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論建立海南自由貿易區
一般的理解,自由貿易區就是實行自由貿易政策的地區。自由貿易即國家對進出口貿易不加干涉、限制,允許商品貨物自由輸出輸入,并減免關稅。自由貿易區(包括自由港等)發展至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且經久不衰,方興未艾。本文試圖就海南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問題,從經濟學的角度作一學術上的探討,以請教于大家。
一、建立自由貿易區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關于必要性,我們可以從自由貿易區的歷史作用和當前國際、國內及海南島的形勢變化這兩方面來看。
馬克思說:“在現代社會的條件下,到底什么是自由貿易呢?這就是資本的自由。”他還認為,“自由貿易擴大了生產力”,而且,“自由貿易制度加速了社會革命”(1)。在1886年,恩格斯就認為美國已經有力量和有必要實行自由貿易,他指出:“我確信,如果美國實行自由貿易,它十年以內將在世界市場上打敗英國。”(2)在這里,我們理解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話的時候,應該看到世界形勢已經發生很大變化了。對自由經濟區頗有研究的加拿大經濟學教授赫伯特·格羅貝爾,在談到自由經濟區為什么取得巨大成功時說:這是由于“自由經濟區有選擇地減少限制性管理措施”。他還認為,“建立自由經濟區是經濟繁榮和重新振興的一個因素”,“對于所有的工業部門而言,建立自由經濟區可以導致一次技術革命”(3)。這里,是對自由貿易(經濟)區歷史作用的抽象概括。
再舉幾個實例。1973—1982年,菲律賓非傳統商品的出口值占全國的出口總值比重由14%上升為50%,其中,出口加工區的比重也由0.045%上升為11.13%。(4)開辟自由貿易區是發展中國家開發落后地區的重要方式。比如,巴西亞馬遜地區的瑪瑙斯(屬于“落后地區”),1967年建立自由貿易區時僅有30萬居民,到1978年發展為近100萬居民,并擁有由200家工廠組成的工業區和6萬名工人,還將成為巴西電子工業的主要基地。對墨西哥的邊境自由區來說,已成為繼石油和旅游后的第三大收入支柱,并提供上百萬人的就業機會。
現在,形勢的變化是海南考慮建立自由貿易區的時候了。最顯著的,一種從外到內、從南到北的形勢逼迫著海南。表現在:就在海南四周,“三個日本”(5)在互相追趕,14個沿海開放城市和4個特區在迅速發展。它們的一個突出優勢是,“三個日本”長期實行對外開放的方針,建有很多自由貿易區、出口加工區,并且正從勞動密集型的第一代向資本、技術密集的第二代轉變。而14個沿海開放城市正在紛紛建立技術開發區,以使其“更加開放”。
海南呢,開放至今仍未能給人一個明朗的印象(或概念)。早些時候說“不是特區的特區”(那又是什么?總得有個名稱呀!),現在又說要“實行類似自由港的政策”(體現在什么地方?)。這種極為含糊的說法,加之立法又很不健全,是不利于“進一步開放”的。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不要不上不下。國外投資者并不看東道主在口頭上做出多么漂亮的許諾,而是看法令的規定如何。說海南是“不是特區的特區”是因為它給投資者很多“優惠”。實際上,海南所謂的土地使用費比深圳便宜,勞動工資比深圳低,而由于投資環境差、勞動力水平低、能源緊張等幾乎把這些“優惠”抵消。而在稅收方面,遠不如一些地區“優惠”。海南對外商投資的免稅期為1—2年,而新加坡則為5—10年,泰國3—8年,馬來西亞2—5年,毛里求斯的路易斯港對來料加工免稅期高達10—20年。而斯里蘭卡的卡圖納亞克投資促進區不僅免稅期達10年,還提供99年的租期。這里還暫且不論海南這種“一刀切”優惠待遇,沒有體現出對投資項目的限制或鼓勵。
