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經濟起飛問題的探討
現在人們都在談論海南經濟起飛問題。然而,什么是起飛,它有什么標志,應該怎樣促進經濟的起飛呢?本文試圖就這些問題作一些探討。
起飛的概念 這里,了解一下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的“經濟成長階段論”是很有必要的。他認為,社會經濟成長可以依次劃分為傳統社會、過渡、起飛、向成熟推進(持續增長)、高額群眾消費和追求生活質量六個階段。而“起飛”是指工業化初期具有決定意義的轉變時期。經濟發展的起飛就是要突破經濟的傳統停滯狀態和以發展和進步為目標的各種勢力的解放。要使經濟起飛,羅斯托認為應該具備三個條件:第一,要有較高的積累或儲蓄以及投資,使它們的比率占國民收入的10%以上;第二,要很快建立和發展一種或多種主要部門,即主導部門;第三,要進行制度上的改革,堅持中央政府的強有力領導以保證起飛的實現。
羅斯托是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他的理論是唯心的,在某些方面也是不科學的。但他從生產技術的變化和人類在不同階段追求的目標,闡述社會經濟的各個發展階段,也反映了一部分事實,對于我們理解經濟起飛問題是有作用的。實際上,海南經濟的起飛,也就是要使海南經濟從長期的緩慢發展到迅速增長之間來一個質的變化。這一變化要求,沖破海南經濟長期的徘徊不前的狀態,徹底改變那種單一的不合理的農業社會結構。這一變化還要求,通過大農業的發展和建立發達的主導工業,作為經濟迅速而持續發展的深厚基礎。也就是說,起飛不是單純的孤立的,而是有雙重意義的。
起飛的主要標志 當今世界上的許多發展中的地區和國家實現了經濟起飛,跨入新興工業化國家(地區)的行列,如臺灣、香港、新加坡和南朝鮮等。對這些國家和地區稍作分析,就可以發現當中有不少共同的特征。以此為例,海南經濟的起飛,應該實現以下幾個直觀指標:
第一,工業所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應該超過農業。1952年,臺灣工業生產總值僅占整個經濟的17.9%,農業占35.7%;到1965年,工業為28%,農業為26%;而近幾年來,工業已超過40%,農業則下降為10%左右(1)。1960年,情況有點特殊的香港和新加坡,工業分別是農業的8.5倍和4.5倍。同期,這一比重南朝鮮為50%(工業僅為農業的二分之一),到1978年,卻變為工業是農業的1.5倍。而海南,1983年工農業總產值中,工業僅占21.43%,農業是工業的2.2倍,68.57%的國民收入來自農業。
第二,工業、商業、服務業的就業比重應該超過農業的比重。但到1983年,全海南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83.14%。被稱為“半工業化國家”的東盟各國(除新加坡外,下同)經濟上還沒有真正起飛,從事農業的人有70%左右。
第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應達1000美元以上。這個數字,南朝鮮1977年為950美元,新加坡1971年為1061美元,日本1965年為1035美元(2)。菲律賓的新經濟開發五年計劃(1983—1987年度)則要求從1980年的780美元提高到1987年的1619美元。而海南現在還不足300美元。
第四,出口比重應占國民生產總值比重的10%以上。沒有出口的增長,就不會有經濟的“起飛”,對海島型經濟的海南島來說更是如此。再從南朝鮮和臺灣看,這一比重1960年分別為0.9%和11.5%,到1980年急劇上升為30.4%和49.2%。而海南這個數字,1978—1983年,分別為0.7%、1.12%、1.14%、0.92%、0.75%和0.52%。同時,利用外資對經濟的促進作用越來越為人們所認識。“亞洲四小”從60年代開始大量引進外資。1979年,巴西所借外債和利用直接投資,占該年國內生產總值的31.4%(3)。1975年平均每人收入1000或1000美元以上的國家,利用直接投資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為9.5%(4)。這個比重,海南1983年約為3.8%。為了擴大出口,引進先進技術,我們仍應加快引進外資的步伐。
