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集醒

  • 小窗幽記
  • 陳繼儒
  • 20728字
  • 2020-10-23 15:59:26

食中山之酒,一醉千日。今世之昏昏逐逐,無一日不醉,無一人不醉,趨名者醉于朝,趨利者醉于野,豪者醉于聲色車馬,而天下竟為昏迷不醒之天下矣,安得一服清涼散[1],人人解酲[2]。

【注釋】[1]清涼散:中藥名,能清熱,使人清涼。[2]酲〔chéng〕:喝醉了酒,神志不清。

【譯文】飲用中山人狄希釀的酒,可以一醉千日。今世之人整天昏昏沉沉,追逐聲色名利,可以說沒有一日不醉,沒有一人不醉的。追求名望的人沉醉于權位,追求金錢的人沉迷于市場,富有的人則迷醉于聲色車馬,而天下也已成為一個昏迷不醒的天下了。要如何才能得到一劑清涼藥,讓人服下使大家清醒呢?

倚才高而玩世,背后須防射影之蟲[1];

飾厚貌以欺人,面前恐有照膽之鏡[2]。

【注釋】[1]射影之蟲:即蜮〔yù〕,又名射工、射影。口中含沙作矢,向人射擊。被蜮射的人,會染上一種毒質而生瘡。就算身體能夠射避,而影子被蜮射中,也會生病。[2]照膽之鏡:傳說中能照人五臟六腑的神鏡。

【譯文】依仗自己的才能而傲然處世的人,小心背后有傷人的射影之蟲。假裝忠厚老實的樣子來欺騙他人的人,小心提防前面有照膽之鏡。

怪小人之顛倒豪杰,不知慣顛倒方為小人;

惜吾輩之受世折磨,不知惟折磨乃見吾輩。

【譯文】有人責怪小人顛倒是非,陷害英雄豪杰,卻不知道慣于顛倒是非正好是小人的本色;有人憐惜同輩遭受世間的折磨,卻不知道只有經歷了折磨才能看到同輩的本色。

花繁柳密處,撥得開,才是手段;

風狂雨急時,立得定,方見腳根。

【譯文】面對花繁葉茂的美景,能夠不被誘惑開辟出一條道路,這才算得上有本事;面對狂風暴雨的貧困境地,能夠站穩腳跟不被擊倒,這才顯示出立場堅定。

澹泊之守,須從濃艷場中試來;

鎮定之操,還向紛紜境上勘過。

【譯文】能否堅守淡泊之志,必須經過富貴聲色,充滿誘惑的場合才能檢驗出來;是否有鎮定如一的節操,還要經過紛繁復雜的環境驗證才能見功夫。

市恩不如報德之為厚,要譽不如逃名之為適,矯情不如直節之為真。

【譯文】施舍恩惠于人,不如報答他人恩德的行為厚道;嘩眾取寵,求取名譽不如回避虛名更為適宜;矯揉造作,不如直白坦誠更顯真實。

使人有面前之譽,不若使人無背后之毀;

使人有乍交之歡,不若使人無久處之厭。

【譯文】如其讓人當面夸贊,不如做到不會被人背后批評;使人在剛結交時就產生好感,不如讓別人長久相處后也不會厭煩。

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

教人以善莫過高,當原其可從。

【譯文】指責他人的過錯,不要過于嚴厲,要考慮到他是否能夠承受;教導別人與人為善,不要要求過高,應當體諒他是否能夠做到。

不近人情,舉世皆畏途;不察物情,一生俱夢境。

【譯文】如果做人不近人情,尋么普天之下都會是讓人畏懼的險途;做事不能洞察人情世故,那么一生都將有如身處夢境,難有成就。

遇嘿嘿不語之士,切莫輸心[1];

見悻悻自好之徒,應須防口。

【注釋】[1]輸心:深切交流,表示真心。

【譯文】遇到沉默不語,城府深沉之人,千萬不要與之輕易交心;見到容易惱怒而又自戀的人,應該提醒自己謹言慎行。

結纓整冠[1]之態,勿以施之焦頭爛額之時;

繩趨尺步[2]之規,勿以用之救死扶傷之日。

【注釋】[1]結纓整冠:系好冠帶,整理好帽子,表示動作從容。[2]繩趨尺步:繩、尺,都木工校曲直、量長短的工具,引申為法度;趨,快走;步,行走。指舉動符合規矩,有法有度。

【譯文】系好帽帶,端正帽子這樣的儀態,不能用在焦頭爛額的危急時刻;規行矩步,行動有法的作風,不能用在救死扶傷那樣的緊急時刻。

議事者身在事外,宜悉利害之情;

任事者身居事中,當忘利害之慮。

【譯文】議論事情的人,本身不宜直接參與其事,應該詳察事情的利害實際;辦理事情的人,本身就處在事情當中,應當放下對于利害得失的顧慮。

儉,美德也,過則為慳吝,為鄙嗇,反傷雅道[1];

讓,懿行也,過則為足恭[2],為曲謹[3],多出機心。

【注釋】[1]雅道:正道;忠厚之道。[2]足恭:也作“足共”。過度謙順,以取媚于人。《論語·公冶長》:“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3]曲謹:委曲謹慎,謹小慎微。

【譯文】儉樸,是一種美德,但太過則是吝嗇,是淺薄的庸俗,那反而會傷害節儉的正道;謙讓,是一種美行,但太過則變成了過分的恭順,曲意的謙卑,大多是出于機巧之心。

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濁,以屈為伸。

【譯文】把智巧隱藏于看似笨拙的行為,表面看來晦暗而實際卻心如明鏡;把高潔的品格隱寓于混濁之世,韜光養晦,以屈縮作為伸張之道。

彼無望德,此無示恩,窮交所以能長;

望不勝奢,欲不勝饜,利交所以必忤。

【譯文】對方沒有獲得恩惠的期求,自己也沒有向對方表示給予恩惠,這就是貧賤之交能夠長久的原因;期望有所獲且無止境,欲望永遠無法滿足,這是靠利益之交必然會傷了和氣的根本。

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兩忘;

仇因恩立,故使人知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譯文】怨恨因為恩德而更加彰顯,因此與其讓人感激我的恩德,還不如將恩德和怨恨都忘掉;仇恨往往因為恩情而產生,因此與其讓人記住我對他的恩情,不如將恩情和仇恨全都消除。

天薄我福,吾厚吾德以迓[1]之;

天勞我形,吾逸吾心以補之;

天阨我遇,吾亨吾道以通之。

【注釋】[1]迓〔yà〕:迎接。

【譯文】命運讓我的福分減損,我便增厚我的德行來迎接它;命運使我的形體勞累,我便放松自己的心靈來加以彌補;命運讓我的際遇變得困窘,我便加強我的道德修養來使其通達。

澹泊之士,必為濃艷者所疑;

檢飾之人,必為放肆者所忌。

【譯文】淡泊名利的人,必定會被那些熱衷豪華奢侈之人猜疑;行為檢點低調之人,必定會為那些行為乖張放縱之人所忌妒。

事窮勢蹙[1]之人,當原其初心;功成行滿之士,要觀其末路。

【注釋】[1]蹙〔cù〕:緊迫,急迫。

【譯文】對于一個處境窘困、形勢急迫的人,我們應當體察他當初的本心如何?對于那些功成名就、事業有成之士,我們要看他的晚節如何。

好丑心太明,則物不契;賢愚心太明,則人不親。須是內精明,而外渾厚,使好丑兩得其平,賢愚共受其益,才是生成的德量。

【譯文】如果一個人美丑好壞之心太過鮮明,那么他就無法與周圍事物保持和諧;如果一個人將賢愚分得太明確,那么他就難以與人相親近。所以,一個人必須內心精明而外表要仁厚,使得美丑好壞兩方都能平和,賢愚雙方都能從中受益,這樣才算得上是天生的性德與氣量。

好辯以招尤[1],不若讱默[2]以怡性;

廣交以延譽,不若索居以自全;

厚費以多營,不若省事以守儉;

逞能以受妒,不若韜精以示拙。

【注釋】[1]尤:過失。[2]讱默:言不輕出,說話謹慎。《論語·顏淵第十二》:“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譯文】喜好爭辯而招致過失,不如謹慎言語以怡養性情;廣交朋友以博取聲譽,不如離群索居以自我保全;大費資財以從事經營,不如省事安居以保持節儉;好強逞能而遭受妒忌,不如韜光養晦而示人以拙。

費千金而結納賢豪,孰若傾半瓢之粟以濟饑餓;

構千楹而招徠賓客,孰若葺數椽之茅以庇孤寒。

【譯文】花費千金資財而廣交天下豪杰,哪比得上用半瓢米粟去接濟饑餓的人;構建千間屋舍以招攬天下佳賓貴客,哪里比得上用幾根椽木搭建的茅屋來庇護孤苦貧寒之人呢!

