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少酸多堿食物對身體好
- 老醫生不外傳的營養學
- 陸小龍
- 1333字
- 2020-10-22 17:47:14
人體在正常情況下,血液的PH值是7.4左右,呈弱堿性。如果長期偏食酸性食物,會使血液酸性化。而血液長期呈酸性則會使大腦和神經功能退化,導致記憶力減退。因此,健康的飲食原則之一就是多吃堿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那么,如何區分食物的酸堿性呢?
如何判斷食物的酸堿性
對于食物酸堿性的區分,很多人都存在錯誤觀念,以為靠舌頭品嘗、以味覺來判定是酸味或澀味,或以平日飲食的經驗來區分,以為檸檬、醋、橘子、蘋果等食物口味偏酸,就認為它們都屬于酸性食物等。
其實食物的酸堿性,取決于食物中所含礦物質的種類及含量。根據食物本身所含元素成分的多少,可分為堿性食物、酸性食物、中性食物。食物一般都含有5大類營養素——蛋白質、脂肪、糖類、維生素、礦物質。而我們知道,蛋白質、維生素非常重要,礦物質雖然只是微量,但卻也是維系身體健康不可或缺的要素。
對人類而言,必需的礦物質中,與食物的酸堿性有密切關系的有8種:鉀、鈉、鈣、鎂、鐵、磷、氯、硫,其中,前5種元素進入人體后呈現堿性。
通常,動物的內臟、肌肉、脂肪、蛋白質、五谷類,因含硫、磷、氯元素較多,在人體內代謝后產生硫酸、鹽酸、磷酸和乳酸等,他們是人體內酸性物質的來源;而大多數菜蔬水果、海帶、豆類、乳制品等含鈣、鉀、鈉、鎂元素較多,在體內代謝后變成堿性物質。
常見堿性食物匯總
通常,除了五谷雜糧外的植物性食品如水果、蔬菜、豆制品為堿性食品外。在動物性食品中,只有奶類和動物血屬堿性食品。
強堿性食品:茶、白菜、柿子、黃瓜、胡蘿卜、菠菜、卷心菜、生菜、芋頭、海帶、柑橘類、無花果、西瓜、葡萄、葡萄干、板栗、咖啡、葡萄酒等等。
弱堿性食品:豆腐、豌豆、大豆、綠豆、竹筍、馬鈴薯、香菇、蘑菇、油菜、南瓜、豆腐、芹菜、番薯、蓮藕、洋蔥、茄子、南瓜、蘿卜、牛奶、蘋果、梨、香蕉、櫻桃等等。
前面說過,人體在正常情況下,血液呈堿性;若用腦過度或體力透支之后,則血液呈酸性。因此健康的飲食補養之道之一就是常吃堿性食物,少吃酸性食物。
其他堿性食物
還有一些食物因吃起來酸,人們就錯誤地把它們當成了酸性食物,如山楂、西紅柿、醋等,其實這些東西正是典型的堿性食物。
某些干果(椰子、杏、栗)產生堿性成分,而其他如花生、核桃等產生酸性成分。玉米和小扁豆則是酸性食品。
酸性食物不宜過食
一般情況下,凡含磷、硫、氯等非金屬元素的食物,經過體內氧化后,能分解生成帶有陰離子的酸根,我們稱它為酸性食物,如大米、面粉、花生、白糖、白酒以及雞、鴨、魚、肉、蛋類,都為酸性食物。如果大量進食這類食物,會使人感到頭暈、焦躁、便秘、失眠、疲乏等。經常過食酸性食物,還會使人體由于消化器官的興奮而使乳酸增多,這也是引起老年人高血壓、動脈硬化和消化道潰瘍的原因之一。
同時食用酸性食物過多,還能消耗體內一定的鈣、鎂等離子,導致易患齲齒、軟骨病及老年性神經病,尤其在患有某些疾病時,更應注意飲食的調節。比如患感染性疾病、發燒、抽搐等癥時,此時體內缺氧,生物代謝處于缺氧狀態,體內乳酸增多,更需要限制酸性食物的攝入量,以保持體內pH值的穩定。
日常飲食中所吃的谷類、魚禽肉蛋均為酸性食物。酸性食物會使體內和血液中的乳酸、尿酸含量增高。有機酸不能及時排出體外時,就會侵蝕敏感的表皮細胞,使皮膚失去細膩和彈性,變得粗糙無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