第五,在出口總額中,加工業與制造生產品的比重應該增大。這在已經“起飛”的國家和地區中,是很突出的一點。比如,據1980年度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報告》,1977年,制成品在出口中的比重,南朝鮮、新加坡和香港均在85%至96%之間。海南則基本上是輸出初級產品。1983年,整個工業產值中,制造業的比重僅為12.6%。經濟的起飛,就是要使純粹提供初級產品向出口加工、制造品方向發展。
此外,經濟起飛還有一些定性指標。比如,政局的穩定,人民的文化水平提高,等。這里還必須提及,羅斯托把生產性投資占國民收入的10%作為經濟起飛的一個條件。這個數字,1983年海南為4.9%。比例很低要提高,而投資結構的不合理更要改變。1952—1980年,國家投資海南42.99億元,農業比重由2.7%提高到64.64%,工業僅從15.21%提高到35.37%。而農業投資中,大多用于橡膠,其他如水利、林業、種植業、氣象、畜牧、漁業共計僅占總投資的14.64%。工業的投資,則是用于興建那些長期虧損的農機廠、化肥廠、水泥廠等(5)。因此,擴大投資與合理投資都應是我們今后要注意的問題。
以上論述,使我們對海南的現狀與經濟的起飛有了一個基本的認識。目前,海南人民的收入水平低,產值和就業結構很不合理,技術落后,文化素質差,而中央給予優惠政策,現在所進行的以交通、能源為重點的建設,全國人民和海外僑胞的支持以及本島人民的同心協力,這都說明海南正處于從傳統的社會到經濟起飛之間的過渡階段或是“起飛”的前夜。那么,怎樣才能更快地促進海南從以農業為主的社會向工業、交通、商業、服務業以及信息業為主的社會的過渡,也就是經濟的起飛呢?
幾點措施 第一,盡快建立起我們的主導部門。主導部門是指在經濟成長中起主要作用,本身又有較高增長率可以帶動其他經濟部門增長的部門。無疑,這是指工業,農業、交通運輸只不過是基礎。海南經濟的起飛,其工業應該形成三個主要層次,即由初級加工業發展而成的深度加工業,現在開始形成的新興工業(主要是電子工業),以及即將要建立的石化工業。這種勞動、技術與資金密集相結合的工業層次,使海南能利用資源、提高技術、增加出口,帶動其他產業(如商業服務業、農業、房地產業和交通運輸業)的發展。
第二,努力改善投資環境,大力引進外資。海南的資金、技術十分缺乏,因此,應把引進外資作為海南起飛的一個重要因素。近幾年來,我區利用外資總的情況是好的,但也應注意一些問題:一是要擴大規模;二是來源應是多樣化,這幾年我區86%的外資來自香港;三是要調整投資結構,否則不利于工業的發展。合資的方式有利于發展工業,但這幾年合資僅占利用外資總額的9.5%,而合作占76%;四是應該有計劃地建立一批面向出口的行業,創出一批國內外有競爭力的產品。
第三,迅速發展第三產業。第三產業對改變海南目前不合理的產值和就業結構,增強社會的安定團結和促進經濟的起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應該重點發展新興的第三產業(如信息咨詢、技術服務等),以及過去我們長期忽視了的房地產、運輸、旅游、加工服務、租賃與修理等傳統的第三產業。同時,應該采取鼓勵國營、集體與個體一齊上的“多條腿走路”的方針。
第四,繼續加強農業、交通能源與電信的基礎建設。海南的交通運輸應該使海運的優勢發揮出來。
第五,控制人口的增長速度,提高人口的質量。具體的措施就是實行計劃生育與增加智力投資。
(附注:除注明外,文中海南經濟的資料均據海南統計局和海南外經委的有關資料或據以計算。)
本文發表于《海南日報》1985年1月28日。
(1) 《中國經濟概況》,新華出版社,1983年版。
(2) 《世界經濟統計簡編》,三聯書店,1983年版。
(3) 《巴西經濟》,人民日報社,1983年版。
(4) 《再論世界發展中的跨國公司》,商務印書館,1982年版。
(5) 全國農業區劃委員會編:《海南島農業發展戰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