仕途雖赫奕[1],常思林下的風味,則權勢之念自輕;

世途雖紛華,常思泉下的光景,則利欲之心自淡。

【注釋】[1]赫奕:顯赫的樣子。

【譯文】官場上雖然追求顯赫、盛大的排場,但如果常常想想歸隱山林的情趣,那么追逐權勢的心思自然就會變得輕淡了;世俗社會雖然繁華富麗,但如果常常想想身死之后黃泉下的情形,那么利欲之心自然就會變得淡泊了。

居盈滿者,如水之將溢未溢,切忌再加一滴;

處危急者,如木之將折未折,切忌再加一搦[1]。

【注釋】[1]搦〔nuò〕:按,壓,握。

【譯文】當人處于志得意滿之時,就有如水將要溢出還未溢出之時,此時切忌再添加一滴;當人處于危急情形之時,就有如樹木將要折斷卻還未折斷之時,此時切忌再加一把力。

了心自了事,猶根拔而草不生;

逃世不逃名,似膻存而蚋還集。

【譯文】能將心中的欲念了斷,事情自然會了結,就有如拔去根的草不再生長一樣;能逃離塵世的事,卻還有求名的心,就有如只要腥膻之氣還在就仍會招來蚊蠅一樣。

情最難久,故多情人必至寡情;

性自有常,故任性人終不失性。

【譯文】情感最難維持長久,所以多情的人最后也會變得寡情;天性自然會恒常存在,所以放縱任性的人最后也不會丟失他的本性。

才子安心草舍者,足登玉堂;佳人適意蓬門者,堪貯金屋。

【譯文】有才能的學子如果能安心居住于茅草屋,用心苦讀,將來一定會金榜題名;美麗的女子如果不嫌貧愛富,能夠嫁給貧窮的書生,那么她才配得上為她建造的華麗金屋。

喜傳語者,不可與語;好議事者,不可圖事。

【譯文】喜歡傳播流言的人,不可和他說事;喜歡高談闊論的人,不可與他共圖大事。

甘人之語,多不論其是非;激人之語,多不顧其利害。

【譯文】諂媚、曲意逢迎他人的話,多半不分是非曲直;鼓動、激勵別人的話,大多不會顧及事情的利害得失。

真廉無廉名,立名者,正所以為貪;

大巧無巧術,用術者,乃所以為拙。

【譯文】真正廉潔的人是沒有廉潔的名聲的,凡是以廉潔自我標榜的人,正是為了貪圖名聲;真正聰明的人是不會使用機巧與權術的,凡是運用種種機巧的人,正是因為笨拙。

為惡而畏人知,惡中猶有善念;

為善而急人知,善處即是惡根。

【譯文】一個人倘若做了壞事還害怕別人知道,那么說明他為惡之中還存有善念;一個人如果做了好事卻急著想被人知道,那么他行善之處就是惡念的根源。

談山林之樂者,未必真得山林之趣;

厭名利之談者,未必盡忘名利之情。

【譯文】喜歡談論山林隱逸生活樂趣的人,不一定就真正領悟過隱居的樂趣;口頭上說厭惡名利的人,未必真的能忘卻名利。

從冷視熱,然后知熱處之奔馳無益;

從冗入閑,然后覺閑中之滋味最長。

【譯文】從冷眼旁觀的角度看待喧鬧的名利場,然后才會知曉整日為了寶貴名利而奔走競爭毫無益處;從繁雜的社會事務中解脫出來,過上閑適的生活,然后才能體會出閑適生活的深長情味。

貧士肯濟人,才是性天中惠澤;

鬧場能篤學,方為心地上工夫。

【譯文】貧窮的人肯救助他人,才是人本性中最大的惠澤;能在喧鬧的環境中專心學習,才是其心地上真正的修養工夫。

伏久者飛必高,開先者謝獨早。

【譯文】伏身很久準備充分的飛鳥,一旦騰飛則必定飛得很高;最先開放的花兒,往往凋謝得也是最快的。

貪得者,身富而心貧;知足者,身貧而心富。

居高者,形逸而神勞;處下者,形勞而神逸。

【譯文】貪得無厭的人,或許生活會富足,但精神卻是貧乏的;知道滿足的人,也許生活貧困,但精神卻是充實的;身處高位的人,身體雖然安逸,但精神卻很勞累;地位低下的人,身體雖然很勞累,但精神卻是安逸的。

局量寬大,即住三家村里,光景不拘;

智識卑微,縱居五都市中,神情亦促。

【譯文】氣量宏大的人,即便住在人煙稀少的偏僻山村里,識見也不會受到拘束;智慧見識卑微的人,縱使居住在繁華的大都市,神情也會感到局促。

惜寸陰者,乃有凌鑠[1]千古之志;

憐微才者,乃有馳驅豪杰之心。

【注釋】[1]凌鑠:形容氣勢迅猛。也有壓倒之意。

【譯文】珍惜每寸光陰的人,才會具有超越千古、壓倒一切的大志;憐愛小才的人,才會具有駕御英雄豪杰馳騁天下的雄心。

天欲禍人,必先以微福驕之,要看他會受;

天欲福人,必先以微禍儆之,要看他會救。

【譯文】上天若要降禍給一個人,必定會先給他一些福分使其驕慢;所以要想避禍,就要看他會不會享受這一點福分。上天若要降福給一個人,必定先降下一些災禍來讓他警醒;所以能不能享有這個福分,就要看他會不會自救避過這災禍。

書畫受俗子品題,三生[1]浩劫;

鼎彝[2]與市人賞鑒,千古異冤。

【注釋】[1]三生:佛教語。謂前生、今生、來生為三生。[2]鼎彝:古代祭器,上面多刻著表彰有功人物的文字。

【譯文】經書名畫如果讓凡夫俗子來品評題跋,這實在是如同讓其遭受三生劫難;如果將鼎彝文物讓市井之人來賞鑒,這無異是讓其蒙受千古奇冤。

實心清素,則所涉都厭塵氛。

結想[1]奢華,則所見多轉冷淡;

【注釋】[1]結想:念念不忘;反復思念。

【譯文】如果心中念念不忘且充滿熱切期望,那么所見者多半反而會覺得是冷淡;冥思苦想追求清新淡雅,那么經歷的往往會是讓人感到厭倦的塵俗。

多情者,不可與定妍媸[1];多誼者,不可與定取與。

多氣者,不可與定雌雄;多興者,不可與定去住。

【注釋】[1]妍媸〔yán chī〕:美和丑。

【譯文】多情之人,不可以與他談論美與丑;注重情誼的人,不可以與他商定取舍與給予;尚氣使性的人,不可以與他討論誰強誰弱;漂浮不定的人,不可以與他議定去留。

世人破綻處,多從周旋處見;指摘處,多從愛護處見;艱難處,多從貪戀處見。

【譯文】世人言行上的破綻,多半會在與人交往應酬中表現出來;對別人的指責,多半會在對人的過份關愛中體現出來;艱難困窘的處境,多半會從其對事物的貪戀中體現出來。

凡情留不盡之意則味深,凡興留不盡之意則趣多。

【譯文】凡是情感抒發不盡、留有余地的,意味才會更加深長;凡是興致未發揮完、留有余地的,趣味才會更濃厚。

待富貴人,不難有禮,而難有體;

