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后身反熱
【題解】
使用瀉下法后身體反而發熱,有兩種情況:一種與“下后脈浮”條相同,是余熱無依而散漫于氣分,可用白虎湯清熱解表;一種是邪在膜原,本不當下而誤下。
應下之證,下后當脈靜身涼,今反發熱者,此內結開,正氣通,郁陽暴伸也①。即如爐中伏火,撥開雖焰②,不久自息,此與“下后脈反數”義同。
若溫疫發膜原,當日漸加熱,胃本無邪,誤用承氣,更加發熱,實非承氣使然,乃邪氣方張,分內之熱也。但嫌下早之誤,徒傷胃氣耳。日后傳胃,再當下之。又有藥煩者③,與此懸絕④,詳載本條。
【注釋】
①郁陽暴伸:被遏郁的陽熱突然舒展開。
②焰:冒出火焰。
③藥煩:指病經誤治,中氣受傷,脾胃不能受納、運化藥物,以致服藥后出現厥逆心煩、坐臥不安等現象。
④懸絕:相差甚遠。
【譯文】
應該使用瀉下的病癥,瀉下后,本應當脈靜身涼而病愈,現在反而發熱,這是因為體內的郁結打開了,正氣通了,被遏郁的陽熱突然舒展開來。就像爐子里灰燼中掩埋著的火,撥開后即使有火焰,但不久自然就熄了。這與“下后脈反數”條是一個意思。
如果溫疫發于膜原,當天越來越發熱,胃腑還沒有邪氣,就誤用了承氣湯,發熱更厲害,其實并不是承氣湯導致的,而是邪氣剛剛展開,是這個病本來就應該有的熱。只不過是因為瀉下過早,只是傷了胃氣。以后邪氣若傳胃腑,還應當繼續瀉下。還有一種情況叫“藥煩”,與此又完全不同,詳見本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