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際視野中的都市人文遺產研究與保護論集
- 馬學強
- 14193字
- 2020-11-06 11:33:43
城市的容器:上海石庫門研究的多重視角
馬學強4
美國城市規劃與哲學家劉易斯·芒福德(Lewis Mumford)和加拿大城市規劃批評家簡·雅各布斯(Jane Jacobs)都認為城市是文化的容器,是人類文明的結晶,城市作為一種特殊的構造,這種構造精密而緊湊,專門用來保存和流傳人類文明的成果。劉易斯·芒福德在其著作中多次論及城市的“容器”功能,指出城市從其誕生之初就具備的磁體和容器功能是城市能夠持續演進更新的重要特征。“若沒有這樣的基礎,若沒有這樣一種聚集過程,若沒有這種容納能力和秩序,城市根本就無從設想。這些新石器時代的功能是城市后來出現的各種目的的基礎。”5在城市的日益擴展中,城市的容器也處于脹破中,“我們現在面臨著一種過去歷史上從未有過的情況。雖然這個大都市容器已經脹破,但是大都市這個磁石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保持著它們原先的吸引力”6。城市的演變是如此復雜,所以對于“容器”的說法也可以得到多種的解讀。我反復閱讀與體會劉易斯·芒福德的這一段論述:
用象征性符號貯存事物的方法發展之后,城市作為容器的能力自然就極大地增強了:它不僅較其他任何形式的社區都更多地聚集了人口和機構、制度,它保存和留傳文化的數量還超過了任何一個個人靠腦記口傳所能擔負的數量。這種為著在時間和空間上擴大社區邊界的濃縮作用和貯存作用,便是城市所發揮的獨特功能之一。7
一座城市的規模、等級與價值很大程度上確實是取決于這種功能的發揮程度。但具體到每一座城市,“容器”的象征性或指代性,可以有不同的想象與表達。某種程度上說,石庫門可以擔負近代上海城市“容器”的部分功能,并發揮著獨特作用。
石庫門作為近代中國江南城市的重要建筑與住宅類型,19世紀中葉起開始流行于上海、寧波等口岸,源于傳統江南民居與西方聯排建筑,是中西結合的產物,以街坊和總弄、支弄集合為特征,布局緊湊合理,風貌街坊形成了最具典型性的近代上海等城市的肌理。石庫門也是近代上海留下的最為珍貴的都市人文遺產之一。石庫門在上海的出現,從地域分布上來說,最初出現于英租界,其后擴展到法租界、上海老城廂內外及近郊一帶。石庫門住宅的大量興建,與近代上海城市的成長有著密切的關系。近代上海實際上是一個集合城市,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公共租界、法租界、華界,也被稱為“三界”,各有三個不同的市政機構管轄,彼此獨立,“各該機關又按照其自有之特殊法規而行使職權”8。“按照新時代方式而發展之都市區域”9,這是近代上海城市發展的整體格局。究竟是什么力量在推動著這座巨大都會的發展,這需要對內部的不同街區包括石庫門住宅區進行更多深入而細致的解析。在這三大區域內,均分布著眾多的石庫門建筑,由于三個市政機構實行著不同的城市運行體制與管理模式,所以對石庫門住宅的營造與管理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這在后期石庫門的建造上體現得尤為明顯。
石庫門無疑承擔著近代上海城市“容器”的重要功能,在上海都市發展歷程中具有特殊的價值與意義,有鑒于此,上海社會科學院協同有關部門成立了“上海石庫門文獻整理與研究”課題小組,從大量中外文獻中系統梳理石庫門史料,并從多種視角研究石庫門。
一 研究與保護石庫門遺產的基礎:文獻的收集與整理
石庫門文獻,作為上海城市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石庫門建筑保護的重要依據,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其重要之處就是能夠體現不同時期石庫門的建筑、街區所特有的人文內容與歷史感,并彰顯這種歷史感所承載的城市品質與城市精神。沒有文獻支撐的石庫門建筑或里弄風貌區的保護,就是一具具缺乏歷史氣息、人文內涵,沒有魂魄的“物質軀殼”。石庫門建筑作為城市人文遺產,是充滿歷史信息的載體,這個載體與各種信息共存,而大量的信息散落在各種文獻之中。可以說,文獻是了解石庫門相關信息的“鑰匙”,也是解讀石庫門人文遺產的“密碼”。人文遺產保護中有“整舊如舊”之說,要體現這個“舊”,其中的一個重要依據也就是文獻。石庫門建筑的遺存,與歷史的文獻,互為關聯。保護石庫門建筑遺產,就是要保護所遺存的全部信息,包括保護承載著重要歷史信息的石庫門文獻遺產。所以,“石庫門文獻”作為上海城市人文遺產保護的重要組成部分,理應引起高度重視。
