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的形而上學原理(漢譯世界學術名著叢書)
- (德)康德
- 2695字
- 2020-11-06 18:51:53
二、 一種道德形而上學的理論 [5] 和必然性
在《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原則》(1716)一書中,我已經說明,必須探究外在可感覺對象的自然科學,一定有一些先驗的原則,該書還說,有可能并有必要把這些原則整理成一個體系,稱之為“形而上學的自然科學”,并作為自然科學的經驗,叫做物理學的一個開端;這種物理學被應用到經驗里的具體對象中。可是,后一種科學,如果它小心地做到它的概括不出現謬誤的話,便可以接受許多命題作為經驗中已得到證明的普遍命題,雖然“普遍”一詞如按其狹義去理解,這些命題必須由形而上學的科學從先驗原則中引申出來。所以,牛頓接受了為經驗所證實的作用與反作用的平衡原理,而且把這個原理推演成一條關于整個物質世界的普遍法則。化學家走得更遠,他們把他們關于物質分子的化合和分解的最普遍的法則,完全建立在實驗上。可是,他們深信那些法則的普遍性和必然性,以致他們不去擔心建立在實驗上的這些命題會被發現有任何謬誤,而這些實驗又受這些命題所引導。
可是,道德法則卻與自然法則不同。道德法則作為有效的法則,僅僅在于它們能夠合乎理性地建立在先驗的原則之上并被理解為必然的。事實上,對于我們自己和我們行動的概念和判斷,如果它們的內容僅僅是那些我們可以從經驗中學得到的東西,那就沒有道德的含義了;如果說,有人錯誤地想通過經驗所得出的任何東西來制定道德原則的話,他就已經陷入最糟糕,最致命的錯誤的危險之中了。
如果道德哲學僅僅是一種有關快樂的理論,那么,要為它尋求先驗原則的基礎就純屬荒謬了。因為,無論用什么花言巧語都可以有理地宣稱,理性(甚至說它優先于經驗)能夠通過使我們可以延長生活中真實快樂的享樂手段去理解它,那么,這個先驗的學科的一切教導,如果不是同義詞的反復,就是毫無根據的假定。因為只有經驗才能告訴我們,什么東西會給我們帶來快樂。由于自然沖動導向食物、性本能、休息或活動的意念,以及一些較高的愿望,如榮譽、知識的獲得等等(它們都是隨著我們的自然能力的發展而發展的),所以,這些自然沖動僅是一種能力,表明在什么地方可以找到那些快樂的能力。此外,獲得的知識,對每一個人來說僅能通過他自己的辦法去獲得,這就是說,他能夠學到一些手段,并且他一定要通過這種手段去尋求那些快樂。就此而論,一切似是而非的先驗的合理化,歸根到底無非是通過歸納法,把經驗中的事實加以概括而已。由此而得到的一般性仍然是非常有限的,以致對每個人必須允許有數不清的例外,為的是,他可以按照他特殊的愛好和獲得快樂的能力,去選擇他的生活方式。最后,個人確實必須變得精明伶俐,而以他本人或鄰居的遭難為代價。
道德原則卻完全不是這么一回事:它們給每個人頒下命令,而不考慮他特殊的愛好,僅僅因為他是自由的并且有實踐的理性。道德法則的訓令,并不是以某人自身的觀察中或從我們動物本性的觀察中得來,也不是來自這個世界什么事情會發生或者人們如何行動這類經歷的概念。 [6] 但是,理性命令我們應當如何行動,盡管找不到這類行動的榜樣,而且,理性也絕不考慮這樣行動可能給我們得到什么好處,這種好處事實上只有經驗才能真正告訴我們。因為,雖然理性允許我們可以用任何可能的辦法,去追求對我們有利的東西,而且,根據經驗證明,理性一般說來,甚至可以允許服從它的命令的人比違反它的命令的人得到較大的好處,特別是那些經過深思熟慮的行為更是如此。可是盡管這樣,作為命令的理性戒律,其權威并不依賴于這樣的考慮。當理性在實踐判斷上,事先要調整某種不公平的對比使之均衡時,便根據純粹實踐理性的先驗原則的正當力量,為了保證這種判斷的決定,理性只是把這些考慮作為勸戒來使用,并作為一種抵抗力去防止相反因素的誘惑。
形而上學論證,任何先驗的知識體系都包含著一些純粹的概念。因此,實踐哲學——不是把性格,而是把具有意志的自由作為它的對象——必須事先假定并需要道德形而上學。它甚至要求具有這樣的形而上學作為一種義務,確實,每一個人在他的心中都具有這種形而上學,只是一般說來,他對此是模糊不自覺的。因為如果沒有先驗的原則,一個人怎么能夠相信在他自身中有一種普遍法則的源泉?正如在自然科學的形而上學中必須有一些原則,規定如何把自然的普遍的最高原則運用到經驗中的對象上,所以,在道德形而上學中亦必定有這類原則。我們將不得不經常客觀地去討論,某人的只有從經驗中才能認識的特殊性格,為的是表明在這個性格中,那些東西是普遍道德原則影響的結果。可是,在具體運用這些原則的過程中,采取這種對待這些原則的方式,決不至于損害它們合理的純潔性,或者對它們先驗的根源產生懷疑。這等于說,道德形而上學不能像關于人的經驗科學那樣,建立在人類學之上,但卻可以應用到人類學中去。
與道德形而上學對立的部分,又屬實踐哲學的另一個分支,應該是道德人類學,作為研究人類道德性質的經驗科學。這門科學只應該包括主觀的條件。這些主觀條件在實踐中,加上運用宣傳、擴大影響以及加強道德原則(例如通過對青年的教育以及對人民的教導)的手段和利用所有其他建立在經驗之上的并與主觀條件不可分離的學說與戒律,對那些存在于人性中的普遍道德法則的實現,起到阻礙或促進的作用。然而這些主觀條件既不能擺在理性原則的形而上學研究之前,也不要和這種研究相混淆。因為這樣做十分危險,可能得出虛假的法則,至少也是一些有很大伸縮性的道德法則;而這樣做還將會提出一個不可能達到的、不為人所喜愛的法則,那是由于這個法則尚未為人所理解,尚未表現出它的純潔性(這個法則的力量正包含在它的純潔性中)。或者相反,偽造的和混合的動機也許會被用來替代那種本身合乎義務和良好的東西。上述動機,無論對判斷的指導,或者在義務的實踐中,對心靈的約束都不能提供可靠的道德原則。所以只有通過純粹理性,義務才能夠得到必要的規定。
高一級的哲學上的劃分(其劃分的根據就如上面所述)是理論哲學和實踐哲學。實踐哲學正是廣義的道德哲學(對此,我已在別的地方加以說明了)。 [7] 根據自然法則,一切可以實踐的并且有可能做到的都是技藝活動的專門學科,它的戒律和規則完全依賴自然的理論。只有那些依據自由法則可以實現的行為,才能具有獨立于理論之外的原則,因為任何超越自然所決定的東西,都不存在理論。因此,哲學不能在實踐的這一分支中,包含一種技藝性的理論,而只能有一種道德實踐的學說。但是,如果與自由法則一致行動卻與自然相反的意志的機敏,也可以稱之為是一種技藝,那就必定表明有一種技藝,可以使一個自由的體系像自然的體系一樣成為可以實現的體系。如果我們能夠利用這種技藝完整地認識理性對我們規定的是什么,并把這個意念加以實踐,那么,這種技藝將會事實上成為神的技藝。