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五 三崤與三壕

石崤(西崤)、千崤(東崤)和土崤三崤從西向東一字并排在崤山北道上,同時在崤山北道上從西向東又恰恰并排有石壕、乾壕和土壕三個居民點 95,唐時即有“三壕”之合稱 96。石壕即杜甫作《石壕吏》詩處 97。乾壕見于后唐潞王清泰元年,為潞王東入洛陽所經之地 98。土壕則是金宣宗貞祐四年金將兵部尚書蒲察阿里不孫遇元兵全軍不戰而潰的地方 99。石壕、乾壕和土壕見于史籍都是在唐代以后,而崤、壕二字在漢語中古音中完全相同,千、乾二字讀音也比較接近 100;三崤是崤山北道上的險段,而三壕也被行人稱為“難處” 101,能否是石壕、乾壕、土壕這三個地名得自于各自依傍石崤、千崤和土崤,因音近或音同訛轉而來的呢?

首先看一下石壕的所在。唐代杜甫經過時石壕還只是個小村,故《石壕吏》開篇即云“暮投石壕村”,到了宋金時代,石壕、乾壕和土壕就都已分別設鎮了 102。石壕設鎮,據《宋史·地理志》記載是在北宋“熙寧六年,省硤石縣為石壕鎮,入陜縣” 103,這樣看來,石壕的位置與硤石縣治所有密切關系,或者更明確些說,石壕就是舊硤石縣治所在。但是嚴耕望先生卻認為“蓋其時省硤石縣,而于石壕置鎮,并入陜縣,……非謂硤石縣即在石壕也。檢《紀要》(今按指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四六,永寧縣目崤縣條云:‘武德三年自石塢移治鴨橋,……十四年移治硤石塢,改曰硤石縣,而舊崤縣為石壕鎮。’是也”。《讀史方輿紀要》時代已晚,其敘硤石沿革既不足征信,敘事又不清楚。硤石是由北魏崤縣發展而來的,唐宋諸地志中《太平寰宇記》卷六陜州硤石縣下述其在唐宋時代的建置變化最詳:

唐義寧元年再置崤縣,理硤石塢,二年省。武德元年再立。三年移理鴨橋故鎮。貞觀八年移于安陽城。十四年移于硤石塢西,即今縣是也。

王文楚先生分析這段文字認為:

(一)據《舊唐書·地理志》硤石縣,武德三年“自石塢移治鴨橋”,所以懷疑《太平寰宇記》義寧元年崤縣理“硤石塢”應是“石塢”之誤。據民國《陜縣志·古跡》載,石塢在“安陽城”稍東今石門。“安陽城”在今陜縣東南雁翎關西二十里之南縣村(按今南縣村在雁翎關河南岸,雁翎關河即《水經·河水注》之安陽溪水,據《水經注》,安陽城當在安陽溪水北岸,今從改)。

(二)貞觀十四年所移治硤石塢即今硤石鎮。在此后未久,“即在此年七月移崤山道于南路時(今按事見《唐會要》卷八六《道路》),復徙硤石縣于南縣村”。理由是“因今硤石鎮在陜縣老城(唐陜州)東七十里,而《太平寰宇記》明確記載硤石縣在陜州東南五十里,以方向道里考之,硤石縣應在今南縣村,可見《太平寰宇記》敘述硤石縣址遷徙缺載貞觀十四年七月復南移安陽城之事”。

王文楚先生這兩點看法的中心意思是硤石縣設在今硤石驛只有貞觀十四年上半年內的一小段時間。硤石縣究竟在今硤石驛設有多久?下面還是來重新審度一番《太平寰宇記》的記載。

《太平寰宇記》記載硤石縣的最后一次治所移動是在唐貞觀十四年,移于硤石塢 104,硤石縣也是到這時才根據縣治的名稱由崤縣更名的 105。按照樂史的說法,此后一直到北宋太平興國年間作《太平寰宇記》時始終未曾移徙。王文楚先生以《太平寰宇記》硤石縣與陜州之間的方向道里推論貞觀十四年硤石縣移至硤石后,旋即在當年復南遷今南縣村亦即古安陽城,這是缺乏充分依據的。因為《太平寰宇記》記硤石縣在陜州東南五十里,從“方向”上來說,今南縣村和硤石驛都在陜州“東南”,只是硤石驛要偏東一些、南縣村要偏南一些罷了。如果按照《元和郡縣志》的記法,則硤石縣“西至州五十里”,看起來還更接近于今硤石驛的方向(按照王文楚先生的看法,《元和郡縣志》時代的硤石縣與《太平寰宇記》時代也應是同在一地的)。至于“道里”問題,那是不能過分拘泥的。今硤石驛和南縣村距古陜州的距離相差并不是十分懸遠,而古代文獻記載的“道里”則往往有很大出入。單單根據孤立的兩個地點間的“道里”來確定古地位置是不夠審慎的,最好是依據其周圍幾個地點的相關位置來作分析。