上海石庫門文獻,具有多樣性的特點。從人文遺產保護角度出發來審視這些文獻資源,就會發現對文獻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這是一種廣義上的“文獻”。
石庫門的空間布局,即淵源于其自生自發的歷史發展,是歷史與現在合力的結果。石庫門建筑與街區空間的形成,是不能僅僅用二度空間(通過平面)來說明的,還要有三度空間(通過立體)和四度空間(通過時間)反映。另一方面,城市的主體是人,城市人是一個流動著的生命集合體,有其特有的品格,特有的精神。上海城市品格和精神的形成,與大量的人口居住于石庫門這種住宅,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居住方式,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系。作為“容器”的石庫門,造就了特有的人口結構、社會環境、生活形態乃至民情風俗。所有這一切,都需要我們通過爬梳包括文字、圖片、音像在內的大量文獻,進行詳細、深入的歷史資源調查,從中發現、探尋、挖掘,了解更多精彩的內容,感受那些石庫門建筑及其所在街區所具有的獨特細節,體悟所蘊含的深厚內涵。
更深入研究,就涉及石庫門內部的多種多樣的“權力人”,包括石庫門(里弄)街區的規劃者、建造者、管理者,以及石庫門住宅本身的設計者、營造者、所有者、使用者,等等,他們在不同時期構成了復雜的權屬關系。對于這些權屬的掌握,是需要閱讀地籍、戶籍、房地產、城建等檔案以及各種地方志書、文集筆記、報紙雜志、社會調查、口述史料等在內的文字資料,與此同時,反映石庫門建筑與街區的多種地圖、規劃圖紙、建筑圖紙、行號路名錄等圖像資料,也是文獻的重要組成部分。
石庫門文獻的多樣性,是歷史資源豐富性的體現,同時也可以為城市遺產保護提供更多、更有價值的內容。須知,一個歷史文化遺存,是連同其整體環境一同存在的,保護不僅是保護建筑的本身,還要保護其周圍的環境,尤其是對于歷史街區、地段、景區、景點以及獨特的人文環境,包括居民的社會生活形態、管理方式,要保護石庫門整體的環境與街巷內在的肌理。
關于上海石庫門文獻的收集與整理,是一項艱辛而有意義的工作,我們從2009年啟動這一項目,迄今歷時8年。目前,已完成“上海石庫門文獻”第一卷,主要內容有:《申報》中有關石庫門記載、外語文獻中的石庫門、“營造”石庫門、“圖”解石庫門、戶籍與房地產檔案中的石庫門人家、文學家筆下的石庫門等,總計文字60萬、圖片150幅,將于2017年由商務印書館正式出版。
二 研究石庫門的多重視角
以往中外學者對石庫門的研究,主要側重于建筑史與住宅史。如日本早稻田大學佐藤武夫、武基雄等撰寫的《近代支那住宅散見》(《建築學會論文集》第28號1943年2月)、《中支に於ける邦人住宅事情》(調査報告,《建築學會論文集》第30號1943年9月),很早就關注石庫門住宅的狀況。尤其從20世紀的五六十年代以來,來自同濟大學相關學科的幾代學人,陳從周、章明、王紹周、陳志敏、鄭時齡、常青、伍江等圍繞石庫門建筑演變的各個領域進行了大量探討,成果豐碩。另一方面,也有一些大學、研究機構的專家學者從城市史、文學史、社會史、風俗史等視角,對石庫門進行解讀,內容涉及石庫門與近代文人、石庫門里的社會生活、石庫門與近代市民空間的演變,以及石庫門里弄的民俗風情等。但從石庫門研究的整體狀況審視,還有不少需要解決的議題與內容,主要包括:石庫門,究竟起源于什么時候,名稱如何而來,除上海以外,還有哪些城市有石庫門分布?近代以來,石庫門經歷了怎樣的變遷,其規劃者、建造者主要是誰?石庫門與傳統江南建筑的關系如何,石庫門受到哪些外來因素的影響,外語文獻中關于“華式住宅”與“石庫門”的記載,在譯文中有何變化?尤其是近百年來石庫門住戶與城市社會經濟結構的變化,以及石庫門生活空間的變遷,等等,這些都需要從多學科、多領域進行系統、完整的梳理與研究。
依據大量的石庫門文獻資料,我們展開對石庫門的研究,可以有多重研究思路,用不同的路徑予以探討:(一)石庫門的居住功能;(二)石庫門的生活形態與經濟活動;(三)石庫門的社會變遷;(四)石庫門體現的“國際性”。
首先,探討石庫門的居住功能。
