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5章 審美:人類頭腦中的“倒三角形”

第二節 靜靜過有文化的生活

文化的產生離不開人的大腦,但其本質起源是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現象和事件。因此,生活是文化存在的根基,文化成為生活的血液。正如社會學家費孝通所說:“文化是人為的,也是為人的。”

這一章,我們就來談談語言、文字、藝術、建筑、民俗等人們最熟悉的文化,當然都是以中國文化為例。五千年的中華文化形成,除了中華民族的創造,也有外來文化的影響。歷史上的佛教東傳、“伊儒會通”、西學東漸、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中華文化在同其他文化的不斷交流互鑒中,才形成了今日的文化局面。不過今日之中國,不僅是中國之中國,而且是亞洲之中國、世界之中國。

正三角形構圖具有穩定感和崇高感,具有穩重、沉靜、端莊的特點。達·芬奇的《蒙娜麗莎》、拉斐爾的《戴披紗的女子》、安格爾的《肖像》是正三角形構圖。在古典肖像畫中,此種構圖最常見。

倒三角形構圖具有不穩定和險峻的動感形式。塞尚的《蘋果與橘子》,水果與襯布形成倒三角形,具有險絕之美。馬蒂斯的《夢》是倒三角形構圖,表現了夢的動蕩。倒三角形是受到威脅的平衡,反而會給人以強烈的視覺刺激。

許多人并不承認自己有文化,對一些聽起來“高大上”的文化活動也不愿參與,害怕鬧笑話。例如一說起“審美”,許多朋友首先想到的是美術、藝術等文化活動。“這些活動我很少參加,去了也看不懂。”這可能是許多普通人在心里立即浮現出來的一句對白。曾經的我也是如此,不僅對這類活動望而卻步,甚至不敢跟朋友談論任何相關的話題,總怕“見笑于大方之家”。直至大學里的一節選修課,顛覆了我對“審美”淺薄的認識。講課教授的一句話,引領一個門外漢大膽邁進“文化之門”。因此本章第一篇,我以“審美”為例,遙遙感謝當年那位大學教授的啟蒙。

1.穿中褲、尖頭鞋的美術教授

我大學本科讀的是經濟學,每日泡在各種數據、曲線、模型中,讓我對這個世界有了一種不真實又不寒而栗的想法。如果人類社會中那么多重要的活動,都可以靠各種數據、曲線、模型而推演出其變化規律,預測出未來的話,那我們只是這些計算機的執行者罷了。這個世界終將會發明出一臺終極計算機,計算好一切,人類就算不會思考,只需執行預測出來的命令,地球就沒什么意外之事了。

內心一旦有了這種可怕的想法,我立即對自己所學的專業心灰意冷,再也提不起興趣,模仿看到了世界盡頭那冰冷、機械的樣子。但無論是否對專業還有熱情,學分還是要修完的。作為一個非典型學渣,我開始在排得滿滿的各種學科中挑一些不需要計算的學科選修。很慶幸的是,我的母校是一所百年僑校,涵蓋的專業足夠多,且可以跨學院選修。于是我跨到了隔壁文學院,選修了古代詩詞欣賞、港臺電影欣賞、西方美術欣賞、篆刻藝術等公共基礎課。選這些課,并不是我意識到自己缺乏“文化鈣”,而是聽說這些學科考試很容易及格。

西方美術欣賞課,在文學院能容一百多人的階梯大課室里上。坐在“山頂”上的我,遠遠看到美術教授走進課室時,以為自己眼花了。經濟學院的老師多穿襯衫、西褲,甚至穿西裝、打領帶來上課,一看就是精英。可這位美術教授卻讓我大失所望。一頭卷曲長發,上身一件T恤衫,下身一條寬松的及膝西裝中褲,露出瘦削的小腿,腳蹬一雙尖頭黑皮鞋,沒有襪子。

這樣的搭配,在一二十年前來看,真的是丑爆了(現在,這樣的搭配叫做潮,可惜當時的我水平有限,審美跟不上)。“這樣審美觀的老師教人如何欣賞美?”如果以現在的表情包來形容當時我的心情,應該是一頭黑線。教授的姓名,現在我早已忘記,但他上課前雙手插著褲袋,不經意說的那段開場白,我現在仍記得。

2.珍惜思想家和藝術家這幾點星光吧

“什么是美術欣賞?不需要會畫畫、懂藝術,需要運用這些知識的叫鑒賞,不叫欣賞。任何人看這些畫、這些藝術品,心中都會有美不美、喜不喜歡的感覺,這就是欣賞、審美的過程。生活中不需要那么多鑒賞,那是留給藝術家、專業家的事,我們只需要憑自己內心的喜好,欣賞美就行。”原本我只是一個惴惴不安的、充滿自卑的文學藝術門外漢,教授的幾句話像是猛的一腳,把我踹進了門。