(一)砥柱山。《太平寰宇記》:“俗名三門,在縣東北五十里黃河中。”今三門砥柱的位置是在硤石驛西北、南縣村東北。

(二)硤石水。《太平寰宇記》:“在縣東二十里,水出土嶺,西經硤石山,因名。與橐水合流。”硤石水不詳所指,但橐水即今陜縣南青龍澗河,見于《水經·河水注》,其所有支流均在今硤石驛西,而有幾條支流的源頭是在南縣村東。

(三)《左傳》“二陵”。《太平寰宇記》:“在縣東北四十六里。……文王避風雨古道猶存。”按此實指崤山北陵西崤山,亦即《水經注》石崤山,為今硤石驛所依傍而在南縣村東北。

從以上三點來看,《太平寰宇記》硤石縣治顯然應在今南縣村附近,而不可能是在硤石驛。但是另一方面《太平寰宇記》卻又記載今南縣村之安陽城“在縣西四十里”,依此硤石縣治又好像應該在今硤石驛了。

那么,應該如何看待《太平寰宇記》記載的混亂呢?這只能是由于樂史沒有理清不同時期、不同來源的資料。因為《太平寰宇記》乃樂史“悉取自古山經地志,考證謬訛,纂成此書”,資料來源龐雜 106,不然是不應該出現硤石縣治所在同一時間斷限上東西飄忽不定的情形的。這樣看來,硤石縣治的變動情況,從《太平寰宇記》所記縣下各地點的相關位置上也不能得到明確說明,仍需回過頭來再仔細分析一下《太平寰宇記》對于縣治更徙的直接記載。

首先是唐義寧元年崤縣治硤石塢。王文楚先生據《舊唐書·地理志》,改《太平寰宇記》硤石塢為石塢是缺乏充分依據的;相反,《元和郡縣志》和《新唐書·地理志》二書的記載均與《太平寰宇記》相同。幾種書相互參校,恰可證明《舊唐書·地理志》有誤。因此可知唐硤石縣(初稱崤縣)曾在義寧元年和貞觀十四年先后兩次治硤石塢。硤石塢的具體地點,可以從《太平寰宇記》硤石縣安陽城條下得到線索:

安陽城,……唐貞觀八年以崤縣在此城內置,十四年移治向南,改名硤石縣。

這顯然就是指貞觀十四年硤石縣自安陽城移治硤石塢事。由安陽城稍向東南六七里左右,即今石門(現修有石門水庫),亦即民國《陜縣志·古跡》所謂“石塢”。王文楚先生引民國《陜縣志·古跡》謂唐初復置之崤縣“即故安陽東,有石門,亦稱石塢”,其說近是。貞觀十四年崤縣自安陽城南移,當即回歸唐初故址。石塢當即唐宋之硤石塢。王文楚先生釋《太平寰宇記》崤縣貞觀十四年“移治向南”,謂“南”為“北”字之誤,實為先入為主之見,其實并沒有什么依據。按照《太平寰宇記》等書的記載,從貞觀十四年起,崤縣應移治古安陽城南的硤石塢,即今石門。

在硤石縣治的更徙過程中,從武德三年起到貞觀八年曾有十四年左右時間治鴨橋。鴨橋首見于《水經·河水注》崤水下,見本文第二節所引,在石崤水與崤水上源合流前的崤水上,正當崤山北道,今隴海鐵路硤石驛站西面由東向西接連有兩座橋梁,東面一座跨古千崤水,西面一座跨古崤水,古鴨橋應當就在西面這座橋上下。《太平寰宇記》稱鴨橋為“故鎮”,看來也曾是一時重地。清人王昶疑此即前面本文第四節引《唐鴻慶寺碑》之北周“三崤鎮將”治所 107。王文楚先生據民國《陜縣志·古跡》下載“大通寺碑文”為說,以為鴨橋在乾壕鎮,并置杜甫《石壕吏》詩之石壕村于今甘豪附近,與《水經注》鴨橋位置相左,當誤。

至此,已經理清了《太平寰宇記》所載義寧元年以后崤縣或硤石縣的治所變更情況,義寧元年治今石門之古硤石塢,武德三年向東北移治今硤石驛西側之古鴨橋,貞觀八年復向西南移至今南縣村之古安陽城,十四年又向東南移至今石門之古硤石塢。前后移動三個地點,其中只有鴨橋和崤山北道有關。