這就使得,海南若不改變現在這種含糊的開放方式(也就是使海南“更加開放”具體地體現出來),不要用說是趕上發達國家(地區)的行列,就是跟上沿海城市的開放步伐也難。在我國開放的19個島、市中,海南島最特殊,表現在,它不是一個幾百平方公里的“城市”,而是一個很大的傳統的“農業社會”,“第一次產業革命”在這里還沒有完成。沒有什么值得自豪的工業,農業技術水平也很低。而偏偏70%的國民收入和80%的就業機會來自農業。同時,它的陸地面積是其他18個開放城市面積總和的2.2倍。可是,有人說,這么大的面積對外開放世界上尚未有先例。這要看怎樣理解。且不說以“歐洲共同體”為核心的幾乎包括所有西歐國家在內的“西歐自由貿易區”(這個區擁有近3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7%,國民生產總值占世界25%,區內實行貿易自由化)。從東盟各國看,馬來西亞建有18個出口加工區,菲律賓有5個,并計劃再設立12個,而印度尼西亞則在新建自由貿易區,試圖成為第二個新加坡。而與海南面積大致相同的臺灣,也建立有4個出口加工區和1個科學工業園區。而建立這樣的“區”,是對外開放的重要方式或表現。
海南建立自由貿易區,還是島內開放形勢變化的要求。這種變化表現在,與島外(尤其是港澳)的聯系越來越密切。第一,供應島內的一些生產和生活資料,逐漸由從大陸進口轉為從港澳進口為主;同樣,海南的工農產品也由供應本島轉為向港澳和大陸出口為主。第二,隨著對外開放,海南接待的海外人士越來越多,供應進口的商品和使用外匯的也越來越多。這樣,海南市場將越來越成為國際市場的一部分。但格局對其是不利的,因為按現在的趨勢,它將大量進口工業制成品和工業原料,出口大量的工農業初級產品。由此,我們就面臨著兩個急需解決的問題:一是要改變這種不合理的格局;二是要改變目前那種不適應海南市場變化的體制。
此外,建立海南自由貿易區是否還可以做這樣一種可以認為是幼稚的假設:臺灣當局為應對香港“九七”問題,正在計劃建立“自由貿易區”,以吸引港資,甚至想取其地位而代之。那么,建立海南自由貿易區至少可以達到兩個目的:一是在政治上、經濟上影響臺灣,二是借此引進更多港資。目前,海南不但大量出口工農產品給港澳,而且近幾年利用的外資有86%是來自港澳。
以上我們從幾個方面論述了建立海南自由貿易區的必要性,在此,再簡單地提一下建立海南自由貿易區的可能性。表現在:
第一,四面環海,便于管理。
第二,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廉價的勞動資源,發展資源加工業有很大優勢。
第三,目前所進行的以交通、能源為重點的開發,將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海南的投資環境。
第四,沿海有10多個港口,其中有不少是天然良港,發展海運業很有潛力。
第五,中國大西南、大西北以及南海石油的大規模開發,將為海南提供發展轉口貿易、修理業和加工業很好的機會。
第六,海南基本上沒有什么工業,更不用說是體系,因此,建立自由貿易區談不上對島內民族工業的破壞和對市場的沖擊(500多萬人的海南市場對于10億多人的中國市場來說算不得什么)。相反,正如赫伯特·格羅貝爾說的,通過建立自由貿易區,來使所有的工業進行一次“技術革命”,對那些長期虧損而又沒有發展前途的企業,在自由競爭中,徹底實行“關、停、并、轉”。
第七,海南的農業迫切需要以工業、貿易的發展,來一次刺激。因為農業生產的增長除技術外,主要還是通過擴大市場和提高價格來實現。要擴大市場,就必須發展貿易。農民如果為廉價的制成品所吸引,就會生產更多的農產品,以便有足夠的收入去購買它,及早地建立工業,就會創造條件刺激農民擴大糧食和原料的生產。(6)
第八,海南是占中國領土面積不到0.4%的地區,建立自由貿易區有一個堅強的人民政府作后盾,有一個對外資頗具吸引力的巨大的潛在市場的“王牌”,發展的前途是極為光明的。等等。
二、模式的選擇與修正
海南自由貿易區不只是通常所理解的面向貿易的自由貿易區。因此,這就存在根據海南的實際對各種各樣的模式進行選擇與修正,以建立具有海南特色的自由貿易區問題。