上海石庫門住宅建筑是在一定的歷史背景出現的。早在清咸豐三年(1853),小刀會起義爆發,上海縣城內的一些華人逃入租界,突破了有關“華洋分居”的禁令。這一時期租界內華人數量約從500人增加到2萬人。洋行最初將空余的庫房、馬棚等出租給難民,隨后建造結構簡單的木屋出租。緊接著,到19世紀五六十年代,當太平軍與清軍在江南激戰,大批難民涌向上海,上海成為一個巨大的避難城,上海租界內華人猛增到十幾萬人。就在短短的幾年間,租界建造起大量房屋,1860年租界內已有以里為名的木板式里弄住宅8 740幢,形成上海里弄街坊的雛形。至1865年,租界內外國住房計382幢,中國住房17 556幢(其中在法租界5 065幢,在英美租界12 491幢)。101869年以后,木板里弄房屋因極易燃燒而被租界當局逐步拆除,代之以磚木結構立帖式的石庫門里弄住宅。關于這些住宅的替代過程,從事近代上海建筑的學者曾這樣解釋:
石庫門里弄住宅雖比早期木板房造價高,施工考究,但因其地經濟,維修費用低,租金高,因而很快風靡上海,并流傳到老城區及其他華界,成為早期房地產經營的最主要經營對象。11
在1872年《申報》刊登的廣告中,我們找到了關于“石庫門”的較早記載,如有一則房屋出租廣告:“今有新造廳式樓房一所在石庫門內計十幢四廂房后連平屋五間,坐落石路中三元軒巷內,倘有貴客欲租者,即請至老閘養德藥鋪間壁巷內向本號面議可也。”12另有一幢出租的石庫門,位于寧波路興仁里:“今新造市房一所在寧波路興仁里西首朝南石庫門六幢,每幢計六樓六底兩廂房后連披屋三間井俱全,準于明年二月中旬可能完工,其租價格外公道,倘欲先為租定者,請至本行經租賬房面議可也,特此布聞。”13
在近代上海里弄住宅的演變過程中,出現了“早期石庫門里弄、后期石庫門里弄、新式里弄、花園里弄和公寓里弄五種類型,在平面布局、單元布局、結構與材料及風格特征等方面表現出清晰的演變過程”14。石庫門的建造,從住宅形式上來講,石庫門里弄住宅可分為早期石庫門和后期石庫門,也可以稱為老式、新式石庫門。早期石庫門建筑,產生于開埠初期,到20世紀初達到高峰,此后逐漸被后期的石庫門里弄住宅所替代。新式的石庫門里弄住宅,出現在20世紀10年代以后,其特點保持了原有形式,而逐漸采用混凝土結構與使用新穎材料,在建造規模上也普遍擴大,總體布局上呈現明顯的總弄、支弄的格局,建筑排列更加有序。
石庫門建筑,中西交融,在布局上采用歐美聯排式住宅的組合方式,其單體平面結構為江南傳統院落式住宅形式,內部又蘊含了許多中國傳統建筑的元素。關于石庫門的這種建筑特色,伍江曾總結:“早期里弄最有特色的地方——石庫門,其門框、黑門板、銅門環都不無中國傳統建筑特征,而門上的三角形或圓弧形的門楣裝飾則多為十足的西式圖案。更為重要的是,這種建筑類型本身既非任何一種中國傳統的居住建筑,也不是對任何一種西方建筑的模仿。它是一種融合了中西建筑特征而產生的一種上海特有的中西合璧的新建筑。”15對石庫門的建筑風格做了較為中肯的評述。石庫門建筑的形式,并未擺脫傳統的中國民居,在很多地方明顯反映出傳統中國建筑元素尤其是江南的民居風格。其建造手法不少借鑒江南傳統庭院,內外裝飾也都可從江浙一帶民居中找到顯著痕跡。門楣經常做成傳統磚雕青瓦頂門頭,隨處可見馬頭墻、《西廂記》等各種木雕、形形色色精美的磚雕、門窗裝飾、內部結構、廚房灶具,等等。在一些石庫門建筑中,經常可以找到徽派民居的一些印記:以黛瓦、粉壁、馬頭墻為表型特征,以磚雕、木雕、石雕為裝飾特色,以高宅、深井、大廳為居家特點,高墻以利防火,天井以利通風。還有浙東民居的建筑風格、蘇州香山幫的營造手法,等等。但其總體聯排式布局卻源于歐洲。當然,石庫門也并不是上海獨有,后來,在杭州、寧波,甚至漢口、青島等口岸城市也陸續出現石庫門建筑。
走進石庫門住宅,多為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有著江南傳統二層樓的三合院或四合院的形式,通常,進門就是一小天井,天井后為客廳,后面又是一天井,天井后是灶臺和后門,天井和客廳兩側是左右廂房,一樓灶臺上面為亭子間,再往上就是曬臺。坡形屋頂常帶有老虎窗,二樓有陽臺。石庫門住宅的顯著特點是,群體布局緊湊,相互毗連,成片縱向或橫向排列,比四合院占地省,比歐美式洋房造價低,所以后來成為上海住宅建筑重要類型。近代上海一些街區的形成與這種建筑格局有著密切的關系。
石庫門住宅所構成的城市形態及其背后所代表的城市生活,既保留了傳統江南民居鄰里親睦的生活狀態,也吸收了西方近代的設計理念、建筑元素,采用了大量新的建筑材料,具有舒適方便的特點,適應了近代城市居民生活的需要,后期的石庫門住宅設施齊全,大多有衛生設備。且看《申報》一則“新造樓房召租”廣告:
法租界亞爾培路西首、蒲石路儲康里,新造單石庫門三幢及三間兩廂房一宅,內洗浴間、自來水便桶、火爐電燈俱全,裝修美麗,公共汽車交通極便,欲租者請臨本里四號經租處領看接洽。16
