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交通與地理文獻研究
- 辛德勇
- 1328字
- 2020-11-06 10:40:15
六 崤縣與崤山道
上節(jié)為了論證石壕與石崤的關(guān)系,花費一些筆墨重新審定了崤縣、硤石縣治所的更徙情況,得出了一些不同于前人的結(jié)論。由于王文楚先生曾提出“崤縣、硤石縣的置廢和遷徙,正與崤山南北二路互為更替的歷史完全一致”,所以有必要依據(jù)對于崤縣和硤石縣治所的新的認識,重新審度一下這一結(jié)論。
(一)王文楚先生云:“北魏設崤縣于安陽城,故北周初移崤山主道于南路。隋大業(yè)二年廢崤縣,故三年移崤山主道于北路。”北魏崤縣的治所本文前面沒有討論,王文楚先生在這里是沿用了民國《陜縣志·古跡》類載所謂“大通寺碑文”的說法。因手頭無民國《陜縣志》,不詳“大通寺碑文”出于何時何人之手。但據(jù)《太平寰宇記》卷六陜州硤石縣下載,則是“后魏太和十一年分陜縣東界于冶壚置崤縣,在治之郊,屬宏農(nóng),取崤山為名”。據(jù)此,崤縣應當緊挨著陜州治所,而古安陽城所在的今南縣村距陜州(即今陜縣)要有50里左右 109,是不宜稱之為陜州之“郊”的。今陜縣東南不遠有地名“野鹿”,傍古之橐水即今青龍澗河,與“冶壚”音似,地望與《太平寰宇記》陜州之“郊”亦合,疑即北魏崤縣所治。據(jù)此。冶壚在崤山南北兩路分歧點今交口以西,南北兩路都必經(jīng)其地,看來北周初移道崤山南路和大業(yè)三年移道北路與崤縣的置廢都不會有什么關(guān)系。
附帶指出,譚其驤先生主編之《中國歷史地圖集》第4冊北魏圖上,崤縣的位置標注與王文楚先生所定位置大略相似,當有同誤。
(二)王文楚先生云:“武德初再置崤縣于石塢,因此時又恢復南路;貞觀十四年移縣于硤石塢,改名硤石縣,是時北路通而南路衰;同年不久復遷硤石于安陽城,又復南路為主。”按唐代南北二路的主次變化,據(jù)王文楚先生研究,除貞觀十四年內(nèi)很短一小段時間一度移就北道外,其他時候都是以南路為主。可是根據(jù)上節(jié)所述,貞觀十四年以前,崤縣曾從崤山南路上的硤石塢(今石門)移至北路上的鴨橋(今硤石驛西),而后又復移回到南路上的安陽城(今南縣村),往返變動過3次;而貞觀十四年移治硤石塢(今石門)后直至北宋初年,又從未移動過1次。這也顯然不合乎王文楚先生上面所述縣與路之間的對應關(guān)系。如果再考慮到王文楚先生在這里沒有提起的大業(yè)元年廢三崤道等南北路線變化,那么王文楚先生關(guān)于崤縣與崤山南北二道互為更替的對應制約關(guān)系也就更為難于成立了。
又王文楚先生論崤山南北二道更替,殆本諸《通典》永寧縣目為說。然而《通典》“此段文字頗多訛誤,不能通解,且似有矛盾處”(見嚴耕望先生文)。如《通典》云大業(yè)三年廢南道,而不載《通鑒》等書大業(yè)元年廢北道開南道事;《通典》云貞觀十四年廢南道,而又恰恰失載《唐會要》貞觀十四年廢北道開南道事。嚴耕望先生以為《通典》大業(yè)三年疑為元年之訛,即與《通鑒》同指一事;而貞觀十四年事也與《唐會要》所云為一事。《通典》敘南北方向均有訛誤。今按嚴說近是。但即使依照嚴耕望先生的解釋,也仍然不能與王文楚先生的推論相吻合。
崤縣、硤石縣地當崤山路口,其治所選擇與崤山南北兩道主次地位的更迭二者之間是具有一定影響的。如貞觀十四年以后硤石縣一直設在南道上的硤石塢(今石門),迄唐亡再未曾移徙,這與貞觀十四年以后一直以南路為主道應當是有所關(guān)聯(lián)的。但是同時縣治的選定還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因此它們二者之間往往并不呈現(xiàn)機械的對應關(guān)系。
- 中國地理百科
- 秦咸陽時代
- 城脈:圖解北京壇廟
- 地理學原來這么有趣:顛覆傳統(tǒng)教學的18堂地理課
- 花城印記(谷臻小簡·AI導讀版)
- 風雨晴雪走胡同:一個媒體人的北京胡同行腳
- 中國北方邊疆地區(qū)的史前社會:公元前一千年間身份標識的形成與經(jīng)濟轉(zhuǎn)變的考古學觀察
-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概論
- 浙大史料:選編一(1897-1949)
- 絲綢之路話絲綢
- 中國國家地理百科全書:河北、山西、內(nèi)蒙古
- 中國運河史料選輯
- 十里八村:近代山西鄉(xiāng)村社會地理研究
- 天山北麓土地開發(fā)與環(huán)境變遷研究:1757-1949
- 永不干涸的大道清源:中國故事:從絲綢之路到“一帶一路”(第一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