自由貿易區(或廣義上說的經濟特區)的形式(類型)很多,但歸納起來主要有兩種。從對外貿易關系看,主要有進口替代與出口主導(包括資源加工出口和制成品出口主導)模式,這是一種無形的模式;再從管理程度和性質看,主要有面向生產的出口加工區(包括工業自由區、科學園區等)和面向貿易的自由貿易區(包括自由港、免稅區等)。因為,這些區都是在一定的區域范圍內建立,所以我們又可稱為有形模式。而從“三個日本”看,它們長期推行“出口第一”主義,以出口來帶動經濟的運轉,同時,又建有大量的出口加工區、自由貿易區,因此,有形和無形的模式是緊密聯系、同時發生作用的。而且,有形模式是最根本的(它本身就要求實行“出口導向”)。那么,海南應該選擇怎樣一種模式呢?以下問題必須首先考慮:
第一,海南自由貿易區必須考慮對熱帶資源的開發、加工與綜合利用,提高初級產品的附加值,增強出口競爭能力。這就使得它不僅僅是一個“自由港”(即以搞過境貿易,增加勞務收入和就業為目的)。
第二,海南自由貿易區必須考慮迎接新技術革命的挑戰。這就使得它不僅僅是引進技術設備,進行加工、組裝,擴大出口。
第三,海南自由貿易區最終的目的是為了發展海南經濟,促進“四化”建設。這就使得它不僅僅是進行“貿易”,還要進行“開發”,也就是資源的開發、產業的開發、技術的開發和智力的開發。
第四,海南自由貿易區還必須考慮與現在規劃的6個經濟小區的密切聯系。
把握了以上四個要點,一個明朗的模式也就出來了。我們認為,海南的對外開放模式也就是要建立一個同時具備自由貿易區和出口加工區功能的全新的綜合型的自由貿易區。這樣的自由貿易區在世界上并不鮮見。設有自由貿易區的國家(地區)也吸引外資發展加工制造業,而出口加工區在提供基礎設施和優惠條件的同時,往往也利用自由貿易區船貨出入自由的方便條件。比如,整個新加坡是一個自由貿易區,而在區中則建有21個出口加工區和1個科學工業園區。這就是說,海南自由貿易區和世界上的一些自由貿易區有著共同的特征,在稅收待遇、建區目的等方面也是基本一致的。更重要的是,海南自由貿易區有著自己的特征:
第一,海南自由貿易區的政治、社會性質仍然是社會主義的。
第二,政府的積極干預將顯得突出。
第三,總體上,減免關稅(對商品貨物)使商品貨物在島內自由輸出輸入;在構成上,利用各種優惠措施(對引進項目),建立各種各樣的出口加工區,并在全島形成一種網絡分布狀態。
第四,建立自由貿易區將使海南的工業來一次“技術革命”。將有企業倒閉出現,這并不可怕。舊的不倒閉,新的不建設。只有在自由競爭的風雨中摔打才能變得堅強。同時,海南自由貿易區中的加工制造業,含有兩個層次:即傳統加工業與新興工業。或說資源密集工業和技術、知識密集工業的同時并存。
第五,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使海南的農業來一次突破。我們總認為,發展海南農業要靠技術、擴大種植面積(這很正確),結果卻總不令人滿意。這種只顧生產而不考慮市場(結果是盲目生產,苦于為產品尋找銷路,生產者的積極性得不到刺激)的做法,是到改變的時候了。生產者只有當他的產品有市場、有利可圖的時候,才會去積極提高技術,擴大種植面積和產量。同時,在自由貿易區里,要把土地集中到種植、種養能人手中。全面推行土地租借(承包)制,允許自由雇傭勞動力,開辟種植園。把剩余勞動力吸引到“第三產業”上去,逐步使農村“城市(鎮)化”。
第六,在海南自由貿易區里,打破工商分家、產銷脫離的狀態。逐步取消商業部門,建立各種貿易公司,全面實行工貿結合、農貿結合、技貿結合,從而使工、農、商(內外貿)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
第七,海南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將對區內的6個經濟小區產生極大的作用。各經濟小區應根據自己的特點,利用優惠待遇,建立面向出口的各種工業,從而實現網絡分布狀態。由此,建議成立各經濟區發展公司,直接受海南開發建設總公司領導。總公司的職責是規劃、協調和利用外資發展各經濟區。
第八,海南自由貿易區將在很大程度上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但在一定時間內,尤其是在某一些行業中,仍會有計劃經濟的存在。
