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劍橋二十世紀政治思想史
- 任軍鋒 徐衛翔
- 571字
- 2020-11-06 10:38:36
第三章 大眾的出現與現代民主理論的形成
理查德·貝拉米
“實際上并不存在什么大眾,只存在各種將人民視為大眾的方式。”(Williams 1971[1958], p.289)
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所有成年男子乃至婦女獲得普選權,西歐和北美的政治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許多當代理論家認為,發生諸如此類變化的原因并不在于隨著受教育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普通人的政治判斷力得到提高,也不是由于對享有充分公民資格的成年人的權利理解的加深,而在于新的社會和經濟現實使這些舉措成為必要。簡單說來,在大眾社會,政治權力的行使需要得到大眾的支持。盡管擴大選舉權在所難免,但許多理論家認為,“大眾”與“民主”這兩個概念之間存在著深層的緊張,使“大眾民主”這一術語幾乎自相矛盾。因為“大眾”、“大眾社會”這樣的觀念植根于有關社會組織和社會行為的敘述當中,它同那種傳統上與民主決策相關的個體能動性(individual agency)和理性模式相反。這樣一來,即便是堅持民主信念的思想家也會發現,大眾民主這一概念要具有連貫性,需要對民主過程的規范(norms)和形式做全新的再思考(Femia 2001)。本章旨在考察大眾政治新的社會學和心理學語匯的形成及其在建構現代民主理論中的作用。我們將發現,盡管現代民主理論仍然為人們廣為接受,但該理論中包含了諸多實證的和規范的假定,這些假定源自某些有關人性和社會的(有爭議的、帶有時代誤置色彩的)觀念,如今很少有人愿意支持這些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