20世紀二三十年代在公共租界、法租界新擴地帶建造的石庫門住宅,建筑質量明顯提高,環境也得到改善。還是看《申報》的記載:“法租界蒲柏路、薩坡賽路口慶余里,內有雙幢三層樓石庫門房屋兩宅,建筑堅固,弄堂寬闊,空氣清新,交通便利,自來水臺南一應俱全,最會宜于大家住宅。如欲租者請向管門人領看可也。慶余里經租處白。”17建筑堅固,弄堂寬闊,交通便捷,各類設施也逐漸完善。
其次,考察石庫門的生活形態與經濟活動。
早期的石庫門住宅,不少用于出租,所以建造相對簡陋,住戶也不穩定,流動性很強,關于這部分的生活形態已很難了解。現存的石庫門大多是20世紀20年代以后建造的,所以,石庫門生活形態也應該從那個時代開始。
我們以法租界天成里與薛華坊為中心進行細致考察。天成里與薛華坊,分屬不同的石庫門里弄住宅區,天成里位于賈西義路(今泰康路)248弄,而薛華坊位于薛華立路(今建國中路)155弄,之所以把它們聯系在一起,主要基于兩點考慮:其一,彼此貫通,從建國中路穿過這兩個住宅區,可到達泰康路,其間街坊相通,里弄相接;其二,更重要的是以天成里—薛華坊為中心,這一帶街區突出的一點,就是這里的居民里弄住宅與工廠、作坊相互混雜,居民住宅區內外分布著大量的小工廠、小作坊。現在,這里已經成為海內外頗具名聲的“田子坊”。
天成里,為舊式里弄住宅,磚木結構,多為兩層,開間單雙兼有,有數十幢,共有47個號,建造于1927年前后。里弄曲折,其中不少里弄房子用于開設工廠、作坊,如11—13號為文誼筆廠,42號為華昌機器廠,等等。此外,34號為樂善于堂,30號為天成小學。18
薛華坊,位于今建國中路155弄2—18號,為新式里弄,混合結構,3層計17幢,建筑面積2 430平方米,于1930年建造。19今建國中路155弄35號的4幢房子,位于薛華坊內的長留邨,當時的門牌為21號至24號。1941年11月,經營綢業的寧波商人葛祖鎬從孫斯馨手中購得這四幢房子,為新式里弄,計三層樓三間二廂房一宅,二層樓二間一廂房一宅,廣式單間樓房兩宅。20長留邨25號為遠東面包公司,不遠處為遠東面包餅干廠,在薛華坊內也開設了多家小作坊。
天成里—薛華坊周圍還有平原邨、志成坊(與肇周路上的志成坊同名)、和平里、發達里等,這些住宅均建造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其中的平原邨,位于泰康路274弄,東接天成里,北鄰薛華坊,為舊式里弄建筑,磚木結構,建造于1929年,每幢房屋的建筑面積多在70~80平方米之間(78平方米較多)。天成里的東、南面集中了各種各樣的中小企業,東面的泰順路210弄有大中工業社、天然味精廠(附一大曬場)、海華制革廠(附一曬場)、永明瓶蓋廠、合豐帽廠,再往東就是亞美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康福織造廠、久華綢廠等;南邊過了泰康路,企業更多,如唐寅記切紙廠、福華煙草公司、乾康醬棧、上海鉛筆廠、美泰化學工業廠等,再過去就是華界了。這當然是1949年以前的格局,此后有所變化,如泰康路210弄2號,為大中制針廠;泰康路210弄6號,為上海華美無線電廠;泰康路210弄7號是公私合營大明膠布制品廠;泰康路210弄12—23號,則為仁記。
從生活設施的分布來看,薛華坊一帶相對較少,靠建國中路口僅有兩三家小店,而天成里的弄堂口(靠泰康路)可謂熱鬧,從東而西,依次有陳記木器店、史永記木作、順興菜館、錢順興豆腐店、廣泰新、新泰興號、夏氏醬室、張合興、盈豐當、萬源泰燒酒行、萬興煙紙店、同心堂國藥號、東方美容室,這些店鋪大多與里弄居民的日常生活有關。薛華坊、天成里,與平原邨、志成坊等彼此相通,一些生活設施、公共建筑是共享的,這一街區的格局與氛圍也就在這樣的發展中自然地形成了。
石庫門的經濟活動,與居民本身的經濟狀況、人口結構等有著密切關系。
天成坊的業主大致可以分為幾類:其一是老住戶,擁有多幢房屋,如一位叫唐選青的人,生于1876年,上海本地人,長期經商,在賈西義路(今泰康路)一帶擁有樓房8幢計16間,后將這些房屋部分轉讓給唐新珍,這使后者于1948年8月在天成里獲得了多幢房屋的產權。其二是中小業主,他們購置了這些房屋主要用于開辦工廠,如泰康路248弄某號,業主孫氏與妻子萬氏,為江蘇江寧人,20世紀40年代在這里開設了慎豐皮革廠。這類工廠通常是底層開廠,樓上住人,或者是前面為作坊,后面為住房。在這幢房子的住戶中,有幾位是萬氏老家的親戚(弟弟、弟媳),他們的職業也大多是里弄工廠的工人。另有一位小業主叫虞永昌,常年在五華傘柄廠工作,其妻吳翠鳳是中華織造廠的工人,他們多年積攢,終于在1955年用2 500元購置了泰康路248弄某號住房,建筑面積70平方米,樓上租給房客,樓下自己開煙嘴作場之用。由于這一帶里弄住宅的生活設施比較簡陋,房地價格相對亦低,所以一些人購置或租賃后用于開設小工廠、小作坊。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