待貧賤人,不難有恩,而難有禮。

【譯文】對待寶貴之人,不難做到恭敬有禮,但難做到舉止得體;對待貧賤之人,不難做到施以恩惠,但難以做到恭敬有禮。

多讀兩句書,少說一句話;讀得兩行書,說得幾句話。

【譯文】我們立身處世應多讀一些書,少說一點話;只有讀了一些書,才可說得一些話。

看中人,在大處不走作[1];看豪杰,在小處不滲漏。

【注釋】[1]走作:古文常用詞,有生事、起釁,越規、放逸之意。

【譯文】觀察一個平凡人如何,要看他在大事上是不是不越規,不放逸;觀察英雄豪杰如何,要看他在小事上是否有漏洞。

留七分正經以度生,留三分癡呆以防死。

【譯文】為人處世要留七分正派以安度人生,但也要留三分癡傻以預防不測。

輕財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

量寬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譯文】輕財樂施足以聚集人心,嚴于律己足以折服眾人;寬宏大量足以獲得人心,身先士卒足以統率眾人。

從極迷處識迷,則到處醒;將難放懷一放,則萬境寬。

【譯文】從最易讓人迷惑的地方來識破迷惑,那么在哪兒都會保持清醒;將最難以釋懷的心事放下,那么在哪兒都會覺得境界寬闊自如。

大事難事,看擔當;逆境順境,看襟度;

臨喜臨怒,看涵養;群行群止,看識見。

【譯文】從處理大事或難事上,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擔當;當身處逆境或順境時,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胸襟氣度;遇到讓人高興或憤怒的事,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涵養;與眾人一起行動的時候,可以看出一個人的識見。

安詳[1]是處事第一法,謙退是保身第一法,

涵容是處人第一法,灑脫是養心第一法。

【注釋】[1]安詳:指舉措自然穩重,從容自如。

【譯文】穩重從容是處理事情的最好方法,謙恭忍讓是保護自己的最好方法,涵養包容是待人的最好方法,瀟灑超脫是修養心性的最好辦法。

處事最當熟思緩處,熟思則得其情,緩處則得其當。必能忍人不能忍之觸忤,斯能為人不能為之事功。

【譯文】為人處事最應當深思熟慮,從容處置;深思熟慮則可以獲得事情詳細情報,從容處置則可事情處理得恰如其分。必須能夠忍受別人不能忍受的冒犯和忤逆,這樣才能創建別人所不能成就的功業。

輕與必濫取,易信必易疑。

【譯文】輕易給予必然會導致濫取,輕易相信也必然會導致輕易懷疑。

積丘山之善,尚未為君子;貪絲毫之利,便陷于小人。

【譯文】即使積累了像丘陵高山一樣的善德,還不能算是君子;但只要貪圖了一絲一毫的私利,便會淪落為小人。

智者不與命斗,不與法斗,不與理斗,不與勢斗。

【譯文】有智慧的人不會與命運爭斗,不會與法律爭斗,不會與公理爭斗,不會與時勢爭斗。

“俠”之一字,昔以之加意氣,今以之加揮霍,只在氣魄氣骨之分。

【譯文】“俠”這個字,在過去人們往往把它與意氣聯系在一起,而現在人們往把它與揮霍聯系在一起,這二者的區別,就在于氣魄和氣骨之上。

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唇鼓舌,妄生是非,故知無事之人好為生事。

【譯文】不去耕耘卻要飯吃,不去織布卻要衣穿,整天搖唇鼓舌,無故惹是生非,所以由此可知游手好閑之人喜歡招惹事端。

才人經世,能人取世,曉人逢世;

名人垂世,高人出世,達人玩世。

【譯文】才華出眾之人治理社會,能力出眾之人成就社會,明白事理之人順應時勢,名聲顯赫之人名垂后世,超脫塵俗之人歸隱塵世,達生知命之人游戲塵世。

寧為隨世之庸愚,無為欺世之豪杰。

【譯文】寧可成為隨波逐流的庸俗愚昧之人,也不愿成為一個欺世盜名的英雄豪杰。

沾泥帶水之累,病根在一“戀”字;

隨方逐圓[1]之妙,便宜[2]在一“耐”字。

【注釋】[1]隨方逐圓:根據物體的形狀、地形的高低等作出與之相適應的設計構造。形容為人處事能夠根據形勢變化,隨機應變。[2]便宜:好處。

【譯文】處事有沾泥帶水的弊病,原因在于一個“戀”字;處世能夠隨方就圓,八面玲瓏,好處在于一個“耐”字。

天下無不好諛之人,故諂之術不窮;

世間盡是善毀之輩,故讒之路難塞。

【譯文】天下沒有不喜歡奉承的人,所以諂媚之術層出不窮;世間到處都是善于詆毀他人的人,所以讒言毀謗之路難以堵塞。

進善言,受善言,如兩來船,則相接耳。

【譯文】提出好的建議,接受好的進言,就有如相對開來的兩條船舶,必定會接連起來。

清福,上帝所吝,而習忙可以銷福;

清名,上帝所忌,而得謗可以銷名。

【譯文】清閑安逸的享受是上天所吝惜的,如果使自己習慣于忙碌,則可以減少這種不善的福分;過分美好的名聲是上天所禁忌的,如果遭到別人的毀謗,則可以減輕由名聲所帶來的負擔。

造謗者甚忙,受謗者甚閑。

【譯文】造謠毀謗別人的人會很繁忙,而遭受毀謗誣陷的人則會很悠閑。

蒲柳之姿,望秋而零;松柏之質,經霜彌茂。

【譯文】蒲柳的材質較差,到了秋天就凋零了;松柏的材質堅硬,雖經歷冰霜嚴寒卻更顯茂盛。

人之嗜名節、嗜文章、嗜游俠,如好酒然,易動客氣,當以德性消之。

【譯文】人們崇尚名聲氣節,喜歡文章辭藻,酷愛云游行俠,就有如喜愛喝酒一樣,容易一時激動,意氣用事,應當加強德行修養來避免。

好談閨閫[1],及好譏諷者,必為鬼神所怒,非有奇禍,則必有奇窮。

【注釋】[1]閨閫:指婦女居住的地方。

【譯文】喜歡談論婦女閨閣之事及喜好譏諷他人的人,必定會讓鬼神憤怒,如果沒有遭受奇禍,也必定會變得格外窮困。

神人之言微,圣人之言簡,賢人之言明,眾人之言多,小人之言妄。

【譯文】神仙的話語微妙,圣人的話語簡約,賢人的話語明了,眾人的話語繁多,小人的話語虛妄。

士君子不能陶镕[1]人,畢竟學問中工力未透。

【注釋】[1]陶镕:陶鑄熔煉。比喻培育、造就。

【譯文】有道德修養的人君子不能造就他人,因為學問研究的功夫還未修習到家。

有一言而傷天地之和,一事而折終身之福者,切須檢點[1]。

【注釋】[1]檢點:指檢查約束。

【譯文】有時會因為一句話而損傷了天地之間的和氣,因為一件事而折損了終生的幸福。所以,遇事必須時刻謹慎自己的言行。

能受善言,如市人求利,寸積銖累,自成富翁。

【譯文】能夠接受好的意見和建議,就好像商人追求利益,一點一滴的慢慢積累,自然就會成為富翁。

金帛多,只是博得垂死時子孫眼淚少,不知其他,知有爭而已;

金帛少,只是博得垂死時子孫眼淚多,亦不知其他,知有哀而已。

【譯文】掙下的錢財多,只是臨死時換來子孫們的眼淚少一點,因為他們不知道什么其他的,只知道爭奪家產而已;掙下的錢財少,只是臨死時換來子孫們的眼淚多一點,因為他們不知道什么其他的,只知道傷心而已。

景不和,無以破昏蒙[1]之氣;地不和,無以壯[2]光華之色。

【注釋】[1]昏蒙:昏暗。[2]壯:增添。

【譯文】景色不和諧,就無法破除昏暗隱晦之氣;大地不和諧,就無法增添光彩明麗之色。

一念之善,吉神隨之;一念之惡,厲鬼隨之。知此可以役使鬼神。

【譯文】一個善的念頭,可以獲得降幅的吉神護佑幫助;一個惡的念頭,就會招來惡鬼為禍作災。明白了這個道理,便可以役使鬼神了。

眉睫才交,夢里便不能張主;

眼光落地,泉下又安得分明。

【譯文】眼睛剛一閉上,進入夢境后意識便不能由自己主張了;一旦身死,眼神無光,九泉之下又怎么能辨得分明。

佛只是個了,仙也是個了,圣人了了不知了。

不知了了是了了,若知了了便不了。

【譯文】佛只是個透徹覺悟了的人,仙也只是個明了覺悟了的人,而圣人雖然通達明了了卻沒能了卻一切。不知道了卻一切便是通達明了,如果知道了透徹明悟,那便不是明白通達。

萬事不如杯在手,一年幾見月當空。

【譯文】萬事萬物皆如過眼云煙,不如一杯在手,對酒當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曾見有幾日圓月當空?

