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根論說文集(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 (英)培根
- 1319字
- 2020-11-06 11:32:55
七 論父母與子嗣
父母底歡欣是秘而不宣的,他們底憂愁與畏懼亦是如此。他們底歡欣他們不能說 [96] ,他們底憂懼他們也不肯說。子嗣使勞苦變甜,但是也使不幸更苦。他們增加人生底憂慮,但是他們減輕關于死亡的記憶 [97] 。由生殖而傳種是動物同有的;但是名聲、德行與功業則是人類特有的;而最偉大的事業是從無后嗣的人來的這種事實也是確實可見的;這些人是在他們底軀體底影像無從表現之后努力想表現他們精神底影像的 [98] 。所以,無后代的人倒是最關心后代的人了 [99] 。首先樹立家業的人們是對于他們底子嗣最為縱容的;他們把子嗣看做不但是本族底繼嗣,而且也是自己事業底繼續;因此,他們對自己底子嗣與自己所造的事物都是一樣的看法 [100] 。
父母對子嗣之間的慈愛往往是不平均的,而且有時是不合理的。尤其以母親底愛為然;如所羅門所說:“智慧之子使父親歡樂,愚昧之子使母親蒙羞?!?[101] 常見在一子嗣滿堂的家中,有一兩個最長的受尊重,還有最幼的受過度的縱容;但是居中的幾個則好像被人忘卻了似的,而他們卻往往成為最好的子嗣。父母在對兒子應給的銀錢上吝嗇,是一種有害的錯誤;這使得他們卑賤;使他們學會取巧;使他們與下流人為伍;使他們到了富饒的時候容易貪欲無度。因此為父母者若對他們底子嗣在管理上嚴密,而在錢包上寬松,則其結果是最好的。人們(父母,師傅,仆役皆然)有一種不智的習慣,就是當弟兄們在童年的時候,在他們之間養成一種的爭競。其結果往往在他們成人的時候,弟兄不和,并且擾亂家庭。意大利人在自己底子女及侄甥或近親之間無所分別;只要他們是本族,即令非己身所出,亦不介意。說真的,在自然界亦大類此;我們看見有時侄子像伯父或叔父或某位近親而不甚像自己底父親,這是血氣使然,由此可見以上所言之不謬也。為父母者當及時選擇在他們意中他們底子嗣所當從事的職業及訓練;因為在那個時候他們最易訓導;同時為父母者亦不可過于注意子嗣底傾向,以為他們心中所最好的他們會最為樂就。如果子嗣底所好和能力是超群的,那么最好不要拂逆他,這是真的;但是就一般而言,下面這句話是很好的:就是“選擇最好的(職業或訓練),習慣會使它成為合適而且容易的?!?[102] 兄弟中為幼弟者多半結局良好,但假如長兄輩被剝奪或削除繼承權,則鮮有或永無如是者矣 [103] 。
[1] 意謂父母對子女之歡欣極大,非言可宣也。
[2] 有子嗣則對死亡之恐怖大減。
[3] 子女為肉體之遺留。名聲,德行,功業則是精神之產物。
[4] 言其所遺留者,于后世關系較大,較久也。
[5] 言創業之人多視子嗣猶事業之未來的一部分也。
[6] 見《舊約·箴言》第10章第1節。在《廣學論》第2卷第23章第6節培根又引用此語,并為之解曰:“為父親的喜愛其子之賢良比為母的為甚,因為他懂得賢德底價值,并且因為他由兒子底賢良看出他自己底教導之功來。但是當為子者品行不良的時候,母親的痛苦比父親底為大,一半因為母親的心腸是更慈愛的,一半因為她以為兒子底不良也許是她自己溺愛底結果?!?/p>
[7] Optimum elige, suave et facile illud facit consuetudo.據英國學者萊特(Wright)注,此語出自希臘哲人畢達哥拉斯(Pythagoras,公元前六世紀人),而留存于普魯塔克(Plutarch 46?-120?)書中。
[8] 此段意謂年幼之弟輩自幼即受教訓而知自食其力之必要,因之遂養成勤儉謹慎之良習。但若突然獲得繼承財產之權,則此驟來之財富常使彼等改其舊習而蕩檢逾閑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