隨后一個學期,我在這門課上也學到了各種模型——正三角形構圖、倒三角形構圖、X形構圖、黃金分割定律。但這些結構不是冰冷的、幾何標準的,更不是為了控制人類而產生的。它們的存在是超功利性的,是為了給人以美的享受,或解放人類頭腦中無法用數據、文字、模型所表達的情感與想象。

美學大師朱光潛舉過一個“對一棵古松的三種態度”的例子。面對一棵古松,商人想到的是砍掉它能賣多少錢;科學家想到的則是這棵古松的科學分類及生長年代;而畫家卻會馬上被古松的外形所吸引,沉醉于它的蒼翠遒勁。在看到古松的這個過程中,商人思考價值是一種功利性的活動,而科學家思考分類則是運用知識去認知的活動,只有畫家是在進行審美活動。

可見,人類對一件事物的看法或態度是多樣的,從看的過程中生出來的態度也是多樣的。朱光潛的舉例,包括人類主要的三種態度——實用的、科學的、美感的。持美感的態度去看事物,就能看到美。所謂美感的態度,就是不含利害關系的態度。就“用”字的狹義說,美是沒有用處的。但這種無用之用,卻是人類最自由和寶貴的創造利器。它使人有了理解力、想象力、創造力,感受到精神的自由、自身的與眾不同和存在價值,建立起自信和自尊。

語言之美、詩詞之美、文字之美、建筑之美、舞蹈之美,要欣賞這些文化之美,不需要你有多高深的文化,只需要有一顆“愛美之心”。“美”就是人類在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過程中,通過頭腦思考而產生的。“美”不是外在的、物化的詞,而是內化的、主觀的詞。我們的生活中時常有“美”。

每個人心中都有自己對美、丑的判斷,但都在不知不覺中被深刻地烙上了其所處時代、種族、文明的鮮明文化特征。

3.“美育”教育的“無用之用”

在我們的傳統學校教育里,美術、音樂等課程只是輔助類的學科,因為絕大多數的學生(藝術生除外)高考時并不需要考這幾門課。對于高考的應試教育來說,這些學科就是“無用”的。計算機和數據的所有推斷都需要一個穩定的前提,將人假設為不會變動,或情緒穩定,行為前后如一的人。但事實上,人類是這個世界上最難以捉摸的“生產要素”。

“審美”只是人類頭腦中蘊藏的其中一個倒三角形,還有許多以人的自由意識為主體的文化活動,讓人類的大腦處于活動狀態,制造出無數個倒三角形、X形,讓人類的行為變化難以捉摸。只要人類不放棄自己這個特性,計算機想要計算出一切的可能就不存在。

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曾對人有這樣的界定:“人是一個制造工具、使用工具的動物;一個在團體中能夠傳達交通的社員;一個傳統綿續的保證者;一個充為合作團體中的勞作單位;一個留戀著過去和希望著將來的怪物;最后,靠著分工合作和預先準備所獲得的閑暇和機會,他又享受著色、形、聲等所造成的美感。”

審美,不應只是文學院、藝術系的學生需要學習的活動,應該是所有人類都享有的自由感性活動。學樂器、學唱歌、學畫畫,只是美育的一部分,許多孩子也并不具備學習藝術的天賦,但欣賞美、感受美的能力則應是所有孩子從小就接觸的。

近年來,國家也開始意識到這個問題,在中小學中開始倡導“美育”概念。我家孩子參加過學校的樂管團,她的音樂老師要為孩子排練《天空之城》《獅子王》等曲目。但她沒有一開始就排練樂器,而是先花了幾節課的時間給孩子看《天空之城》《獅子王》的電影,一邊看一邊給孩子分析劇情。看完之后,再讓孩子聽純音樂,感受音樂所表達的感情,最后才開始進行樂器的練習和排練。

很感謝這位老師,她教給孩子的不是一門樂器、一首曲子,而是教孩子感悟“美”。這種不帶功利性的、純思想的感性活動對高考“無用”,卻是人類一直追求的。我們努力工作、儲備,只為在獲得的閑暇和機會中,可以享受這世界上各種色、形、聲等所帶來的美感享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建德市| 水富县| 花莲市| 彰化县| 蒙自县| 卫辉市| 泸定县| 田林县| 青河县| 剑河县| 汾阳市| 岗巴县| 儋州市| 项城市| 方正县| 东海县| 铁岭市| 龙泉市| 金乡县| 珠海市| 河源市| 海阳市| 安图县| 阿勒泰市| 阿克陶县| 修文县| 大余县| 壶关县| 金沙县| 普洱| 石阡县| 安新县| 宜城市| 彩票| 鄄城县| 东乌| 平原县| 新晃| 杭锦后旗| 乐山市| 平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