當然,天成里也有一些房屋面積較大,一些殷實之家也會前來購置這里的房子,畢竟房價要比法租界其他地段低得多。如泰康路248弄某號(靠近薛華坊),舊里,兩層磚木結構,建造于1929年,建筑面積140平方米,業主姓秦,全家8口,人均也有17.5平方米,居住寬敞。
天成里附近平原邨的住戶情況也類似,弄內的工廠較多,如3號為藝華織造廠,9號為聯華工業社,14號為共和織襪廠,26A為榮昌紹酒棧,21還有成衣鋪、診所、律師事務所等。當時一些人之所以選擇天成里、平原邨一帶生活,有的為生計所迫,這里有大量的里弄作坊,可提供就業機會,而對中小業主來說,就是有大量相對穩定的勞動力可供挑選(這些勞動力中不少是前來投親的,可以擠住在親戚家中);另一方面,就是周圍的店鋪多,廠家多,日用品價格便宜,生活成本較低。此外,一個因素不容忽視,即這里地近華界,法租界當局在管理上相對松弛。
大量史實表明:石庫門不僅僅是居住區,更值得研究的是其所具有的復雜功能與業態,石庫門街區實際上是城市中的一個個綜合體,集多種功能于一體,混而有之,在業態上則具有明顯的集聚性、關聯性,石庫門里弄內外,不少商家店鋪集聚于此,商業活動頻繁,形態多樣,鮮活地展現出具有近代上海等城市的風貌和社會經濟活力。各色人等齊聚,三百六十行齊備,石庫門真正體現了城市“容器”的特性。
第三,反映石庫門的社會變遷。
深入到每一幢石庫門建筑以及每一片石庫門街區的內部,無論從空間的哪一種維度來說,都是與“權力”有關,而這個權力是由多個層次、不同人群構成的,彼此組合在一起。
體現石庫門里的社會變遷,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居住者產權的變化,這是核心問題。從已經查閱的大量房產、戶籍檔案中,我們形成了“不同時期上海石庫門人家的調查樣本”,積累了數十萬字的家庭調查資料,主要涉及:20世紀20年代的石庫門人家;抗戰時期的石庫門人家;1949年前后的石庫門人家。在此,僅選用幾個案例:
具體來看樣本1薛華坊幾家住戶的背景:
A. 建國中路155弄某號。新式里弄住宅,混合結構,3層1幢,建筑面積264平方米,1932年建。業主陳彭年(太炎),約生于1899年,浙江鎮海人,早年來上海,1914—1931年先后在亨達利等店專營鐘表生意,1931—1937年任霞飛照相館經理,1938—1946年為美靈藥房經理,1946年到天利鐘表店,后任金順泰義記鐘表店經理。
B. 建國中路155弄某號至某號。全部是一位朱姓人士所有,除自己與兩個兒子居住一套外,大量用于出租,其中一處出租給遠東面包股份有限公司。直到1958年,朱耕興還在租賃房屋:將其中的27號全幢出租,住了13家房客,職業分別為職員、教師、工人、財會員;24號住了1家,是采購員;25號住了7家,工人;26號,住客職業不詳,依靠僑匯收入。算來,他家的租金收入頗豐。1965年7月1日起納入社會主義改造,該住宅被接管。
樣本2梅蘭坊的業主情況:
A. 黃陂南路596弄某號。該處建筑于1930年建造,原產權人吳似蘭,此人在黃陂南路596弄有多幢房屋,1949年10月31日,將11號住宅以總價人民幣420萬元賣給了楊枝水,立契的見證人為吳國瑞、郭怡常。
其中,某號住宅1幢,層數3,開間為單間,占地0.1畝,建筑面積150平方米,使用面積111.14平方米,建造年份為1930年,屬新里石庫門房屋,結構為混合磚木。產權人:楊枝水,社會成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登記為資產階級,家庭結構:妻、一子三女,共計6口。人均面積25平方米,相當舒適,衛生間有大、小兩間,水電齊備。
B. 黃陂南路596弄某號。該幢石庫門住宅,建筑面積159平方米,三層結構。家庭情況:父沈季安,后為香港開林行經理,子沈美澗,媳吳逸梅,孫子沈慶賢,孫女沈慶菲,女沈善明,婿費萬祥,外孫費振郅、費振東,有一老保姆叫沈四寶。20世紀50年代,全家9口,人均面積17.6平方米,全部裝修,衛生設備、自來水、電燈、電話一切公用事業俱全。
