住了兩個晚上。這個自然保護區內原本很難遇到小熊,然而今年非常幸運。一頭母熊生了兩頭小熊,它幾乎每天都會帶著小熊前來用餐。晚上11點剛過,它們果然準時出現了。我從掩體右側的觀察口望去,剛好看到母熊帶著兩頭3個月大的熊孩子從森林里走出,經過我們的木屋下面時最近只有幾米。我激動地看著小熊連蹦帶跳地跟在母熊后面,直奔藏著三文魚骨的地方而去。
小熊胸前的“白圍脖”十分漂亮。由于還沒斷奶,它們對三文魚骨的興趣不大,更愿意相互推搡著,追逐鷗鳥,或者嗅嗅花草,對周圍的一切都充滿了好奇。小熊要與母熊一起生活3年之久。在此期間,它們需要學習多種生存技能:捕獵、躲藏、自我防御等。小熊最大的敵人是成年公熊,由于附近有很多大公熊出沒,母熊格外小心。一次,小熊剛從林子里出來走到半道,母熊就發出警報,小家伙一溜煙兒地跑回林子里躲了起來。
此行的最后一處拍攝掩體位于森林深處,走進去有1千米左右。掩體被野生針葉林包圍著,這片針葉林向東延伸,直至穿過西伯利亞。這一夜,為了那口食兒,狼獾與棕熊斗智斗勇,熊來它跑,熊走它來。棕熊邊吃邊回頭看著掩體,狡黠的眼神分明在說:“我知道你在那里。”第二天繼續守夜。凌晨5點多,突然下起了大雨。半小時后,雨停了。我打起精神耐心等待,這時林子上空掛上了一道雙彩虹,越來越炫目。森林中走出一頭棕熊,在一片金色的輝光中踱步,周圍鷗鳥飛舞。在芬蘭的民間傳說里,熊有著令人崇敬的神秘地位。當地人外出獵熊時,往往會舉行一些神圣的儀式。那一刻,我相信熊是有靈性的,它果然是森林的守護神。
這就是我在芬蘭森林掩體里的拍攝故事,仲夏夜與野生動物的美妙約會。

雨后,彩虹、鷗鳥和棕熊構成了一幅夢幻般的圖畫

帶著兩頭3個月大的小熊,母熊需時刻提防大公熊的出現
掃碼觀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