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認識程星博士是1994年夏天,應邀到美國參加院校研究會(AIR)第34屆國際年會時。經周川教授事前的介紹,我拜訪了程星博士。他當時正在一個地區的教育機構從事管理工作,熱情地陪我參觀了一所社區學院,使我對美國社區學院有一點直接的感受。據我所知,他在美國東部、西部幾所大學,長期從事教學、研究、管理、服務等工作,對美國大學的認識與了解不是只從資料上間接得來,而是有自己的親歷與體驗。因而,這本《美國大學小史》,不是一般按年代順序的編年史,而是講故事、探真諦,寓宏觀于細節,由偶然見必然,娓娓說道美國大學“成長的煩惱”的歷史故事。例如,敘述麻省理工學院和斯坦福大學在接受政府投資、企業投資與學術自主中徘徊,從而向應用型轉變、面向市場、解構研究型的情節,成為面向地方的應用型大學先驅;“軍人復員法案”原為維持社會秩序,讓老兵進入大學讀書,但“無意之中沖垮了大學高聳而又神秘的學術門檻,為高等教育大眾化做出鋪墊”。
作者在國際性事務上,歷練甚深;對中國文化傳統,修養精湛,才情洋溢,文筆流暢,發表了許多獨特見解。當然,某些論點,并非所有讀者都能同意,我就有所保留。但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說:“給讀者講一些故事(當然是真人真事),然后學古人作畫,留白,給讀者一些思考的余地。”
潘懋元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
2017年1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