C. 黃陂南路596弄某號。該房屋類型為石庫門,結構:磚木3層1開間。設備:衛生間(大1,小2),水、電齊備,土地自有。房屋結構為混合3層1幢,業主姓名姜德馨,產證戶名葉鐘英。原為葉家五口居住,人均在10平方米以上,衛生間有大1,小2,設備齊全。
1966年以后部分房屋上交,女兒葉順寶、婿錢人元,外孫女錢心如居住3層樓統間(戶口獨立)。母親姜德馨自住客堂間,多余2層樓統間,2、 3樓亭子間,假四層樓,露臺間上交,遷入多戶人家。1966年后,遷入多戶人家,人均面積為5平方米左右。
樣本3景安里:
濟南路185弄某號。建筑面積169.4平方米,使用面積130.3平方米,原業主姓名王自本,家庭成員:妻項美貞,大女王霞芳,上海市中醫班,二女王霞明,上海合成橡膠研究所技術員,大兒王庭棟,戚墅堰機車廠技術員,二兒王庭楠,天津化工研究院研究員,三兒王庭柱,上海光亞電工機械廠職工,有傭人,名葉阿杏,女,1912年4月5日生,籍貫浙江鄞縣。20世紀40年代,家庭人口7人,人均面積23.8平方米。
到20世紀50年代,該住宅陸續遷入不少人口,在戶籍記錄中,先后入住20人,人均面積下降為8.45平方米;60年代,又先后入住8人;70年代又入住2人,實際居住人口達到30人左右,人均面積只有5.6平方米。
通過大量的樣本,圍繞石庫門住宅的所有者、使用者、居住者進行探討,這些“石庫門人家”在不同時期構成了復雜的權屬關系。依據一定的產權基礎,各地的人們聚集到一起,于是有了豐富多彩的街區生活。與此同時,也可以看到在時代變遷中,石庫門作為城市“容器”逐漸面臨的人口壓力。
第四,石庫門中體現的“國際性”。
石庫門建筑中西交融,很多地方具有西方特點:在整體布局上采用歐美聯排式,建筑材料、工程設計、營造技術、承建模式,均深受歐美影響。一些裝飾也帶有明顯的歐美文化元素,如外墻的細部通常采用西洋建筑的雕花刻圖,門上的三角形或圓弧形門頭裝飾也多為西式圖案。包括一些稱呼,如老虎窗,Roof;水門汀,Cement;(熱)水汀,Steam;等等,也都直接借用西方詞匯。
除建筑風格外,更令人關注的是石庫門在營造規劃、街區管理、居住人口等方面具有的“國際性”。公共租界、法租界內,前后期的石庫門建造有很大差別;公共租界與法租界對區域內石庫門的營造、營業方面也都有自己獨特的規定;虹口一帶石庫門住宅,又明顯印刻著日本(東洋)的痕跡;大量的韓僑、日僑、俄僑、猶太人等曾居住在石庫門住宅內,成為“石庫門里的僑民”。由于篇幅囿限,這里僅就營造、管理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首先,了解公共租界對相關住宅的規定。公共租界方面,早在1901年9月29日制定《公共租界工部局中式新房建造章程》,該章程列有21條,分別為:一、定義;二、設計圖紙;三、申請書;四、費用;五、測量員現場檢查的權利;六、特殊房屋;七、層數;八、加高地基;九、庭院地面和通道;十、廁所設施;十一、基礎和基腳;十二、墻壁;十三、隔火墻;十四、房頂;十五、煙囪和煙道;十六、中面上的突出部;十七、材料;十八、通風;十九、地面排水;二十、疏水管道;二十一、地下疏水系統。各項規定非常細致。其中,何謂“中國式房屋”,即由木質梁柱承受重量的房屋。關于設計圖紙,“凡有意建造新房者,應向工部局遞交一份房屋底屋平面圖和剖面圖,其繪制比例不小于16英尺比1英寸,以供本局審批”。涉及費用方面,也有細則,即遞交申請書時應同時按照下例收費標準交納申請費。(1)住宅、店鋪或行棧:三間屋或三間以下,并有附屬小屋,2.50兩;十間屋或十間以下,并有附屬小屋,5.00兩;每間附加的小屋0.10兩。(2)其他建筑:10.00兩。22
具體如“隔火墻”的營造,更有嚴格規定:
在一排二層樓房屋的情況下,每隔96英尺至少建造一垛隔火墻,在一排單層房屋情況下,每隔120英尺至少建造一垛隔火墻,在上述情況下,其中包括由端墻建成的隔火墻。在街角地區,圍繞街角測量,隔火墻距離可以分別為120英尺和140英尺。
所有隔火墻應使用磚頭,石塊或其他不易燃的堅固材料建造,并且用質優石灰砂漿砌合構成堅固的整體。23
由于有這樣的規定與規范,所以此后公共租界西擴地帶的石庫門營造有了限制,建筑質量、街區的整體環境也有了改善。
第二,關于法租界對石庫門住宅營造與營業的規定。上海的法租界誕生于1849年,此后,隨著法租界的多次擴張,由東而西,形成了介于華界與公共租界之間的狹長地帶。不同時期的石庫門也出現在法租界的各個區域內,為此我們專門繪制了“上海法租界石庫門分布圖”。一幢幢石庫門房屋在法租界拔地而起,逐漸形成了一個個富有特色的街區。這些街區當然不是單純的住宅區,也不僅僅是人口的簡單導入,而且還涉及街區的規劃以及社會、環境等管理上的一系列問題。法租界當局對于擴充后的中、西部地區和界內的主要馬路,越來越趨向限制中式房屋的出現,而極力提倡建造歐式建筑,也即通常所稱的“洋房”。1900年10月法租界公董局做出決議:
除非得到法國總領事同意,從嵩山路起,及其西面租界擴充區內要建造的任何建筑,都必須按照歐洲習慣用磚頭和石塊建造,而且至少要在房屋底層上有整整一層樓。這種房屋設計圖必須經過公董局工程師批準。在任何情況下,不準建造用木材或土墻建造的簡陋房屋。24
但這個決議因遭到了嵩山路以西薩坡賽路之間華人業主的反對,1910年12月28日董事會取消了在嵩山路以西禁止建造中式房屋的禁令,但仍要求建造房屋應按照歐洲習慣,用磚頭和石塊建造,設計圖要交公董局工程師審查,工程師有權拒絕發放營造執照。公董局為何要限制中式房屋,其理由除了文化背景、景觀欣賞上的原因外,主要是認為中式房屋質量差,在防火、安全等方面存在著嚴重問題,事實上,這一情況直到20世紀30年代依然存在。在《法公董局公報》中,記錄了歷年的起火報告,一些地方所稱“中國房屋起火”,不少就是石庫門里弄住宅。下面列舉的房屋,在公報中均明確注明為“石庫門房屋”。
表1 1932年至1934年間法租界火政處關于石庫門房屋起火報告(部分)

※資料來源:《上海法公董局公報》1932年4月11日;《上海法公董局公報》1932年5月23日;《上海法公董局公報》1932年6月20日;《上海法公董局公報》1932年11月21日;《上海法公董局公報》1932年12月26日;《上海法公董局公報》1934年2月12日;《上海法公董局公報》1934年12月6日。
也因為這一緣故,所以法租界對石庫門建筑營造有嚴格規定,實行發給營造執照制度,這在法租界的檔案中有較多反映。且看兩份《法公董局公報》的記載:
其一發給營造執照案(四)
工務委員會。查得下列請領營造執照各案。核其所呈圖樣。與本局章程尚屬相符。擬均照準。以利建設。
六、巨潑來斯路地冊第一二〇七九號A地主。請準起造二層樓石庫門房屋三幢。25
其二發給營造執照案(十一)
甲、工務委員會報告。自前次開會以來。續有接到下開請領營造執照各案。均經該會主席核照準發。合請備案。
平濟利路地冊1613號地主。請準在石庫門房屋內設備浴室一間。
圣母院路巨籟達路地冊3614號地主。請準起三層樓房九幢、石庫門房屋四幢、二層樓當押鋪一座。
六、海格路地冊13947號、13948號、13948號A、13948號B、13953號A地主。請準起造二層樓石庫門房屋二十三幢、過街樓一間、圍墻一堵。26
對石庫門的營造有嚴格規定,限制簡陋石庫門的建造,要求營造商在建造石庫門房屋時用磚頭和石塊建造,設計圖要交公董局工程師審查。審查通過,工程師才發放營造執照。
法租界公董局另有營業的規定。在營業方面,自1924年開始,法租界設立了專門機構公共營業委員會,由火政處代表、公共工程處建筑處代表、警務處代表組成,對各街區、各類公共營業場所的開設進行審批。1928 年、1934年公董局兩次頒布《分類營業章程》,以保全街區的“秩序、衛生、禮俗、公安,或以減少群眾所受于該業之障礙”27。公董局按照對環境妨礙的輕重程度,對各類營業進行分類。各類營業以對居民的危害程度分為甲、乙、丙三類四個層次,其中乙類又各分為兩個表。甲、乙類為含有不衛生或有障礙之營業,丙種為公用性質營業。對其中較嚴重者設立了限定范圍。蒲石路一處石庫門住宅,有一位商人要開設木作坊,此涉及法租界內乙類營業,所以,有關方面啟動了調查:
木作,蒲石路六三八號弄內商人。請準開設木作一案。分類營業委員會查該作占地狹小,南北限于石庫門平房,東面限于石庫門樓房。似次情形。殊無法飭令該請求人。遵照木作章程第二條規定。在距離圍垣三公尺之遠。堆置木材。且查該作設遇火警。更足危及鄰居。爰擬駁回所請。并應著其另覓場所。28
對住宅區,其營業類型一般規范在書店、印刷作、洋酒店、水果店、汽水店、學校、洗衣店、總會、糖果店、西菜館、藥房、醫療診所、租賃型公寓等。這樣的分級分層次管理,其特點就是減少了營業對住宅區的影響,對居住環境要求很高。這種做法值得借鑒。