名茶美酒,自有真味,好事者投香物佐之,反以為佳,此與高人韻士誤墮塵網中何異。

【譯文】名貴的茶葉、醇濃的美酒,自然有它自有的真味。但一些多事的人卻把一些香料摻放了進去,破壞了原本的味道,他們反而認為這樣很好,這與那些高人雅士誤入塵世之中有什么差別呢?

花棚石磴,小坐微醺。歌欲獨,尤欲細;茗欲頻,尤欲苦。

【譯文】坐在花香四溢的涼棚下,坐在清涼的石磴上,不禁讓人微微有些陶醉。此時突然很想要獨自高歌一曲,且歌聲要尤其細膩;杯中的茶水要頻頻續滿,且茶水尤其要苦。

善默即是能語,用晦即是處明,

混俗即是藏身,安心即是適境。

【譯文】遇事沉默就是善于語言,遇事韜光養晦就是很好的處世之法,融入世俗就是最好的藏身之法,安定心神就是適應環境的最好方法。

氣收自覺怒平,神斂自覺言簡,

容人自覺味和,守靜自覺天寧。

【譯文】收斂心氣,憤怒自然會慢慢平和;聚斂精神,言語自然會慢慢變得簡練;寬容別人,自然會覺得旨趣慢慢平和;靜寧心神,自然會覺得天地變得安寧。

處事不可不斬截,存心不可不寬舒,

待己不可不嚴明,與人不可不和氣。

【譯文】處理事情不能不果斷,心中存念不能不寬舒,對待自己不能不嚴格,與人相處不能不和氣。

居不必無惡鄰,會不必無損友,惟在自持者兩得之。

【譯文】居所不一定非要沒有壞鄰居,交往也不一定非要避開那些損友,只要能夠自我克制、保持操守,就能夠從惡鄰和損友中汲取有益的東西。

要知自家是君子小人,只于五更頭檢點,思想的是什么便見得。

【譯文】要知道自己是君子還是小人,只需要在凌晨天快亮之時反思檢點自己的內心深處所思所想到底是什么,便可得知。

以理聽言,則中有主;以道窒欲,則心自清。

【譯文】按照事理來聽取別人的話語,那么心中就自然會有正確的主張;用道德規范來約束心中的欲望,那么心境自然就會清明。

先淡后濃,先疏后親,先遠后近,交友道也。

【譯文】感情先淡薄而后濃厚,關系先疏遠而后親近,交往先接觸而后深交,這是交朋友的理想方法。

苦惱世上,意氣須溫;

嗜欲場中,肝腸欲冷。

【譯文】在充滿痛苦與煩惱的人世間,我們的精神氣概要平和;在充滿嗜好和欲望的名利場中,我們的內心腸要保持冷靜。

形骸非親,何況形骸外之長物;

大地亦幻,何況大地內之微塵。

【譯文】連自己的軀體都不屬于親近之物,何況那些身體之外的聲色名利等多余之物呢;大地山川也不過是一種虛幻,何況是生活在天地間如同塵埃的蕓蕓眾生。

人當溷擾[1],則心中之境界何堪;

人遇清寧,則眼前之氣象自別。

【注釋】[1]溷擾:紛亂,混亂。

【譯文】人如果常碰到紛亂的局面,那么內心世界如何能承受呢?而一旦遇到清凈安寧的局面,那么眼前的景象自然會有不同。

寂而常惺,寂寂之境不擾;惺而常寂,惺惺之念不馳。

【譯文】寂靜時常保持清醒,那么心境就不會受這寂靜的擾亂;清醒時常處寂靜中,那么心中清醒的念頭就不會丟失。

童子智少,愈少而愈完;成人智多,愈多而愈散。

【譯文】小孩子的智慧很少,但越少卻越完整;成年人的智慧較多,但是越多反而越雜亂分散。

無事便思有閑雜念頭否,有事便思有粗浮意氣否;

得意便思有驕矜辭色否,失意便思有怨望情懷否。

時時檢點得到,從多入少,從有入無,才是學問的真消息。

【譯文】沒事時要反省自己是否有閑雜的念頭,忙碌時要注意自己是否有浮躁的情緒;得意時要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驕慢,失意時要反省自己是否有怨恨的情緒。如果時時能這樣自我反省,使不良的習氣漸漸由多變少,由有變無,這才是一個人做學問的真諦所在。

貧賤之人,一無所有,及臨命終時,脫一“厭”字;

富貴之人,無所不有,及臨命終時,帶一“戀”字。

脫一“厭”字,如釋重負;帶一“戀”字,如擔枷鎖。

【譯文】貧賤的人,一無所有,等到生命將結束之時,終可擺脫對貧賤的厭煩;富貴的人,無所不有,等到生命終將結束時,卻仍對名利戀戀不舍。因厭而解脫的人,會如釋重負,因眷戀而不舍的人,如同戴著沉重的枷鎖。

透[1]得名利關,方是小休歇[2];透得生死關,方是大休歇。

【注釋】[1]透:看透,悟透。[2]休歇:休息,歇息。

【譯文】看得透名利這一關,只是心靈得以小休息;只有看得透生死這一關,才是心靈的徹底解脫。

人欲求道,須于功名上鬧一鬧方心死,此是真實語。

【譯文】人要想得道,必須在功名利祿等名利場中闖蕩一番之后才會死心,這是真實話。

病至,然后知無病之快;事來,然后知無事之樂。故御病不如卻病,完事不如省事。

【譯文】生病了,然后才知道沒有病的快樂;遇到事情了,然后才知道沒有事情是多么快樂。因此治療疾病不如從根本上預防除卻疾病,解決事情不如省去事情。

諱貧者死于貧,勝心使之也;

諱病者死于病,畏心蔽之也;

諱愚者死于愚,癡心覆之也。

【譯文】忌諱貧窮的人,最終卻死于貧困,這是好勝之心導致的結果;忌諱疾病的人,最終卻死于疾病,這是畏懼之心蒙蔽的結果;忌諱愚昧的人,最終卻死于愚昧,這是癡愚之心掩蓋的結果。

古之人,如陳玉石于市肆,瑕瑜不掩;

今之人,如貨古玩于時賈,真偽難知。

【譯文】古代的人,有如將玉石擺放在市場的店鋪之中一樣,從不掩飾自身的過失與美德;現在的人,有如向商人購買的古玩一樣,真假令人難以分辨。

士大夫損德處,多由立名心太急。

【譯文】士大夫之所以德行損缺,大多是由于立名的心情太過急切了。

多躁者,必無沉潛之識;多畏者,必無卓越之見;

多欲者,必無慷慨之節;多言者,必無篤實之心;

多勇者,必無文學之雅。

【譯文】浮躁的人,對事物必定不會有深刻的見識;膽怯的人,對事物必定不會有卓越的見解;欲望多的人,必定沒有慷慨激昂的節操;話多的人,必定沒有厚道篤實的誠心;勇武的人,必定不會有高深的文學修養。

剖去胸中荊棘,以便人我往來,是天下第一快活世界。

【譯文】拋卻心中的嫌隙與芥蒂,以便坦誠與人交往,這是天下最讓人快意的事了。

古來大圣大賢,寸針相對;世上閑語,一筆勾銷。

【譯文】對于自古以來的大圣大賢之人,每分每毫我們都對照學習;對于世上的那些閑言碎語,我們應當將其一筆勾銷。

揮灑以怡情,與其應酬,何如兀坐;

書禮以達情,與其工巧,何若直陳;

棋局以適情,與其競勝,何若促膝;