按照《太平寰宇記》的說法,從貞觀十四年以后直到北宋太平興國年間硤石縣的治所就再也沒有移動。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據《宋會要輯稿》方域五之三九載:

陜州硤石縣,乾德五年移治石壕鎮,仍割河南永寧縣之胡郭管隸焉。

這里說乾德五年已有石壕鎮,似與《宋史·地理志》云熙寧六年“省硤石縣為石壕鎮”一語相違,其實不然。熙寧六年只是省縣留鎮,并非始設之意。宋初已有石壕鎮,尚可證之于《太平寰宇記》硤石縣神雀臺條:

神雀臺在縣北四十五里石壕鎮東路北,唐天寶二年赤雀翔于臺上,因名。

據鄭剛中《西征道里記》,石壕在三崤谷道的西部近陜縣一側,約略即今硤石驛前后,而北宋乾德五年硤石縣移治石壕鎮,兩相參證,可以肯定今硤石驛即宋石壕鎮,因宋置硤石縣故,后世僅以硤石名顯。石壕鎮和鴨橋相距極近,幾乎就在一地,而石壕稍偏東、鴨橋偏西。

由于宋初硤石縣治的這一重要變動為《太平寰宇記》所漏略,致使人們對有關問題產生了種種誤解。現在可以明白,《太平寰宇記》硤石縣下各地方位的記載,一部分是據新縣治的石壕鎮(今硤石驛)為坐標,另一部分是據舊縣治以硤石塢(今石門)為坐標。因乾德五年至太平興國年間只有十余年左右時間,縣治新徙,樂史未能理清新、舊方位關系,遂致迷離莫辨。

弄清硤石縣治所的變更情況,還可以糾正崤山南道上硤石驛的位置。硤石驛即硤石縣驛,王文楚先生因推測貞觀十四年以后硤石縣曾移治安陽城直至北宋,所以把硤石驛也定在了安陽城,即今南縣村。據上述,從唐貞觀十四年至北宋乾德五年,硤石縣一直設在硤石塢即今石門,所以硤石驛也應相應南移。

明確了石壕在今硤石驛,本節最初提出的問題,即石壕與石崤之間的對應關系就可以得到肯定的回答了。今硤石驛為古石崤水下流所經,其西南緊依石崤山北段的嵚岑山(即今金銀山)。山、水、地一體相依,石崤、石壕中古發音又完全相同,二者之間必定具有內在因果聯系。宋人鄭卬稱“石崤即石壕矣” 108,實際上對此早有揭示。

乾壕在石壕東。今硤石驛東、觀音堂西有地名“甘豪”,傍古千崤水、千崤山。千、乾、甘應為一音之轉,豪、壕音同,在中古又都與崤音同。所以從大致方位、語音以及上述石崤與石壕的相互關系上,可以推定今甘壕即古乾壕,由千崤得名。清嘉慶《一統志》陜州關隘下載乾壕鎮在州東九十里,石壕鎮在州東南七十里。兩地相去二十里,與今硤石、甘豪間里至大體相當,可以證明上述推斷不誤。

乾壕之東為土壕。清嘉慶《一統志》河南府關隘下有土壕鋪,“在澠池縣西四十里,接陜州界”。其地正當今英豪附近,也就是《水經·谷水注》土崤附近,西升崤坂即乾壕。鄭剛中《西征道里記》載土壕有東、西二所,今英豪西亦有地名“西英豪”,故疑今東、西英豪即古之東、西土壕。其本名與石壕、乾壕同理,也是得自土崤,只是后來地名又發生了演變。姑書此志疑。

總之,從相對位置和地名語音等方面來分析,石壕、乾壕、土壕這“三壕”與石崤、千崤和土崤“三崤”之間具有密切關聯,“三壕”應是分別以“三崤”得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汾阳市| 文登市| 柏乡县| 永靖县| 昆明市| 阜阳市| 承德县| 金昌市| 鸡东县| 河北区| 陆川县| 上思县| 西安市| 连南| 屏东市| 保山市| 鱼台县| 屏东县| 江川县| 镇雄县| 太白县| 禹城市| 九龙县| 双牌县| 弥渡县| 鹿泉市| 渝北区| 涪陵区| 尼木县| 横山县| SHOW| 丰镇市| 乌审旗| 鸡泽县| 奎屯市| 庆城县| 子长县| 苍溪县| 增城市| 嘉义县| 西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