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報

冷戰后中國周邊地區政策的動力機制研究(復旦大學中國周邊外交研究叢書)
最新章節: 后記
全稿在分析冷戰后中國與四個周邊地區板塊(東南亞、中亞、東北亞、南亞)的互動模式和政策框架的基礎上,探討中國周邊地區政策差異化發展的動力機制。認為,冷戰后中國周邊地區政策已逐漸發展為次區域——雙邊——地區的多層次政策框架,國內因素和地區互動因素的雙重作用導致了冷戰后中國周邊地區政策的差異化發展。在國內層面,多元利益主體組成不同的“國內聯盟”,通過跨部門、跨層次、多渠道的相互博弈影響中國周邊政策在不同地區議題上的決策過程和結果;在地區層面,與中國密切互動的四個周邊地區板塊因其“地區自主性”的不同,導致中國與這些地區互動的社會化模式、角色扮演及其地區政策取向存在顯著差異。中國周邊外交走向成熟的重要標志之一是差異化,進一步完善層次化、差異化的周邊地區政策將是未來我國塑造周邊環境和構建地區秩序的長期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