笑談以怡情,與其謔浪,何若狂歌。

【譯文】揮毫灑墨是為了怡情,與其不情愿地去應酬,還不如獨自靜坐;知書達理是為了表達情感,與其巧費機心去應付,還不如直接陳說;奕棋對局是為了讓心情安適,與其去與人爭奪勝負,又怎比得上與人促膝談心;言談歡笑是為了讓心情愉悅,與其戲謔調笑,又怎比得上放懷高歌一曲。

“拙”之一字,免了無千罪過;

“閑”之一字,討了無萬便宜。

【譯文】用好了“拙”這個字,可免去人萬千罪過;做到了“閑”這個字,能讓人獲得萬千便宜。

斑竹半簾,惟我道心清似水;

黃粱一夢,任他世事冷如冰。

欲住世出世,須知機息機。

【譯文】透過門簾,半簾蒼翠的斑竹掩印其上,只有我的求道之心清靜如水;黃粱一夢,一切皆為虛幻,管它世事冷若寒冰。想要身處塵世卻又懷出世之心,必須明白機巧之心卻又消除機巧之心。

書畫為柔翰[1],故開卷張冊,貴于從容;

文酒為歡場,故對酒論文,忌于寂寞。

【注釋】[1]柔翰:指毛筆。

【譯文】書法繪畫都是毛筆寫就的高雅之事,因此打開畫軸書卷,貴在從容不迫;飲酒論詩是讓人歡樂的場景,因此把酒論詩,切忌寂寞孤獨一人。

榮利造化,特以戲人,一毫著意,便屬桎梏。

【譯文】榮華利祿、運氣福分,這些都是專門戲弄人的,一旦稍微有所留戀,它們便會成為你的束縛和枷鎖。

士人不當以世事分讀書,當以讀書通世事。

【譯文】讀書人不應當因為世間之事而侵占讀書的時間,而應當通過讀書來明了世間之事。

天下之事,利害常相半,有全利而無小害者惟書。

【譯文】天下的事常常是利害相伴而生,全都是好處而沒有一點害處的只有圣賢之書。

意在筆先,向庖羲細參易畫;

慧生牙后,恍顏氏冷坐書齋。

【譯文】意念生成于下筆之前,從前伏羲氏細心參研天象而作先天八卦;沿襲古舊而拾人牙慧,恍若顏回一樣獨自冷坐書房。

明識紅樓為無冢之丘壟,迷來認作舍生巖;

真知舞衣為暗動之兵戈,快去暫同試劍石。

【譯文】明明知道紅樓妓院就好像沒有墓冢的墳地,可癡迷時卻把那當作了舍身贖罪的地方。明明知道娼妓的舞衣就好像暗中揮動的兵刃,卻仍為追求片刻的歡愉把自己當作了試劍石。

調性之法,須當似養花天;居才之法,切莫如妒花雨。

【譯文】調養心性的方法,必須要像養花那樣細心呵護;培養人才的方法,千萬不要像妒花雨那樣殘酷無情。

事忌脫空,人怕落套。

【譯文】做事最忌諱脫離實際,為人最怕落入俗套。

煙云堆里,浪蕩子逐日稱仙;歌舞叢中,淫欲身幾時得度。

【譯文】歸隱于煙霧繚繞的山林中,那些放蕩不羈的人整日過著神仙一樣的生活;混跡于歌臺舞榭之中,那些滿身淫欲的人什么時候能夠得到超脫?

山窮鳥道,縱藏花谷少流鶯;

路曲羊腸,雖覆柳蔭難放馬。

【譯文】如果高山斷絕了所有的鳥道,那么縱然是開滿鮮花的山谷也將會少有流鶯的歌唱;如果山路崎嶇,如羊腸一樣彎彎曲曲,那么即使是柳蔭滿地也難以信馬由韁。

能于熱地思冷,則一世不受凄涼;

能于淡處求濃,則終身不落枯槁。

【譯文】能在飽暖之際不忘貧寒之時,那么一生都將不會遭受凄涼的境遇;能于淡泊之處尋求濃厚之感,那么一生都將不會落到形容枯槁的境地。

會心之語,當以不解解之;無稽之言,是在不聽聽耳。

【譯文】能夠用心神領會的言語,彼此不必用言語點破也能理解;沒有根據的話,就算是吹進了耳朵也不去聽它。

佳思忽來,書能下酒;俠情一往,云可贈人。

【譯文】美好的情思突然涌來,無需佳肴,有書即可下酒。不羈的俠情一發,即使白云亦可摘下贈人。

藹然可親,乃自溢之沖和,妝不出溫柔軟款;翹然難下,乃生成之倨傲,假不得遜順從容。

【譯文】和藹可親,這是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恬淡平和,不是假裝出來的溫柔真摯;高高在上,不能與下人親近,這是自然生成的傲慢,不是裝假出來的謙遜從容。

風流得意,則才鬼獨勝頑仙;

孽債為煩,則芳魂毒于虐祟。

【譯文】說到舉止瀟灑、風雅浪漫的情趣之處,有才氣的鬼魂要勝過冥頑的神仙;但是論到因罪孽深重而煩惱不絕,有芳名的陰魂卻比兇惡的神鬼還要厲害。

極難處是書生落魄,最可憐是浪子白頭。

【譯文】世上最困難的際遇莫過于書生落魄,潦倒不堪;最可憐的境遇莫過于浪子虛度青春,少年白頭。

密交定有夙緣[1],非以雞犬盟[2]也;

中斷知其緣盡,寧關萋菲[3]間之。

【注釋】[1]夙緣:前世的緣分[2]雞犬盟:古時舉行結盟儀式,殺雞或犬,把血滴入酒中,結盟者依次飲下,表示永遠信守盟約。[3]萋菲:花紋錯雜的樣子。喻指讒言。

【譯文】交往密切,必定是彼此間有著前世的緣分,不像雞犬之盟那樣不可靠;情分中斷,可知緣分已盡,怎么會是因為有人在其間讒言詆毀挑撥離間呢?

堤防不筑,尚難支移壑之虞;操存不嚴,豈能塞橫流之性。

【譯文】如果不修筑堤壩,尚且難以應付河流改道的憂患;倘若不能嚴守節操,那么人又怎么能夠堵塞欲望橫流的本性呢?

發端無緒,歸結還自支離;入門一差,進步終成恍惚。

【譯文】行事開端如果沒有法則規律,那么最終還是會支離破碎;求學入門一旦錯了,那么向前最終也會模糊不清。

打諢隨時之妙法,休嫌終日昏昏;

精明當事之禍機,卻恨一生了了。

【譯文】戲謔逗趣是順應世情的妙法,不要嫌棄終日渾渾噩噩;好顯精明是為人處事的禍根,最終只能悔恨自己終生一事無成。

藏不得是拙,露不得是丑。

【譯文】人生藏不住的是“拙”,顯露不得的是“丑”。

形[1]同雋石,致[2]勝冷云,決非凡士;

語學嬌鶯,態摹媚柳,定是弄臣[3]。

【注釋】[1]形:外在的形體。[2]致:內在的情趣、興致。[3]弄臣:善于諂媚、玩弄權術的小人。

【譯文】外形如同山中的美石,意興勝過清冷的云彩,這樣的人絕非普通的凡人;語調學著嬌滴的鶯鳥,姿態模仿嫵媚的柳枝,這樣的人必為奸佞的小人。

開口輒生雌黃月旦之言[1],吾恐微言[2]將絕;

捉筆便驚繽紛綺麗之飾,當是妙處不傳。

【注釋】[1]月旦之言:即“月旦評”,謂品評人物。此指說話不負責任,信口開河。[2]微言:輕微卻深藏大義的語言。

【譯文】張口便是信口雌黃,任意評論是非,我擔心這樣會使那些精微卻深藏大義的語言絕跡;提筆便是繽紛綺麗,辭藻堆飾,這樣必當讓文辭妙處無法清晰傳達。

風波肆險,以虛舟震撼,浪靜風恬;

矛盾相殘,以柔指解分,兵銷戈倒。

【譯文】在風波肆虐的險惡環境,如果能以恬淡曠達的胸懷去應對,必定會風平浪靜;面對彼此相殘、你爭我奪的矛盾,如果能以柔指巧妙應對,定會化干戈為玉帛。

豪杰向簡淡中求,神仙從忠孝上起。

【譯文】豪杰志士應當從簡樸平淡中去尋求,而神仙則要從為人忠孝上去修練。

人不得道,生死老病四字關,誰能透過!

