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經(jīng)(無障礙閱讀插圖本)
- 老子
- 1085字
- 2021-04-30 11:41:32
“道”與“名”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可以講述的,不是永恒之道;名,可以說出的,不是永恒之名。“常”本為“恒”,為避漢文帝劉恒名諱,才改為“常”,延續(xù)至今。所以,原文應是“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
“道”與“名”這兩個概念,是貫通全書的線索,也是千古以來,理解老子思想的關(guān)鍵。什么是“道”呢?它只可意會,難以言傳。只有慢慢體會,才能領(lǐng)悟。若說出來,那就不是“道”了。“道”究為何物,關(guān)聯(lián)到全書主旨,然而眾說紛紜,很難下一個準確定義。
關(guān)于“道”字,古漢語常見解釋如下:一指道路。《說文》:“道者,徑路也。”二指抽象的規(guī)律,包括人類社會的法則。《左傳》:“天道遠,人道邇。”三指宇宙本源。《易經(jīng)》:“一陰一陽謂之道。”
本章中的“道”,指宇宙萬物之源。“道”是萬物之所由來,是一種形而上的永恒存在。混沌之初,“道”懸于虛空,無所見亦無所聞。可謂玄妙幽微,深不可測。所以,以言語來講述“道”,并不能說明“道”的本質(zhì)。事實上能夠說出的,不過是細枝末節(jié),并非完整而又永恒的道。用言語來稱呼“名”,虛空之中也沒有什么可說的。所能說的不過是“道”之表象,并非永恒的“名”。語言文字,只是意象的表述。“道”卻是所有意象之源。要想對它確切命名、下個定義是困難的。
可見,“道”是宇宙之源,是基礎(chǔ),是本體,代表著最終、唯一、絕對。沒有任何事物可以離開“道”而存在。不論萬物如何變化,或消或長,“道”不會受到任何影響。
老子悟“道”之后,發(fā)現(xiàn)“道”不能說,“強字之曰道”,勉強稱之為“道”。這個宇宙之源的真實存在沒有名字,卻可以體驗可以覺悟。“道”一經(jīng)界定落實,就成為“名”。所謂的“名”都是相對的,絕對的“名”不能稱為“名”。

老子提出“道”這個概念,作為自己哲學體系的核心。“道”孕育了天地萬物,但不可用語言來說明,而是玄妙深遠。它的含義博大精深,從不同的角度解讀,會有不同的理解。
有人認為“道”是一種物質(zhì),是構(gòu)成萬物的元素;有人認為“道”是一種精神,孕育萬物的本源。韓非子在《解老》中說:“道者,萬物之所然也。萬理之所稽也。理者成物之文也。道者萬物之所以成也。故曰道,理之者也。”從唯物方面來闡述“道”。漢代王充也認為“道”是唯物的。從漢末到魏晉,產(chǎn)生了“玄學”,人們體會老子“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的妙義,肯定宇宙本體只有一個“無”。佛學傳入中國后,玄與佛合流,對“道”的解釋,便傾向唯心論。宋明理學家對“道”,仍做唯心論的解釋。
不管唯心還是唯物,總之,“道”是運動變化的,而非靜止的;宇宙萬物包括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的思維等一切運動,都遵循一定的規(guī)律而發(fā)展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