第九,海南自由貿易區建成后,旅游業將成為重要的收入來源。等等。
三、問題的提出與解決的途徑
模式選定之后,我們應該怎么去做呢?現在最重要最關鍵的必須是正式建立海南自由貿易區。不是口頭上的,不是說“不是特區的特區”“實行類似自由港的政策”了事。實際上,這是一種“放不是,收也不是”的模糊做法。因此,必須由中央以法令的形式明確宣布海南為自由貿易區,說明它的性質與地位,并盡快建立健全各種相應的法規,否則,一切無從談起。
但是,若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建立自由貿易區仍須具備下列一些條件:
第一,要有一種能夠自由兌換外匯的貨幣。
第二,要有比較完整的信用體系,包括開展商品信用業務,發行股票、債券,還要有證券交易市場。
第三,要建立一個與自由貿易區相適應的價格體系。除少數公用事業,如水、電、煤氣、公共汽車等價格由政府控制外,其他都由市場調節而自發形成。
第四,要有一套合理的管理方式。減少行政干預,由政府職能部門依據法律來進行管理,用經濟手段來進行調節。等等。
這些條件對目前的海南來說,一點也沒有具備。但是,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關鍵的是去尋找替代手段和過渡辦法,以期逐步完善。實際上,并不是所有的自由貿易區都要具備了上述條件。
那么,建立海南自由貿易區的過渡方法又是什么呢?以下途徑都值得進行綜合考慮:
第一,在6個經濟區有條件的地方(如港口)建立各種形式的出口加工區。
第二,根據引進項目的輕重緩急,給予不同的優惠待遇。
第三,對進口商品適當減免進口關稅。
第四,把島內的一些商品價格放開。
第五,集中力量盡快搞好基礎建設,尤其是能源、交通、電信、科研以及生活服務的建設。
第六,著手建立魚、肉、蛋、菜等生活產品供應基地。
第七,大力發展金融業,允許外國銀行進島開展業務活動。
第八,對海外、大陸和島內發行股票,廣聚建設資金。
第九,創造條件,發行海南地方貨幣。
第十,加快經濟體制(特別是對外貿易體制)的改革。
第十一,加快經濟立法工作。
第十二,加快人才的引進,以及外國先進的經濟管理經驗的引進。
第十三,成立高效率的管理機構即海南自由貿易區管理局(或委員會)。
第十四,獎勵出口。
作為一種初步的研討,以上僅簡單地羅列了一些“途徑”,仍有待于作進一步的研究。值得指出的是,建立海南自由貿易區重要的一點,在于中央明確地宣布,而且還應注意到,必須處理好海南與中央(各部、委、辦)、海南與省以及島內相互之間的條條塊塊的關系。這也是一個關鍵。
作為結尾,我們還要指出,建立海南自由貿易區對于祖國南疆社會安定、穩定與繁榮(從戰略的角度看)、人才的引進和提高島內人民的積極性,都有著一種特定的意義。
本文是根據海南區黨委宣傳部有關人員1984年12月4日來電要求寫的。文中的有些內容,又見本書《海南在中國開放格局中的作用與開放模式問題》一文。
(1) 《關于自由貿易的演說》,《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202—209頁。
(2) 《保護關稅制度和自由貿易》,《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19頁。
(3) 《世界經濟譯叢》,1984年第5期。
(4) 《港澳經濟》,1983年第6期。
(5) “三個日本”是指:“第一日本”為日本,“第二日本”為臺灣、香港、南朝鮮和新加坡,“第三日本”指印尼、馬來西亞、泰國和菲律賓。它們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都和海南很相似而經濟發展特引人注目。
(6) 關于這一點,可參閱《發展中國家的工業化方式》(載《經濟學譯叢》1984年第2期)和《第三世界的工業化》(載《世界經濟譯叢》1984年第7期)兩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