獨美人名將,老病之狀,尤為可憐。

【譯文】人如果不能大徹大悟,那么生、老、病、死這四大人生的關卡,又有幾人能看透徹?特別是歷代美人與名將,這兩種人老年多病的悲慘境況,尤其讓人可憐。

日月如驚丸,可謂浮生矣,惟靜臥是小延年;

人事如飛塵,可謂勞攘矣,惟靜坐是小自在。

【譯文】時光有如出膛的子彈,可以稱得上是半日浮生了,只有靜臥才算得上是稍稍益壽延年的方法了;人間世事如同空中漂浮的塵埃,可以稱得上是勞碌擾攘了,只有靜坐才算得上是小小的自由自在了。

平生不作皺眉事,天下應無切齒人。

【譯文】平生只要不做讓人皺眉憎恨的事,那么天下就不會有對自己恨得咬牙切齒的人。

暗室之一燈,苦海之三老,

截疑網之寶劍,抉盲眼之金針。

【譯文】暗室中的一盞明燈,俗塵苦海中的得道老人,就如同斬斷疑慮之網的寶劍,治療盲人之眼的金針。

攻取之情化,魚鳥亦來相親;

悖戾之氣銷,世途不見可畏。

【譯文】如果沒有了進攻、索取的性情,那么即便是魚鳥也會來親近;如果沒有了悖謬、乖張的脾氣,那么世間的道途也就不見得可怕了。

吉人安祥,即夢寐神魂,無非和氣;

兇人狠戾,即聲音笑語,渾是殺機。

【譯文】善良的人和藹慈祥,即便是夢中的神仙鬼魂也都是和氣的;兇惡的人兇狠殘暴,即便是說話言笑也都充滿著殺氣。

天下無難處之事,只要兩個如之何;

天下無難處之人,只要三個必自反。

【譯文】天下沒有難以處理的事情,只要遇事多問問自己這樣做如何;天下沒有難以相處的人,只要與人交往時多反躬自省。

能脫俗便是奇[1],不合污便是清。

【注釋】[1]奇:超越平凡、珍奇之意。

【譯文】能夠超凡脫俗便屬珍奇,不與人同流合污便是純潔。

處巧若拙,處明若晦,處動若靜。

【譯文】雖處妙境但要像處于拙境一樣,雖處明處但要做到有如處在暗處,處于動境要做到有如處在靜處。

參玄[1]借以見性[2],談道借以修真[3]。

【注釋】[1]玄:指玄學,是對《老子》、《莊子》和《周易》的研究和解說。是魏晉時期的主要哲學思潮,是道家和儒家融合而出現的一種哲學、文化思潮。[2]見性:佛教語,指洞察人性。[3]修真:源于道家理論,道教中學道修行,求得真我,去偽存真為“修真”,后又延伸出多種修真門派及修真相關理論。

【譯文】參悟玄學的義理,可借此來觀察人性;談論道家學說,可借此來修身養性。

世人皆醒時作濁事,安得睡時有清身;

若欲睡時得清身,須于醒時有清意。

【譯文】世間的人往往在清醒之時卻做些糊涂事,這又怎么能在睡覺時擁有清白之身呢?倘若想要在睡著時保持清白之身,那就必須在清醒時存有清白之意。

好讀書非求身后之名,但異見異聞,心之所愿,是以孜孜搜討,欲罷不能,豈為聲名勞七尺[1]也。

【注釋】[1]七尺:指身軀。人身長約當古尺七尺,故稱。

【譯文】喜好讀書并不是為了求得身后的名聲,只是為了獲得不同的見解和增廣不同的見聞,這是心中的愿望與期盼。所以才會孜孜不倦地搜索與研討,想要停下來卻已不能,又怎么能為了名聲而讓自己的七尺之軀勞累呢?

草色花香,游人賞其真趣;桃開梅謝,達士悟其無常。

【譯文】翠綠的青草,芬芳的鮮花,游人常觀賞這些自然的真正意趣;桃花盛開了,梅花凋謝了,明達之士常感悟其變化的無常。

招客留賓,為歡可喜,未斷塵世之扳援;

澆花種樹,嗜好雖清,亦是道人之魔障。

【譯文】招待賓客,挽留客人,雖然讓人歡喜快樂,但是卻無法了斷塵緣;澆澆花草,種種樹木,這雖然讓人感覺淡然清雅,但這也是修道之人的心靈魔障。

人常想病時,則塵心便減;人常想死時,則道念自生。

【譯文】如果一個人能常想到生病時的痛苦,那么他的凡俗之心便會減少;如果一個人能常想到死亡時的情形,那么他的修道之心便會自然產生。

入道場而隨喜,則修行之念勃興;

登丘墓而徘徊,則名利之心頓盡。

【譯文】如果進入佛教寺院等場所而內心隨之欣喜,那么修行的念頭就會強烈興起;如果登上丘墓等地而來回徘徊,那么爭名奪利的心念就會立刻熄滅。

鑠金玷玉,從來不乏乎讒人;

洗垢索瘢,尤好求多于佳士。

止作秋風過耳,何妨尺霧障天。

【譯文】散布謠言,詆毀他人,自古以來就不缺喜歡進讒言的人;洗垢索瘢,吹毛求疵者,對那些德才兼備者更會百般挑剔。所以,對此就當作是秋風過耳吧,不必在意,何必擔心一尺霧氣會遮蔽住整個天空呢。

真放肆不在飲酒高歌,假矜持偏于大庭賣弄。看明世事透,自然不重功名;認得當下真,是以常尋樂地。

【譯文】真正豪邁奔放的人不一定非要飲酒高歌,假裝正經矜持的人偏好在大庭廣眾之中賣弄。把世事看得透徹明白了,自然不會看重功名;因為明白了眼前的事實真相,所以常常會尋找讓人快樂的天地。

富貴功名、榮枯得喪,人間驚見白頭;

風花雪月、詩酒琴書,世外喜逢青眼。

【譯文】功名富貴、榮枯得失,世人常為追求這些而白了頭;風花雪月、詩酒琴書,遠離塵俗之地方可遇到追求這些的同道之人。

欲不除,似蛾撲燈,焚身乃止;

貪無了,如猩嗜酒,鞭血方休。

【譯文】欲望不消除,就會有如飛蛾撲火,直到將自己焚燒才會停止;貪念不了斷,就會有如猩猩嗜酒,直到最后身體被鞭打流血才會罷休。

涉江湖者,然后知波濤之洶涌;

登山岳者,然后知蹊徑之崎嶇。

【譯文】只有行走過江湖的人,才會知道江湖波濤的洶涌;只有攀登過高山的人,才能明白山間小道的崎嶇。

人生待足何時足,未老得閑始是閑。

【譯文】如果人生總是在期盼著欲望得到滿足,但不知何時才能夠真正滿足呢?只有尚未衰老時就得以清適,這才是真正的清閑。

談空反被空迷,耽靜多為靜縛。

【譯文】如果只一味談論空的境界,最終反會被空的境界迷惑;如果總是沉溺于靜的境界,最終將會被靜的境界所束縛。

舊無陶令酒巾,新撇張顛書草;

何妨與世昏昏,只問君心了了。

【譯文】過去沒有陶潛的酒巾漉酒,現在也拋下了張顛醉后的狂草;不妨表面與世俗同流,渾渾噩噩,只要內心清醒明白即可。

云煙影里見真身,始悟形骸為桎梏;

禽鳥聲中聞自性,方知情識是戈矛。

【譯文】只有在如云煙霧影般的塵世中看到了自身真正的本原,才能真正明白人體的肉身是拘束人的枷鎖;只有在鳥鳴聲中明白了自然的本性,才會明白感情與識見都是破損人性的戈矛。

事理因人言而悟者,有悟還有迷,總不如自悟之了了;

意興從外境而得者,有得還有失,總不如自得之休休。

【譯文】如果事理是經過他人的提醒而明白的,那么即使有了領悟,也一定還會有迷惑的地方,總不如由自己領悟來得明白透徹;如果意興是通過外界的環境產生的,那么即便能有所收獲,但也還會有失去的時候,總不如自己體味獲得來得快樂。

