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我只是文化的“搬運工”
- 生活的文化和文化的生活
- 陳慧
- 1145字
- 2020-10-28 16:53:25
“我讀得書少,你不要騙我。”這樣的對白,我們并不陌生。這句話,最早是李小龍在電影《精武門》中所講,后來成為許多港產片中常套用的經典臺詞。周星馳的電影中也曾多次出現。說這句話的,通常是劇中的中下層勞動人民,即我們常說的“小人物”。這句臺詞背后的潛臺詞即“我沒文化”。然而,讀的書少,就沒有文化嗎?
李小龍在《精武門》中扮演的陳真讀書少,但為人正直、尊師重道、勤學苦練。他在師傅遇害后,查找真相,為師報仇,捍衛民族尊嚴。《精武門》這部電影獲得認同,李小龍本人了得的功夫是其中一部分原因,更重要的是陳真這個角色所體現出來的反抗強權、民族覺醒的文化。這種文化受到觀眾的認同,這部電影才能獲得如此大的魅力,也使得觀眾將其代入李小龍本身的個人形象中。陳真可以說自己讀的書少,沒有文化,但其劇中形象就是一個底層小人物反抗強權、民族覺醒的文化象征。
在電影里,大眾將讀書、獲取學歷等一類歸為文化。這只是一個狹義的文化概念。在本書中,我將要跟大家一起去走訪、觀賞、發現的是一種廣義的文化。這個文化除了狹義的學歷,更多的是人們在生活中無意間創造出來的。
文化如同大海,每個人是其中的一滴水。小水滴日常的變動,匯聚在一起也能掀起巨浪。有了這樣的共同認知,我們才能在往后的內容中尋找文化中的生活,或生活中的文化。
這本書的書名是《生活的文化和文化的生活》,全書的主體內容分為兩部分:一部分是“文化的生活”,另一部分就是“生活的文化”。因為寫書的需要,我開始回憶自己懂事以來遇到的與文化有關的人或事。我大學讀的是經濟學,對于文化、文學等實則是外行。慶幸的是工作以來常能接觸到許多文化人,聽他們講與文化的故事,我得以成為一個文化的搬運工,時不時從中窺得驚鴻一瞥。雖然說廣義的文化難以一句話概括,但語言、文字、文物、非遺、書信、閱讀,這些文化中的具象都被社會認可為“文化”。
因此在第二章,我會用有趣的事件、好玩的人物為例子,陪伴讀者一起走進“文化的生活”。
但第三章,則讓我欲言又止。如果說“文化的生活”就像學會一個道理,便能聯想到身邊的事件作為這個道理的引證、比喻,那么“生活的文化”則如同在一片細沙中找尋其所蘊含的軌跡,是從現象到本質的提煉過程。這只攔路虎長時間讓我前行不得,甚至落荒而逃。一路磕磕碰碰,我也終于逼著自己認真從本質思考,許多生活中曾經的不解之處也似乎看到了隱含其后的身影。
書中提到的許多觀點可能只是我的一家之言,但那又有什么關系呢?就如我的美術教授所說:“什么是美術欣賞?不需要會畫畫、懂藝術,需要運用這些知識的叫鑒賞,不叫欣賞。任何人看這些畫、這些藝術品,心中都會有美不美、喜不喜歡的感覺,這就是欣賞、審美的過程。生活中不需要那么多鑒賞,那是留給藝術家、專業家的事,我們只需要憑自己內心的喜好,欣賞美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