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證急攻
【題解】
病有緩急,緩病緩治,急病急治,一切根據脈證的變化而定。對于一些慢性病,我們可以同一個方子連續用七天;如果疾病變化較快,兩三天就要復診換方,這種情況也很常見;有些疾病,變化特別快,甚至一天就要換好幾次方,本篇所敘者便是。本篇內容其實是由一則醫案改編而成的,雖然如醫案的這種情況很少,但作為一種極端情形,這則醫案有極大的參考價值。
急病急治,取效迅速,這也是中醫的一大特點。后世由于中醫醫療資源的匱乏,人們基本上失去了一天換好幾次方子的機會,甚至兩三天復診一次都有困難,往往開一次方就是十幾劑,這就無法對付急癥了。中醫在人們的印象中,也逐漸淪為只治慢性病的慢郎中。
溫疫,發熱一二日,舌上白苔如積粉,早服達原飲一劑,午前舌變黃色,隨現胸膈滿痛,大渴煩躁,此伏邪即潰,邪毒傳胃也。前方加大黃下之,煩渴少減,熱去六七①。午后復加煩躁發熱,通舌變黑生刺,鼻如煙煤②。此邪毒最重,復瘀到胃,急投大承氣湯。傍晚大下,至夜半熱退,次早鼻黑、苔刺如失。此一日之間,而有三變,數日之法,一日行之。因其毒甚,傳變亦速,用藥不得不緊③。設此證不服藥,或投緩劑羈遲,二三日必死。設不死,服藥亦無及矣④。嘗見溫疫二三日即斃者,乃其類也。
【注釋】
①熱去六七:發熱退去六七成。
②鼻如煙煤:鼻孔發黑,像煙煤一樣。大熱之證才會出現這種現象。
③緊:盡快。
④及:達到效果。
【譯文】
溫疫,發熱一兩天,舌苔白厚,像堆起來的粉一樣。早上服達原飲一劑,午前舌苔就變成了黃色,隨之出現胸膈脹悶,口大渴,煩躁,這是因為伏邪要潰散,邪毒傳到了胃腑。于是在前方的基礎上加大黃,把它瀉出去,服藥后,心煩口渴稍減,發熱去掉了六七成。午后,又更加煩躁、發熱,而且整個舌頭都發黑了,生出芒刺,鼻孔也發黑,像煙煤一樣。這是因為邪毒繼續潰散,傳到胃里,使胃火更旺,于是急忙用大承氣湯。傍晚,大便瀉下,到了半夜,熱退了。第二天早上,鼻子上的黑色、舌苔上的芒刺都消失了。這是一天之間,病有三變,本該用幾天的方法,一天就用完了。因為邪毒太厲害了,傳變也迅速,用藥不得不盡快。假設這個病不服藥,或者用藥太緩,貽誤病機,兩三天病人就死了。即使不死,服藥也沒有效果。曾見過患溫疫兩三天就死了的,都是這類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