白日欺人,難逃清夜之愧赧;

紅顏失志,空遺皓首之悲傷。

【譯文】青天白日欺負了他人,那么將難以逃脫清夜時的愧疚羞赧之情;年輕力壯時就喪失志向,那么最終將徒留年老白頭時的悲傷。

定云止水中,有鳶飛魚躍的景象;

風狂雨驟處,有波恬浪靜的風光。

【譯文】在靜止的白云與平靜的水流中,仍會有鷹飛云間、魚躍水中的景象;在狂虐的大風與急驟的暴雨中,也會有風平浪靜、波瀾不起的風光。

平地坦途,車豈無蹶;巨浪洪濤,舟亦可渡。

料無事必有事,恐有事必無事。

【譯文】雖然是在平坦的大道上,車輛難道就不會傾倒嗎?即使是在滔天巨浪、怒濤洪水中,舟船也能擺渡過岸。所以,原本心中預計不會有事之時必定會因大意而出事,擔心有事之時必定會因謹慎小心而無事。

富貴之家,常有窮親戚來往,便是忠厚。

【譯文】富貴的人家,如果能常常與那些貧窮的親戚來往,那么便可稱為忠厚之家。

朝市山林俱有事,今人忙處古人閑。

【譯文】無論是身在朝庭市井還是歸隱山林,都有事情可做;現在人們忙碌的地方,恰恰是古人清閑的地方。

人生有書可讀,有暇得讀,有資能讀,又涵養之如不識字人,是謂善讀書者。享世間清福,未有過于此也。

【譯文】人生一世,如果有書可讀,且有閑暇時間讀書,有錢可供讀書,又富有涵養,就像不認識字的人一樣,這樣的人才能稱為是會讀書的人。世間的清福,沒有比這更讓人享受的了。

世上人事無窮,越干越見不了;

我輩光陰有限,越閑越見清高。

【譯文】世上人與人之間的事是沒有窮盡的,越做就越覺得做不完;而我輩的時光有限,越是清閑就會越顯得清高。

兩刃相迎俱傷,兩強相敵俱敗。

【譯文】兩件兵刃相互迎擊,那么兩件兵刃都會受損;兩個強大的對手相斗,那么兩個都會遭受侵害。

我不害人,人不我害;人之害我,由我害人。

【譯文】如果我沒有傷害到別人,別人也不會傷害到我;如果有人傷害到了我,必定是因為我傷害到了別人。

商賈[1]不可與言義,彼溺于利;

農工不可與言學,彼偏于業;

俗儒不可與言道,彼謬于詞。

【注釋】[1]商賈:商人。

【譯文】與商人不可以談論道義,因為他們常沉溺于利益;與農民、手工業者不可談論學問,因為他們常偏愛于自己的本業;與迂腐的儒生不可談論事理,因為他們常執著于詞句。

博覽廣識見,寡交少是非。

【譯文】博覽群書可以增長見識,減少交際可以減少無妄的是非。

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常眾;

休夸我能勝人,勝如我者更多。

【譯文】不要埋怨自己比不上別人,因為不如自己的人也很多;不要夸耀自己比別人強,因為比自己強的人更多。

人心好勝,我以勝應必敗;人情好謙,我以謙處反勝。

【譯文】人們往往有爭強好勝之心,但如果自己也以好勝之心來應對的話,最終必定會遭受失敗;人們常常有喜好謙虛之情,但如果自己也用謙虛之情來應對,那么最終必定會取得勝利。

人言天不禁人富貴,而禁人清閑,人自不閑耳。若能隨遇而安,不圖將來,不追既往,不蔽目前,何不清閑之有?

【譯文】人們常說上天不會禁止人們去追求榮華富貴,但禁止人們清閑,這其實是人們自己不想清閑罷了。如果一個人能夠隨遇而安,不圖謀將來如何,也不追究過往,也不被眼前的境況蒙蔽,怎么會沒有清閑呢?

暗室貞邪誰見,忽而萬口喧傳;

自心善惡炯然,凜于四王考校。

【譯文】暗室中的忠貞與奸邪有誰能看見,可忽然間大家卻在議論言說?自己的心靈是善是惡非常清楚,所以能嚴肅接受執四大天王的考核。

寒山詩云:“有人來罵我,分明了了知。雖然不應對,卻是得便宜。”此言宜深玩味。

【譯文】寒山子曾有詩說:“有人來辱罵我,我分明聽得很清楚。雖然我沒有應對理睬,但我卻已經得了很大的好處。”這句話確實值得我們認真體會。

恩愛吾之仇也,富貴身之累也。

【譯文】恩情愛意是我修身養性的仇敵;榮華富貴是我們身心的累贅。

馮諼之鋏[1],彈老無魚;荊軻之筑[2],擊來有淚。

【注釋】[1]馮諼之鋏:馮諼,戰國時齊人,孟嘗君門下的食客之一,是戰國時期一位高瞻遠矚、頗具深遠眼光的戰略家。[2]荊軻之筑:荊軻,姜姓,慶氏,戰國末期衛國人,中國戰國時期著名刺客,燕太子丹賓客。奉命刺殺秦王贏政,臨別,燕太子及賓客白衣冠送至易水,好友高漸離擊筑,荊軻和之,聞之人皆落淚。

【譯文】馮諼的劍,即使彈到老也不會有魚吃;荊軻與高漸離那樣的擊筑悲歌,讓人聞之有淚。

以患難心居安樂,以貧賤心居富貴,則無往不泰矣;

以淵谷視康莊,以疾病視強健,則無往不安矣。

【譯文】如果身居安樂環境中時心中仍有憂患意識,如果身居富貴之位時心中仍有貧賤意識,那么一生都將安寧和順;如果能將康莊大道視作深淵來小心對待,如果能在身體強健時仍提防疾病的侵蝕,那么一生都將順利平安。

有譽于前,不若無毀于后;有樂于身,不若無憂于心。

【譯文】與其追求當面被人贊譽,不如避免背后被人誹謗;與其追求身體上的快樂,不如追求心中無憂無慮。

富時不儉貧時悔,潛時不學用時悔,醉后狂言醒時悔,安不將息病時悔。

【譯文】富貴之時不懂得節儉,到了貧窮之時必定會懊悔;平時不好好學習,等到了需要用時必會后悔;醉酒之后狂言妄語,等到酒醒之后必會懊悔;安康之時不注意調養,等到生病之時必會悔恨。

寒灰內,半星之活火;濁流中,一線之清泉。

【譯文】寒冷的灰燼中尚且還存有半星可燃之火,污濁的水流中還有一絲清靜的泉水。

攻玉于石,石盡而玉出;淘金于沙,沙盡而金露。

【譯文】對玉石進行雕琢打磨,石頭磨盡后寶玉就會呈現出來;對沙粒進行篩淘,沙粒淘盡后金子就會顯露。

乍[1]交不可傾倒[2],傾倒則交不終;

久與不可隱匿,隱匿則心必險。

【注釋】[1]乍:剛剛。[2]傾倒:此指深入交流。

【譯文】與人剛剛結交時不可深入交談,如口無遮攔,那么交往往往不能善始善終;與人交往已久時說話不可有所隱瞞,如有所隱瞞,那么其交往時必然心存惡念。

丹之所藏者赤,墨之所藏者黑。

【譯文】存放丹砂的物品,時間一久就會變紅;保存墨石的物品,時間久了則會變黑。

懶可臥,不可風;靜可坐,不可思;悶可對,不可獨;勞可酒,不可食;醉可睡,不可淫。

【譯文】疲懶之時可以躺著,但不能奔走;清靜之時可以靜坐,但不可思考;煩悶之時可向人訴說,但不能獨處;勞累之時可以喝點小酒,但不可暴食;醉酒之時可以睡覺,但不可淫樂。

書生薄命原同妾,丞相憐才不論官。

【譯文】書生命運坎坷,原本就如妻妾一樣;丞相憐惜人才,不論是否為官或官位高低。

少年靈慧,知抱夙根;今生冥頑,可卜來世。

【譯文】少年時機靈聰慧,便可知曉其帶有前生的靈根;此生冥頑無知,便可預知其來世也不會聰慧。

撥開世上塵氛,胸中自無火炎冰兢;