在街區管理方面,均實行分片管理。在相關的道路兩側,種植法國梧桐也十分普遍。在具體的植樹要求、道路管理、一些公共設施的布點方面,法租界當局都考慮與籌劃得非常細致,最大限度地避免由此出現的雜亂無章狀況。翻閱相關的城建檔案,我們注意到包括郵筒的設置、人行道上各種柱桿的聳立、自來水龍頭的安置,等等,都有一定的規范。至于街區的公共衛生管理,法租界當局向以嚴厲聞名。由于華人居住的里弄住宅區,隨意設攤問題比較嚴重,公董局曾于1933年專門制定了《上海法租界公董局管理攤販章程》,就攤販活動范圍、攤販的營業位置做出了具體規定。29 1938年8月25日,法國駐滬總領事發布關于在法租界內設置里正的命令,自10月1日起,“凡里弄或包含多數住家之建筑屋之所有權人、用益權利人,或占有人,或其負責經理人,應就每一里弄或每一建筑物,任用‘里正’一人。該缺得以看門巡捕、收租人,或主要房客承充之。里正應向警務處登記”。里正的職責,他們除由房東特殊委托的任務外,規定如下:“一、逐日證明房客及三房客之詳表,并證明其進出日期;二、查察里弄之清潔,關于清除家宅垃圾事宜,更應注意;三、在其所經營之房屋內,遇有死亡情事發生時,應至遲在二十四小時內,報告該管捕房;四、發覺有人私存或售賣軍火、鴉片、麻醉品,經營賭博或其他違反公共秩序之行為時,應將其姓名報告捕房。”30其背景主要是針對法租界內人口大量涌入,房客增多,治安形勢日趨復雜,需要設置“里正”這種中國居民并不陌生的角色配合巡捕房等來維持公共秩序。
對中國居民來說,法租界是受制于非中國人的權力機構管理和影響的地方;但對法租界當局而言,中國的里弄住宅區又是封閉的、相對獨立的社區單元,有中國人自己的生活方式、民情風俗。自這些里弄街巷出現之日起,相互之間就形成了一種奇異的關系。這也與法租界的管理方式有關。一般說來,在上海的公共租界,工部局的事務由公共租界當局自行處理,但法租界的公董局卻時時要受制于遠在巴黎的法國當局;英美人實行自由資本主義,法國人則崇尚自1789年法國大革命以來共和政治的文化價值觀,強調整體利益原則,在城市建設中注重整體規劃,同時也尊重多樣性的選擇。凡此,也使法租界內的石庫門街區管理別具特色。
三 作為城市人文遺產:石庫門的命運
從城市更新的視角考察。就現在的上海而言,大拆大建的時代已經過去,整個城市進入了有機更新的新時期。石庫門不僅承載著歷史,它更屬于當下;它既是上海等城市寶貴的歷史資源,維系著重大的城市文脈,也是今天進行文化建設、城市更新的不竭動力與源泉。因此,如何合理保護和充分利用這份文化遺產是目前面臨的重大課題。
從20世紀30年代后期開始,在經歷了多次時局變動與劇烈的制度變革后,上海城市的人口結構、社會生活發生巨大變化,作為上海城市“容器”的石庫門,也處于不斷的“脹破”之中。
石庫門的壓力日益增大,大量住宅的承載量過大。一些原來舒適宜居的石庫門住宅,也隨著人口密度的增加,不斷地擠進了過多的人口。“容器”的承壓力愈來愈大。電影《七十二家房客》反映的就是一段歷史時期的石庫門生活。據統計,到1949年上海解放時,石庫門里弄住宅在20萬幢以上,數百萬人口居住在這種類型的房屋中。到后來,隨著上海居住人口的不斷增多,石庫門住宅承載了更大的人口量。這種情況直到20世紀90年代才有所改觀。至今在黃浦、靜安、虹口等區還有相當部分的居民生活在石庫門住宅內。
在當代上海城市大規模更新中,石庫門正在成片成批地消失。城市更新面臨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石庫門作為近代上海城市的一種重要居住形式,已成為這座城市寶貴的建筑遺產與人文景觀。一幢幢年代久遠的石庫門建筑,都是一件件記憶歷史的遺存,見證了塵世滄桑,歷史與文化的沉淀,令其散發出無窮的魅力。另一方面,經歷了百年風雨,對于居住者與城市管理者來說,大量石庫門房屋逐漸老化、產權錯綜復雜、人口密度過大、環境與衛生問題嚴峻等等,這都是石庫門保護中面臨的難題。
對于廣大居民來說,要改善生活,必須加快改造步伐。改善民生,當為當務之急。與此同時,作為城市人文遺產、人文景觀,又必須加大保護力度。如果我們把蘊含著這座城市豐富歷史人文內涵的建筑——石庫門大量地、快速地拆除,必將留下遺憾。這正如有一位學者所發問的那樣,“城市,有多少記憶可以重來?”31
最后,再談一點,就是石庫門研究與保護需要跨學科、多部門合作,其他城市人文遺產的研究與保護也是如此。城市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城市人文遺產研究與保護也是一個需要多學科、多部門合作的領域。著名城市史研究學者劉易斯·芒福德研究城市的一大特色就是整體論,此正如他自己所言,“通過局部去了解一個事物,那是科學;而從總體上去把握它,則是藝術”32。留存在各地的大量人文遺產,需要研究,需要保護,需要許多具有不同學科背景的海內外專家、學者走到一起,與政府、民間人士攜手合作,利用好,解讀好,共同推動城市人文遺產的保護工作,使城市的文脈得以傳承與延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