消卻心中鄙吝,眼前時有月到風來。

【譯文】如能撥開世間塵俗的紛擾,那么心中自然不會有火燒一樣的焦灼與如履薄冰的恐懼;如能摒除心中鄙吝的念頭,眼前自然會呈現有如清風明月的心境。

塵緣割斷,煩惱從何處安身;

世慮潛消,清虛向此中立腳。

【譯文】斬斷了塵俗世界中的根緣,那么煩惱又將向何處安身?消除了世間的種種顧慮雜念,那么清凈虛無自然就會在心中立足。

市爭利,朝爭名,蓋棺日何物可殉蒿里;

春賞花,秋賞月,荷鍤時此身常醉蓬萊。

【譯文】處市井中時爭奪利益,在朝廷之上時爭奪名聲,可等到死后蓋棺之日,這些哪一樣又能夠陪葬呢?春天時能賞花,秋天時能賞月,那么臨死之時自己才能感到如處蓬萊仙境一樣。

駟馬難追,吾欲三緘其口;隙駒易過,人當寸惜乎陰。

【譯文】一言既出,駟馬難追,所以我說話時十分慎重,總是反復思考之后才說;時間如同白駒過隙,轉眼即逝,所以人從頭應當珍惜每寸光陰。

萬分廉潔,止是小善;一點貪污,便為大惡。

【譯文】萬分的廉潔,也只是小善行;一丁點的貪污,便是極大的罪惡。

炫奇之疾,醫以平易;英發之疾,醫以深沉;闊大之疾,醫以充實。

【譯文】自我夸耀、炫奇賣弄的毛病,要用平緩簡易的方法來醫治;英姿勃發、才華外露的毛病,要用穩重沉著的方法來糾正;好大喜功、隨意馬虎的毛病,要用充分踏實的方法來糾正。

才舒放即當收斂,才言語便思簡默。

【譯文】剛剛舒緩放松,沒有拘束時,就要注意收斂自己的身心;剛剛開始說話時,就要想到應該少說話,適當保持沉默。

貧不足羞,可羞是貧而無志;賤不足惡,可惡是賤而無能;

老不足嘆,可嘆是老而虛生;死不足悲,可悲是死而無補。

【譯文】貧窮不是值得羞愧的事,讓人羞愧的是貧窮而且沒有志氣;地位卑賤并不令人厭惡,可厭惡的是卑賤而又無能;年老并不值得嘆息,值得嘆息的是年老時已虛度一生;死并不值得悲傷,可悲的是死時卻對世人沒有任何益處。

身要嚴重,意要閑定;色要溫雅,氣要和平;語要簡徐,心要光明;量要闊大,志要果毅;機要縝密,事要妥當。

【譯文】立身要嚴肅自重,精神要氣定神閑;神色要溫文爾雅,脾氣要心平氣和,說話要簡潔舒緩,心地要光明磊落,度量要開闊豁達,立志要堅毅果斷,謀劃要謹慎周密,處事要妥善得當。

富貴家宜學寬,聰明人宜學厚。

【譯文】富貴人家應當學會寬容,聰明之人應當學得厚道。

休委罪于氣化,一切責之人事;

休過望于世間,一切求之我身。

【譯文】不要把罪過推給所謂的氣數,一切都應該怪罪人事;不要把過分的希望寄托于世間,一切都應該自己去尋求,去努力。

世人白晝寐語,茍能寐中作白晝語,可謂常惺惺矣。

【譯文】世上的人白日里盡講些夢話,倘若能在睡夢中講清醒時該講的話,這人可說是能常常保持覺醒的狀態了。

觀世態之極幻,則浮云轉有常情;

咀世味之皆空,則流水翻多濃旨。

【譯文】觀察世間種種情態急劇變化,會感覺到天上浮云之變動反而比人情世態的劇變還更有常情可循;體味世間人情昏沉空洞,倒不如看潺潺的流水浪花旋轉更能使人品味其中深厚的意趣。

大凡聰明之人,極是誤事。何以故?惟聰明生意見,意見一生,便不忍舍割。往往溺于愛河欲海者,皆極聰明之人。

【譯文】一般而言,聰明之人很容易誤事。這是何原因呢?只是因為聰明人會有很多意見,意見、見解一旦萌生,就不忍心割舍。往往沉溺于愛河欲海之中的人,都是非常聰明的人。

是非不到釣魚處,榮辱常隨騎馬人。

【譯文】是是非非不會到達塵世之外與世無爭的垂釣之處,榮辱紛爭常常伴隨騎馬的達官貴人。

名心未化,對妻孥亦自矜莊;

隱衷釋然,即夢寐皆成清楚。

【譯文】爭名好利之心還沒有消除,縱然是對妻子兒女也要矜持莊重;隱衷釋懷了,即使是在夢中也會十分清醒。

觀蘇季子以貧窮得志,則負郭二頃田,誤人實多;

觀蘇季子以功名殺身,則武安六國印,害人亦不淺。

【譯文】從蘇秦因為貧窮反而實現了志向來看,那么臨近城郭的兩頃良田,對人的耽誤實在是太大了;從蘇秦因為爭奪功名而被殺害來看,那么武安君的爵位、六國兵印,也的確是害人不淺啊。

名利場中,難容伶俐;生死路上,正要糊涂。

【譯文】名利場中,往往難以容下聰明伶俐;生死路上,常常需要糊里糊涂。

一杯酒留萬世名,不如生前一杯酒,自身行樂耳,遑恤其他;百年人做千年調,至今誰是百年人,一棺戢身,萬事都已。

【譯文】不求萬世留名,只求做好每一件事情。生前一杯酒,醉一回醒一回,無怨無悔,夠了!

節義傲青云,文章高白雪。若不以德性陶镕之,終為血氣之私、技能之末。

【譯文】氣節和正義足可鄙視任何達官貴人,而生動感人的文章足以勝過“白雪”名典,然而如果不用高尚的道德來陶冶這些,所謂的氣節和正義不過是出于一時意氣用事或感情沖動,而生動的文章也無非是微不足道的雕蟲小技。

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過則不可不念;

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則不可不忘。

【譯文】自己幫助或救助過別人的恩惠,不要常常掛在嘴上或記在心頭,但是對不起別人的地方卻不可不經常反省;別人曾經對我有過恩惠不可以輕易忘懷,別人做了對不起我的地方不可不忘掉。

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的,減三分讓人嗜。此是涉世一極安樂法。

【譯文】在狹窄的路上行走,要留一點余地讓別人走;遇到差味可口的食物,要留出三分讓給別人吃。這就是一個人立身處世最快樂的方法。

己情不可縱,當用逆之法制之,其道在一“忍”字;

人情不可拂,當用順之法調之,其道在一“恕”字。

【譯文】自己的欲念不可放縱,應當用抑制的辦法制止,關鍵的方法就在一個“忍”字。他人所要求的事情不可拂逆,應當用順應的辦法控制,關鍵的方法就在一個“恕”字。

昨日之非不可留,留之則根燼復萌,而塵情終累乎理趣;今日之是不可執,執之則渣滓未化,而理趣反轉為欲根。

【譯文】過去犯下的錯誤不可再留下一點,否則,會使已改的錯誤行為再度萌生,這就是因俗情而使理想趣味受到連累了。今日認為正確而喜愛的生活、事物,不可太執著,太執著就是尚未得到理趣的神髓,反而使得理趣轉變成欲望的根苗。

文章不療山水癖,身心每被野云羈。

【譯文】文章不能治愈沉溺山水的癖好,身體和心靈常常被山野白云所羈絆。

主站蜘蛛池模板: 巴马| 高密市| 南汇区| 铜梁县| 芮城县| 滕州市| 福泉市| 固原市| 凌源市| 平度市| 新化县| 桃江县| 县级市| 米易县| 开阳县| 车险| 泽普县| 永吉县| 闸北区| 光泽县| 卢湾区| 广灵县| 鲁甸县| 株洲市| 威宁| 桐柏县| 股票| 桐梓县| 凤庆县| 樟树市| 银川市| 宁远县| 出国| 无为县| 青海省| 泽普县| 青海省| 读书| 大悟县| 永仁县| 巧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